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蒙元在中國歷史上的貢獻

蒙元在中國歷史上的貢獻

(一)蒙元帝國三大統一


1、成吉思汗統一草原


成吉思汗及其繼承者實現草原統一,建立大蒙古國,頒布大札撒,編製千戶制,建立萬人怯薛,設札魯忽赤斷事官,分封子弟,創製蒙古文字,開創完整國家制度,促進了蒙古民族共同體的形成。

2、忽必烈統一中國


1259年蒙哥大汗戰死於攻打南宋的合州戰役前線。1264年忽必烈奪取汗位,1279年滅宋,完成中國歷史上空前大統一,創行一整套適應游牧文明與農耕文明並存環境的政治體制,為邊疆與內地的整合進行了重要的制度探索,為後世大統一的鞏固提供了前車之鑒。


3、四代大汗統一亞歐


統一草原之後,繼而為統一中國、統一亞歐,不斷南下和西征,造就了疆域東至太平洋,西到地中海,北抵北冰洋、南達印度洋的世界歷史上規模空前,地跨亞歐兩洲,版圖面積近3300萬平方公里土地的世界大帝國。極大地改變了歐亞大陸的政治格局,深遠影響了世界歷史發展進程。

(二)大元版圖


1、第一次將三大高原和台灣真正納入中國版圖


元帝國統一全國後的版圖在中國歷史上空前廣大,漢唐望其項背。北到蒙古、西伯利亞,南到南海,西南包括今西藏、雲南,西北至今新疆東部,東北至外興安嶺、鄂霍次克海,總面積約1300萬平方公里。


2、奠定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版圖基礎


《元史》卷58《地理志》稱:「自封建變為郡縣,有天下者,漢、隋、唐、宋為盛,幅員之廣,皆不逮元」。元代將蒙古高原、青藏高原和雲貴高原真正納入中央王朝的直屬版圖,奠定了今天中國疆域的基礎。

(三)大元典制


1、七百年弘制——行省制度


在中國古代,最理想的政體結構應該是,既能保證中央政府有足夠的力量統治好全國,又能保障地方有適度的權力建設好地方。秦郡、漢州、唐道、宋路皆未能解決這一難題,或搞成極端集權,地方貧弱,矛盾激化,或搞得地方做大,尾大不掉,分裂割據。直至忽必烈開啟一代弘治,創建行省制度,成功設計出中央與地方權力結構最佳模式,成效極佳,為明清兩朝所沿用,再未出現像三國、南北朝、五代十國、遼金宋等公然分裂局面,至今為國家統一提供著堅實的歷史基礎和制度保障。


2、新型邊疆管理機構——宣政院


在元帝國建立之前,沒有任何朝代如此重視邊疆民族地區的治理與開發,也沒有任何朝代像元帝國般將西藏等地區置於中央直接統治之下。元帝國特別設置了宣政院、宣慰司等機構管理西藏、新疆、台灣等邊陲人民,空前加強中央對邊疆地區的有效控制。

3、兩都巡幸制


自此奠定北京作為全國首都的地位


大都、上都同為元都城,自此北京成為全國首都,至今不變。兩都是兄弟城,共同承載了元代百年宏偉大業,顯現了中華大一統的多元共榮,游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的和諧統一。


游牧智慧的制度體現

上都、大都都是中國元代的都城,兩個都城都有著舉足重輕系國家安危的重大作用。元上都是游牧民族構想與創造的一座宏偉的草原都城(位於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上都鎮東北約20里)。元世祖始建於1256年,成為當時中西科學、文化交流的都城和兼容並蓄的宗教城市。上都之為上,是蒙元文化的發源地,蒙古族入主中原之前建立的草原都城,連接草原與中原的中樞紐帶和戰略要地,每年三、四至八、九月元帝國的皇帝帶領百官在此駐夏,處理內政外交諸事,在政治和軍事上尤顯重要。


