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英國數學課堂引入中國教育,中國教育贏了?

英國數學課堂引入中國教育,中國教育贏了?

摘要


英國人在小學中推廣上海數學教學模式,中國也不必沾沾自喜。中國在基礎教育領域一向強勢,但「小時了了,大未必佳」也是普遍現象。數學一旦延伸至大學或研究領域,英國人的腰桿就挺直了。


英國教育部日前宣布,英格蘭半數小學(大約8000所)將在數學課堂上採用「中國上海模式」。過去「以兒童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將被取代,重複練習、板書習題將成為英國小學數學課堂的日常。英國進口中式教學,國人不必沾沾自喜,也不意味著「東風壓倒西風」。中國基礎教育一向強勢,但為何到了學術研究階段就「萎」了呢?

一、英國孩子數學差,不是教學模式落後,恰是由於太「先進」


英國人數學差,鬧過不少笑話。


卡梅倫,英國前首相,號稱具有純正的英國王室血統。父親曾是一位股票經紀人,數學應該相當好。卡梅倫自己也是英國牛津大學的畢業生。但就是這樣的精英,被記者問及「9×8」等於多少時,急紅了臉,窘迫地岔開話題。


摩根,英國教育大臣,被問到的問題難一些:11×12等於多少?她答不出,用「不會回答任何數學問題」來給自己台階下。

精英尚且如此,普通英國人的數學水平可想而知。英國《每日郵報》透露,只有1/20的英國成年人能全部答對10個小學數學問題。約15%的父母在針對8歲孩子的簡單分數問題上折戟,25%的父母最多答對4道題。而這些問題,是為11歲以下兒童「量身定製」的。


直接刺激英國從上海進口數學教學模式的,是前幾年的一項測試。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曾對全球65個國家大約50萬名15歲學生在閱讀、數學和科學科目進行測試。上海的學生以高分取下頭名,是當之無愧的學霸。英國學生則排在26名。在65個國家中排名26,這樣的表現不能算是學渣。但自尊心極強的英國人受不了,英國各大媒體紛紛表示對本國學生「如此低劣的成績感到恥辱」。

英國數學課堂引入中國教育,中國教育贏了?



英國人反思,是自己的數學教學模式不行。英國的教育模式真的不行嗎?總體來看,英式教學是這樣的:

就教學理念和教學目標而言,數學教學的目的是激發學生對數學的愛好和興趣,引導學生研究、探討和發現數學規律和其中蘊含的邏輯。


就師生關係而言,老師和學生之間是平等關係,老師的主要工作不是講授、灌輸,而是引導。


從組織形態來講,主要是小班分層教學,即根據學生的數學水平劃分為不同的班級進行教學,達到因材施教、因能力施教的目的。


從課堂形式上來講,主要採用的是分組討論,學生們根據興趣組成相應的討論小組,老師則主要是引導角色。


就課外而言,英國孩子一般早上8點55分到校,下午3點半就放學,課餘時間很充裕,但課外作業極少。

可以看出,英國妥妥是先進的素質教育。其中每一點,都被認為是中國教育的改革方向。但是,這種先進性並不能適應數學的學科特性和小學教育的階段特徵。

英國數學課堂引入中國教育,中國教育贏了?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2012年的測試顯示,上海第一,英國26名,美國36名。

教學的目的在於激發和引導學生興趣,但又有多少孩子會主動對數學感興趣?在多數人看來,數學是讓人頭疼的一門學科。英國《每日郵報》報道說,學生對數學缺乏熱情,25%的學生稱「不願意學數學」,不願意學的理由中,有31%的小學生說是「因為學不會」,有45%的小學生強調說是數學「太無聊,讓人頭疼」。


