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30年前的大學與青春

30年前的大學與青春

1977年12月18日,「文革」之後第一次高考。長沙一中考點的考生走出考場 唐大柏 圖


1978年3月,時年31歲的老鬼,30歲的羅中立、何多苓、霍東齡,22歲的劉學紅,19歲的楊千走進大學校園。他們是從570萬考生中脫穎而出的幸運兒——在大學之門關閉了12年之後,1977年12月,每29個考生中有一個如願以償。


恢復高考的消息是在1977年10月間傳出的,而此事最早被提上議事日程是在8月間,剛恢復工作的鄧小平召集「科學與教育工作座談會」。時間緊,印考卷的紙張和考場都告急。鄧小平拍板,暫停《毛澤東選集》第五卷的印刷。

從走進考場起,那代人是追趕時間的一群。1970年代忙著上學,1980年代忙著出國、下海,1990年代忙著晉級、當總裁、辦展覽、發表著作……2006年歲末,中國教育電視台的台長康寧把他們聚在一起。在該台《春天裡的七次聚會》的演播間里,7所大學的82屆畢業生回憶大學往事,原定首期兩個小時的錄製時間經常被拉伸至四五個小時。


眾人的懷舊中,1980年代往往與「浪漫主義」、「理想主義」等字眼聯繫在一起……「我們這些人的幸運是以更多同齡人的不幸作為襯托的。」被問及82屆的青春往事,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1977級學生、雜文作家鄢烈山反覆強調。


北大:街上流行紅裙子


老鬼從山西大同機械廠走進北大新聞系77級的時候,帶了一部讓他的同齡人不安的小說手稿。這部名為《血色黃昏》的小說以老鬼在內蒙古插隊的經歷為藍本。同班一位同學的妹妹幫老鬼謄抄手稿,抄到一半就抄不下去了,因為「太臟」。髒的不僅僅是發皺的稿紙和修改時塗抹的痕迹,更讓女孩無法接受的是小說的內容。

小說的開頭幾章寫幾個私自跑到內蒙古插隊的知青在大車店裡的所見所聞:廁所里「糞橛子凍成一個個寶塔般的冰柱,散發著刺鼻的羊膻味兒」,車把式們躺在炕上「吹牛、抬杠、聊老娘兒們」。刀片一樣的風,幾乎可以在男生撒尿的時候凍掉他們的老二;幾個凍得紫蘿蔔一樣的知青站在路口揮舞手臂、「大叔大哥」地想要搭車,但沒人理會,他們終於到了插隊地點也沒人願意接受,因為當地拿不出給知青的「安家費」;大年初一,幾個知青去抄牧主的家,雨點似的鞭子抽打在老病的牧主身上……


雖然班上的很多同學都有知青經歷,但有老鬼這般粗糲經驗的並不多。劉學紅以北京市文科狀元的成績考入北大新聞系77級,在此之前,她在京郊密雲縣插隊,被分配到林業隊,日常的工作是管理果樹。1978年2月19日,劉學紅寫的高考作文《我在這戰鬥的一年裡》被《人民日報》全文刊登。她寫了熱汗淋漓的勞動,也寫了公社果園的詩情畫意——漫山遍野的梨花杏花,瓜果飄香的金秋。


進入北大之後,劉學紅保留了記日記的習慣。1981年3月21日,中國男排先輸兩局後奮起直追,以3∶2戰勝南朝鮮隊,取得參加世界盃排球賽的資格。四千多名北大學生集隊遊行,喊出「團結起來,振興中華」——這和清華大學化工系77級在同一時期喊出的「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並稱1980年代的「最強音」。劉學紅在日記里記下了同學們歡呼雀躍的場面。其中的一個鏡頭是某女士站在自行車上打起了拍子,想領唱國歌,一不留神唱成了《國際歌》。《國際歌》之後唱《團結就是力量》。人們能想起來的應景的愛國歌曲一首復一首。


那是人們的激情極容易點燃的時代,李谷一、鄧麗君的一首歌,劉曉慶、山口百惠的一部電影,江嘉良、蔡振華的一場勝利,動輒就是萬人空巷、舉國歡騰。


除了緊跟時事,劉學紅和班裡的女生也是時尚的引導者和追隨者。劉學紅有一張燙著大波浪、穿長過膝蓋大紅連衣裙的照片。裙子是同宿舍的魯薇給裁的,劉學紅自己扎的。魯薇從上海買了很多衣服紙樣,幾乎全宿舍女生都用過她的衣服樣子,按照自己的高矮胖瘦,依葫蘆畫瓢。