元世祖忽必烈始建於1267年。1271年,蒙古族建立的元帝國政權統一了中國,為了「南臨中土,控御四方」 遷都燕京(金舊都),改名中都。1272年改中都為大都。大都之為大,因其建制大,份量重。尤其在經濟、文化及國力體現方面,地位尊顯。


大都、上都同為元代的都城,共同具有元朝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的地位,一個是冬都,一個是夏都,兩都相輔相成,職能和作用各有側重。上都更多的反應了元廷的根基和本土,政治文化之鄉。大都更便運作中原,經濟物華,彰顯元廷強大,威加四方。兩都是兄弟城,共同承載了元代百年宏偉大業,顯現了中華大一統的多元共榮,游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的融會的和諧統一。


(四)中華多民族國家的大發展


1、民族大融合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但自春秋時代以來,中原地區所形成的「尊夏攘夷」、「以夏變夷」的思想,對各民族之間的平等交往形成嚴重障礙。元帝國在組織編纂《遼》、《宋》、《金》史時,一舉扭轉該傳統思想,以豁達開明的全新史觀,宣告了「正統」之辯的結束,第一次以中央政府的名義肯定了各民族政權的合法地位,中國多民族文化並存格局得到肯定。元帝國留給後世僅有的由多民族史學家共同編修的三部正史,首開一朝官修三朝歷史之先河,成為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中國首次出現了由中央政府批准成立的、全國性的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教育機構———蒙古國子學和回回國子學;中原文化在邊疆民族文化得到廣泛的交流,儒家經典著作被翻譯成蒙古文出版,漠北、雲南等偏遠地區首次出現了傳授儒家文化的學校.


元帝國寬鬆的政治文化環境,使各民族文化得到充分的接觸與升華。許多種字母以及表意漢字的三種變體(契丹文、女真文和西夏文)都曾使用過,居住在中國或在中國旅行的人們閱讀著用這些文字寫成的讀物。那時在中國使用的口語,幾乎包括了存在的所有漢一藏語系和阿爾泰語系的語言,以及重要的西亞語言和某些歐洲語言。在元帝國時代的中國能遇到的那些服裝、舉止、儀式、食物、藝術、技藝、哲學和學說的多樣性,已經超過7、8世紀唐代長安的盛況。


2、回回民族的誕生


中華民族的發展進入一新階段,契丹、女真、党項等民族悄然融入到蒙古族、漢族和周邊其他民族之中,而一個全新的民族———回回民族在中華大地上誕生。


(五)四大汗國


1、重構世界政治格局


成吉思汗四子拖雷之子忽必烈立「大元」國號,定都於大都之後,控制西徵佔領區的成吉思汗長子朮赤、次子察合台、三子窩闊台等子孫雖然承認大元皇帝的地位,但由於蒙古統治集團內部矛盾和版圖遼闊等諸多因素,各自從帝國母體逐步轉化為相對獨立的國家, 終於形成欽察汗國、察合台汗國、窩闊台汗國、伊兒汗國等「蒙古四大汗國」。欽察汗國領有南俄欽察草原和西伯利亞南部,同時還包括花剌子模一帶,建都於伏爾加河下游的薩來城;欽察汗國的統治直接導致歐洲民族歷史的轉向,東西歐文化分道揚鑣,造就了世界上版圖最大卻不同於西歐的俄羅斯國家。察合台汗國領有阿姆河以東、新疆焉耆以西整個地區,建都於伊犁河谷的阿里麻里城;窩闊台汗國佔有蒙古以西包括新疆塔城和阿勒泰地區一帶,建都於葉密立城(今新疆額敏縣);伊兒汗國建都低廉(今伊朗大不力士),其領土包括伊朗和小亞細亞,東自阿姆河,西到地中海,北至高加索,南抵阿拉伯海。四大汗國發展延續200餘年,對中亞、西亞、東歐、乃至世界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重構世界民族分布格局


四大汗國後來演化為帖木兒帝國、莫卧兒帝國、白帳汗國、喀山汗國、阿斯塔拉罕汗國等諸多著名帝國,直接催生今天的俄羅斯、哈薩克、烏茲別克、韃靼等歐洲以及中亞民族,餘波影響600餘年,對中亞、西亞、東歐乃至世界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蒙元帝國經濟物質文明


