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中國道教與中國古代曆法

中國道教與中國古代曆法

古代天文學,重在曆法。天文學在古代與農學、醫學、算學並列,號稱中國古代的四大學科。其中,天文學與算學關係最為密切,古人稱之為「天算之學」。這裡所說的「天」指日月星辰的天體結構和運行的觀測研究,「算」主要指根據這些天體運行的觀測,進行定量分析計算,也稱「推步」。古人從事天算之學的一個主要目的是為了「觀象授時」,制定曆法,為農業生產和社會生活服務。那麼,什麼是曆法?古文歷亦寫作、厤。《說文》雲:「歷,象也,通作歷。」《書·堯典》則雲:「歷,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易·革》:「君子以治歷明時。」孔穎達疏:「天時改變,故須厤數,所以君子觀茲《革》象,修治厤數,以明天時。」法在「曆法」一詞中有常理、制度的意思,《爾雅·釋詁》雲:「法,常也。」《字彙·水部》雲:「法,度也。」歷與法合用,指推算歲時節候的方法。即通過觀測日、月、星辰的一切動態,以測定其規律,製成法度,用來度量時間。中國古代的曆法學是在天文學與觀象授時的密切配合下發展起來的,中國古代天文史也是一部曆法史。我國古代最早的曆法,按司馬遷《史記·曆書》的記載,始於道教所崇奉的黃帝。「太史公曰:神農以前尚矣,蓋黃帝考定星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閏余,於是有天地神祗物類之官,是謂五官。」太史公以為神農以前太古遠了無法稽考,蓋因黃帝考定星曆,於是有了曆法。中國的曆法是否始自黃帝,有待進一步考證,但道教重視曆法,道門中人與中國古代曆法關係密切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道教的內修外養強調順天應時,離不開對自然節候的把握。道士修鍊,要根據天地陰陽節氣的流轉「進陽符,退陰火」。因此節氣時辰對於道門中人來說,是一個極關鍵的問題。


一、道教曆法探奧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道教為了修鍊的需要,還創製了一種特殊的、在道門內部流通的曆法。《道藏》中有一部原題為「中華仙人李淳風注」的數術著作《金鎖流珠引》,該書卷二十一《二十八宿旁通曆仰視命星明暗扶衰度厄法》,前面有一道教曆法「二十八宿旁通曆」表,表後有一段文字說明:

右具推一周年一十二月有三十日,算其所本身屬宿,即從一日而始,畢於三十日,隨月配之。上古大真太上老君受元始道君之教也,文書謂之《二十八宿經》,有一十二卷,二百紙,廣大卒難尋究,後聖君降南山。(注云:大業十三年下降長安南山,今名終南山。告風有唐李氏之王天下也。今撰略《二十八宿經》,為十二月三十日相配,則行旁通示人,算配本星,即視知衰盛。)令風旁通撰略,並為要訣,教以志人,故因上聖所出旁通記也。


從這段文字說明來看,「二十八宿旁通曆」出自《二十八宿經》,託名隋煬帝大業十三年(615)太上老君下降終南山,令李淳風所撰,其目的「為十二月三十日相配,則行旁通示人,算配本星,即視知衰盛」。「二十八宿旁通曆」是否為李淳風所撰,難以確考,很可能是唐宋間道門中人所製作,後託名李淳風。關於「二十八宿旁通曆」的性質,學術界尚無定論。有學者稱之為「與官方曆法不同的『太陽曆」」,也有稱「恆星月曆」,今人李志超先生認為「此歷以天文星象注日,從而成為一種『天文歷」,這對普及天文知識非常有利。」將道教這一曆法略作改進設計,就可成為一種方便人們記憶天文學內容的「天文教育歷表」。關於道教「二十八宿旁通曆」的來源和性質,目前還需要在史料考證和具體天文思想內容兩個方面作進一步深入研究。筆者以為,從道教天文思想的角度分析,關於「二十八宿旁通曆」我們目前至少可以得出如下幾點認識:


首先,應當承認「二十八宿旁通曆」符合曆法的基本概念。所謂的曆法,用一種通俗的語言來說,就是根據天文的客觀規律,按照某種人為的規定,把「年」、「月」、「日」三者合理的編排起來,以便人們據此安排各種活動。「二十八宿旁通曆」以一年十二個月,每月三十日,以二十八宿星名作為記日符號單位,依次排出一年360天所對應的二十八宿星名,道教稱之為「本生宿」。如正月一日到三十日的二十八宿星名依次為:室、壁、奎、婁、胃、昂、畢、觜、參、井、鬼、柳、星、張、翼、軫、角、元、氐、房、心、尾、箕、斗、女、虛、危、室、壁、奎;二月一日到三十日的二十八宿星名依次為:奎、婁、胃、昂、畢、觜、參、井、鬼、柳、星、張、翼、軫、角、亢、氐、房、心、尾、箕、斗、女、虛、危、室、壁、奎、婁、胃;三月一日到三十日的二十八宿星名依次為:胃、昂、畢、觜、參、井、鬼、柳、星、張、翼、軫、角、亢、氐、房、心、尾、箕、斗、女、虛、危、室、壁、奎、婁、胃、昂、畢。其餘四月至十二月每日也都有相應的二十八宿星相配。道士根據這一固定的歷表,就可以方便查閱一年之中某月某日相配的二十八宿星,得知其「本身屬宿」,從而推算自己的衰盛運程,以便據此安排修行活動。


其次,「二十八宿旁通曆」帶有鮮明的道教色彩,道門製作這一曆法的目的是為了「仰視命星明暗,扶衰度厄」:

太上老君曰:夫修長生人得知本生宿(注云:本生宿是生日所配者是也。游宿者,生命所屬生地宿也。假如本生星正當位,是游宿,犯本宿甚惡,有災,甚凶,游宿較輕。此二事,盡須思候之。明則身無災,暗則身有災厄疾病,須早向前依符法啟謝之即得消滅疾厄,度達衰厄之事。)所在之處。每至本命日,晴明即夜非人行時潛看明凈者吉,暗動者有災,不見者大厄至。即以攝地紀飛天綱各三遍,散為禹步,轉天關,指有衰厄人鬼之鄉(注云:夫人所生皆有災厄之地。假如金命人長生在巳,沐浴在午,……五命總有災厄之鄉,不論見宿不見,但有衰即為之耳。)即以自消滅。常一月三度為之,即星明朗身,則無憂厄,災害自消滅。夫學志道之人皆須先明此法,乃可活得真身。若不明衰厄之事,致病而死。


道教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本命宿星,即自己生日所配的二十八宿星,故稱「本生宿」。道人通過查閱「二十八宿旁通曆」就可以得知自己的本生宿,再觀測當日的宿星明暗,推測自己的盛衰運,採取相應的符籙法術,就可以消滅疾厄、度過衰厄。複次,「二十八宿旁通曆」還暗含有不同於傳統曆法的新思想。為了便於敘述,有關這方面的內容將在下節展開討論。因此,道門製作「二十八宿旁通曆」與一般的曆法是有區別的,「行旁通示人,算配本星,即視知衰盛」,故名「旁通曆」。


二、 道教對曆法科學思想的推動


.


1.「二十八宿旁通曆」的曆法思想

李志超先生的「旁通曆――太陽教育歷」的觀點,給筆者很大的啟示。「二十八宿旁通曆」用二十八宿注日,十分方便人們學習天文知識,這裡蘊涵了道教重視天文研習,藉助歷表普及天文知識,將曆法與天文教育相結合的可貴思想。「這種新太陽曆方案與已有諸家方案不同之處就是運用中國的二十八宿把新曆充實了天文學內容。這些天文內容雖然非常粗糙簡單,但對於少年兒童則恰如其分。歷表的鮮明規則性,二十八字宿名的可背誦性,有如『小九九」,必會吸引童蒙求知的好奇之心。所以這個曆法非常有利於兒童的科學教育。」用二十八星宿注日,與丹元子步天歌採用歌訣形式記載星官的名稱、星數和位置的做法十分類似,在傳播普及天文知識方面有異曲同工之妙。此外,「二十八宿旁通曆」還蘊涵某些「太陽曆」的曆法思想。歷史上出現的曆法相當多,曆法的具體形式繁多,但基本上可區分為陽曆、陰曆和陰陽曆三種類型。陽曆亦稱太陽曆,它是以太陽的周年運動做為制歷的天文根據,採用的基本周期是回歸年,與月亮的運行沒有關係,故亦稱太陽曆。


