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自我認同、拖延與七條「不一定對」的提議

自我認同、拖延與七條「不一定對」的提議

goat-1148038_960_720.jpg


文:采銅|轉載自微信公眾號 鏡相(ID:hereandnow_jx)


這一期的《來都來了》,最讓我覺得觸動的,倒不是大藍講自己拖延,講自己和母親的關係,講在大上海打拚的不易,而是她給自己打的三個標籤:

自卑、孤獨、浮躁


清一色的負面自我評價。當時看到這裡我就想,到底是什麼樣的經歷會讓大藍這麼「殘忍」地概括自己。


後面大藍與松蔚的傾談,似乎回答了我的疑問。一個從小學業優秀、立志要「逃出安徽」且一定不能辜負父母期望的乖乖女,她的人生之路似乎都是為了滿足外界施與她的目標,而不是出於內心的熱愛和渴望,當她的現狀與目標存在較大的差距時,她會感到痛苦,會否定自己,會求助於拖延。


我發現,自認為患有「拖延症」的人常常陷入一種深深的自我矛盾中,一方面他們心裡很清楚這樣拖延下去不對,另一方面他們就是無法在行動上做出改變,隨即而來的就是自責,不斷地、愈演愈烈地自責。

這種自責正如大藍在節目中所時而流露出來的,也與節目開始的那三個標籤相呼應。這讓我深深地感覺到:我們對自己的評價出了問題是主因,而拖延只是一種外顯出來的癥狀。


也就是說,並不是某種神秘莫測的「拖延病毒」導致了我們拖延,而只是因為我們無法認同自己的能力,無法認同自己的價值,無法認同自己所做事情的意義,所以我們才會拖延。


一面是似乎高不可攀卻必須要實現的目標,一面是對自我的深深的懷疑,這種強烈的反差很容易把我們趕到自我逃遁的暗室里,在手機、網路和其他消遣中不斷地獲得一絲喘息,然後我們又會對這種喘息上癮。


拖延症成形於這種固著的想法,這種想法又附著著強烈的焦灼的情緒。很多人只是想著消滅拖延症,與自己的焦灼對抗,可對抗本身又製造了新的焦灼,於是便更捲入到這種情緒中而無法脫身。當自我認同崩塌、焦灼情緒升至頂峰時,偶發的、輕度的拖延就演變成了重度拖延。


於是我便開始想另外一個問題:到底什麼樣的看待自己的方式是更好一點的,以及到底什麼樣的看待世界的方式是更好一點的。在這方面,我還真有一些心得,我回想自己的歷程,雖然在寫博士論文期間、在職場的某些時候和去年寫書的一段日子裡,都曾出現過輕度的拖延,但是因為內心中的某些信念的存在,我並沒有讓這些輕度的拖延肆意升級到嚴重的、較難控制的程度,最後都回復到了正常的狀態。當然,下面的這些看法和建議都不一定對,但是我可以確定,它們都是值得你去好好咂摸一下的:

eye-962709_960_720.jpg


1)我要盡量享受我在做的事。「枯燥、乏味和無聊」並不是某件事情本身具有的屬性,而只是我們對這件事情的主觀感知。我甚至想,假如我是一座海上燈塔的長年累月的看守者,我也能通過觀察、體會來發現這個工作的樂趣。


享受做事的過程,就不要太在意別人的評價。我一開始去健身房跑步的時候,會為自己的肚腩難為情,我以為周圍的健壯男女會暗自嘲笑我,至少投來異樣的目光。馬上我就發現是我想多了,根本沒人看我好伐?如果你想跑步,就大膽地去跑,就算裸奔又如何?


2)我是可以進步的。我的能力並非固定不變,只要我做出了一點點努力,就可以得到一點點的進步。哪怕這種累積非此緩慢,但仍舊是一個正向的過程,我做事的能力和成功的概率仍舊在增加。而當我做成了一件不錯的事情時,接下來我便可以做一件更好的事。


是行動塑造了我,而不是各種猜測、預期和假設塑造了我。各種猜測、預期和假設會假扮巫師告訴我,我的極限在哪裡,我的上限在哪裡,我走到哪裡就到頭了。我走上了一個台階,然後是下一個,然後是再下一個。

3)失敗可以讓我更加強大。我並不害怕失敗,因為沒有人可以避免失敗,那麼我的失敗也是可以接受的。並且,失敗讓我獲得原先並不了解的信息,積累了我曾未有過的經驗,訓練了我的應變能力,所以失敗可以讓我更加強大。


更何況,每個人都會分配到一點運氣。一個人一直被壞運氣包圍的概率微乎其微。所謂的「人品守恆定律」並不只是玩笑,反映的是運氣的隨機性,是大自然的法則。因此,當我們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可以懷著某種天真,去企盼一點點運氣,這沒什麼不好。所以失敗,真沒什麼可怕的。


4)減少評價。減少評價是讓內心平靜下來的方法。試著減少對他人的評價,減少對自己的評價,減少對世界的評價,即便做評價是我們非常熱衷、乃至不由自主要去做的事。


大多數時候,評價不僅對事情無所助益,還徒增煩惱。如果你發現一件衣服有洞,那就把它補好,如果你覺得飯冷了,那就把它放進微波爐里。讓事情發生,然後等待時間的仲裁。

5)觀察我的自然節奏。同時作為一個生物人和社會人的我,我的自然而然的生活節奏是什麼樣的?也許這個問題並不容易回答。我們日常的節奏是被這個社會所塑造的,比如我以前上班時必須要在9點鐘之前打卡,如果晚了一秒種就要扣幾百塊錢的工資,那個時候我的節奏就被一種強大的力量塑造了。但這種打卡式的生活終究不是我的自然節奏,雖然我遵從了四年時間,但仍舊心懷抗拒,並終於選擇離開。現在沒有打卡的生活讓我恢復到了某種屬於我的節奏里,我九點鐘起床,甚至更晚,但我沒有絲毫的罪惡感,我不恐懼,也不恐慌,因為我在自己的節奏里,這樣挺好。


