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在家如何修道,谈在家出家修道之蹊径!

在家如何修道,谈在家出家修道之蹊径!


在家如何修道,谈在家出家修道之蹊径!



一般而言,道教徒大致可分为道士、居士、学士、隐士、信士几类。尽管其称谓不同、表现形式有别,但都是信道、学道、修道、弘道者,故统属道教徒之范畴。

在家道教徒(散居正一派道士、道教居士)的修持,从本质上讲信住庙道教徒(道士)是一致的,只是形式上和生活方式上有所不同而已。


对于皈依道教者,大致有四种情形:


一、出家出家;


二、出家在家;

三、在家在家;


四、在家出家。


道教要求(全真派)教徒「出家出家」,即人出家心亦出家;反对「出家在家」,即人虽出家但其心在家;对于「在家在家」者即人在家心亦在家的人,则多采取循循善诱,以使其达到「在家出家」即人虽在家但心已出家的境界。


我认为,如果在家居士能达到「在家出家」的境界,则与「出家出家」者殊途同归也。所以,「在家出家」也是一种可以选择的行道途径。此可谓「独辟蹊径」也。至于(在家道教徒)如何修道行道,亦即如何修持,在这里我想谈谈个人的看法,以供参考。


1、道教徒的范畴与称谓

一般而言,道教徒大致可分为道士、居士、学士、隐士、信士几类。尽管其称谓不同、表现形式有别,但都是信道、学道、修道、弘道者,故统属道教徒之范畴。


道士。中国道教协会主编的《道教大辞典》之‘道士」词目中称:奉守道教经典规戒并熟悉各种斋醮祭祷仪式的人。一般指道教的教职人员。世人为礼貌和尊重道教教职人员,一般不直截了当称「道士」而称「道长」,这就如同社会上称「教师」为「老师」一样,是一种既平常而又带有敬意的称谓。


道教教职人员不分男女,皆同称为「道士」。但有时为了区别(如统计),则称男性道士为「乾道」,女性道士为「坤道」。世人还常常习惯于称女性道士为「仙姑」。称其为「仙姑」,这其中含有尊敬之意。


此外,与「道士」有关的称谓还有许多。如称道士为——「羽人」、「天师」、「先生」、「法师」、「大师」、「炼师」、「老修行」等等,这些含有敬意的称谓与其个人修持关系密切。作为道士,只有经过努力的修持,才能名符其实。


居士。居家修道,建诸功德,吃斋诵经,并与道教宫观保持密切联系者。社会中这一类人众多。(因此,许多道教宫观为此设有居士林。)

学士。入道钻研经学义理,学识渊博,并以弘扬道教事业为自己终身职责者。如近代道教泰斗陈撄宁先生。


隐士。隐居出俗,不问世事,学道修仙,以性命修持为主要方向,且道德深厚者。如张三丰祖师是也。


信士。社会名流学者,著书立说,颂扬道教文化者。这样的人士社会中也甚多。当今社会亦然。


2、在家道教徒资格的取得

从所周知,道教形成一定规模的社会实体(即教团组织)始自于东汉,但从金大定年间(1161---1189)起,就开始逐渐分为「正一」和「全真」两大教派。全真派道士,终生出家,茹素,住宫观;正一派道士有的也讲究住宫观(如张天师世家),但不强调,并且可以娶妻置室。


道教除住宫观的全真派道士及住宫观的正一派道士之外,还有不常住宫观而散居于城镇或乡村的道教教职人——散居正一派道士。此外,还有(前面所介绍的)居家修道,建诸功德,吃斋诵经,并与道教宫观保持密切联系的居士。他们都是在家的道教徒。


散居正一派道士平日的修持与在家的道教居士的修持相同,容后一起论述。现在,我们接下来谈谈在家道教徒中的居士资格的取得。


居士,顾名思义即居家修道之士。广义地讲,凡居家信道的善信人士都可以称为道教居士,即常说的信众:狭义地讲,居士是指履行一定程序取得《居士证》(或《皈依证》)的居家奉道修持者。这里,我们详谈后者。


为弘扬道教,发挥在家信众的作用,有些宫观接纳道教居士参加宗教活动,制定了接纳道教居士的办法。《办法》规定:凡是爱国爱教,拥护宪法,信仰道教和研究道教文化的男女信众,能遵守宫观内部的各项制度,有宫观常住道士介绍,由本人申请,经宫观管理组织认可,即可以成为居士。


