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山丹大佛寺:絲綢之路上的大佛之謎

山丹大佛寺:絲綢之路上的大佛之謎

山丹大佛寺:絲綢之路上的大佛之謎



山丹大佛寺

山丹大佛寺:絲綢之路上的大佛之謎



山丹大佛寺大佛

山丹大佛寺:絲綢之路上的大佛之謎


山丹大佛寺山門

山丹大佛寺:絲綢之路上的大佛之謎



敦煌北大佛

山丹大佛寺:絲綢之路上的大佛之謎



武威天梯山大佛

山丹大佛寺:絲綢之路上的大佛之謎


天水麥積山大佛

山丹大佛寺:絲綢之路上的大佛之謎



炳靈寺唐代大佛

山丹大佛寺:絲綢之路上的大佛之謎



甘谷大象山大佛

山丹大佛寺:絲綢之路上的大佛之謎



有回聲的亭子


大佛,又見大佛。沿著絲綢之路行走,每到一處石窟,總能看到一座大佛,儘管它們的身高不同,但巨大體量,讓每個人感受到了生命的渺小卑微。


山丹城外,有座大佛寺,供奉著一尊高達35米的巨大泥塑坐佛。它和絲綢之路沿線眾多大佛一樣,展現了一種神秘的巨佛崇拜。走近這些巨佛,我們能發現什麼秘密呢?


35米高的大佛,靜靜注視著它雙足前的芸芸眾生


兩根高大的通天柱後,佛像靜坐,兩腿盤起,兩掌掌心向外,一掌五指向上,一掌五指向下。佛像的眼睛向下,靜靜地注視著抬頭仰望它的人們,站在如此高大的佛像前,瞬間感覺了生命的渺小與卑微。


這尊大佛就是山丹大佛寺的巨型室內坐佛。這座在張掖市山丹縣城西5公里處嘹高山腳下的佛寺,早已在絲綢之路沿線聲名遠播了。6月底的一天,尋找路易·艾黎足跡文化考察活動,來到最後一站——山丹,本報記者利用考察座談間隙,專門去山丹城外尋訪了那座嚮往已久的大佛。


古老絲綢之路東自洛陽、長安逶迤向西,西則起自於羅馬,曲折東行。東西方的文化物產,順著這條古道,相互傳播交流。源自於古印度的佛教就是順著這條古道,一路向東傳播。數千年的歲月中,人們在絲綢之路沿線,究竟開鑿了多少洞窟,已難以數計了。雖說天下名山僧佔多,可是絲綢之路沿線的佛教洞窟,多選擇在交通便利,水源充足的地方。這樣,既便於信徒的往來,也便於商旅們祈福。因而,在絲綢之路沿線,有洞窟,必定有佛造像,有修行者,有信徒,這些構成了一個巨大的生生不息的體系,並且一直延續到今天。


在絲綢之路沿線,有眾多的巨佛,敦煌莫高窟、張掖大佛寺、武威天梯山、永靖炳靈寺、武山拉稍寺、甘谷大象山、固原須彌山、天水麥積山、彬縣大佛寺等等。這些巨佛,高者30多米,低者10多米,它們各不相同,有坐,有站,有卧,有泥塑,有石雕,有石胎泥塑,有木胎泥塑,可謂是千姿百態。


可是,人們為何要修建如此巨大的佛像呢?這些佛像背後,又隱藏著什麼樣的秘密呢?


我們就從山丹的大佛寺說起吧!在山丹的朋友帶領下,出城直奔大佛寺。此時,已經是上午十點多了,河西走廊的陽光暖暖地灑在道路上,田野里,透過高大的楊樹,留下一個個千奇百怪的光影造型。20多分鐘後,越過一處鐵路道口後,前方鍺紅色的七層高樓,就越發顯眼了,快到大佛寺了。此時,山丹的朋友說,我們通過的鐵路,並不是人們平常所說的鐵路,它是當地為發展旅遊而修建的小火車路。


過了鐵路,往前走不遠,轉一個彎,就到了大佛寺前的廣場。大佛寺的布局是緊緊圍繞著保護大佛的七層樓分布的。這裡背靠嘹高山,前迎龍首山,左傍祁店水庫,右連清泉圃田。人們充分利用了寺前地勢平坦的條件,從佛像前引出一條中軸線,從七層樓下的大雄寶殿開始,依次為大雄寶殿、釋迦牟尼講經說法泥塑坐像、天王殿、五百羅漢堂、觀音廟、地藏菩薩殿、山門等等。


