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沒了解過這些民俗文化,又怎算得上認識廣東!

沒了解過這些民俗文化,又怎算得上認識廣東!

「傳承有道——廣東民俗集錦」是「活力廣東·心悅之旅」文化季中的一個重要篇章,小編將會通過廣東極具人文地域特徵的民俗風情,分三輯向大家展示廣東獨特的民俗文化。「 潮 劇 」潮劇,中國十大劇種之一,廣東三大劇種之一,有「南國奇葩」的美譽,是潮州文化的重要傳承載體,同時也是聯絡世界各地潮州人之間情誼的重要紐帶。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沒了解過這些民俗文化,又怎算得上認識廣東!


潮劇現有的傳統劇目當中最有代表性的,長戲當屬《荔鏡記》《蘇六娘》,折子戲則有《掃窗會》《蘆林會》《辯本》《鬧釵》《刺梁驥》《鬧開封》等。這批劇目劇本緊湊,立意高,唱詞文雅,文學價值很高;音樂既保留了傳統,也融入了新素材。


一代名伶姚璇秋,可以說是潮劇黃金時代的旗幟人物。也是著名潮劇表演藝術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潮劇代表性傳承人,首屆廣東文藝終身成就獎獲得者。正是她,帶領著潮劇一代一代傳承下去,守住這門藝術。「 澄海 賽大豬 」正月初十七至初十九,是汕頭澄海冠山鄉每年最熱鬧的幾天。村民們用賽大豬、游神的方式祈禱新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所謂「賽大豬」就是比比誰家養的豬長得最肥最膘。由村裡的各個姓氏輪流主持,每年輪兩個姓氏。儀式之隆重,場面之壯觀實為罕見,遂成為遠近聞名的一大盛事。



沒了解過這些民俗文化,又怎算得上認識廣東!


每年賽大豬都會決出最大的一頭,那一頭「豬王」便供在所有豬的最前列,並詳細地標上重量,一般都有上千斤左右!被決出大豬的那一戶人家便成了這一年鄉里最光榮的傳頌對象,直到來年新的「豬王」誕生才取而代之。「 廣東 醒獅 」廣東醒獅,是從唐代宮廷獅子舞脫胎而來,後傳入嶺南地區漸漸演變為民間流傳。出現在明代,起源於佛山。



沒了解過這些民俗文化,又怎算得上認識廣東!



醒獅融武術、舞蹈、音樂等為一體,有強烈的英雄崇拜色彩,歷來被認為是驅邪避害的吉祥瑞物。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在佛山城鄉,特別是南海、順德,幾乎鄉鄉都有自己的醒獅隊,現已成為海外同胞認祖歸宗的文化橋樑。



沒了解過這些民俗文化,又怎算得上認識廣東!


湛江的醒獅表演融舞蹈、雜技、武術、美藝於一體,套路新穎,技藝精湛,別具一格,尤其是高難度的樁獅表演步伐靈活,形神威猛,翻騰飛躍,矯健如風,栩栩如生,曾獲授「中國醒獅之鄉」稱號,入選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8月8日北京奧運會,以紅、黃、藍、綠、白五色為主的50頭醒獅,就是廣東省湛江市遂溪縣的農民醒獅隊。「 南海 開漁節 」為了節約漁業資源,現在國家實行「休漁期」,而為期2個半月的「休漁期」一結束稱為「開漁」。



沒了解過這些民俗文化,又怎算得上認識廣東!



每年的南海(陽江)開漁節都蔚為壯觀,其中漁家婚嫁慶典巡遊和漁家大宴是重頭戲。去年500桌漁家大宴擺滿陽江市海陵島海濱路步行街,吸引了5000多名遊客、漁民趁著海風齊啖漁家美食,拉開了開漁節的序幕。漁家婚嫁慶典巡遊也絕對不容錯過,獨特的禮儀,艷麗的服飾,美妙的鹹水歌,無不充滿了濃郁的疍家漁民水上生活的民俗風情。此勝景只在此處有,他處未可尋。活動時間:每年7月底8月初「 普寧英 歌舞 」「英歌舞」表演用的是潮汕方言,已超過400年歷史,是潮汕人禮敬神佛的另外一種形式,也是數百年前潮商宴請時用以助興的手段。最初是根據梁山泊英雄攻打大名府的故事創編的,即便是入宅表演,人數也不會少於18人,很多節奏與雜技動作帶有侵略性,帶著凜冽威嚴、鎮邪僻惡的氣勢。


沒了解過這些民俗文化,又怎算得上認識廣東!