成为居士,还有一个十分严肃的入教仪式,这就是「三皈依仪式」。道教徒所皈依的「三宝」,是指皈依道、经、师三宝,全称是皈依太上无极大道、皈依三十六部尊经、皈依玄中大法师。皈依道教「三宝」了,也就等于皈依道教了。


皈依之前,先找一位与自己有缘的道长,说明欲拜这位道长为师而皈依玄门的意愿。如道长答应后,会择吉日良辰举行皈依仪式,为皈依道教者讲明「三皈依」的意义;皈依者则要表示自己从此发心皈依(道经师)三宝。这样就可以成为一名正式居士(即在家道教徒)了,并发给《居士证》或《皈依证》为凭。


3、在家道教徒的修持


举行了皈依仪式,取得了《居士证》(或《皈依证》),从形式上讲这位皈依者就成为了道教居士(即在家道教徒)。而要做一名副其实的好居士,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在家道教徒,在家如何修持呢?总的要求是尊道贵德,礼奉三宝,尊师重教,依教修持。具体如何修持,我以为大致不外如下几点:


(1)通过向师父(包括其他道长)请教,加上自己阅读有关书籍,全面了解道教。具体说来,了解:道教的起源、形成和发展:道教的教理教义;道教所信仰的神仙;道教的经典:道教的修炼方法;道教的斋醮道场;道教的戒律和清规;等等。总之作为一名道教信徒,千万不能做「宗教盲」。


(2)礼拜神仙,诵习道经,尊敬师父。作为道教徒,既已皈依三宝,无论是否出家,都应当时刻不忘三宝,并落实于日常修道生活中。我建议,在家道教徒如有条件,可设静室,即用较为独立的一间住房,供奉神仙圣像,时常敬香、上供、礼拜。这是信奉「道宝」的一种体现。「当愿众生,常侍天尊,永脱轮回」。


诵习道经,这是信奉「经宝」的一种体现。作为在家奉道者,也应诵习道教经典。如家中设有静室,亦可早晚焚香课诵,即念诵《太上玄门日诵早晚功课经》。此外,还应学习道经。学习道经可以依个人文化水平而定,但无论文化程度高低都应学习《早晚功课经》、《三官经》、《北斗经》、 《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等常用经书;文化水平较高的,还可以研习《道德真经》、《南华真经》、《性命圭旨》、《周易参同契》和《黄庭经》等道教典籍。「但愿众生,生生世世,得闻正法」。


尊敬师父,这是信奉「师宝」的一种具体表现。既已皈依道教,就应尊敬师父,无论其师有无名望、也不论其师水平高低,平日都应多多关照师父,时时不忘供养师父,达到「师徒,如父子」的境界。虽说「师父引进门,修行在个人」,但还是要不失时机地虚心地向师父求学问道。「但愿众生,学最上乘,不落邪见」。


(3)护持道场,积极参加宗教活动。这也是广大在家道教信徒所应该去做的。既已皈道教,就应护持道场。虽未出家住宫观,也应主动为宫观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帮助修庙、塑像,以及维护宫观合法利益不受侵害。


如逢初一、十五及祖师圣诞或道教节日或道教重大法会,都应该虔诚地积极地尽可能地抽时间到所皈依的宫观或附近的宫观去参加宗教活动,以培养和巩固其宗教信仰。


(4)宣传和遵守戒律。综观道教戒律,至今仍有不少与当今社会道德要求相一致的积极内容,具有劝人止恶向善的教化作用。因此,广大在家道教信徒有义务宣传道教戒律,并努力遵守道教戒律,以净化人心。


(5)遵守道教教义,正确处世。在家道教徒不像住庙道士那样很少与社会来往,在社会上工作,要天天与人打交道。作为一名(在家)道教徒就应该按道教教义思想去为人处世。如宽容待人,谦虚不骄,淡泊名利,与世无争,不贪私利,知足知止,等等。


