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音樂:人類的第一種語言?

音樂:人類的第一種語言?

音樂對人類生活、人類進化的影響,遠比我們想像的重要,音樂構成了人類社會演化的前奏,從根本上決定了人類物種的形成。如今,科學正在揭示音樂如何根植於大腦,改善人類的神經結構。


音樂:人類的第一種語言?音樂構成了人類社會演化的前奏


法國哲學家盧梭曾把音樂稱為「人類的第一種語言」。音樂是人類進化的一條根本路徑。在人類學會按照語法造句以前,或許就已開始歌唱了。歌唱也是一種語義溝通方式:獲取關注、展示自己,人類甚至還可以用歌唱去欺騙他人、號召他人。可以說,音樂是一種社交力量,彰顯了人之所以為人的特點。

我「歌」故我在


其實,人人都能演奏音樂,即便不是專家,也能哼個小調。音樂就像呼吸,無處不在,構成人生的重要體驗,也反應人的認知潛能。音樂與人的基本需求息息相關,是千百年來神經系統演變的結果。人類的行為模式包含對音樂的癖好。這就像身體汲取養分,就像食慾與進食後的滿足。


早在維多利亞時代,達爾文就通過研究,指出音樂與情感都屬於人類的根本能力:情感來自適應,音樂參與進化,由物種的生物學構架決定。


2014年9月,《神經科學前沿》發表文章,簡單描述了自達爾文以來科學對音樂的解釋。

達爾文相信,音樂表達作為人類的普遍能力之一,與物種的溝通能力和性別選擇相關,有證據顯示,至少在四萬年前,早期智人已擁有藝術和工具,或許包括音樂。人類利用藝術再現有生命的物質,給予他們神聖地位、超驗意義。


樂器從根本上說,源自對物理對象的認知拓展。四萬年前人類就開始敲擊簡單排列的石頭,使之發出共鳴聲。這種「聲音工具」或叫「石板琴」,在四萬年前的歐洲、亞洲、非洲都有所發現。可以說,製作音樂工具是人類頭腦的延伸。


音樂作為藝術的一個門類,其生成過程、認知架構、多變的形式、對人類意義的展現,涵蓋了人類表達範疇的幾乎所有方面,值得藝術與科學深入發掘。音樂與藝術也代表了進化的重要階段,關係著人類的交往能力和社會互動,對整個物種而言關係重大。


達爾文曾花了很多時間,研究歌唱現象,他認為人類先祖已具備歌唱能力。在兩性之間開始使用言辭表達愛意之前,遠古人就能利用音符與樂律吸引對方。達爾文相信唱歌屬於長久進化所獲得的交往能力,我們的社會本能也由音樂維繫。人類個體的社會本能,統領著人類的社會演化,因此,作為人類本能之一的音樂,構成了社會演化的前奏。


音樂表達結合了各種身體機能:恰如其分的呼吸控制、優秀的運動調節能力,以及其他先決條件。因而音樂和語言一樣,從根本上決定了人類物種的形成。

音樂綜合了各種認知能力:計數、語言、空間知覺;音樂連接了人與人之間的經驗與意圖,塑造「社會自我」;音樂也能跨越壁壘,讓個人與他者溝通。


我們在淋浴時歌唱、在獨行時歌唱,但大多數時候,音樂是交流、是表達、是社交,音樂指向他人。我們通過音樂接近他人,感知社會價值,也通過歌聲感動他人,拓展社會環境。可以說,音樂奏響了人類適應性的凱歌,遍及各種文化,將群體的交流與個體的完善推向物種完美的高峰。


然而,音樂的普遍性依然是未解之謎:音樂如何形成?如何與其他進化而得到的能力一樣,嵌入人類的本能。


與眾不同的音樂大腦


讓年幼兒童接觸音樂能提高他們的親社會屬性。研究顯示,同時歌唱和擊鼓,能有效控制多樣的人格與智性,促發親社會行為。神經皮層與社交技能之間存在著有趣聯繫,如果一個人體驗到更多的社交聯繫,他的大腦皮層便能得到拓展(cortical expansion)。從音樂上看,充滿樂感的頭腦、音樂交流能力、熟練地使用樂器,都有助於人類表達的靈活性,培養社交習慣。

中樞神經系統的兩個重要部分,可以幫助我們判斷:某物在何處、可能是什麼?這種能力也與音樂關聯緊密。音樂離不開認知能力與運動技巧:前運動區神經元位於大腦前額葉,能指導運動方向控制,涉及音樂表現力與聽覺接收;顳葉多個區域則長久以來被認為與社會感知相關,如眼神凝視、捕捉他人的視覺導向。


解剖證明,複雜且精緻的運動協調能力,在數據上與聲音的和諧度相關。聲音節律和音程式控制制需要喉部的轉調功能,研究者認為,喉部就像吹奏樂器中的簧片,是聲音能量的源頭。聽覺感知系統依賴符號,編碼並構建著音樂事件,最終拓展歌唱能力。皮質運動區則結合了認知與感覺功能,鞏固唱歌與欣賞歌曲的能力。


音樂能激活大面積神經。人的認知結構也為接受、理解、生成音樂提供基礎。音樂在頭腦中演奏,神經環路控制著音樂的演奏和傾聽。認知系統的許多活動並不都是有意識的,人的思維也並不總是明確的。樂器的演奏者無法對他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思維狀態,都投以明確意識。可以說,認知過程在很大程度上是無意識的,音樂也是這樣:推斷、期盼、預料聲音的許多過程,都屬於無意識行為。