即便是基本的數學常識、定理,也凝聚了人類千百年來的經驗和探究,期待一個小學生從興趣入手,自我學習、發現數學規律和內在邏輯,未免強人所難。


分層教學、分組討論的學習組織形式,固然是在尊重個性,但老師疲於周旋於不同小組間,存在教學效率低下等問題。


作業太少,對數學教學而言不是好事。數學中大量的定理和規律,是需要在不斷解題中熟悉、理解和掌握的。調查也表明,英國學生解題的能力尤其差。


既激不起學生興趣,老師又不加強講解,課後還不注重練習和鞏固,這樣數學能考高分才怪了。從這個角度來看,英國的數學教學模式雖然看起來高大上,實則有些華而不實。


二、入英的中式數學教育,如果沒有中國父母的存在就不完整


此次引進上海數學教學模式,英國教育部強調,這某種程度上是在恢復傳統的板書教學。


的確,中國近代數學教育發軔於清末民初,無論是教學內容、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大多引進自英美日等國。而中國結合國情和傳統,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數學教學。有學者歸結為6個特徵。


一是重導入。國外強調聯繫日常生活的「情境設置」,只是導入的一種。中國課堂導入方式更多更獨特,比如「假想模擬」、 「懸念設置」、 「故事陳述」等手段。


二是嘗試教學。鼓勵學生有所設想、勇於試驗和試錯,將自己的「嘗試」與老師的講解對照,並進行師生互動。


三是師班互動。中國課堂人數多,不適用英國的小班分層分組教學。在大班教學中,中國的數學教師採用了「設計提問」、 「學生口述」、 「教師引導」、 「全班討論」、 「黑板書寫」、 「互相糾正」等措施來進行師生互動。教師主講、整體教學的方式,使得教學比較高效。


四是解題變式演練,這個好理解:一個題型,從不同思路、不同角度、不同方法進行思考或者解答,不斷鍛煉學生的思維。


五是提煉思想方法,比如數形結合、化歸方法、函數思想、方程思想等等。目前西方的數學教育界還沒有提出能夠直接與「數學思想方法」相對應的研究領域。


最後一個,熟能生巧。這個不用多說,大家都懂的。


可見,中國的數學教學模式,不少方面直指英國教學的死穴和軟肋,怪不得英國教育部決定引進並推廣。一些英國人認為,中國「死記硬背」的方法不值得引進。這顯然是一種偏見。相比歷史政治等學科,數學絕對不是死記硬背就能掌握,就能拿高分的。


英國也不是突然決定引進上海教學模式。


翻閱媒體報道發現,英國幾十位官員和教師曾前往上海、寧波等地實地觀摩教學幾個月。接下來,英國決定引進並在小學中推廣九九乘法表,要求學生從5歲開始就要進行計算練習,以「熟能生巧」保障正確率和運算速度。再接著,英國決定引進中國教師,數十位中國數學老師前往英國小學授課交流。然後又決定引進中國教材教輔。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一課一練》數學分冊就出口到了英國。此次英國又決定在一半小學中推廣上海教學模式,頗有點「全套進口」的味道。


不過,要想提高英國孩子的數學成績,進口「教學套裝」還不夠,中國父母怕是也不能少。


去年BBC拍攝了部紀錄片叫《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在英國博杭特中學進行了中式教學和英式教學的對比實驗。博杭特中學校長尼爾?斯特羅格認為,上海學生們之所以在測試中拔得頭籌,真正的助力是中式父母的教養、文化和價值觀,並不完全是仰賴優秀的教學方式。


的確,教育從來不是簡單的教學問題,而是與社會氛圍、價值觀念、家庭教養等密不可分。中式教學風格與英式文化和價值有著較大差異,甚至是相衝突的。可以預言,中式教育在英國的大規模推廣必將遭遇水土不服的困境,如最終走向何方值得長期觀察。


三、借鑒中式教學不等於研究水平差,英國數學實力甩中國一條街


英國人在小學中推廣上海數學教學模式,中國也不必沾沾自喜。中國在基礎教育領域一向強勢,但「小時了了,大未必佳」也是普遍現象。數學一旦延伸至大學或研究領域,英國人的腰桿就挺直了。


以數學學科排名而論,近期公布的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前五里,英國佔據兩席,劍橋第一,牛津第四。中國排名最靠前的是北京大學,30名。