回歸年是太陽中心連續兩次經過春分所需的時間,即四季更迭的周期,一回歸年等於365天5小時48分46秒,也叫太陽年。陽曆就把它作為「歷年」的標準。古埃及曆、古瑪雅歷和現行各國通用的公曆都屬於太陽曆。陽曆為了調整曆法年與回歸年之間的誤差,一般要通過設置閏月的方式來解決。


陰曆是以月亮的運行為天文根據,採用朔望月做為基本周期,與太陽視運動沒有任何關係,故亦稱太陰曆。朔望月是月亮連續兩次呈現同樣的月相所經歷的時間,也是月亮盈虧圓缺變化的周期, 1朔望月等於29天12小時44分2. 8秒。陰曆把朔望月作為「歷月」的標準,規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現阿拉伯國家通行的一種「伊斯蘭曆」,即屬於陰曆。該歷由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所創立,它規定單月為30天,雙月為29天,平均每個歷月為29. 5天,一年為12個月,共354天。12個朔望月實際上約為354.3671天,為了使月初和新年都在娥眉月出現的那天開始,伊斯蘭曆採用置閏的辦法,每30年為一周期,共加11個閏日,在30年循環周期中,第2、5、7、10、13、16、18、21、24、26、29年為閏年,閏年在12月底增加1日,共355天。伊斯蘭曆年比公曆約少11天,因而元旦日逐年提早,寒暑日期變化無常,約33年循環一周。伊斯蘭曆的起始曆元定在穆罕默德從麥加遷到麥地那的那一天,即公元622年7月16日(星期五)。伊斯蘭曆對晝夜的計算亦與公曆不同,公曆以子夜零時為一日之始,而伊斯蘭曆是以日落之時為一天的開始,即由夜晚到白天再至日落為一天,比公曆要早6小時左右。


陰曆不考慮地球圍繞太陽的運行,因而使得四季的變化在陰曆上就沒有固定的時間,它不能反映季節,這是一個很大的缺點。為了克服這個缺點,後來人們制定了一種所謂的陰陽合曆新曆法。陰陽合曆,是以太陽和月亮兩者的運行作為曆法的天文根據,兼顧回歸年和朔望月,把回歸年、朔望月並列作為制歷的基本周期。為了協調回歸年、朔望月兩個周期之間的關係,需要增加閏月。我國傳統的夏曆(也叫農曆、陰曆)、古巴比倫歷、古希臘歷皆屬於陰陽合曆。我國的農曆跟陰曆一樣,以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定為一個月,也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同時又用增加閏月的辦法,使得平均每年的天數跟陽曆全年的天數相接近,來調整四季。因此約每過二三年多一個閏月。至於閏哪一個月,這就需要考慮節氣了。二十四節氣是農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祖先長期總結天文、氣象與農業之間的相互關係而創造出來的,它能很好地反映寒暑變化和農時。節氣是以地球圍繞太陽運行規律來確定的,而與月亮的運動沒有關係,所以節氣實際上屬於陽曆範疇。


現存《道藏》本「二十八宿旁通曆」,其制歷思想方法是將一年恆定設置為十二個月,每月三十日,不置閏月,不用月亮運行的朔望周期來定月。不難看出,其制歷思想帶有明顯的太陽曆性質。

2.對官方曆法思想的貢獻


道門中人有根據宗教組織建設和修鍊需要「隨天立歷」,自行編製曆法的傳統。《雲笈七籤》卷二十八雲:「天師以建安元年正月七日出下四治,名備治,合前二十八宿也。星宿治隨天立歷,運設教劫。」不僅如此,道教對官方曆法思想的發展也作出了貢獻。其中,隋唐道士積极參与了官方的曆法制定工作。隋統一南北朝之後,於開皇四年正月,正式頒用道士張賓所開皇曆。《隋書》卷十七《律曆志》記載:


