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攝影與繪畫:一次技術與藝術的碰撞

攝影與繪畫:一次技術與藝術的碰撞


?
圖片來源:pixabay




文 | 林鳳生(上海大學《自然雜誌》編審)




  



照相機終究不及畫筆和顏料,它無法展現天堂與地獄。


——蒙克




1827年的一天,法國科學家尼埃普斯在金屬板上塗了一層特別的瀝青,經過8小時曝光獲得了世界上第一張照片。從此,照相機和攝影術登上了人類的歷史舞台。它也給繪畫帶來了衝擊、機遇和挑戰。



從接受到模仿




攝影技術問世後,獲得了快速的發展:1888年,可以彎曲的膠片問世,取代了原來的玻璃膠片,而且膠片可以送到別的地方去洗印,使攝影得到了普及。到了19世紀60年代,專業的照相館幾乎遍及了歐洲的每個城鎮,許多畫家自己購買了相機,他們用照相機來收集繪畫資料,同時也吸取攝影作品的特點,把它們融入自己的畫中。




法國畫家莫奈的作品《卡普辛大街》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由於大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不斷移動,所以在曝光時間較長的早期攝影里,人物的形象十分模糊,拖著長長的陰影,莫奈的畫中就顯示了這些特點,評論家說畫中的顏色就像「用舌頭舔出來的」。有趣的是,莫奈的這幅攝影味很濃的作品並非寫生,而是從位於這條大街上的納達爾照相館的照片中「拿來的」。



事實上,當時的許多畫家採用照片代替寫生。庫爾貝用裸體模特的照片來畫《源泉》,馬奈的名畫《草地上的午餐》也借用了照相館裡的布景。《巴黎街景·雨天》(圖1)是一幅模仿照片的作品,畫家使用了簡單的色調和薄薄的顏料,展現了巴黎市區一個星狀岔道口在濛濛細雨中的景色。作者卡勒波特出身富裕,是法國印象派畫家的粉絲,常常花「銀子」購買他們的作品,幾次印象派畫展他都是贊助人,屁顛屁顛地跟在幾位大師後面,可是在印象派畫史中幾乎看不到他的名字,讓人遺憾。




?圖1 卡勒波特《巴黎街景·雨天》



從彼此借鑒到互相融入





法國畫家德加是當時畫家中最會玩照相機的,也是懂攝影的人中畫畫得最好的,所以在他的作品裡,兩種藝術的優點巧妙地被融合一體。美術史上,他被稱為印象派畫家,與莫奈和雷諾阿齊名。事實上,雖然他們彼此比較熟悉,常常在咖啡館裡見面,但是聊得並不投緣。說話刻薄的德加常常冷嘲熱諷,弄得場面十分尷尬。另外在創作上,他也不喜歡在戶外作畫,對印象派畫家津津樂道的、捕捉稍縱即逝的景色不感興趣。他喜歡畫室內的場景,作品也完全在室內完成。




許多人看了德加的畫都認為他是「抓拍」高手,體現了攝影快速成像的特點:抓拍了人物活動還沒來得及擺好姿勢的一瞬間,使畫面充滿了鮮活的生活氣息。事實上,德加在作畫的時候,照相機還沒有辦法拍快照呢(曝光時間太長)!他創作的那些看起來漫不經心的畫面,正是他苦苦追求的效果。正如評論所說:「那種捕捉一景、一地、一事於一瞥之中的感覺,在德加的作品裡躍然紙上。」




圖2是他的作品《洗衣婦》,與《芭蕾舞女》一樣都是他最喜歡的題材。這幅畫的攝影味道相當濃:畫中的少婦面部十分清晰,乃是模仿照相機鏡頭的聚焦之處;背景的其他部分和桌面上的布料,因為不在照相機鏡頭的景深範圍里,有一點「跑焦」,顯得很模糊;洗衣婦不能站著不幹活,所以在底片上還留下了她上臂運動產生的疊影。不要據此認為德加在寫生,實際上這是他精心構思的結果。





?圖2  德加《洗衣婦》




德加是一個藝術至上主義者,因為他出身名門,不愁生計又不必靠賣畫為生,所以他的畫張張都是精品,很少有應景之作。在人生的最後20年里,患有眼疾的德加幾乎成了盲人,沒有辦法再畫畫,卻憑著記憶和感受創作了許多蠟泥雕塑作品,他就這樣生活在一個與世隔絕的個人精神樂園裡。




挪威畫家蒙克也是一位攝影愛好者,他有一句名言:「照相機終究不及畫筆和顏料,它無法展現天堂與地獄。」確實,攝影技術剛剛普及的時候,大家都覺得「照相機不會說謊」。它只能夠拍攝鏡頭前面的東西,不能夠像畫家那樣可以按自己的意願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攝影師當然知道自己的「軟肋」,他們也開始有意識地去編撰故事,構思有思想、有內涵的畫面,而不僅僅去抓拍「快照」,從而使攝影成為一門藝術。圖3是早期攝影家亨利·皮奇·魯賓遜的作品《彌留》(1858)。照片上一位生命垂危的年輕姑娘奄奄一息,臉上卻呈現出一種異乎尋常的美麗,悲傷的親人守候在她的身邊??這是一個讓人觸景傷情的感人畫面。但是照片所示的場景並不是真的,它是由5張不同的底片合成的。照片里的人也都是專業演員經過精心排練扮演的。




