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張釗維:如何拍攝一部關於企業或企業家的紀錄片?

張釗維:如何拍攝一部關於企業或企業家的紀錄片?

阿里巴巴官方紀錄片:馬雲和他永遠的「少年阿里」《Dream Maker》(造夢者)


雕刻企業,雕刻信任


文|張釗維

(CNEX紀錄片基金會製作總監)


6月底,關於阿里巴巴創業歷程的官方紀錄片《少年阿里》在視頻網站上發布。據我所知,一些中國頂級企業家的紀錄片,也已經在製作或是籌備中。


《少年阿里》通篇強調以馬云為首的阿里巴巴創始集團的勇敢、青春,以及一層又一層的危機與轉機,來推進敘事;加以未曝光的照片與影片,以及全球局勢變遷的對照,以編年體的方法構成阿里30年史。阿里巴巴以這樣的影片來紀念其「三十而立」,也是頗有意義的一件事情。


我曾認為,拿淘寶網來說,它對當代中國最大的貢獻,恐怕還不在創造多少GDP,而是讓一整代「80後」獨生子女,建立起社會信任的紐帶。這對中國的發展至關重要。曾有一部拍攝中的紀錄片,記錄一個高中姑娘,因為父母都在外工作賺錢,只能自己一個人生活。在長期的孤單寂寞以及找不到認同感的困惑中,她逐漸失去對家庭、學校乃至社會的信任。

張釗維:如何拍攝一部關於企業或企業家的紀錄片?



《Dream Maker》劇照


父母以他們的方式來關愛,這個小姑娘回以聲聲嘶吼:「不要再來打擾我!」學校老師讓她不要耽溺於自己的慘綠文學情懷,應當專註於功課,她乾脆以休學來回擊。你可以說,這是青春期孩子常見的叛逆性格,但是,這何嘗不是改革開放以來獨生子女的共性?父母在「發展就是硬道理」的潮流中忙著賺錢,無暇顧及小孩;學校則以高考成績為惟一奮鬥目標,難以提供多元空間;社會上的冷漠、競爭、叢林法則,又能夠教給下一代什麼?在這20年間成長起來的一代,他們要憑什麼在社會上立足、在人生中立命?難道只能靠拼爹?


中國已經高速現代化、城鎮化,在正常的現代都市社會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能再依靠血緣同鄉情誼。年輕人進入都市,茫茫一片都是陌生人,彼此之間如何建立信任?契約行為是現代都市生活最根本的信任關係,但是近年來單方面毀約不守承諾的現象屢屢可見:老闆不發工資、房東隨便漲房租、商場貨品與醫院藥品真假難辨??長此以往,這個社會必然分崩離析。在國外,現代都市中的信任多半靠為數眾多的民間自主社會組織來達成(civil society),然而中國國情不同,那麼,年輕人如何能夠被編織到中國現代社會的建設裡頭,以貢獻一己之力?

淘寶網,其實給了這些年輕人一個重建信任、重建社會關係的機會。跟拍前述女孩的導演,有個堂弟也有類似的躁鬱「癥狀」,然而在淘寶上開了網店之後,他的經營得到諸多陌生買家的支持鼓勵。在這個虛擬空間里,他得以找到存在感,並重建屬於自己的社會生活。從這一點來說,淘寶功不可沒。

張釗維:如何拍攝一部關於企業或企業家的紀錄片?



《Dream Maker》劇照


對我而言,這一點跟阿里巴巴在商業上不斷開疆拓土,乃至可以在納斯達克上市、成為全球電商龍頭一樣重要,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在《少年阿里》中,也有內容觸及這個信任如何形成。然而,因為這部影片的屬性條件所然,那只能是內容的一小部分。

或許,一個根本的問題是,如何拍攝一部關於企業或企業家的紀錄片?它可以追求、應該追求的標的是什麼?


我可以理解,在大部分的情況下,這樣的紀錄片,導演與被拍攝對象之間,或許本質上是甲方乙方的關係。故而,導演不免必須為作為被拍攝對象的客戶著想;客戶不免也會天經地義地認為,作為受雇者的導演,當要需要表現、甚至順從被拍攝對象的意志。那麼,是否這樣的紀錄片,就擺脫不掉高級宣傳片的命運?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們,如達·芬奇、米開朗基羅、倫勃朗,他們經常接受有償委託繪製客戶的肖像。幾個世紀過去了,那些畫中人物是誰,早被世人遺忘,但藝術家們的聲名及其藝術表現,卻已然不朽。

張釗維:如何拍攝一部關於企業或企業家的紀錄片?


達·芬奇名畫《蒙娜麗莎》,畫中女子真實身份眾說紛紜,至今仍無定論。


今天,知名企業或企業家們想要製作一部講述自身歷程的紀錄片,或許有如當年歐洲的貴族商賈們,想要有一幅可以傳諸後世的肖像畫。而那個時代之所以能夠形成文藝復興運動,除了這些非富即貴人士對於藝術的支持,也在於當時的藝術家或文學家們擁有詮釋豪門巨室的識見、高度與能力,如莎士比亞筆下的國王、王子、公爵、威尼斯商人,而不是文藝臣服於金錢與權力之下。


在《少年阿里》中,馬雲意氣風發地對自己的團隊提出「百年阿里」的夢想;但能夠真正讓他們的傳奇與功績得以傳世的,會是潮起潮落的商業與市場,還是具備時代洞見的創作者?這問題,也就教於那些正在成為紀錄片拍攝對象的頂級企業家們。


刊於《財新周刊》2016年第27期。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財新文化 的精彩文章:

朱淵:鐵路與我家三代人的不解之緣
押沙龍:讀書到底有什麼用呢?
刀爾登:厚顏上黃山
陳錦華:病房裡對改革研究的叮囑
阿爾文·托夫勒:變化速度比變化方向更重要

TAG:財新文化 |

您可能感興趣

企業和企業家,誰才是公司的主人?
兩票制下,製藥企業和商業企業怎麼合作?
戰列艦專業戶到航母專業戶,布魯克林造船廠是一家什麼樣的企業?
創業初期的企業,如何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註冊商標?
又一家中國企業,改寫了世界行業歷史
從企業家轉型慈善家:一個荷蘭社會企業家的故事
企業商標註冊的5個秘籍,企業必看!
王家飛:純粹的設計師,「不純粹」的時代企業家
董明珠:在家電行業,格力電器是唯一不做房地產的企業
企業運營邏輯與百年企業
企業文化是企業精神!企業文化是由三部門組成的!
創業不易,這些企業家用行動證實了真正的企業家精神!
企業家IP打造所涉及的一些工作內容?
張踐:儒家思想與企業公共關係
在英國發展:工作、創業與企業家精神
拍攝企業宣傳片的前期和中期
塗志云:公益是一個企業家的標配
王健林,一個被企業耽誤的藝術家
長江學者王田苗傾情主持:專家、企業家和投資人眼中的機器人創業與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