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從《黃帝內經》走近中醫

從《黃帝內經》走近中醫

和被塵封在歷史博物館的其他輝煌文明不同,中醫學基本上保持著整體原型,從2000多年前走到了今天。歷史是公正而嚴酷的,它並不偏愛中醫,能夠如此,主要是由於中醫學本身的科學性、強大的生命力和鮮活的實用價值。



從《黃帝內經》走近中醫


中醫學把人的自然、生物、心理、社會屬性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來認識生命過程、生理、病理、疾病診治和養生防病,並形成了以辨證論治為主要診治方法,是中國特有的一門傳統醫學科學。


中醫學的理論體系和診治體系均奠基和形成於《黃帝內經》。《內經》分為《素問》和《靈樞》兩部分,各81篇,形成於戰國至東漢時期長達六七百年的時間裡,由多位醫家相繼完成,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百科全書式的古醫經。


《內經》的指導思想——整體恆動觀



從《黃帝內經》走近中醫


《內經》把人和賴以生存的自然界看做一個統一的、隨時空推移不斷運動變化著的整體。


天地是統一的整體。《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言道:「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意思是我們的上面是天,下面是地,泛指我們生存的自然界空間。認為風、熱、火、濕、燥、寒六氣的運動變化形成了春、夏、長夏、秋、冬這幾個季節,使得地面上產生了萬物、生命。這些生命現象在地面上經歷著「生、長、化、收、藏」或「生、長、壯、老、已」的生命過程。


人體也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中醫學把人的形體結構、功能活動、精神情志、自然現象進行了一個廣泛的歸類,強調肝、心、脾、肺、腎五臟之間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所以當我們面對一個疾病時,不僅要考慮是哪一臟出了問題,而且要考慮這一臟和其他臟之間的相互關係。「五臟相通,移皆有次。」所以說中醫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考慮到整體的協調和平衡。


「人與天地相應」。氣溫如果超過60℃,人就很難存在了。所以天地是人的生命產生和存在的基礎條件。人和天地的關係是「人應天」。《素問·六微旨大論》中講:「成敗倚伏生乎動,動而不已,則變作矣。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忽視這個變化是不行的。對同一個感冒,中醫學會因四時不同而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它是從動態變化中來審視和處理人的疾病的。

《內經》的理論基礎——氣化論



從《黃帝內經》走近中醫



所謂「氣」指的是自然氣候,具體指風、熱、火、濕、燥、寒這六氣。直到今天,國家氣象局每天發布的氣象預報中,仍然還是這六大要素,只不過更量化,更精確了。「物生謂之化」,也就是說地面上的生命現象都叫「化」。有氣才有化,「氣止則化絕」。


中醫學通過長期觀察,發現自然氣候的變化呈現周期性,疾病也有同樣的周期可循。1733年是癸丑年,這一年北京發生了大疫。60年之後到了1793年,也是癸丑年,北京又發生了大疫。當時記載「癸丑年毒下,瘟疫大行,死人無算」。而《內經》里就有癸丑年有大疫發生的記錄。2003年,非典開始流行。當時我查了《內經》,裡面講「丑未之紀……二之氣……其病溫癘大行,遠近咸若」。「二之氣」是指3月21日春分到5月中旬的小滿之前,「遠近咸若」,是說不是一時一地,而是面積很廣。

《素問·氣交變大論》指出:自然氣候還有自穩調節規律。當風、熱、火、濕、燥、寒中一個氣太強盛時,就會有一個相應的能制服它的氣,讓它恢復到正常。由於「人與天地相應」,因此人體也存在這樣一個自調機制。中醫學診斷治療疾病的出發點不是病原微生物。中醫認為當人體自己能夠根據外界環境調節時,就是健康的;當失調時,就是病理狀態。通過針灸或中藥治療時,其診斷的落腳點不是細菌病毒轉陰了,而是人體恢復了自調狀態。