國家的統一,社會的安定,官方的重視和有力推動,使元帝國的農業、牧業、手工業、交通、對外貿易全方位蓬勃發展,中國歷史上再現了氣吞寰宇泱泱帝國盛世。大統一為南北方經濟的恢復、交流和進一步發展準備了條件。


(一)以自由貿易為基礎的全球秩序


蒙元帝國有意把世界向嶄新的經貿開放,他們尋求的不僅僅是征服世界,而是確立一個以自由貿易為基礎的全球秩序。蒙元帝國容許和鼓勵各國商人從事國際和國內貿易。許多歐洲商人經過欽察汗國境來到中國進行貿易。元帝國與伊兒汗國之間有頻繁的貿易往來,這加強了中國與伊朗、阿拉伯各地的經濟聯繫。另外,蒙元帝國還開拓了海上「瓷器之路」,與其進行經貿往來的國家和地區由宋代的50多個增加到140多個,已到達非洲海岸,此種大規模海洋航行甚至在封閉保守著稱的明朝仍具規模地得以延續,足見其影響之深遠。


(二)引領全球的交通與信息傳遞系統


全國各地設有驛站1500多處。主要路線有:一、從蒙古通往中亞的道路;二、葉尼塞河、鄂畢河、額爾齊斯河上游之間的道路;三、經河西走廊通往中亞的絲綢之路。交通運輸的發達,為對外貿易的發展創造了方便條件。


(三)世界第一金融大國


為適應和推動龐大帝國商品經濟的發展,元帝國在全國範圍發行紙幣。唐代雖然出現了一種紙質憑證——「飛錢」,宋代有「交子」「會子」,但始終根本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國家主流貨幣,只限於極少數商業城市及狹窄範圍當做票據使用。紙幣作為正式貨幣,實現全國乃至世界範圍流通是從元代開始的。元帝國的紙幣從上都開始發行。


(四)國際性大都市


在政治經濟環境大開放的背景下,元代出現了一大批國際性大都市,為世界城市發展史寫下濃墨重彩之一筆。


上都作為當時的世界強國——大元帝國的夏都,不言而喻是13世紀後半葉蜚譽中外的世界政治文化的中心之一。雖遭戰亂破壞,上都遺址像一座巨大的人類文明的博物館,承載了人類百年文明曾有過的燦爛和輝煌。其遺址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列入中國政府向聯合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預備名錄。


元大都(今北京)是大元帝國宏偉壯麗的首都,又是經濟物華之所,進行世界性貿易與交流的大都會。


泉州在元代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啟錨地,為「東方第一大港」,與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通商貿易,呈現出「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繁榮景象泉州被譽為世界宗教博物館,世界各大宗教,如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印度教、摩尼教和猶太教等,隨著經濟、文化的交流而傳入泉州。


(五)新型大運河


今日京杭大運河就是元代大運河


今天我們常說的京杭大運河就是元代大運河。元代全國政治中心移到了北京以後,為了縮短從北京到杭州繞道洛陽的航線,1283~1293年,先後挖通了北京到通縣的通惠河、山東臨清到東平的會通河、東平到濟寧的濟州河。把運河改成直線後,比隋代京杭運河縮短了900多千米。


自隋唐至宋,是以洛陽為中心的一條南北運輸線,經元朝修會通河和通惠河以後就成為以大都為中心的新型運河了,為明清兩代定都北京,統治全國奠定了交通與經濟基礎,對中國歷史產生深遠影響。


蒙元科學技術的大發展


(一)火銃


世界上首次發明金屬管火炮


世界上第一種金屬管火炮——火銃,是在元朝產生的。「回回炮」是阿拉伯人在得到火藥製造技術後發明的一種火炮,傳到元朝,在曠日持久的襄樊大戰中一炮定乾坤,顯示了極大的威力。鑒於此,忽必烈調集眾多工匠,研製新武器。工匠們從突火槍得到啟發,結合「回回炮」原理,不再將火炮包用槓桿原理拋出,而是將火炮製成彈丸,放在炮筒內,由火藥噴出,落地爆炸。


