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外感病的傳變方式——經脈傳
一、循六經傳變
《素問?熱論》雲:「傷寒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項痛腰脊強。二日陽明受之,,,故身熱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膽,,,故胸脅痛而耳聾。三陽經絡皆受其病,而未入於臟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陰受之,,,故腹滿而嗌干。五日少陰受之,,,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陰受之,故煩滿而囊縮」。>傷寒,即按照太陽(巨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的次序傳變,與《傷寒論》的六經次序相似。為什麼這樣傳變?這與《素問?陰陽離合論》開合樞理論有關。太陽主開,陽明主合,少陽主樞;太陰主開,少陰主合,厥陰主樞,傷寒邪氣按照陽氣開→合→樞→陰氣開→合→樞的次序發展。其實,葛根解肌湯中葛根作用之一就是阻隔邪氣從太陽入於陽明,這也說明疾病傳變有此規律,明了於此,臨床可做到已病防變。
二、循表裡經傳變
十二經脈中三陰三陽存在表裡關係,邪氣入侵可以在表裡二經傳,也可同中於表裡兩經。《靈樞?邪氣臟腑病形》曰:「身之中於風也,不必動臟,故邪入於陰經,則其臟氣實,邪氣入而不能客,故還之於腑。故中陽則溜於經,中陰則溜於腑。」說明在臟氣充實時,邪氣不能入臟而入於與臟相連的表裡之腑。那麼臟氣虛時,邪氣就由腑入於互為表裡之臟。還有兩經同時受邪的,如《素問?熱論》云:「兩感於寒者,病一日,巨陽與少陰俱病,則頭痛口乾而煩滿;二日,則陽明與太陰俱病,則腹滿身熱,不欲食,譫言;三日,則少陽與厥陰俱病,則耳聾囊縮而厥。」這裡的傷寒兩感證,就是屬於表裡>的形式。






TAG:掌上醫訊 |
※經方自治外感病體會
※外感病演變六經病證,三種方法全面指導溫病
※辨外感內傷,拓展用經方
※外感風寒發熱的推拿治療方法
※外感:風邪引起的疾病 如何外治
※外感:燥邪引起的疾病 如何外治
※《傷寒論》闡述外感病的治療規律,趕緊看正文吧
※外感:濕氣侵入人體引起的疾病如何外治
※解表葯膳祛外感
※外感風熱的癥狀及食療偏方
※小兒外感發熱的治療藥方
※外感法傷寒,雜病宗金匱,跟經方大師胡希恕學用濕病六方!
※小兒推拿「四大基礎方」:肺系外感、脾胃病、發疹病、驚風腦病
※外感温病第一方:银翘散漫谈
※兒童最易「內熱外感」
※外感熱病怎麼用藥?聽聽傷寒大家的經驗!
※用中藥治療外感疾患,切忌猛烈發汗,容易使疾病纏綿不愈!
※中醫辨證4種發熱 孩子外感、肺胃實熱、陰虛發熱、暑熱不同表現
※名老中醫郭子光臨床經驗:凡有外感先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