人體生命規律是與自然規律相通應,所謂「天地之大紀,人神之通應也」。《內經》把人體對年節律和季節節律的關係稱為「五藏應四時」、「藏氣法時」(「藏」通「臟」)。


春天是風溫為主,人體肝氣比較旺,所以肝病、風病、溫病最多。夏天火熱,和心氣相通,這個時候人的脈是洪大的,心病、熱病比較多。長夏潮濕,與脾氣相通,脈象表現為濡脈,即摸起來比較軟、比較沉,這個季節脾病濕熱病比較多,腸道門診也多。秋天屬燥,肺氣通於秋,這個時候的脈象比較浮,如風吹毛,是呼吸道疾病的高發季節。冬天寒冷,和它相通的是腎,脈象比較沉。這個時候腎病、寒病比較多,骨關節病比較多。


日節律對人也有一定的影響。「平旦人氣生,日中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素問·生氣通天論》)。晚上11時到凌晨3時是陽氣的最低谷,陰氣最盛,多半病人去世是在深夜。還有時辰節律,氣血的流注與時辰有關係,「子午流注,靈龜八法」。

氣化理論是中醫理論的基礎。病因理論認為六氣的反常變化,是外感疾病的病因;病機理論以六氣變化來認識疾病的性質。「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諸寒收引,皆屬於腎。諸氣胰郁,皆屬於肺。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諸痛癢瘡,皆屬於心。」治則治法理論講究因時、因地、因人制宜。「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方劑藥物理論涉及方劑的君臣佐使、藥物的性味歸經;養生康復理論講「葯食宜」,「無代化,無違時,必養必和,待其來複」。


精、氣、神是對人體整體層面上的認識。



從《黃帝內經》走近中醫



「精」:泛指構成人體生命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礎物質。包括:精、血、津、液、髓等。它藏在全身,主要在五臟。肝、心、脾、肺是分倉庫,腎是總倉庫,所以我們講「腎為先天之本」。


「氣」:泛指人的功能活動。具有溫養、推動、防禦、調節等功能。根據氣的分布與功能,可分為元氣、宗氣、營氣、衛氣、五臟之氣等,是構成人體最必需的物質,但是從直觀來看它是無形、無色、無味的。所以從我們的傳統來講,精和氣一個是有形的,一個是無形的,它們之間的關係是「精生氣,有形生無形」。


「神」:指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綜合表現,包括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神是在精氣的基礎上產生的,精氣神三者的關係是「精生氣,氣化精」,「兩精相搏謂之神」。


藏象是對人體生理病理的分類認識。「臟居於內,象見於外」,比如說以笑為主的精神方面的失常,就可以定位在心,怒就可以歸於肝。中醫還通過五色來定位,比如說中醫望診裡邊的色脈診,臉色發青,可能是肝有毛病。心主神明、肝主血脈,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肺負責全身氣的調節功能,腎主封藏,主藏精。


經絡應該說是中國特有的學問了。包括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十五絡脈、十二經筋、十二經別、十二皮部。經絡系統把自然界和人體的臟腑器官、氣血營衛、表裡上下聯繫起來。如果經絡運行失常,會引起很多的病變,而且它還是病邪出入的一個途徑。


