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章門與現代中國教育許壽裳: 現代中國教育的「影子人物」

章門與現代中國教育許壽裳: 現代中國教育的「影子人物」

章門與現代中國教育許壽裳: 現代中國教育的「影子人物」


許壽裳(1883—1948),字季黻,號上遂,浙江紹興人,著名教育家。早年在杭州求是書院師從宋平子。1902年赴日留學,在東京弘文學院學習日語時結識魯迅,自此締結一生交誼。留日期間,主編《浙江潮》雜誌,在《民報》社師從章太炎,成為「章門弟子」。


在歷史上,有的人物以獨立的形象與姿態留存於世,而有的人物則更多是與具體的歷史事件或者其他人物相關,作為線索、背景與觸媒而存在,後者不妨稱為「影子人物」。具體到現代中國思想史、學術史、文學史與教育史上,許壽裳就是這樣一位「影子人物」。不過,這樣一位「影子人物」,其實個人建樹同樣頗多。他既是《中華民國教育宗旨》的草擬者,也曾參與「讀音統一會」的工作,同時,在渡海赴台之後,還極力推動台灣的文教建設。除此之外,許壽裳也有自己獨特的研究領域,例如文字學、小說史以及傳記文學研究等,尤其他的《中國傳記發展史》更是開先河之作。現代中國的傳記文學,由胡適首倡,但在理論與實踐中走向成熟,則是許壽裳的重要貢獻。他的《中國小說史》雖然參考了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但是體系完全是自創的,構成了對於魯迅論述的發展。這些同樣值得後人重視。

章門與現代中國教育許壽裳: 現代中國教育的「影子人物」


出自章門的著述家


許壽裳之子許世瑮曾說,「先父說過,他自身深受嚴師與諍友的影響。嚴師就是指國學大師章太炎先生及宋平子先生,諍友則是指蔡孑民先生和魯迅先生」(《魯迅與先父壽裳公的友情》)。的確,時人以及後人對於許壽裳的印象,更多是與他作為「章門弟子」與「魯迅摯友」的身份直接相關的。而作為一位著述家與教育家的他,則通常被隱入歷史深處。


與魯迅一樣,許壽裳也是章太炎在東京《民報》社小班上的一員。章太炎去世後,許壽裳寫作《紀念先師章太炎先生》,對於這段經歷,深情追懷。

在章太炎出獄前,許壽裳在東京主編的《浙江潮》雜誌上,就發表過他的四首詩歌。其中《獄中贈鄒容》一首——「鄒容吾小弟,被發下瀛洲。快翦刀除辮,干牛肉作餱。英雄一入獄,天地亦悲秋。臨命須摻手,乾坤只兩頭」——堪稱太炎詩歌的代表作。因為此詩不僅最為直觀地反映了當時太炎的心情與心境,更與其時已經涌動的革命風潮正相呼應,所以一經在《浙江潮》上發表,就不脛而走。而太炎手跡,也由此成為許壽裳的藏品。他說:「此我得觀先師墨跡之始。原紙至今藏在行篋,彌足珍貴。」


1906年,太炎抵達東京。在歡迎會上,許壽裳第一次見到了章太炎。在他的印象中,太炎「髮長過肩,肌體頗腴」。他特別說明,這是「獄中食物無鹽之故」。太炎在歡迎會上的演講,因為主張「用宗教發起信心,增進國民的道德」與「用國粹激勵種姓,增進愛國的熱腸」,而廣為人知。但事實上,除卻當時曾經傳播一時外,這篇著名演講在此後很長時間都未能引起充分關注。究其原因,乃是太炎沒有將其收錄在《太炎文錄》之中。直到許壽裳寫作《紀念先師章太炎先生》,大段抄錄,此文才再度被「發現」。