時高祖作輔,方行禪代之事,欲以符命曜於天下。道士張賓,揣知上意,自雲玄相,洞曉星曆,因盛言有代謝之徵。又稱上儀錶非人臣相,由是大被知遇……議造新曆。


張賓是因為擅長面相和星占之術,盛言楊堅有代謝之徵,因而被隋文帝楊堅重用。占星術主要是以恆星為觀察坐標,視彗星、流星、新星的出現,日、月、五星的位置移動,以及星氣、雲氣的變化,推定人事的吉凶禍福。因此占星術士往往都具備一定的天文曆法知識。所以隋文帝後來又命張賓與儀同劉暉、驃騎將董琳等人「議造新曆」。於是「賓等依何承天法,微加增損,四年二月撰成奏上」。隋文帝披覽後下詔令「張賓等存心算數,通洽古今……實為精密,宜頒天下,依法施用」,是為開皇曆。隨著新曆的頒行,在劉暉的推薦下,張賓升遷為太史令。張賓的開皇曆只是將南朝劉宋何承天所造的元嘉歷略加增減而成,並無多大創新。而且開皇曆本身還存在一些缺點。開皇曆頒行後,就遭到當時劉孝孫和劉焯等人的批評,指出其主要缺點是不用破章法,不考慮歲差,不知用定朔,不會計算上元積年而立五星別元等。所以張賓的開皇曆只施用了十三年,不久就被張胄玄的大業歷所取代。相形之下,唐代傅仁均的戊寅歷和李淳風的麟德歷則較為先進,其中包含有不少曆法新思想。

據《新唐書》卷二十五《歷志》記載,「唐始終二百九十餘年,而歷八改,初曰戊寅元歷」。戊寅元歷即東都道士傅仁均所造新曆戊寅歷。「高祖受禪,將治新曆。東都道士傅仁均善推步之學。太史令瘐儉、丞傅奕薦之。詔仁均與儉等參議,合受命歲名為戊寅元歷。乃列其大要,可考驗者有七」11。傅仁均在太史令瘐儉、丞傅奕推薦下,受命造新曆。由於高祖受命歲即武德元年的干支為戊寅,因此這一新曆取名為戊寅元歷或戊寅歷。戊寅歷在曆法思想上有創新,它指出:「月有三大、三小,則日蝕常在朔,月蝕常在望……立遲疾定朔,則月行晦不東見,朔不西眺。」12這表明戊寅歷在我國曆法史上首次正式使用定朔法,這是我國官方曆書用定朔思想來編排歷譜的開始。


以前我國古曆法,都用平朔法,或叫經朔法。它是按日、月的平均視運動來計算朔望的方法,即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輪流交換,有時配上兩個連大月,使幾年或幾十年的平均得每月的平均朔望月約為29. 5306日。由於日月運動的不均勻,採用這種平朔法,就會發生歷面日期和月相盈虧不相一致。早在南北朝時,劉宋何承天就意識到日食發生在晦日或初二,月食發生在望的前後,很不合理。所以何承天曾主張用定朔法,即計算太陽月球的真位置,從它們的關係來確定朔日及月的大小。採用這一方法,則日食一定發生在朔日,月食一定發生在望日。由於當時何承天還不知道太陽運行有盈縮,所以何承天只考慮到月亮視運動不均勻性的問題,其定朔思想還不完善。加之他的主張當時遭到守舊派的頑強反對,未能實行。所以傅仁均所造的戊寅歷首次採用定朔法,是一個了不起的創舉。它標誌著我國古代曆法史上的一次思想大改革,對後世曆法的製作有著重要指導意義,因此載譽史冊。


在唐代所頒行的十多部曆書中,道教學者李淳風所制麟德歷被歷家公認為唐代的好歷。李淳風出身於道士之家,「淳風幼俊爽,博涉群書,尤明天文、歷算、陰陽之學。貞觀初,以駁傅仁均歷議,多所折衷,授將仕郎,直太史局。」13李淳風在貞觀初年因指出傅仁均戊寅歷的不足,在天文曆法方面嶄露才華,得以進入太史局供職,先後擔任太史丞、太史令等職。李淳風所造麟德歷於唐麟德二年頒行,它是以劉焯的皇極為基礎,但在具體制歷技術上有著獨到的天文歷算思想。主要有二點:


其一,進朔法的新曆法思想。李淳風針對定朔法有時會造成連著三個或四個大小,小月也可能發生三次的不足,提出進朔思想。即朔的小余在日法的四分之三以上時,則以翌日為朔日。用這一進朔新思想來定朔,可以避免曆法中連續四個大月或三個小月之情況,所制曆法更精密。因此,這一進朔新法就為唐宋曆法所遵用。