(二)青花瓷


中國瓷中之王


元帝國瓷器的生產更為發達,其工匠不受宋朝審美準則的約束,技術方面多有重要創新。宋代出現了紅釉,但仍是以鐵為著色劑,而元代以銅代替了鐵,徹底解放了瓷器色彩,千變萬化,多種多樣。風格典雅的青花,則是以新發明的鈷藍釉在瓷坯上給制花紋,外塗透明釉,經長時間高溫燒成;釉里紅也是元代首創。


(三)《飲膳正要》


中國第一部食療典籍


忽思慧《飲膳正要》等著作記錄了產生於元代發明的蒸餾酒技術,同時此書也是中國第一部食療典籍。


(四)中國古代農業四「最」


《農書》——中國第一部對全國農業進行系統研究的農書。


《農桑輯要》——中國古代政府編行的最早的、指導全國農業生產的全面性農書。


《農桑衣食撮要》——中國月令體農書中最古的一部。


海南黎族的木棉種植和紡織技術推動了中國棉紡業的發展,棉花種植在元代得到全面推廣,很多農作物得到普及。


(五)世界領先的天文學


一些關乎國計民生的科學文化與工藝在政府的扶持下得到了快速發展。由政府組織的一系列大規模的天文實測活動,其黃道夾角的科學數據、星辰的數量、《授時歷》曆法等成就處於世界先進水平。元代天文台,最著名的有上都回回天文台和大都的天文台。該天文台對阿拉伯天文學在我國的傳播起了一定作用。阿拉伯天文學家札馬魯丁還製造了7種精巧的天文儀器,後來全部放在了上都回回天文台內。


(六)地理學巨大成就


在地理學方面,修成篇幅空前的1300卷《大元一統志》,開中國官修地理總志之先河;元政府組織了中國歷史上首次對黃河河源的實地科考。朱思本《輿地圖》不僅在地圖繪製史上有里程碑式意義,對明清兩代的領土繪製產生了決定性影響。


(七)其它科技成就


元代傳統的絲織業更上一層樓,著名的產品有蘇緞、京緞、湖縐、杭紡等等,分工精細,僅蜀錦一類,就有42種;


元代冶煉技術提高很快,冶鐵爐溫度高,鼓風設施也由水力取代人力,有立輪式與卧輪式水排機。鑌鐵、峒刀、大理刀都產生於元代;


元代的王禎在畢升泥活字印刷法基礎上發明了木活字和提高排字效率的"轉輪排字盤"。套色印刷是元代印刷術進步的另一標誌。


四、蒙元思想文化藝術


(一)空前絕後的自由文化精神


蒙元帝國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唯一沒有從官方角度提出「避諱」制度的王朝;它是中國封建歷史上思想文化禁錮制度最少的王朝之一,目前尚未發現元代人士因言論遭受不幸的實例,元帝國的文化禁令僅是明清兩朝的幾十分之一;它還是中國封建歷史上唯一明確提出宗教信仰自由的王朝。


(二)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教育大普及


元帝國在中國歷史上首次專門設立「儒戶」階層,保護知識分子。元代的民眾普及教育超過了前代,書院達到400餘所,州縣學校的數量最高時達到24400餘所,第一次在全國範圍展開教育普及運動。


(三)拉開中國戲曲藝術的帷幕——元曲與元雜劇


元帝國重視世俗文學,由此 「中國戲劇史和文學史上的重大事件」———元曲和雜劇誕生。


(四)四大名著的濫觴


中國四大名著中的兩部和 亦在元朝產生。


五、東西文明交流


(一)東方與西方間首次最廣大而開放的握手


蒙元帝國所提供的寬鬆的文化環境,使中華文化萬象爭新。北方游牧民族歷史上第一部用本民族文字撰寫的歷史著作《蒙古秘史》誕生;元朝以前真正介紹海外地理的著作以及海外旅行家極其少見,至元朝有丘處機《長春真人西遊記》述及中亞、印度,王大淵《島夷志略》是當時了解東南亞、南亞、西亞、東非和太平洋、印度洋的最全面的地理著作。陳大震《南海志》,周達觀《真臘風土記》介紹了東南亞、南亞的地理人情;