關於在《民報》社小班師從太炎的經歷,許壽裳提及「先師講段氏《說文解字注》、郝氏《爾雅義疏》等,精力過人,逐字講解,或則闡明語原,或則推見本字,或則旁證以各處方言,以故新誼創見,層出不窮。即有時隨便談天,亦復詼諧間作,妙語解頤;自八時至正午,歷四小時毫無休息,真所謂『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章門與現代中國教育許壽裳: 現代中國教育的「影子人物」


許壽裳著作 。

許壽裳歸國以後,與太炎雖有聯絡,但彼此直接的交往並不很多。不過,對於「章門弟子」的身份,他一直恪守如初。1946年,許壽裳寫作的《章炳麟》出版,成為日後最為重要的一種太炎傳記、在研究者看來,「以弟子身份為尊師作傳,好處是見聞真確,態度虔誠,且掌握很多第一手資料」(陳平原《作為著述家的許壽裳》)。《章炳麟》的優長,正在與其「見聞」、「態度」與「資料」三美兼備。


魯迅的「三同」摯友


除去「章門弟子」,許壽裳的另外一重重要身份是「魯迅摯友」。作為魯迅的同鄉、同學和同事,許壽裳與魯迅相識相交長達三十五年,可謂是魯迅的「三同」摯友。魯迅任職浙江兩級師範學堂和教育部均是許壽裳的推薦介紹。而魯迅去世後,許壽裳更是先後作了《魯迅的思想與生活》(1947)、《亡友魯迅印象記》(1947)與《我所認識的魯迅》(1952)等著作以紀念魯迅。作為學者,許壽裳在海峽兩岸的多所大學任教,開設「中國小說史」、「中國文字學」與「傳記研究」等課程。其中,「中國小說史」還對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多有參考。不過,實事求是地說,在許壽裳的全部著作中,成就最高與影響最大的還首推他的「魯迅三書」。


章門與現代中國教育許壽裳: 現代中國教育的「影子人物」


1909年,蔣抑卮(右)、魯迅(左)、

許壽裳在日本東京合影。


在《魯迅的思想與生活》的「自序」中,許壽裳寫道:「我和魯迅生平有三十五年的友誼,『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在東京訂交的時候,便有縞帶紵衣之情,從此互相關懷,不異於骨肉。他在我的印象中,最初的而且至今還歷歷如在目前的,乃是四十餘年前,他剪掉辮子後的喜悅的表情;最後的而且永遠引起我的悲痛的,乃是十年前,他去世兩個月前,依依惜別之情。時為七月二十七日,他大病初癒,身體雖瘦,精神已健,我們二人長談一日,他以凱綏·珂勒惠支的《版畫選集》題詞贈我,詞曰:『印造此書,自去年至今年,自病前至病後,手自經營,才得成就,持贈季市一冊,以為紀念耳。』晚上告別時,他還問我幾時再回南,並且下樓送我上車。這次下樓送我在本年還是第一次,因為前幾次他都卧病在床,不能下樓,那裡聊得這一次的門前話別,便是我們的永訣呀!」


《魯迅的思想與生活》收錄了《魯迅的人格和思想》《魯迅和青年》《魯迅的生活》》等十篇,是一部系統介紹魯迅生平與思想,發凡魯迅精神的著作。此書在台灣文化協進會甫一刊行,就頗受好評。原因在於許壽裳所言——他與魯迅「三十五年之間,有二十年是晨夕相見的」,所以對於傳主的熟悉程度,幾乎無人能及。而對於魯迅的立場,也高度認同。這就決定了他對於魯迅的闡釋,自覺內在於魯迅的邏輯,所以格外體貼與生動。


完成《魯迅的思想與生活》以後,應許廣平之邀,許壽裳又開始寫作《亡友魯迅印象記》。許廣平說:「回憶之文,非師莫屬。」(許壽裳《亡友魯迅印象記·小引》)結果許壽裳一發而不可收,接連寫作了二十五篇,於是集成了又一部關於魯迅的著作。許廣平讀後大為感動,寫道:「回憶是不輕的沉痛。幸而許先生能在沉痛中淘凈出一些真材實料,為我輩後生小子所不知不見,值得珍貴,而也給熱心研究這一時代一個文化工作者的一點真相。就是吉光片羽罷,也彌足珍視的了。除了許先生,我們還能找到第二個人肯如此寫出嗎?這不但是我私人的感幸」(《〈亡友魯迅印象記〉讀後記》)。