與很多傳統文化的傳承方式不同,英歌舞的國家級與省級非遺傳承人並非家傳、世襲,大都是因為個人的「喜歡」而投身這個行業,在他們看來,英歌舞就是生活中自然存在的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如果誰家有人被選入英歌舞的隊伍,會被認為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 賽 龍舟 」作為龍舟賽大省,廣東省內各地,特別是珠三角水鄉,到了端午時節,各式龍舟大賽便會如火如荼地進行。



沒了解過這些民俗文化,又怎算得上認識廣東!


無論是龍舟邀請賽,還是鄉間賽事都熱鬧非凡。無論是節前的起龍、訓練,到龍舟賽的競渡(競標)、游龍,再到賽後的龍船飯,都是大家深入了解嶺南水鄉傳統文化和民俗的好機會。而潮汕地區的龍舟不僅可以在水上劃,也有在陸地上「跑」的。在潮州市饒平縣的所城鎮,即可領略當地已傳承600餘年的獨特端午節民俗活動——「大城所游旱龍」,古裝扮相的男子肩扛結綵龍舟在城內巡遊,以此紀念屈原、祈求平安。已於2015年被評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沙灣 飄色 」廣州番禺沙灣飄色巡遊是廣東省漢族傳統民間藝術的奇葩,起源於明末清初,流行於珠江三角洲一帶,以色彩艷麗,色梗幼細、造型奇妙別具一格而聞名于海內外。



沒了解過這些民俗文化,又怎算得上認識廣東!



飄色之所以能飄起來,全靠一條經過精心鍛造的鋼枝,也就是"色梗",這個神妙的裝置,猶如主心骨一樣,支撐著屏面和飄色上兩個小孩的重量,使他們能堅固而又巧妙地豎立在飄色板上。



沒了解過這些民俗文化,又怎算得上認識廣東!



坐在下面的叫"屏",一般由10-12歲的小演員扮演,上面凌空的叫"飄",一般由3歲上下的小孩扮演。「 五華提線 木偶 」五華提線木偶戲於明初流行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年來還創新了不少高難度絕技,如舞獅、拉二胡、吹哨吶、耍扇、拔劍、射箭、翻筋斗、噴火、書法等,達到了「能人之所能,能人之所不能」的藝術效果。



沒了解過這些民俗文化,又怎算得上認識廣東!



五華縣木偶劇團團長李新賢於2000年開創的木偶書法表演被譽為"天下一絕",小木偶舉手、握筆、蘸墨、運筆,遒勁有力的書法便躍然於紙上……更讓人吃驚的是其書寫速度和效果幾乎與常人無異,精湛技藝堪稱一絕,此絕活在國內僅有兩人掌握。「 裝 泥魚 」裝泥魚是廣東的捕魚方法,起源於清乾隆年間,距今已有240多年歷史。由於泥魚表皮非常光滑,經常在淺灘上跳躍或爬行,很難徒手捕捉,村民們根據泥魚喜在泥洞里出沒的習性,琢磨出了用籠子誘捕的辦法,而"裝"在廣東方言里即"誘捕"之意。



沒了解過這些民俗文化,又怎算得上認識廣東!



2010年06月20日,正式成為新入選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手工技藝,「裝泥魚」集傳統手工編織和捕魚技藝於一身,在斗門區乾務鎮廣大灘涂地區廣為流傳。但現在了解「裝泥魚」的人越來越少,況且泥魚生活的自然灘涂也越來越少,讓這一傳統習俗越來越無「用武之地」,「裝泥魚」的場景難得一見。文章圖片來源於網路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購朋游 的精彩文章:

古海到底是個什麼海
當一個吃貨攝影師開始對宇宙太空感興趣
食物發霉了,去掉壞的部分,還能吃嗎?

TAG:購朋游 |

您可能感興趣

印度出生、婚姻和死亡三大民俗文化,你最受不了哪一種?
「處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是什麼意思?白露節氣有何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為什麼吃好料理叫「打牙祭」?「牙祭」是指什麼?
七夕的傳統不是送玫瑰和巧克力,而是這些民俗文化
製片人跪求影院排片的背後,民俗文化真的過時了嗎?
民俗文化:史上最早的太監是什麼人
柴燒龍窯竟然還有那麼多民俗文化
被稱為最美插畫師的女孩為什麼要畫「土掉渣」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小常識:原來一年四季還有這麼美的稱呼
感受民俗文化魅力
民俗文化,中國人用筷子的15種忌諱,你平時注意到了幾點?
蕭放:避免民俗文化過度消費
圖版故事細說,民俗文化中的門神
民俗文化的重要性
陝西馬嵬驛民俗文化村,有吃有喝有快樂
張今中散評紅樓系列之透見奢靡葬禮看民俗文化
道教與民俗文化
植根民俗文化 弘揚愛國傳統 各地群眾文明過端午
屈原故里湖北秭歸元宵燈會展示傳承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