其二,「總法為母」的曆法計算新思想。李淳風在曆法計算上有獨特的造詣。「古歷有章、蔀、元、紀日分度分,參差不齊。李淳風為總法以一之,凡朞實朔實,及交轉五星,並以總法為母。」15過去曆法中表示基本常數日數的奇零部分,都用不同的分母。李淳風則引進了共同分母的新思想,在曆法計算中廢除了傳統的章、蔀、紀、元之法。麟德歷的回歸年、朔望月和近點用的日數都用1340為分母,李淳風並且廢除了閏周16這一傳統做法,完全由觀測和統計來求得回歸年和朔望長度。此外,李淳風還在日食計算中提出蝕差的校正。所以這些制歷技術上的新思想無疑使得麟德歷更加符合天象變化。清人阮元在《疇人傳》中曾高度讚揚李淳風曆法計算的新思想,稱其「運算省約,則此為最善,術家遵用,沿及宋元。而三統四分以來,章蔀紀元之法,於是盡廢。斯立法巧捷,勝於古人之一大端也。」17李淳風以「總法為母」的計演算法是一種先進的科學思想,為以後的曆法所沿用,成為元代授時歷以一萬為小數記法的先聲,推動了古代曆法的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李淳風在天文觀測儀器的製造上也有獨創之處。《舊唐書·天文志》記載:


「貞觀初,將仕郎直太史李淳風始上言靈台候儀是後魏遺範,法制疏略,難為占步。太宗因令淳風改造渾儀,鑄銅為之,至七年造成。淳風因撰《法象志》七卷,以論前代渾儀得失之差,語在淳風傳。其所造渾儀,太宗令置於凝暉閣以用測候。」18李淳風於貞觀七年設計製造了一台新渾儀,在設計製造技術思想上有很大創新。李淳風在古渾儀的六合儀和四游之間,增加了一重具有黃道環、赤道環和白道環的三辰儀。經過這一創新所製造的新渾儀,測天功能大大增強,可「南北游,仰以觀天之辰宿,下以識器之晷度」,19故「時稱其妙」。唐以後所製造的渾儀,原理思想和基本結構都與李淳風渾儀相似,只是把規環或其他零件、部件增減一些而已。李淳風本人也因此著《法象志》七卷,「論前代渾儀得失之差」,這在《舊唐書》卷七十九《李淳風傳》有記載。值得一提的是,李淳風對運用渾儀觀察天文星象所產生的系統誤差問題有所認識,並作了定量分析。據北宋科學家沈括《渾儀議》記載:「李淳風嘗謂斛蘭所作鐵儀,赤道不動,乃如膠柱,以考月行,差或至十七度,少不減十度。」20觀察測量過程,由於儀器設計的因素,會產生系統誤差。李淳風已認識到斛蘭所作鐵儀,其誤差範圍十度到十七度,這種誤差不是偶然測量不準確造成的,而是由於儀器系統本身造成的,所謂「此正謂直以赤道候月行,其差如此。」21「其差如此」的思想,表明李淳風對渾儀測量的系統誤差有深刻的見解。


李淳風作為一名著名的天文學家,其對天文學的貢獻是多方面的。現今《晉書》、《隋書》中的《天文志》、《律曆志》和《五行志》都為李淳風所撰寫,不僅保存了大量古代天文曆法材料,而且還蘊藏有一個了不起的科學思想,即將歷代累計下來的天文知識按一定的次序整理分類,「今詳眾說,以著於篇」,試圖建構一個天文學知識體系。《晉書·天文志》開篇即雲:


昔在庖犧,觀象察法,以通神明之德,以類天地之情,可以藏往知來,開物成務。……至於殷之巫咸,周之史佚,格言遺記,於今不朽。其諸侯之史,則魯有梓慎,晉有卜偃,鄭有裨灶,宋有子韋,齊有甘德,楚有唐味,趙有尹皋,魏有石申夫,皆掌著天文,各論圖驗。其巫咸、甘、石之說,後代


所宗。暴秦燔書,六經殘滅,天文星占,存而不毀。及漢景武之際,司馬談父子繼為史官,著《天官書》以明天人之道。其後中壘校尉劉向,廣《洪範》災條,作《皇極論》,以參往之行事。及班固敘漢史,馬續述天文,而蔡邕、譙周各有撰錄,司馬彪采之,以繼前志。今詳眾說,以著於篇22。