寺院和廣場上的建築都是沿著中軸線分布,或左右對稱,或前後呼應。距離佛像最遠處,是一個花崗岩的石牌坊,牌坊前是釋迦牟尼佛的足印。穿牌坊而過,則是一個巨大的露天觀音立像,在這之間,有兩個對稱的亭子,左右分布。這兩個亭子,有別於我們在其他寺院所見到的亭子。它是類似於天壇的形制,圓形,其中藻井極高,且沒有交錯的橫樑,空空蕩蕩的。


天漸漸地熱了,我們暫且躲在了亭子下乘涼。忽然間發現說話的聲音比往常大了許多。原來這是一個經過特殊設計的亭子,人在裡面說話,聲音經過空蕩蕩的藻井就放大產生了回聲。這是不是就是人們所說的聲如洪鐘的感覺呢?


然後,一路向前,上台階,走山門,穿過庭院,就到大雄寶殿前。這個大雄寶殿跟其他地方的大雄寶殿不一樣,這是三位一體,巨型坐佛自然是大雄寶殿的主要部分,然後是七層樓高的建築,這是保護佛像的。而大雄寶殿,則相當於七層樓和巨佛的基礎。這便是山丹大佛寺的奇特之處。


大殿前,空空蕩蕩,參觀就記者一人而已,風吹過之後,一株大樹搖搖晃晃,很有些山門無人風自掃的意味。殿門開著,進去,35米高的釋迦牟尼講經說法泥塑坐像,佛像貼金彩繪,姿態優美,線條流暢,仰觀塑像,威嚴、慈祥、莊重隨之而來。


始於北魏,興於明清,數千年生生不息


人們修建寺院,往往喜歡在古老寺院的基礎上加以修葺,以彰顯歷史久遠,香火的綿綿不絕。山丹大佛寺,曾經名叫「土佛寺」。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北魏時期,大概建於公元425年。此後千百年間,寺院屢毀屢建,尤其是1971年大佛遭受空前的損傷。到1992年,僧人信徒在此募集資金,重新修葺。


這樣一座寺院,它的歷史蹤跡,還是比較簡單的。前面年代久遠,已無從考證了,人們只能從隻言片語中作判斷。近幾十年內的多是新建,似乎沒有啥可說的。只能看看中間了。一些簡單的資料碑刻中顯示,明初,這裡就有寺院和高大的土佛存在。宣德年間,太監劉永誠鎮守甘肅。此時的甘肅並非今天甘肅全境,而是河西走廊中西部一帶,明政府在此設立了甘肅巡撫、甘肅鎮等機構管理,劉永誠便是鎮守太監。他曾來此地,感到很不容易,非常感慨。後來,就請皇帝賜名為「土佛「,寺院也為土佛寺。


至於,為何叫做土佛,雖有多種說法,但至今依舊是個謎團。大體上人們提出一種說法,有人說河西走廊的城市,大多按照金木水火土布局,在這五個方位上都修建有塔。這就是甘肅一些州縣,有木塔、金塔等以五行命名塔的緣故,土佛是不是就代指土塔呢。人們進一步分析說,土佛倒過來就是浮屠,佛家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浮屠就是塔的意思。或許是為了能夠湊夠五行塔的名稱,將寺院稱之為土佛了。不知是否如此,可惜已經無從考證了。


有了皇帝的賜名,寺院的香火自然就旺盛了。正統五年,鎮守太監王貴,不僅請了高僧智瑩來此主持,而且讓山丹衛撥出50畝地,作為寺院的香火田。不久,在當地衛所的支持下,重修了寺院,大佛也修建了起來。明代汝南進士吳同春曾遊覽觀光,寫詩一首詠《山丹土佛》的詩。在這個詩文中,有價值的文字是詩前面的小序,記載了明代大佛寺的情況,其文字雖然不多,但是價值卻很大。小序的內容大體如此,山丹城西十里,有個城堡名叫清泉堡,那裡有尊土佛,佛像倚靠山而坐,高十三丈,耳朵裡面可以容納一個人,指甲有一尺多寬,外面有閣樓罩著。可見,當時這座坐佛已經是絲綢古道上一個靚麗的風景了。