人類的想像力也可以通過音樂,嵌入神經系統。在一個感知案例研究中,受試者通過耳麥接收的單詞聲音,之後,同一批受試者通過讀唇,再次辨認出聽過的單詞。聆聽聲音類似於想像聲音,音樂能激活聽覺感知系統的大部分區域。

這也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貝多芬的天才之處。他失聰已久,但創作樂曲時,仍能通過音樂進行想像,由此可見貝多芬晚年的認知能力異常複雜。很多像貝多芬一樣失聰的人也常出現音樂幻覺,聽覺與運動前區皮層之間的關係意味著它們能相互激活。


研究也顯示,音樂家與非音樂家的大腦並不相同。音樂促進了從腦幹至皮質不同區域的信息編碼過程。早期音樂訓練能影響兒童的語言表達能力,讓他們對新生事物更為敏感,也有利於多感官綜合能力的形成。音樂訓練有利於皮層與皮層下區域的發展,提高聽覺綜合能力。


在音樂家與非音樂家實驗對照組中,兩組人在灰質的運動、視覺、聽覺皮層都有所不同。音樂家擁有更大的腦胼胝體(位於大腦的兩個半球間);擁有絕對音準概念的人,顳葉連接性也得到增強。此外,多個小時的專門練習,能讓音樂家頭腦不同區域都發生改變和擴張。這說明,反覆操練音樂能促進神經的連接性。科學家認為,大腦左半球,尤其是上部區域和顳葉表面,與語言相關,右半球則更多涉及音調、音色。在表達音樂時,前運動區、聽覺系統、運動輸出系統的神經活動也非常廣泛。


多巴胺:練習、練習、更多的練習!


為了研究音樂對神經的影響,研究者將關注點放在了一個酷愛音樂的特殊人群身上——威廉姆斯綜合症患者。威廉姆斯綜合症患者是這樣一群人:他們的智商總測驗往往低於普通人群,特別是數學能力極差,空間能力也很弱,語言表達通常很好。患者的運動能力雖稱不上完美,但也相當不錯。


威廉姆斯綜合症患者有著「雞尾酒晚宴」性格:他們總是極度快樂,和陌生人交往毫無障礙,社交時格外關注眼神交流。雖然智力有所缺陷,但他們的表達能力相當完整,能進行深入交流。威廉姆斯綜合症患者普遍非常喜歡音樂,比平常人更懂得如何表現音樂、辨別音準。患有威廉姆斯綜合症的兒童腦容量收縮、杏仁縮小,顳葉則比平常兒童大。


與孤獨症患者相比,威廉姆斯綜合症患者的大腦和舊小腦體積偏小,新小腦則偏大。在社交上,威廉姆斯綜合症患者具有高度亢奮的親社會性;孤獨症患者的社交性和移情能力較弱。在音樂上,威廉姆斯綜合症患者和常人相比更加喜愛音樂,更傾向於參與到音樂當中;孤獨症患者在接觸音樂時,情感知覺都有所降低。


音樂能激活威廉姆斯綜合症患者的顳回和右賀希爾氏回,表現出更為豐富、更具播散性的活化作用,涵蓋杏仁體和小腦。患者的高親社會性與高音樂參與度重疊,涉及尋求音樂、演奏音樂、聆聽音樂、表現情感。


在研究音樂對大腦的相互作用時,研究者發現了一種有趣的物質——多巴胺。多巴胺,是一種可以追溯到百萬年前的古老分子,在脊椎動物運動神經系統管理中起關鍵作用,它也關係著人對音樂的想像、預期與表演能力。多巴胺可以幫你體驗李斯特音樂的運動模式,或盡情欣賞他的精湛技藝。多巴胺也是成就感的基礎——練習、練習、更多的練習,它幫助我們理性地選擇優先目標,在積極和消極條件下都能被激活。當某人接近他想要的東西,或躲避令他反感的事物時,多巴胺都在其中發揮作用。


多巴胺還能被音樂體驗激活,面對有益事物,多巴胺神經元會釋放更多的遞質,幫助個體預測具有回報性的事物。練習、練習、更多的練習——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有成就音樂家,能夠經受起平日不間斷練習的辛苦,以享受音樂的回報,並獲得長久滿足。


(編譯:逢原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百科 的精彩文章:

粒子物理學是怎樣改變我們的生活的?
午睡不宜過長嗎?
頭髮,你夠了解嗎?
治療ED,這些方法都不靠譜?
您可能感興趣

人類最大的謊言:這是我的第一次!
女人最喜歡的六種男人類型,你屬於第幾種?
人類是怎樣從一種語言發展出無數種的?
紀錄片《人類》:人類對自己的一種陳述
人類真的有第六種味覺?
楊德睿:儀式音樂與道教的傳習:一種人類學的闡釋
語言分裂了人類?
唐曉渡:人類需要一種新語言嗎
人類一直在尋找這三類外星文明,第一類文明比或人類先進百萬年!
華語網辯辯詞辯題:類似超人這樣的超級英雄出現,將是人類之禍
女人最不喜歡的五種男人類型 你是其中的一種嗎?
為什麼鸚鵡是唯一一種能夠模仿人類說話唱歌的鳥類?
世界級大畫家所描繪的《十字路口的人類》,跟你想的一樣么?
人類進化的謎團:誰是第一個原始人?
人類是一種候鳥,遷徙是一種快樂
五個神秘的人類混種化石,看到第一個就驚呆了!
狗能聽懂人類的語言嗎?
這隻懂人類語言的大猩猩悲痛不已的原因竟是:它的人類朋友去世了
人類文明是否是獨一無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