?圖3  亨利·皮奇·魯賓遜《彌留》




這幅具有很強感染力的藝術照片,也讓畫家蒙克回憶起自己的童年,他的姐姐就是這樣去世的。於是,他把這幅照片改成油畫《春天》(圖4)。美術史家利夫·帕瑟用X射線檢測後發現,畫面的初稿與照片十分相似,連標題也一樣。現在看到的畫已經蒙克多次改動:少女雖然還是病怏怏的,但是戶外的春風正吹進來,吹拂了窗帘,畫的題目也改成了「春天」。創作讓蒙克重溫兒時的記憶,並為自己增添了新的希望(因為他也同樣身患疾病)。總之,在19世紀的後幾十年里,畫家和攝影師都互相借鑒,創作了一批有攝影味道的繪畫和有故事、有思想的藝術攝影作品。





?
圖4  蒙克《春天》





從創新突破到獨樹一幟




工業革命帶來的另一負面效應就是環境污染、生態失衡、疾病流行,19世紀的倫敦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貧民窟。著名的泰晤士河也是污水濁流,風光不在。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火」了500年的西方寫實繪畫漸漸地式微。火車、飛機、電報機和電話等新技術、新發明提高了生產力;而相對論、量子力學和弗洛伊德學說的出現更是開拓了人們的視野。受此影響,新的繪畫流派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其中也不乏受到攝影藝術影響的畫派。致力描寫運動的未來畫派顯然受到了當時頻閃攝影的啟發,關於這方面內容筆者做過介紹,不再重複。




事實上,由於時代的發展和變遷,人們生活節奏加快,新潮的畫家已經沒有耐心花上幾年工夫去創作傳統意義下的繪畫精品,有些藝術家乾脆把繪畫與照片等直接拼貼起來,稱為「照片蒙太奇」。德國達達主義流派成員漢娜·赫希和豪斯曼等就是其中的代表。他們生活的年代恰好是照相製版技術發明和推廣的幾十年。這些年裡,報紙、期刊、海報、廣告等傳媒中的圖像如潮水般湧入日常生活,對他們的創作和追求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於是他們把「看得上」的攝影照片從印刷品上剪下來,再與別的圖像和文字重新組合拼貼,構成一幅有主題的新藝術品,主要表現人群與機器密集的都市給人的強烈感受(圖5)。有評論家貶低這樣的創作是「照片集中人」,事實上,這樣的創作還是充滿了個人幻想和藝術天賦的。




當然,在繪畫不斷從攝影藝術中汲取營養的同時,攝影創作也從繪畫里得到不少啟示。攝影藝術家也借鑒了繪畫的創作和構思方法來拍攝照片。從早期的攝影名作《彌留》到近年拍賣了400萬美元的《萊茵河》(德國攝影師安德里亞斯·古爾斯基,1999年攝)都是經過攝影家精心組織、構思、拍攝、裁減、拼接起來的,作品裡還加入了作者的個人情趣和思想觀念,與一般的紀實照片完全不同。當然,這些主題更應該是攝影藝術史要深入討論的內容了。




?
圖5  漢娜·赫希《用菜刀切開德國最後一個魏瑪啤酒肚文化時代》





本文原載《科學畫報》2016年8期,作者林鳳生為上海大學教授,《自然雜誌》編審,近著有《畫中有話——解讀名畫中的科學元素》。






歡迎個人轉發到朋友圈,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繫授權


copyright@zhishifenzi.com





▼點擊查看相關文章


歐洲工業 | 鏡像 | 鍊金術 | 抽象畫 | 印象派


屠呦呦 | 張亭棟 | 白岩松 | 何江 | 張鋒 | 楊振寧


高考招生 | 冬蟲夏草 | 艾滋 | 疫苗 轉基因笑話


定製食療 饒毅談讀書 | 核心期刊 | LIGO



知識分子
為更好的智趣生活
ID:The-Intellectual
投稿:zizaifenxiang@163.com
授權:copyright@zhishifenzi.com
長按二維碼,關注知識分子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分子 的精彩文章:

直播科學家 | 仇子龍帶你走入自閉症的神秘世界
王躍思數據詳解:為何北京治霾「力氣下得很大,但收效不顯著」?
轉基因:美國標識戰,到底誰贏了?
德國國寶級兒童成長繪本《遇見美好》 | 薦書

TAG:知識分子 |

您可能感興趣

盆景是藝術和技術的結晶
偷拍的技術!
獨特而複雜的紙掛技術,令人嘆舌的藝術作品!|藝術捕夢
《海洋奇緣》,迪士尼最具技術含量的動畫電影和二維動畫的輓歌
攝影技術的極地之旅
攝影師用技術在照片里和自己玩耍
美國商業風景繪畫中的刮刀技術
邪惡漫畫——水裡的技術
古代死刑,殘酷的技術與藝術!
中國古建築之魂—斗拱,不用一根釘子,技術與藝術的完美結合
藝術史:傳統日本文身的古代技術與演變
用微攝影技術看到的別樣世界
《創意@攝影》她用古老針孔攝影技術拍的照,震驚了所有人
使用神經網路技術生成的圖像,真可謂科技改變藝術!
幻影和幼獅技術結合體:夾縫中問世的南非獵豹戰機
術中磁共振成像技術 讓腦部手術更加精準
走入現實的科幻技術
盤點:好萊塢電影里科幻的虛擬現實技術
3D列印——一個魔術般的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