《晉書》天文志的編寫體例是依次按「天體」、「儀象」、「天文經星(中宮、二十八宿、星官之二十八宿之外者)、天漢起沒、十二次度數、州郡躔次、七曜、雜星氣(瑞星、妖星、客星、流星、雲氣、十煇、雜氣)、史傳事驗(天變、日蝕、月變、月奄犯五維、五星聚合、月五星犯列舍、經星變附見、妖星客星、星流隕、雲氣)。其體系結構翻譯成現代語言即為:宇宙模型、天象儀器、天體構成、天地對應和天象觀察記錄。這種試圖將天文知識納入一個較為完整體系的思想,在歷代天文志書中是一個創舉。《晉書》、《隋書》的天文志除搜集大量天文、氣象記錄外,還對這些記錄進行了分類,對一些特殊天象的名稱作了解釋。例如他指出彗星尾「夕見則東指,晨見則西指」常背太陽的規律,比西方天文學早九百多年。此外,李淳風還擅長天文星占,「淳風每占候吉凶,合若符契」。他所撰寫的《乙巳占》一書,堪稱古代星占理論的集大成著作。書中雖然包含大量神秘主義的東西,但也蘊藏了不少天文學思考。如在總結前人天文成果,記錄某些天象和氣象,對某些天象作出比較合乎實際的推測等方面,都有許多值得深入挖掘的地方。


綜上所述,道教由於其教義思想和宗教修行活動的特點,特別是道教的內修外養強調順天應時,離不開對自然節候的把握。道士修鍊,要根據天地陰陽節氣的流轉"進陽符,退陰火"。因此,道教與中國古代曆法之間形成了比較密切的關係。道教對古代曆法思想發展曾做出過的特殊貢獻,不容忽視。


(蓋建民)


《史記》卷26《曆書》,中華書局標點本第4冊,第1256頁。


《金鎖流珠引》卷21,《道藏》第20冊,第451頁。


祝亞平著:《道家文化與科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138頁。


參見「旁通曆———天文教育歷」,李志超著:《國學薪火———科學文化學與自然哲學論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97~202頁。


《雲笈七籤》卷28,《道藏》第22冊,第210頁。


《隋書》卷17《律曆志》,中華書局標點本第2冊,第420~421頁,第421頁。


1112《新唐書》卷25《歷志》,中華書局標點本第2冊,第534頁。


131822《舊唐書》卷79《李淳風傳》,中華書局標點本第8冊,第2717頁、第2718頁、第2719頁。


1416阮元《疇人傳》卷13,商務印書館1955年版,第158頁、第159頁。


15閏周即設置閏月的周期。


17《歷代天文律曆志彙編》(三),中華書局1976年版,第655頁。


1920《宋史》卷48《天文志一》,中華書局標點本第4冊,第959頁。


21《歷代天文律曆志彙編》(一),中華書局1976年版,第164頁。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濟源市陽台宮 的精彩文章:

司馬承禎的《坐忘論》
中醫養生——大暑如何養生
美圖欣賞——王屋山風景圖集
山高水長,物象千萬,非有老筆,清壯何窮!
道教知識——道士如何做齋蘸法事

TAG:濟源市陽台宮 |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當代藝術」沒有中國性
中國石龍「入住」阿根廷中國城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道德經》與道治天下——道家和道教在中國古代政治中的功用
蒙古帝國在中國統治以及蒙古語對中文的影響
蔡元培與中國書法
中國古代的廚師
中國古代寺觀壁畫:佛道天國的人間範本
中國古代文化之中國古代常識 寫歷史穿越等小說必備
中國代表團舉辦「女書」展紀念「聯合國中文日」
章門與現代中國教育許壽裳: 現代中國教育的「影子人物」
中國曆朝歷代的龍脈所在
中國大使與外國皇帝
中國「狀元」在美國讀大學後對中國教育的感悟
中國古代十大兵法奇書
「游吟時代」中國當代藝術中的詩意亮相深圳
美國教科書為何選中這三個中國人
古代中國是海上軍事強國嗎?
中國前女主播英國創業:把英國戲劇帶回中國
中國軍方代表:美國政府不要修建一個排斥中國的「城堡」
中國古代的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