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老子》論「致虛守靜」

《老子》論「致虛守靜」

《老子》論「致虛守靜」



按:本文節選自戈國龍教授在什剎海書院「2014道學季論壇」上所做的演講「道——回歸整體的和諧」,由什剎海書院筆錄,戈國龍教授校訂。

下面我們來看一下《老子》、《莊子》里的一些原文,來解剖一下老莊之道裡面的修道功夫。


我們要看的第一段,就是《老子》裡面講的:「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


很明顯,這段話就是道上的功夫。沒有道的人,沒有修道的人,能寫出這種話嗎?讓哲學家寫這種話,他寫不出來,這是修道的真切的體會。所以我講老子不是一個純哲學家,他是一個修道的人。


什麼是「致虛極」?就是要「虛」到了極點。「虛」是「虛」什麼?不是把我們這個肉體給消滅了,變成虛。虛的就是我們的精神、意識里的各種意念、各種分別心。平常我們的心向外投射,有了太多的牽掛,有了太多的思慮、分別心。虛掉的就是這些——向外的求索、向外的掛礙、向外的追逐,讓你的意識回到虛的狀態。虛了以後才無掛礙,才無執著,才無局限。當你真正地達到心靈的虛的狀態,就入「靜」了,進入寧靜的狀態。那麼你要保留這份寧靜的狀態,持守這份寧靜的狀態。如果我們用佛學的概念來比附一下,守靜就是要定下來。真正定下來以後,後面就是由定生慧,由止入觀。

「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大家要了解,老子為什麼要去觀察萬物?他不是動物學家、植物學家去了解外在世界的知識。所謂的「萬物」是在我們心靈中的萬物;在我們精神世界當中所牽掛的、所思所想的各種「對象物」,就是這裡所說的「萬物」。


那麼,什麼是「萬物並作」?大家開始靜坐、觀心,看看你的心,一個一個念頭出來了。年紀大的想孩子,孩子上學的情況怎麼樣?年輕的開始想工作,小孩子開始想玩遊戲了。你所操心的許許多多的事情紛紛出現了,這就是「萬物並作」,你開始想這個想那個了。


這時候怎麼辦?一般的人就是在萬物並作的時候,跟隨著萬物並作就一直「並作」下去,這就是常人散亂不堪的狀態。你若真正在做「致虛守靜」的功夫時,當你心靈中的牽掛、意念、紛擾出現的時候,你就用智慧之眼去靜觀它們。注意啊,老子沒有說,一定要把它們壓下去,讓萬物不作,不是這個意思。要寧靜地用你明鏡般的覺性去單純地觀照它們,冷眼旁觀。當你這樣一觀的時候,就會有發現。「不怕念起,只怕覺起」,許許多多的念都起來以後,每一個念頭,你一觀它,它就不在了。它本身就是不停留的,自生自滅,而且是當生即滅。覓之了不可得,找不到它了。這就是「觀其復」,就是「觀」在意識當中的「萬物」,回到它自己本原的狀態。本原的狀態在哪裡?念頭就像一個一個波浪一樣,消失在本性的海洋當中。這就是「萬物並作」之後「觀其復」的結果。


所以後面說「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看起來在我們念波洶湧的狀態當中,有這麼多的雜念,這麼多的妄想,這麼多的分別;當我們能夠靜觀它的時候,它們都一個個地回歸到自己根源的地方。根源的地方在哪裡?在道之中。


回到這個根源,這就是真正的靜,所以說「歸根曰靜」。所以大家要理解,修道所講的「靜」,不是動靜的靜。以為我們修行,就是天天在這兒坐著不動,保持靜止,這個不是道。道是沒有動沒有靜的,動也是道,靜也是道。如果光是在這裡不動的時候有道,那這個道不行,那不能活動。所以「靜」是心靈的狀態,是歸根的心靈狀態。這個時候動也定,靜也定,無將迎,無內外。回到了心靈的本原的狀態,何有動靜之分呢?

「靜曰復命」,所以這個「靜」的狀態,我們把它叫做「復命」的狀態,就是回歸到你真正的生命。「命」有不同的層次,有表層的命,有真正的根源的命。根源的命是來自於道,道之命於我者就是我們的本性。所以「復命」和「復性」,它們的意義是一樣的。性就是天之所命,道之所命於人者,就是我們人之本性。


「復命曰常」,當我們回復到這個命,這就進入了「常道」。「常」可以說是恆常,也可以說是平常,真正恆常的東西一定是平常的。當你沒有了分別心,沒有了掛礙,這個狀態是一個恆常的狀態,是無時間相的狀態;也是一種沒有造作的平常的狀態,就像是禪家講的「平常心」。當然,這樣講好像有點牽強附會了,老莊的時代中國還沒有禪宗,但是「常」也確實有這方面的意義,有這樣一種意味;或者可以說禪宗的「平常心」,本身就可能是受到道家思想影響的結果。


「知常曰明」,「常」也就是道,進入了這種無時間相、無分別心的狀態,了悟了這個狀態就是「明」。講到這個「明」,我們又可以比附一下。佛家有一個重要的觀念叫做「無明」,無明就是沒有智慧,沒有智慧的照亮,生活在心靈的黑暗之中。那麼當你復命了,進到這種體道的境界,這就是道家講的「明」,跟佛家講的「無明」正好相反,也就是說道家所講的「明」,正好可以看作是「無明」中的「明」。這難道是一種巧合嗎?實際上這就是修道智慧的相通性,而且佛學名詞的翻譯,本身就借用了很多道家的語彙。「明」就是一下子打開了,心燈亮了、照亮了。再用一個熟一點的詞來表達,就是開悟了,明白了。所以儒釋道三教都在講這個精神的開悟,它們有不同的詞,但是「明」這個詞,是三教共有的。我們可以講,「明」是一種覺照,是覺醒的光明。「明」就是《大學》里講的「明明德」之明,也是佛家講的「無明」的反面的那個明,也是禪宗講的「明心見性」的「明」。我們可以講致虛極、守靜篤達到「明」的狀態,就是由定生慧,由止入觀,直到止觀合一,明心見性。


這是我們講的老子「致虛極、守靜篤」這一段,致虛守靜是道家工夫論中一個很根本的功夫。


掃描二維碼,關注武漢長春觀公眾微信號!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武漢長春觀道學堂 的精彩文章:

盛夏祛濕選薏仁 生薏仁炒熟效果更好
盤中垂釣 左慈道人戲曹操
小暑節氣,食苦養陽
《道藏》為何分為三洞四輔十二部

TAG:武漢長春觀道學堂 |

您可能感興趣

聽老子講道——致虛極守靜篤
致虛極,守靜篤,道教的修心與體道!
明性、立命都在於內守虛無,練氣煉神不如致虛
致虛極,守靜篤,道長教你如何做到天人合一!
哪些日常行為會導致虛胖 生活健康小知識介紹
五臟陽虛致虛胖,「對號入座」查查看
模擬機器人或致虛擬家庭產生,拷問人類倫理道德規範
驚!三歲小孩常喝這個竟會導致虛寒
夏天喝水少會導致虛火嗎
致富是沒戲了 央行管控致虛擬貨幣大幅縮水
就是在春天肝氣的生髮之際提前補脾,防止脾氣被肝所克伐而致虛。
導致虛胖的原因,虛胖體質的4個減肥方法
排毒要治本——通、解、調、補——排補結合、通不致虛、補不留邪
體內濕氣多易導致虛胖怎麼除濕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