魯薇被公認為全班最能玩的人。複習最緊張的時候,也擋不住魯薇兜里揣著一張淘換來的票,騎兩個小時自行車去部委機關看「內部電影」。


北京大學新聞系77級的同學自己辦了一份叫《實報》的小報,從第一版到最後一版,從報頭到版花全是手寫,全班同學的筆跡在上面都可以找得到。主筆孫冰川被稱為辣椒主筆,國際國內的大事小情沒有他和他的同學們不敢評論的。


與老鬼、劉學紅等人同時走進北大校門的77級中文系學生查建英對當年校園裡的學生刊物記憶猶新。她曾參與北大學生刊物《未名湖》最後一期的籌辦,全部漆黑的封面,裡面刊有史鐵生、劉震雲的小說,但雜誌一印出來,就有人打小報告,雜誌遭查封停辦。在查建英和當時的中大中文系學生、後來的北大中文系教授陳平原的共同回憶中,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學生刊物在各地大學中如雨後春筍嶄露頭角。在此之前,大學文科課堂上教和學的仍是「文革」中對「工農兵學員」照本宣科的那一套。


華南理工:科技可以救國


廣州知青霍東齡的入學時間比別人遲了好幾天。他的錄取通知書寄錯了地方。他本來買好了一隻雞、一隻鵝,在海南的西聯農場等著開慶功宴。結果左等不來,右等也不來。

那鵝還老下蛋。一個,兩個。攢到有9個蛋,夠炒一盤菜了,霍東齡的通知書才姍姍來遲。自小喜歡擺弄收音機的他,考取了華南理工大學的無線電通信工程專業,當年華南理工大學錄取線最高的專業。那時候的流行說法是:「男學工,女學醫,不三不四學文藝。」最吃香的專業就是電子、電信、建築、造船等理工科。


坐「紅衛輪」從海口回廣州的時候,霍東齡的行李就是一個包和一個皮箱,一條扁擔扛著,「衣錦還鄉」。


霍東齡特意找了身軍裝,「很神氣」地去學校報到。他記得在高考完體檢的時候,就有人把翻毛的皮鞋都穿上了,「盛裝出席」。


也是在高考完體檢的時候,霍東齡才第一次見到電子計算器。他一下被震住了。「我按一加一,一下子就出來一個二,好神奇。」

「文革」開始時,霍東齡剛開始學畫圓。之後運動不斷,少年霍東齡也就沒再認真念過書。初高中的教材也只有一本《工農兵知識》,數理化全在裡面,數學題都很政治化,諸如王大伯向地主劉永財借了多少斗米,利息是多少。等升了高二要作為「知識青年」下海南插隊時,霍東齡實際上連分數的加減法都不會。


1973年,在遼寧白塔公社插隊的張鐵生被推薦參加大學考試,在考卷背面給「尊敬的領導」寫了一封信後,將幾乎空白的試卷上交,表示對憑考試結果決定入學的方式不滿。這封公開信被《人民日報》全文轉載後,張鐵生一夜成名,成為「白卷英雄」。


「1977年的時候,整個都反過來了,你交白卷的話,那就不是英雄,是狗熊。」霍東齡回憶。


西聯農場請來老師給知青們補習,給他們傳授考試之道:千萬不要成篇寫完再抄,時間不夠;在稿紙中間劃一道,左邊記能用的精彩語句,右邊編排正文結構;字要適當工整,不然改卷老師印象會很差。


霍東齡的高考作文題也是「大治之年氣象新」。他把這套考試秘訣用上,順利過關。二十多年後,他把這套方法傳給女兒,仍然管用。


霍東齡所在的班裡,16歲到32歲的都有。見面問了姓名、老家後,接著的第三個問題就會問以前是幹什麼的。霍東齡記得班裡應屆生很少,像他那樣的知青佔了多數。「自己會下意識地去比較,以前是哪一年讀書,哪一年畢業;會有意識地去想,要把被『四人幫』耽誤的時間搶回來。」


入學之後,全班同學自發早上6點半起來跑步,一跑就好幾年,號稱要「跑到北京去」。一則鍛煉身體,二則避免睡懶覺。霍東齡還給自己提出「三戒」口號:戒電影、電視、娛樂。他記得那時跳舞最厲害的是75級的工農兵學員,簡直是「舞林高手」,跳的舞他見都沒見過。文學他也沾得不多,他覺得傷痕文學在工科生中影響不太大,「沒那麼多時間老是去看過去的路」。


在北邊學校轟轟烈烈地提「從我做起」、「振興中華」的時候,華工的霍東齡們更多是在務實和發奮。「我們在學校的時候,對未來的憧憬和對國家的期望是建立在我們這一代的認識上,就是認為科技可以救國,認為技術進步可以振興中華」。