以獲得數學大獎而論,菲爾茲獎號稱數學諾貝爾獎,拿過此獎的華人只有丘成桐和陶哲軒,但兩人都未在中國大陸受教育。數學還有另外兩項大獎,沃爾夫和阿貝爾獎。華人中只有陳省身和丘成桐拿過沃爾夫獎,沒有人拿過阿貝爾獎。而這些大獎的獲得者中,英國人是常客。今年的阿貝爾獎,就被英國牛津大學教授安德魯·懷爾斯(Andrew Wiles)獲得,他破解了困擾數學界300多年的費馬大定理。

英國數學課堂引入中國教育,中國教育贏了?



英國數學家安德魯·懷爾斯被授予2016年阿貝爾獎。


相比英國,美國學生的數學成績也很差,在OECD的測試中甚至不如英國,只排在36位。但在數學研究中,美國、法國和俄羅斯處於無可爭議的領先地位。以色列和日本也領先中國。


中國中小學生數學成績很好,在數學奧賽上也是霸主,為什麼到了數學研究領域就顯得弱勢?


基礎教育和學術研究是兩個截然不同的領域。前者的主要目的,在於兜底,在於使學生掌握基本的數學水平。後者的目的,則在於拔尖,培養精英。但精英也是從基礎教育階段培養和選拔而來。中國的問題,就在於基礎教育階段培養和選拔人才的模式出了問題。


中國培養和選拔數學人才,主要是通過奧賽體制,把平時數學成績拔尖的學生召集起來,進行短時間、大題量強化訓練。這種方式具有臨時性、短期性、突擊性,功利性也很強,注重培養的也是考試和解題技巧。而數學研究不一樣,更講求抽象化和邏輯推理的使用,講求對複雜多樣數學問題的深刻理解。


英美也通過奧賽選拔人才,但這不是主要方式,更重要的是分層教學。即根據數學天賦和能力將學生分為不同的班級進行教學,這種方式雖有弊端,但對於選拔和培養精英比較有效。這類班級並非短期召集而來,也不為考試而生,學習內容更注重對數學思維的理解和培養而非解題,也更接近數學研究。


結語


英國人基本數學能力較差,於是向東看,希望進口上海數學教學模式提高整體國民的數學下限。中國在培養數學精英上出現問題,上限受限,那不如也向西看看,引進些好東西為我所用。


來源:騰訊網


作者:唐三皮


報網導讀


《中國社會科學報》、中國社會科學網


2016年7月21日學術資訊,重點文章推薦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學術匯 的精彩文章:

別自詡是「工作狂」了,弄不好是精神病!
域外研究|美國大規模監禁為何主要針對城市非裔群體?
重磅:6位華人當選為2016年美國科學院院士!
從「班馬之聲」到「蕭蕭班馬鳴」

TAG:學術匯 |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狀元」在美國讀大學後對中國教育的感悟
中國教育為什麼喜歡抄襲美國公立教育的垃圾理論?
一名女學生眼裡的美國與中國 教育差異
文化中國專訪李守力:中國崛起離不開國學
中國大使與外國皇帝
章門與現代中國教育許壽裳: 現代中國教育的「影子人物」
中國前女主播英國創業:把英國戲劇帶回中國
英媒:中國人的加入導致英國貴族傳統正喪失優雅
中國石龍「入住」阿根廷中國城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為子女教育移民美國——中國家長該怎麼做
最受國外總統歡迎的中國大學!
法媒:德國將租借中國熊貓研究繁殖 盼與中國科研合作
中國經濟規模超越美國?
被狂扇耳光的中國教育!
中國駐法國大使館電唁吳建民去世
南京媽媽赴美英「跟蹤」中國留學生 揭秘真實的國外教育
韓國國產火炮波蘭訂單:中國軍貿出口為何贏不了韓國
中國英國醫院伙食大PK,太駭人聽聞了!
營養標籤:中國VS美國
美媒:歐洲人認為中國已取代美國成全球超級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