《內經》形成了辨證論治的基本模式


辨證論治是中醫特有的、最具優勢的診斷治療方法。證,指與發病有關的各種證據


(信息)。辨證論治就是以中醫理論為指導,通過收集分析與疾病有關的各種信息;對疾病本質作出的診斷,並提出相應的治療方法。


辨證論治主要辨病位,辨病性,辨病本,辨病勢。辨病位,是確定肝、心、脾、肺、腎哪裡出了問題,辨病性是用風、熱、濕、燥、寒來定性。辨病本是告訴我們治病必求於本。


我跟隨著名中醫學家方葯中先生學習時,有一位病人前來就診。這位患者在一次比較嚴重的腹瀉之後,眼瞼耷拉下來了,西醫診斷是重症肌無力的眼肌型病,屬於橫紋肌神經肌肉接頭點處神經傳導障礙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用的葯是吡啶斯的明,一片60毫克,每次1片,一天3次。但兩年以後出現了復視和咀嚼困難等癥狀,吡啶斯的明一天吃6片仍不能維持。於是他就來到西苑醫院內科,請方先生給他治療。病人體形偏胖,外觀衰老,兩隻眼睛的眼皮睜不開,腦袋抬不起來,兩條胳膊也舉不起來,穿不了衣服,方先生給他辨證為脾氣虛衰,不單純是虛,而且到了衰的程度了。中醫認為眼瞼、肌肉四肢歸屬於脾,經常拉肚子也屬於脾虛,不能運輸轉化飲食物所致。給他開了補中益氣湯。吃到第12服藥的時候,眼瞼下垂基本消失。之後採取了藥量遞減的方法,慢慢地患者吃飯中間也不需要休息了,穿衣服也能抬胳膊了。治療半年左右,癥狀全部消失,吡啶斯的明全部停葯。我們對這位病人隨訪了6年,都沒有複發。


《內經》對養生的認識



從《黃帝內經》走近中醫



《內經》描繪的完美的生命模式,是順應自然-形體健康-心理道德完善-適應社會。西醫的理論和用藥往往採用拮抗醫治的方法,而中醫卻是順應和疏導,講究「治未病」,違反自然就是「自傷」。


心理道德完善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是不張揚,「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第二是不貪,中醫講要「志閑少欲、恬淡虛無」,即對物質和權力的慾望不要過高。第三是不惱怒,生氣、憤恨、苦惱這些都會影響你的正氣。第四是不懼怕,除了生命結束,其他事情都有迴轉餘地。「心安不懼」,心裡平靜你就不會怕事情。第五是不暴烈,「喜、怒、憂、思、悲、恐、驚」這七情中,任何一種情緒過於突然、過於持久對人都不好。那麼什麼樣的精神狀態是最好的呢?兩個字,「恬」、「愉」。所謂「恬」就是平靜,「愉」就是愉快,中醫推崇的心理狀態是精足、氣暢、神全,精、氣、神全有了。


《內經》有一篇《疏五過論》,講一個人從貴到賤,突然失去了社會地位和權勢後,會「雖不中邪,病從內生,血脈虛減,故曰脫營」,如果你不能擺脫出來,長此以往身體就會出問題。還有一種是從富到貧,你會「內結憂煎,外悲過物」,心裡總是想著過去怎麼好,隨時隨地就會湧起悲傷來。


出現以上兩種情況時,最重要的是自我調節。第一是不慕,《內經》裡邊叫「高下不相慕」,你做你的百萬富翁,你有一套20間房的別墅,晚上還是睡在一張床上,吃飯還是一日三餐。儘管我粗茶淡飯,我吃得很可口。第二是不惑。「奢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這些常有的慾望我平靜地對待,不被它所誘惑。


《內經》是中醫學的魂和精華所在。我希望大家身心健康,多多地支持中醫的發展;最後希望中醫能為您的健康提供更多服務。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醫養生知識 的精彩文章:

膝關節炎的特殊穴位的治療
中醫養生:推拿讓痛經遠離
健康養生手法的五層境界
中醫治頸椎兵,重在柔筋正骨
養生:認識「脊柱病」

TAG:中醫養生知識 |

您可能感興趣

從《黃帝內經》中的「人」看長壽
《黃帝內經》中的「天年」
《黃帝內經》與養生之道——第1集 《黃帝內經》簡介
《黃帝內經》中講女子二七之歲
中醫簡史(一)|宇宙第一中醫真經《黃帝內經》(上)
從《黃帝內經》傳承看中醫的科學性
易經跟《黃帝內經》的關係
《易經》與《黃帝內經》精髓的全新解讀
古籍黃帝內經《膀胱經當令》
《黃帝內經》中的至理天規
《黃帝內經》養腎三字經
解讀《易經》與《黃帝內經》精髓
怎麼理解中醫古籍《黃帝內經》中的「病機」?
黃帝內經中的養腎精華
讀懂《黃帝內經》,養生不求老中醫
黃帝內經中醫經絡養生時間表
《黃帝內經》中人體健康的標準
《黃帝內經》談五郁的治療
《黃帝內經》與養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