當時學校里鬧教師荒,兩百多號人一起在階梯教室上大課,坐在後面的要靠望遠鏡才能看清黑板上的字。課本不缺,參考書卻不夠。每出一本參考書,大家都去排隊買。華工附近的五山新華書店,也改為專門經營教學參考書。


畢業分配的時候,77級的畢業生供不應求。只要拿著那個文憑,再不濟,也會有地方搶著讓落腳。優秀些的,則立馬被視為骨幹。


霍東齡進入廣州微波站工作。1990年代初,他下海從商,做電子和通信類產品貿易。1995年,霍東齡跟大學同學張躍軍一起創辦京信通信,現在,京信通信已經是中國移動及中國聯通最主要的外圍設備供應商之一。他們同班的77級無線電學生們,也很多成為國內電子電信行業的老總,諸如TCL的總裁李東生、康佳的總裁陳偉榮、創維的總裁黃宏生、德生電器的總裁梁偉。


跟父親當年的慘烈競爭相比,霍東齡女兒的教育經歷活潑得多。她自小就被帶著出國遊歷,念完初中後,本來被保送到廣州的著名高中,因為不想跟別人在一座獨木橋拼個你死我活,高中時就自主去了英國。現在她正在念大三,電子電氣工程專業,跟父親是同行,是班上為數不多的女生之一。


川美:有節制的「瘋狂」


走進四川美術學院的時候,楊千是一個懵懂的19歲青年。小平頭,黑條絨棉鞋、藍卡其的棉猴套了一個同色的套袖,肩上扛著被褥,手裡拎著網兜。考大學之前,他已經在母親的單位幹了兩年臨時工,跟成都一所中專的美術老師何多苓學了幾年畫。1978年3月,「師徒」二人一起考入川美。那時的何多苓已經是四川小有名氣的「畫家」。


跟何多苓的名聲彷彿的是外號「羅鍋」的羅中立。參加高考的時候羅中立29歲,平時安全帽、工作服,標準的工人階級打扮,業餘畫連環畫補貼家用。羅中立投考川美純粹出於經濟考慮,他聽說大學生每月的補助是五十幾塊錢,當時他的學歷是中專,中專生每月的補助是29塊。女朋友的父母極力贊同他考大學,羅中立兜里裝著他親手染色的與女友的合影走進考場。


四川美術學院革命委員會在「1977年招生總結」中寫道:報考人數眾多,盛況空前,大有可選之才。楊千的素描畫得特別好,水平超過很多川美老師。大批雲貴考生趕來應試,但招生指標有限……


楊千對大學生活最深刻的記憶是他和何多苓共用蠟燭。77級入學之初,宿舍晚熄燈的時間是10點半,每回熄燈之後,敲桌子的敲桌子,拍門的拍門,各個宿舍傳出抗議的喧嘩之聲,後來熄燈時間被延長至11點,學生們知道再鬧也沒用,每人備下油燈和蠟燭。熄燈之後,點點燭光映在宿舍的窗戶上。楊千和何多苓一個宿舍,都在上鋪,頭挨著頭,熄燈之後共用一支蠟燭,西方的小說、哲學著作、歷史著作,看他們能找到的一切東西。


同學之間年齡、閱歷的差距很大,年長的何多苓、程叢林、羅中立慢慢成為「大哥」,三個人都有自己的圈子和追隨者,一個圈子裡的人課餘扎在宿舍切磋畫技。宿舍狹小,光線、視角好的作畫位置沒有幾個,這讓「圈子」越來越封閉,越來越穩固,類似「文革」中的「知青點」。


臨近畢業的時候,楊千和羅中立共用一個6平方米的畫室做畢業創作。重慶的夏天溽熱,兩人光著膀子畫畫。羅中立從家裡拿來一把菜刀當畫刀,房間逼仄,他把兒童望遠鏡倒過來用,增加空間的縱深感——《父親》就是這樣畫出來的。正熱汗淋漓的時候,楊千的女朋友在樓下拖著悠長綿軟的川音傳喚:楊千,我來了——她是來給楊千送雞湯。腳步越來越近,羅中立和楊千慌手慌腳地找衣服、穿衣服。女友敦囑楊千「多喝雞湯」的工夫,附近幾個畫室的同學已經聞到了味道。女友一走,大家傾巢出動,瞬間把雞湯分食乾淨,抹抹嘴回去畫畫。