蒙元帝國實現了東方與西方間首次最廣大而開放的握手,文明成就出現了全方位共享局面。它把德國的礦工帶到中國,中國的醫生帶到波斯。它把檸檬和胡蘿蔔從波斯移植到中國,同時把中國的麵條、紙牌和茶葉帶到西方,它的影響所到之處地毯使用得以推廣。世界各地的人們紛至沓來。其中有包括阿拉伯人和波斯穆斯林在內的宗教團體,有從帕米爾東部來的皈依伊斯蘭教的人群,有從內亞一地中海東部來的聶思脫里和羅馬天主教徒(也里可溫),有摩尼教徒,有猶太人,有各種非中國人的佛教徒,還有西伯利亞和東亞的各種薩滿教信仰者。西方科學與藝術東來中國四大發明西傳。


(二)催生歐洲啟蒙思想


部分學者認為,歐洲擺脫黑暗的中世紀,迎來啟蒙思想的曙光,與蒙元帝國的向西推進有著密切的聯繫。它展示了恢弘深邃的軍事戰略、深廣的包容精神、巨大人群的管理智慧、人類團結精神的極限、對信息傳播與科學技術的高度重視、積極進取的活力與創新、無所畏懼的探索、難以置信的堅韌和耐力、宏偉的國際性都市、多元而無與倫比的文化藝術、登高遠望飛揚浩蕩的大思想大開放,這所有的一切構成了中華文明一個輝煌部分---蒙元文明的內涵。從結果上來看蒙元時代無論如何也是人類歷史上一段最重要、關鍵、極具價值的偉大時代,體現了鮮明的世界性品格。


現在我問你,這個元朝要還是不要?等等,還沒完


十四世紀至十九世紀政治文明


達賴班禪制度


「達賴」,蒙語,意為「大海」,「達賴喇麻」為蒙藏何必稱謂,意為「德智廣深如海無所不納之上師」。1578年,土默特蒙古俺答汗尊格魯派領袖人物鎖南嘉錯為「聖識一切瓦齊爾達賴喇嘛」,為有此稱號之始。


順治二年統治衛、藏的蒙古和碩特部首領固始汗尊宗喀巴的四傳弟子羅桑卻吉堅贊為「班禪博克多」(「博克多」為蒙語,對睿智英武人物的尊稱)的稱號,令其主持扎什倫布寺,並劃分後藏部分地區歸其管轄。羅桑卻吉堅贊為班禪四世(前三世乃追認)。為此稱號之始。


清王朝確定了達賴與班禪在宗教上、政治上的地位,並規定了以後各代達賴與班禪都必須經過朝廷冊封。雍正四年(1726)決定設立駐藏大臣,與達賴、班禪共同治理西藏,加強了對西藏的管轄。同時也確立了達賴、班禪在行政上的首領地位。乾隆五十八年(1793)規定了「金奔巴瓶掣籤制」,將達賴、班禪轉世的確定權掌握在朝廷手中,更加穩固地控制西藏。


蒙古和碩特汗統一青藏高原,為清朝一統奠定基礎


蒙古顧實汗1641年,揮兵入藏,1642年統一青藏高原。顧實汗將其諸子多數分封在青海游牧,各有封地,世籠佔有其領地和阿勒巴圖。包括今青海和四川的甘孜、阿壩等和甘肅一帶的藏族及其它各族部落受其管轄年,和碩特汗廷掌握了西藏的政治經濟行政軍事等權力,任命高級官員,封賞或剝奪領主莊園,免賦稅和審理重大案件等方面的最高權力。和碩特蒙古統一青藏高原為以後清朝統一奠定了基礎。


