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寅恪、錢穆、柳詒徵談治學的三則史料
筆者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閱讀檔案時,看到陳寅恪、錢穆、柳詒徵的幾則親筆手寫材料,頗有意思。
具體出處為全宗號:五,案卷號:1359(3)。陳寅恪等人的材料之所以出現在一起,緣於他們參與了1947年度國民政府教育部組織的史學類學術著作評獎活動。他們評審的作品是董朴垞的《中國史學史》。據董朴垞1946年10月31日填寫的《專門著作申請獎勵說明書》介紹,此人年齡四十五歲,籍貫浙江瑞安,北平燕京大學國學院研究院畢業,長期任教中學達十五年之久。
董朴垞的這部《中國史學史》在三位史學家眼中評價都很低。具體意見中,陳寅恪所寫最短,大概與其目力損傷有關,柳詒徵較長,錢穆最詳細最具體。陳寅恪謂:「此書雖頗採用多種材料,但不能成為一有系統組織之作品,且似是學校講義,亦不能視為一種創作。全書中皆因襲抄錄未見有創穫之處,故此書似不宜給獎。卅六年二月廿日」。(原文無標點,標點為筆者所加,下同)柳詒徵亦以為此書只是一部抄錄,乃作者讀四庫提要史部一門節錄之稿,稍略參考錢大昕、李慈銘、梁啟超等人之評論,「未足以雲著作」,且「抄錄各文往往誤斷句讀」,誤解文意實多,決非偶然與筆誤,實是功力不深所致。柳最後評價道,此書「似皆率爾操觚未能致力於掌故,宜再加意研究或更有進於此者。未見特殊創見於前人學說,亦無改進之點。按給獎標準似尚未能具有相當之獨創性而有學術價值。從寬給獎附之三等」。
大概錢穆本人寫過此類通史通論類著作如《國史大綱》《中國史學名著》,因此審讀最細緻。錢穆開頭第一句話便是,「本書取名中國史學史,然通覽全書絕無一語及於中國史學古今變遷之跡」,認為此書模仿朱彝尊章學誠之義例,卻不成功,「著述纂輯兩俱無當」。錢穆具體指出書中謬處,如第三編「史學之成立及其發展」獨舉劉知幾、鄭樵、章學誠三位。錢穆連問,劉知幾之前豈無史學?劉知幾以下,豈惟鄭樵、章學誠可為史學,其他諸人則僅稱史家,故不入此編?豈自孔子司馬遷以下皆無史學可言?「此其紕繆之尤大者」。有些章節擬題,錢穆直斥「不倫不類,強立名目」。著述毫無見識,撰著語言又「辭句鄙倍」,隨處可拾。作為著作有機組成部分的注釋,錢穆直言,「書中小注只逢作者自出手筆便多荒陋可笑」。大到章節安排、史料運用、行文語言,小到註解,錢穆認為此書絕不見精彩,要而言之,「本書大處無可取,如材料之去取、篇章之分別、各家各書內容之敘述與評騭,皆絕不見可取處,而小節則紕繆百出,幾於觸處皆是,上幅所舉特就其顯而易見,不煩辭費者。竊謂如此等書似以不請獎勵為是。三十六年三月廿八日」。三位學者意見趨於一致,謂其義例混亂,功底欠缺,抄撮過多,發明獨少。
董朴垞此書不僅得到以上三位學者的評閱,還得到陳垣的評斷。何以如此,蓋源董朴垞與考古學家夏鼐為同鄉兼好友,夏鼐本人亦曾讀過此書,並將書送與陳垣閱讀。夏鼐1946年6月26日日記:「校閱董朴垞《中國史學史》及《民國史初稿目錄》,以作商榷。」1947年10月13日日記:「談及董允輝君之事,陳先生頗惋惜其鄉音太重,語言不通,無法為之介紹教書工作,謂其文筆頗佳,讀書用功,人亦忠厚,惟其著作如《中國史學史》之類,多為講義式,而非專門著作,又無法介紹其作研究工作云云。」1948年3月28日日記:「少傾姚從吾先生亦來訪陳先生(垣),余曾以董朴垞君之《中國史學史稿本》交之審閱,陳先生閱後頗不滿意,於書頭略批數處。謂余雲,如此類之書,最好勸之不必刊印,反發生壞影響。」陳垣的意見也是相當不客氣,看法與前三位大體類同,用今天的話講便是沒有問題意識,只是抄資料而已。可見董朴垞的學術功力確屬一般。
嚴耕望把呂思勉、陳垣、陳寅恪、錢穆並稱為民國四大史學家,是否如此可以進一步商榷,但他們屬一流學者無疑。董朴垞得到後三位的審讀,再加上民國史學界的老輩、南高師學派創始人柳詒徵的評斷,董朴垞確屬幸運。從他們一致性的評價可以了解,學問須憑功力,功力要紮實,但功力卻非學問本身,學問要的還是見識。優秀的學術著作是發明之學。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
※秋風:再思張君勱、錢穆之爭:文明與憲制之辯(上)
※錢穆:研究朱子學之方法
※錢穆:黃帝的故事
※錢穆:先秦儒至漢儒的流變
※錢穆:略論朱子學之主要精神
※錢穆:三國兩晉至唐五代的儒學流變
※重回錢穆的文學課堂
※錢穆:我和新亞書院
※錢穆:陰與陽
※錢穆:天下之學 盡在王陽明心學
※那是錢穆的中國和中國文學史
※一代碩儒錢穆
※國學大師錢穆,為你解讀王陽明《傳習錄》
※錢氏家訓:錢穆、錢鍾書、錢學森、錢三強都出自這個家族
※錢穆:如何研究中國歷史人物
※錢穆:文化之「化」與文明之「明」
※史學家錢穆在台北逝世
※錢穆:復興中華文化人人必讀的幾部書
※錢穆:中國人必須讀的九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