(6)积功累德。自古以来,道教徒在修持(修为)上就有「入世法」与「出世法」两种。出世法即内修;入世即外修。出世行真功;入世法行真行。外修什么呢?如何行「真行」?概言之,就是济世利人,积功累德。譬如:修桥补路,施茶舍药,热心慈善和公益事业,和睦邻里,帮助他人,苦己利人,广行方便,力行正义,抑恶扬善,正心修身,戒除诈伪,孝敬父母,教育子女,印送善书,劝人为善,立足本职,爱岗敬业,等等。


(7)修炼道教功法。在家道教徒也应在工作、劳动之余修真养性,以祛病强身,延年益寿,以至得道成仙。其修炼功法,可以从皈依师父或其他道长那里求得。此乃「出世法」之修为,与住庙道教徒专事清修相比虽困难许多,但也不应遗忘、忽视和舍弃,应积极为之也。要坚信——花一份功夫,必获一份道果。当法「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也!


综上所述,不难而知,在家道教徒(散居正一派道士、全真道居士)的修持,从本质上讲与住庙道教徒(道士)是一致的,只是形式上和生活方式上有所不同而已。


今天,欣逢国盛教兴之世,在家道教徒更应该利用我们生活的广阔天地,发扬道教优良传统,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多作贡献,把我们生活的世界建设成为美好的人间仙境!


无论在家,还是出家,其修持达到什么程度或境界,(才能与上述称谓相符,)这就涉及到人的素质与人的修持。


关于人的素质(或曰人的品格),道教认为人有三品:


(一)上品之人。此即《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中所说的「上士」。这类人天性纯全,道根深厚,不教自知,又称高明之士。上士闻道,便能领悟其奥妙,并且能够虔诚地躬身奉道,勤而行之。凡是「道’所具有的特性——虚无、自然、清静、无为、纯粹、素朴、平易、恬淡、柔弱、不争,等等,都能从上士」身上体现出来。实质来说,「上士」即「上德之士」。因此,清静经》称「上士悟之(道),升为天官」。


(二)中品之人。此即《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中所说的「中士」。这类人天性半备,与道有缘,自具善根,但不脱俗念,常存烦恼妄想。中士在道可以修持成仙,正如清静经》所云:「中士修之(道),南宫列仙。」中品之人,在俗亦可以立德、立功、立言,成为世人所钦佩的人。


(三)下品之人。此即《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中所说的「下士」。这等人几乎被七情六欲、机智巧诈所蒙蔽,是非反复,自私自利,一心为己,自以为是。但此等人尽管「先天不足」,如果在「闻道」之后,能断然悔悟,在俗经过努力仍可以为社会作出贡献,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在道则可以修持延年,亦可以「一证今生之善果,二修屡劫之不堕」(《邱祖垂训文》)。


关于人的修持。笔者认为,即便是上士,如果后天不经过自身的努力修持,也将会沦沉于「中士」乃至「下士」之境。反之,即便是下士,只要经过自身的努力修持,也能够达于「中士」乃至「上士」之境。「中士」修则进为「上士」,不修则退为「下士」。因此,人后天的修持,至关重要。总之,人的修持达到什么程度或境界,不完全由「先天’所决定,「后天」的努力十分关键,此亦‘修行在个人」,换言之即「我命由我不由天」也!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教 的精彩文章:

漫談道教修行中的六種神通
明師難得與隱師易遇
出世與入世,小乘和大乘,你還在為如何修道困擾嗎?
一查便知,你的配偶來自何方!

TAG:道教 |

您可能感興趣

在家之人能修道嗎?
修道一定要出家住在道觀里嗎?
修道一定要「出家」么?
虛雲老和尚開示:出家人天天講修道,如何謂之修道呢?
修道是否要出家,紅塵是練心的道場!
普通人不出家可以修道嗎?
在家初修道,應該怎麼做?
?你是在修道,還是在修魔!
道家修道的最終目的是什麼?真是為了成仙嗎?
在家佛教徒修道的條件有哪些
為何要「修道」,修道有哪些好處?
民間故事:秤砣仙!媳婦與人私通!一氣之下,他離家出走,修道成仙!
我的修道故事
什麼是道?如何修道
真正修道的人沒有胖子?道家如何擺脫肥胖煩惱
修道,如何做到元陽出竅?
道在目前:初入道門的居士如何修道?
五旬老漢在山上挖了洞,從此在洞里修道再不回家
一篇乞者的文章寫了什麼?竟讓眾多「出家修道」者如此汗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