此後,人們屢次維護修葺,清代康乾時期人們重修佛寺後,名字也因供奉大佛,而改名大佛寺了。可惜明代大佛在清同治年間被毀。光緒十三年,人們再次募集資金重修佛像。設計者依據山的高低修建佛像,然後依照佛像的大小,修建外面的閣樓。曾任甘肅提學使的秦澍春專門寫了《重修大佛寺碑記》以記載修建經過。這時,不僅修建了大佛,還修建了其他的配套設施,有晚望亭,有地藏樓、天王殿、觀音像、精舍蘭若等等,還有娘娘廟、黑虎廟等其他廟宇,形成一個廟宇群落,集中佛山、寺觀、亭台、樓閣於一體。


依據碑刻資料,人們對數百年的寺院情況,有個大體了解。但更遠的就只能是傳說了。


三兄弟的故事,究竟透露出了什麼秘密


山丹大佛寺的來歷,有兩則傳說,很有意思。第一個是一個富商兒子的故事,說是富商有個兒子,從小嬌生慣養,無所事事,漸漸地沾染上了好逸惡勞的毛病。後來,富商去世了,留下母子倆度日。他將錢財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母子的生活費,另一部分是做生意的錢。誰知,商人去世後,兒子依然不走正道,無錢可花時,還去偷盜,並被判刑,出獄後依然不思悔改。後來四處遊走,在今大佛寺的位置處接受一老人的點化。老人說,天在頭上,佛在心中,有一個身披藍衫,手提麻鞋的人就是真菩薩。後來,兒子回家,見到他母親的形象,正如老人所說,才知母親就是真菩薩。他受母親臨終教誨,幡然悔悟。用父親留下的錢財,種田經商,在當地成了首富。想起在大佛寺那裡受的點化,就在此地修建了一座寺廟。這個故事大體如此,目的是教人向善,勤勞致富。


不過另外一個故事,則似乎暗示絲綢之路沿線大佛修建的秘密。故事是這樣的,以前有弟兄三人,去西天求取真經,這裡人們不能不懷疑,他們難道是唐三藏的三個徒弟嗎?誰知,半路上發生了分歧。到涼州時,老大說,二位兄弟先走,我站下等著辦個事。沒辦法,弟兄兩人繼續西行。到了山丹,老二也走不動了。他說,三弟你先走,我在這裡等大哥。可是,在山丹老二怎麼也等不來大哥,實在站不住了,只能坐下等了。就這樣老三去了張掖。在張掖的老三,白天盼,夜裡等,就是不見兩個兄長過來,無奈只好睡著等了。天長日久,他們就在三個地方,化身為佛像。武威的老大就成了天梯山站佛,山丹的老二就成了坐佛,至於老三則成了張掖大佛寺的卧佛。


這個民間傳說,暗合佛教在絲綢之路上的發展脈絡。佛教誕生之初,是不講究崇拜的。到印度阿育王時期才開始簡單的塑像活動。在佛教東傳的過程中,首先駐足在古涼州,然後從涼州向河西發展,最後向東擴展。這一時期,是東晉十六國時期。中國北方唯有涼州比較安定,佛經四大翻譯家之一鳩摩羅什曾在涼州居住了17年。涼州遂成為北方的文化中心,逐漸興起開窟建寺的熱潮。


高大的佛像,為何能和你對視,秘密在哪裡呢?


當時以涼州為中心,最終形成了所謂佛教石窟藝術的「涼州模式」。所謂的涼州模式,就是方形佛窟,以中心塔柱的模式來設計。佛像有釋迦牟尼佛和交腳菩薩彌勒;畫上千佛,有供養人,忍冬紋為裝飾。尤其是佛像面相渾圓,眼睛細長,深目高鼻,身軀健壯,明顯帶著西域人的樣子。此後,佛教造像還有「後秦風格」、北魏的「秀骨清像」,西魏的「氣韻生動」,北周的「純樸敦厚」等等風格特點。至於唐代的佛造像更是風格多樣。這些造像中,以巨型大佛最能彰顯其震撼人心的力量。