此後,許壽裳又寫作了多篇關於魯迅的文章,這便是在他身後出版的《我所認識的魯迅》。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追懷魯迅,想來許壽裳寫出的也就不僅是魯迅本人,還包括他自己與他經歷的那個時代。值得一提的是,許壽裳的這些關於魯迅的著作,都完成於他渡海赴台之後,是他的絕唱與悲歌。


台灣文教的拓荒者


1946年6月,應時任台灣行政長官陳儀之邀,許壽裳赴台主持「台灣國立編譯館」工作。據王小平研究,「陳儀邀請許壽裳來台,本意是讓其任台灣大學校長,結果遭到教育部的堅決反對,這自然是與許壽裳和國民黨政府教育部之間的『宿怨』有關,於是陳儀改設編譯館,請許壽裳任館長」。編譯館由接收教育處的編審室與教材編輯委員會兩個單位合并而成,「在陳儀的設想中,它與宣傳委員會共同隸屬於行政長官公署的直屬機構,同樣承擔著戰後台灣文化重建的重任」(《光復初期赴台知識分子初探——以許壽裳、黎烈文、台靜農為中心的考察》)。許壽裳在光復初期台灣文教領域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章門與現代中國教育許壽裳: 現代中國教育的「影子人物」


許壽裳七言詩。


許壽裳6月25日抵達台北,27日即投入編譯館的籌備工作之中。7月13日,編譯館即正式成立。其效率之高,反映了戰後台灣的百廢待興與知識分子重建文教的滿腔熱情。編譯館除全面參與台灣的「心理建設」事業,還與宣傳委員會、國語推行委員會等部門合作,開展了大量基礎工作。除去公務,許壽裳還寫作了《魯迅的思想和生活》與《亡友魯迅印象記》兩部著作,宣傳魯迅精神。1947年5月4日,他發表《台灣需要一個新的五四運動》,提出「台灣也需要一個新的五四運動,把以往所受的日本毒素全部肅清,同時提倡民主,發揚科學,於五四時代的運動目標以外,還要提倡實踐道德,發揚民族主義」。


就在許壽裳號召在台灣發起「一個新的五四運動」的同年,「二二八事件」爆發。蔣介石採取了鎮壓的策略,由此造成的對於光復初期的台灣局面的創傷,十分致命。陳儀因此被調離台灣,編譯館也被裁撤。


1947年5月15日,許壽裳接受台灣大學的聘書,出任教授兼中文系主任。經過短暫的低落之後,許壽裳又重整旗鼓,準備在台大有所作為。可是,就在1948年2月18日,他卻突然在家中被害身亡,死因至今成謎。


作者系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生

您可能感興趣

教育現代化要服務於國家現代化的大局
中國現代作家,教育家葉聖陶
《良訓傳家》——從中國歷史中汲取精髓,正視現代教育
揭秘中國古代家庭教育:性教育相當開明
傳統文化與現代教育(一)
中國式的家庭教育
與美國現代教育之父杜威同時代的大教育家 施文百年前給女兒的信
中國的隔代教育問題與對策
外國教育,與中國教育差別在那?
中國現在最常見的問題」隔代教育
名臣曾國藩的智慧:學校教育無法替代家庭教育
底層應試教育、中產素質教育、頂層精英教育,美國教育的今天會是中國的明天?
英國數學課堂引入中國教育,中國教育贏了?
教育實踐的中國智慧
中國古代教育七階段
現代教育的特點
陳丹青:中國的教育觀VS外國的兒童畫
叔本華「論教育」——自然教育與人為教育
豐子愷漫畫中的中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