清朝大統一,大清國母


滿洲入主中原多賴蒙古力量。所以自始即非常重視以蒙古為核心的藩部地區的管理。清廷授予蒙古封建主王公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扎薩克台吉視同清朝宗室貴族,地位極為遵顯。尤其八旗蒙古無異於滿族。清代歷史上, 滿蒙聯姻, 即清朝的滿族統治者集團與蒙古王公之間長期持續的通婚活動, 是一個非常引人注目的現象。作為有清一代奉行不變的基本制度,這種聯姻活動已經遠超出單純的家族間通婚的含義, 而成為清代民族統治政策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在滿蒙聯姻制度下,與滿清皇室聯姻的蒙古部族數不勝數。


清廷開始注意西藏和新疆,完全是因為其與蒙古之間政教厲害關係所致。清廷欲牢牢控制蒙古,必須同時控制西藏和新疆地區,蒙藏間之宗教聯繫,崛起於新疆的準噶爾汗國之向東蒙古推進終使清廷下決心消除隱患,發動了一系列征服戰爭,最終完成全國統一,鞏固了元朝奠定的版圖,為今天的多民族國家版圖提供堅實基礎。


布木布泰(1613—— 1688年),亦作本布泰,蒙古博爾濟吉特氏,科爾沁部貝勒寨桑之次女。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之妃,孝端文皇后的侄女,順治帝愛新覺羅·福臨的生母。是史上有名的賢后,一生培育、輔佐順治、康熙兩代君主,是清初傑出的女政治家。孝庄皇后的功績可以是歷代任何一位皇后所不能及的她的一生輔佐了清朝的三代皇帝,正是由亂到治的關鍵歷史時期。她全力輔佐皇太極、順治、康熙三帝主政,對調和清宮內部矛盾和鬥爭,穩定清初社會秩序,促進國家的統一作出了重大貢獻。後世稱之為「清代國母」。


清朝蒙古大臣的豐功偉績


滿族建立政權時特別注意聯合蒙古各部力量,因而統治者入關定鼎之後仍然高度重視以蒙古為核心的藩部地區之管理。有清一代,八旗蒙古地位僅次於滿人,是選官優先考慮的群體。清代的蒙古族省級幹部為數眾多,主要是八旗蒙古人,他們出任內地十八省和邊疆地區的一把手或重要職位。例如,理藩院尚書以及侍郎只許滿蒙官員出任,而八旗蒙古人任職理藩院的人數偏多,其中左侍郎17人,右侍郎22人。在理藩院內部的官缺分配中,八旗蒙古人所佔比例更大。理藩院全部司官中,共有郎中12缺,員外郎36缺,主事16缺,其中蒙古缺佔總數的67. 2%。蒙古正藍旗人賽尚阿在任該職期間,曾主持制訂《欽定理藩院則例》63卷,《欽定理藩院通例》2卷。清廷除了設立理藩院管理藩部民族事務外,還向蒙古及其他邊疆民族地區派駐了各種將軍、都統、副都統、辦事大臣等進行管理,以彌補理藩院在某些方面的不足。就當時的客觀情況來說,蒙古族在邊疆民族中人數多,居住區域廣,有許多地區是蒙漢(如熱河地區、東北地區)、蒙藏(如青海和西藏毗鄰地區)、蒙回(如伊犁地區)錯落雜居地區。為了更有效地協調各種民族關係,加強對這些地區的管理,清政府派出了大量的八旗蒙古人充任這些地區的大員。自乾隆朝直至清末,八旗蒙古的著名人物,諸如松筠、長齡、富俊、和瑛、三多、錫良等,多為清廷守邊治邊,是清政府倚重的邊疆重臣、封疆大吏。在民族情感方面與藩部民眾貼近,用他們來管理藩部地區具體事務,較大程度上減弱了民族抵觸情緒。其他藩部地區,即回部和西藏同樣是少數民族,相對而言,文化心理上與滿蒙文化近些,更適合擔當理藩任務。作為清朝邊疆民族治理政策的忠實執行者,他們為邊疆民族政策的制訂和理藩院各機構的有效運轉起到了重要作用,為邊疆地區興衰治亂產生過重大影響。其中不少人在治邊實踐的基礎上有意識地總結經驗,著書立說,為後人留下了一筆珍貴遺產。