絲綢之路甘肅段的巨佛不少,比較著名的有:敦煌北大佛,通高35.6米,唐代石胎泥塑佛,為世界第三大坐佛,藏於莫高窟的標誌性建築「九層樓」內。武威天梯山大佛,為釋迦牟尼像,高28米,寬10米,面水巍然端坐,據說為唐代弘化公主所建造。武山拉稍寺大佛,創建於北周,崖壁上有浮雕3尊,中間的大佛高達40餘米。炳靈寺171龕,盛唐時期的大佛,上半身依山石雕,下半身為泥塑,高27米,曾有七層閣樓,後被燒毀。甘谷大象山大佛,為釋迦牟尼佛,高23.3米。張掖大佛寺佛祖釋迦牟尼的涅槃像,佛身長34.5米,一根中指上就能躺一個人,為國內最大的室內卧佛。麥積山石窟第13號,摩崖大佛釋迦牟尼佛,高十六米,為巨佛崇拜的代表作。


這些巨佛的出現,說明在某個歷史時期,曾出現過一個巨佛崇拜。它究竟起自於何時,雖一時難以定論。但有兩個時期是不容忽視,一個是北魏統一中國北方之後,另一個時期就是隋唐時期。這兩次都以國家或趨於統一或已經統一,經濟發展迅速,社會安定的背景下出現的。尤其隋代,這是自佛教盛行於中國以來,國家第一次大統一。可見,巨佛教造像不僅有其經濟條件,更有其政治環境。而麥積山的巨型佛像就是隋朝皇室全力推動的結果。到了唐代,巨佛崇拜更為盛行,隨之而來的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社會穩定,經濟發展迅速,大量的巨佛在各地出現。


然而,從藝術的角度來說,巨型佛像的塑造無疑是一個空前的挑戰。高達數十米的造像,其視線如果向著正前方,肯定無法和人對視。這樣,芸芸眾生就無法感受到佛的慈祥和莊嚴。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1983年,著名的雕塑藝術家溫廷寬先生來到甘谷大象山,他經過仔細觀察,發現古人雕塑的秘密,原來古人在塑大佛的時候,大佛的雙耳頂端高過髮際線,眉弓陰刻凹形弧線溝。最為關鍵的瞳仁,古人想了一個巧妙的辦法,將一個黑釉大缸,鋸開為二半,嵌在眼眶中,作為瞳仁,由於大缸呈弧形,向外突出。這樣就比下眼瞼高了,而且缸是弧形的,人從佛像腳下看上去,感覺就能看到佛像眼神,感受出不同意蘊。


從山丹大佛寺出來,已經是中午一點時分,太陽正熱,河西走廊綠洲上大樹遮蔽烈日,前人栽樹後人乘涼,修建寺院也是這樣,我們感受到從古人那裡傳承下來綿綿不絕、生生不息的文化。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網 的精彩文章:

美國或宣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 日本提議再磋商
你絕對不知道!這知名皇族世家的姓名太奇葩
漫議西方名畫中的細節問題
商合杭工地壽縣段發現千年古墓

TAG:中國網 |

您可能感興趣

古都西安:絲綢之路的東方聖殿 千宮之宮「大明宮」
河西四郡:古絲綢之路上的串串明珠
絲綢之路上的聖地——遠眺炳靈寺石窟
河西走廊之《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前緣:「玉石之路」的開拓印跡
早期巴蜀佛教與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上的神秘之茶
萬達文華韻之旅·伍 居停在古秀閩南,感受曾經海上之絲綢之路起點的大氣風範
古絲綢之路上的翠綠明珠——新疆吐魯番
周永衛:海上絲綢之路與東漢三國嶺南佛教
蘭州:古絲綢之路的重鎮,燦若蒼穹的「金城」
方城地名文化大講堂之十:西漢摩崖石刻,見證絲綢之路源頭在方城
探秘絲綢之路的前身——玉石之路!
絲綢之路:河西走廊上的「千年之約」
媽祖之海上絲綢之路
過街樓、佛廟、當鋪、貨棧、絲綢店——思路萬里行之敦煌古城
中評鏡頭:敦煌古城 古絲綢之路的咽喉鎖鑰
故宮「紫禁城與海上絲綢之路」大展 高清大圖合集
陳浩武:行走在古老的絲綢之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