30年前的大學與青春



大學時代的羅中立和他的《父親》


幾十年後,面對鏡頭,羅中立仍然可以把楊千女友的神態腔調模仿得惟妙惟肖。他爽朗地大笑,對觀眾席上的當代大學生們說:「我們那時候比你們現在瘋多了。」


瘋的例子包括,自己畫肉票菜票,去食堂混吃混喝;熄燈之後,把畫室里的黑色襯布裹在身上,一手擎著蠟燭,一手托著用來臨摹的骷髏挨個宿舍嚇人;暗地裡管班上最漂亮的女生叫「粉子」——這個外號的靈感來自本地小吃醪糟粉子。以江米做的醪糟粉子比喻女生白皙的皮膚。「那個時候大家都穿一樣的衣服,所以那張臉就顯得特別突出。」有一種未經證實的說法是,自川美77級之後,「粉子」成為四川對年輕女子的通稱。夏天的晚上,幾個男生把水房的門插好,不讓別人進來,把水槽里放滿水,脫得光光地躺進去,聽何多苓說書——《悲慘世界》、《約翰·克里斯朵夫》……不講故事的夜晚,何多苓吹口哨。他的同學說他可以吹出貝多芬、莫扎特。不過大家最愛的曲子是《蘇聯騎兵進行曲》,後來這成為川美油畫系77級的班歌。


有一次全班男生爬到宿舍樓頂的平台上乘涼。大家平躺著在樓頂上攤開,平台上沒有護欄,不留神骨碌下去沒遮沒擋。驟雨忽至,眾人狼狽爬起,順著惟一的入口魚貫爬回宿舍樓里。羅中立至今記得當時的情景,在黑茫茫的天地間,彷彿只有宿舍樓入口投射出來的一線昏黃的亮光,一大群人圍著這個有亮光的洞口,像淋透的雞一樣一個接一個地鑽進去。


這個充滿隱喻的畫面幾可成為川美77級青春痕迹和藝術追求的象徵。1970年代末,國內的美術教育仍然充斥著畫正面人物要「紅光亮」的教條。從工農中來,親身經歷過上山下鄉的川美77級學生卻自覺不自覺地以「小苦舊」和「傷痕美術」挑戰「紅光亮」的權威。


羅中立創作了人們耳熟能詳的《父親》,何多苓畫出了《春風已經蘇醒》。楊千畫了一位被下放的右派親戚背著行李遠去的背影。程叢林請全班同學做模特,創作了《1968年×月×日雪》。畫面上是紅衛兵械鬥的場面,白雪被紛亂的車轍、腳印染臟,和鮮血混在一起。


「我們那時候瘋嗎?」2006年歲末,已經步入中年的楊千端著咖啡問記者。「我們那時候沒人嗑藥、沒人夜不歸宿去通宵舞場跳舞。禁忌雖然打開,但總的來說控制得還是很死。我們有同學穿喇叭褲被學校沒收,有人因為偷偷在教室里放錄音機跳慢三快四被公安局查禁。《青紅》那電影里演的不是瞎編的。何多苓因為跟幾個女生關係比較好,被懷疑作風有問題,畢業好久分配不到工作。學術上也一樣,寫實主義是惟一被允許的。重壓之下,很多人產生了逆反心理,越不讓聽不讓看,我們對西方的文藝越好奇。所以到了1980年代,可以出國之後,很多同學陸陸續續都出去了。」


現在,82屆的孩子們也都到了上大學的年齡,相形之下,他們就幸運多了。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水煮百年 的精彩文章:

王陽明:人人都曾自命不凡
古人的「袍」是什麼樣的
氅衣是什麼樣的衣服?
被人曲解的孔子十大名言
英國的版畫:清末北京

TAG:水煮百年 |

您可能感興趣

十幾年前,我們在追的港劇-80、90後的青春
《青春萬歲》,和1953年北京少年的嚮往有關
追憶那逝去的大學青春:1990年代大學生的業餘生活
臨汾學兵隊:70年前的「富二代」青春(上)
滿眼的青春回憶 07年科比大戰麥迪最後24秒神劇本
「貢品」你們89後92前的中年人的青春回憶
《青禾男高》:1930年代的青春之血與骨
80年代大學生,那年青春正好,爛漫如初
迷惘和孤獨,1970年代的美國青春
眾網友推薦:9本經典漫畫,都是80、90後的童年與青春
她,溫州人,2001年下海,用15年的青春在4萬㎡的森林,蓋了一座夢幻莊園
跨年夜,2017至逝去的不悔青春
SMAP:最炙熱的青春留在2016年
28年前珍贵杂志旧照,重温香港6大女神青春倩影
2017年前進中的韓國女團 青春女孩勇於引領時尚
《猜火車2》20年前毒是潮流,20年後是「後青春生活」
兵荒馬亂的小青春噢;1945年,蘇聯和日本的戰役,70多萬日軍竟被圍殲!
出道10年,27歲的年齡,卻依舊「青春感爆棚」的元氣少女
90後海歸兩年賺120萬 完美詮釋別人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