有時候一些輕度的拖延,並不是真正的拖延,而只不過是落在了屬於自己的自然節奏里,還沒被現代社會的機械運作所同化而已。當然,如果你陷入一種重度的拖延中無法自拔,那你也已經偏離了你的自然節奏,這就需要讓鐘擺再次擺回到一個恰當的位置。


6)做一件事的結果並不是「全或無」的,而是一個漸變的光譜。即便是像考研這樣結果明確的事情,也不止是「考上」和「沒考上」這兩個結果,因為在準備考研的過程中,你頭腦中的知識、思維能力和意志力應該都有所增長,這些變化都是你的收穫,只不過沒那麼明確地顯露在外罷了。


更何況,從不同的時間尺度來看,一個暫時的失敗可能在未來種下成功的種子,而從影響的範疇來看,有可能你自己沒有得利但同時這個世界已經受益於你的付出。如果看到了這種多元性,那麼我們就不必糾結於某一個特定的結果。不論是那一種結果,都不是不可接受的。


「大成功」不如「小確幸」。積極心理學家們的一個主要發現,即便一個人遇到了極大的成功或者幸福的事件,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比如大約半年以後,那麼這種成就感或者幸福感也會歸於平靜,回到事件發生前的水平。而與之相反的事,恰恰是生活中一件一件小事,如果讓我們感到一點點喜悅,一點點感動,一點點成就感的話,我們內心的幸福感才是會變得越來越高。從小看了很多金庸的我們,心裡都有一個大俠夢,但是現在我已經相信了,每天做一個小小的、小小的劍客,養養花,種種菜,碼碼字,也挺好。


7)我有選擇的權利。我的事情,我有做選擇的權利,選項並不是唯一的,也沒有什麼事是非做不可的。我可以選擇做某事,也可以選擇不做某事。雖然有些時候,可選擇的範圍不那麼明顯,但是我可以發揮創造力來開拓選擇的空間。我也有權利不做某事,選擇退出,比如讀博的時候,我也考慮過放棄,當時想想也沒什麼大不了的。節省下來的讀博時間我完全可以做另外一些更有意思的事情。


除此之外,我還有選擇做事標準的權利:做有些事情我想要90分,做有些事情我想要80分,而有些事情60分就夠了,60分並不是一個壞結果。我並不要求把所有的事都做得很好,也不容許把每件事都弄糟:因為既然每個人所擁有的精力等資源是有限的,那麼前一種心態必然導致過度的資源競爭甚至把自己逼至死角,而後一種心態則會造成資源的閑置。所以,我不是一味地迫使自己去工作,我也不是以一種質量標準來對待所有的任務,這使我獲得了寶貴的迴旋的空間。


這七條「不一定對」的提議看似都不是直接在對付拖延症,但是如果你好好去思考一下的話,它們可能都和拖延相關。在我發現自己存在某種拖延的時候,我會對自己說:「我並沒有得拖延症」。因為我知道,給自己施加這個標籤的結果,可能會進一步放縱我的拖延。並且嚴格來說,「拖延症」也並不是一種真正的疾病,它只是我們內心的衝突達到一定程度後產生的各種癥候的一種。所以,也許我們並不需要直接去和拖延症作戰,比之更重要的事情,是如何了解自己、接受自己以及選擇走什麼樣的人生。這些都比跟「拖延症」幹個你死我活要重要得多,也有意思得多。


—THE END—


鏡相.jpg


鏡相(ID:hereandnow_jx),一個積極探索我們內心世界的新媒體實驗


作者簡介:采銅,知乎網知名作者,心理學博士,已出版暢銷電子書《深度學習的藝術》《開放的智力》,微信公眾號「采銅的銅」(CTDT4US)。


責任編輯:黃小希


職場.png


無法改變,只是因為你沒有掌握培養習慣的方法
做好你能做的,就算選錯職業也不怕會一輩子

TAG:職場心理 | 職場心理勵志 | 職業發展 |

您可能感興趣

原來對明朝一直都有一份特別的情感,我的說法你們是否認同?
你只需認同我的三分之一。
女生也可以把射箭玩的很酷,看了這些照片你一定會認同的
凡是生命,不論大小,都有一種對自我的認同
為什麼你總是在否定孩子?因為你不認同自己!(深度好文)
被寄以厚望,卻備受失望的4款旗艦手機,最後一款你一定認同
你對同性戀之間的性行為認同嗎,對他們這樣的行為有什麼看法?
我們窮盡一生追求的,無非認同感
多肉不成文的「五大」定律,你可認同?
如果你在乎別人說你什麼,一定是你潛意識裡也認同他的話
青春期抑鬱的真相:我想要被認同並成為獨立的自己
所謂「血之哀」,缺的不過是一場認同
八大手機性價比列舉,尤其是最後一款你認同嗎?不買你要後悔了
不比較,認同自己和他人
歐立德:不能把「中國」認同當作滿洲人的唯一認同
說它比「自殺小隊」好看,我還是認同的!
「闢謠」中醫都不認同的事,卻是我們的「常識」,哪個讓你信以為真?
動漫里強的沒朋友的反派們,你認同嗎
裝修一定要選對材料,這樣的設計全家人都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