這樣一批既有滿洲和蒙古文化背景,後來又受漢文化影響的,融匯多文化於一身的官員群體,出任邊臣疆吏,在中國歷史上是極其罕見的現象。有理由相信,這個擁有多元文化背景的官員集團在長期理藩實踐中積累歷代邊臣望塵莫及的,豐富的,處理藩部各種事務的經驗,從而也形成了個人對藩部的認識和理藩思想。閱讀歷史文獻,從他們種種理藩實踐、建議、著書立說,不難感受到這種氣息。


從「蒙古衙門」至「理藩院」——清朝邊疆機構的起點


理藩院類似於今天的國家民委,不過在清朝時期其權勢、地位與中央六部看齊,總領當時佔中國一半以上土地面積的邊疆地區事務。理藩院的前身即是蒙古衙門,也就是說清朝的邊疆經略起始於蒙古。


都城制度的新發展


某種意義上,元朝與清朝是一個超級多元聯合體,遠不是多數人理解的傳統農業式王朝,農族王朝固步自封,統治中心一元,然元、清兩朝政治中心多元,遼朝有五京,金朝有三京,元朝有三都,清朝有北京、承德、瀋陽、伊犁、烏里雅蘇台等多個政治中心,管理模式靈動,促成超級聯合體的形成,這一點在漢、明兩朝是無法想像的。


阿拉坦汗建立呼和浩特


1581年(萬曆九年),阿勒坦汗和他的妻子三娘子在這裡正式築城,城牆用青磚砌成,遠望一片青色,「青城」之名由此而來。從此成為漠南地區的政治、文化中心,直至今天,仍為自治區首府城市。


這些還只是一部分功勞,實在沒空寫了,若需要還可以追加無數貢獻!!直到今天蒙古人還在奉獻出白岩松、斯琴高娃、斯琴高麗、鳳凰傳奇、斯琴格日樂、傅瑩、三寶、張小平、騰格爾、《鴻雁》、《吉祥三寶》…………


所以開口辱罵之前,三思而定奪!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鐵血網 的精彩文章:

晚清真實妃子的照片,自行體會
曝華抗美狠招:永興永暑黃岩齊出手
罕見老照片,日本在華最美女間諜被處決現場
這個國家的雨都下到中國了,把中國地底打穿可以來此國,奇幻地球
美國最性感總統排名第一的竟是他!你猜到了嗎?

TAG:鐵血網 |

您可能感興趣

盤點歷史上對中國貢獻最大的十大皇帝
中國通:加藤嘉一對中國的三大貢獻
少數民族對中國歷史貢獻何在
「中國橋樑」的南鋼貢獻
對中國以及中國文化發展有著特殊貢獻的越窯青瓷
中國現在的版圖,三個朝代貢獻最大
對中國歷史貢獻巨大的省,其省會卻在古都中排不上號
科舉:中國對世界文明的一大貢獻
中國哪位皇帝對歷史的貢獻最大?
「中國茶界泰斗」張天福對中國茶事的「十大貢獻」
盤點5位加入中國國籍的外國人 都做出了重大貢獻
滿清對中華民族的最大貢獻——基本奠定了中國今天的版圖
楊天石:劉夢溪對中國近代史研究的「大貢獻」
他是袁世凱的外孫,美國國籍的他為中國核事業做出巨大的貢獻
除烏克蘭外,該國對中國航母貢獻最大,如今想要新航母唯有靠中國
開國元勛聶榮臻元帥對黨和國家作出了怎樣的貢獻
歷史上對中國疆域領土貢獻最大的是哪一朝?
對中國歷史貢獻最大的三個短命王朝
佛教對於中國的貢獻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