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札達 | 高原化石考察記(二)
?在觀景台化石地點發掘
撰文 | 鄧濤(中國科學院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
責編 | 李曉明
一
離開吉隆前往札達,我們不走來時的中尼公路返回拉孜,雖然那是一條路面很好的路,但繞遠了。我們在馬拉山下直接向北到薩嘎,這是一條土路,不算難走,而路程節約了很多。給我們的獎勵是在路旁看見許多自由自在活動的藏野驢,從這裡起開了一個好頭,前往阿里的途中總有野驢做伴。
藏野驢是高原上容易見到的最大的野生動物了,這主要得益於藏族同胞對自然生靈的愛護。藏野驢總是呈集群活動,通常10來只一個隊伍,由一匹雄驢率領。群體的活動範圍很大,在上百公里的地域內逐水草而遷移。它們生性敏感,雖然對於遠處道路上來往的車輛和行人不太在意,但一旦有人太過靠近讓其覺得有危險,則一溜煙飛快地跑遠了。
?藏野驢群
現在已有橋樑跨過雅魯藏布直通薩嘎縣城,而從前是靠兩岸拖拉機牽引的渡船來回運送車輛過江。我們未在薩嘎過多停留,吃完午飯就繼續趕路。重新回到從拉薩到阿里的主路上,自拉孜以西已屬於新藏公路的219國道,在喜馬拉雅山和岡底斯山之間的谷地,也就是沿雅魯藏布的上游前進。
在仲巴境內雅魯藏布已有單獨的名字叫馬泉河,發育於傑馬央宗冰川,但河兩岸有連綿起伏的沙丘,這一方面與乾旱的環境有關,另一方面也是獨特的氣候系統,即風的作用造成。我們傍晚抵達帕羊鎮,令人沒有想到的是這裡竟然有一個高等級的賓館,孤零零地坐落於鎮外的一塊雅魯藏布邊灘形成的荒漠上。這裡海拔達到4600米,而且四周只有稀疏的草甸,空氣更加稀薄,不僅我們感到呼吸困難,連考察隊中從拉薩來的藏族司機也有了高原反應,晚上睡不著覺。
第二天的路程還很長,但會經過神山聖湖,即岡仁波齊峰和瑪旁雍錯。雖然我們不是宗教的信徒,但壯麗的景觀總是讓人激動。尤其是岡仁波齊,儘管它的高度只有6721米,低於岡底斯山的另一座山峰羅波峰(7095米),但其金字塔一樣規則的雪頂讓人油然而生敬意,當仁不讓地成為整個這列山脈的主峰。
繼續前行,經過門士到達巴爾兵站,從這裡我們離開219國道前往札達。由巴爾到札達的公路全長146公里,其實兩地直線距離只有86公里,這多出來的60公里就是在阿伊拉日居山的崗巒上和溝谷中盤旋。這是一條非常好的瀝青路面,而且已經建成很多年了,但相當奇怪的是,至今在書店買到的最新西藏地圖冊上卻都沒有這條路,而是標著從「那不如」村進札達的非常難走的土路。
彎道似乎沒完沒了。正當大家被弄得精疲力竭之時,突然眼前一亮,喜馬拉雅山的雪峰閃耀在南面的天空下。正中一座渾圓的最高峰尤其引人注目,那就是被藏族人民尊為神山的依比崗麥。進出札達的沿線,只要能看得見它的山口和路口,都有瑪尼堆和經幡向其膜拜。可惜,這座山峰現在位於印度控制區之內,是其所謂的第三高峰、海拔7756米的卡美特峰。
二
對我們而言,更神奇的是喜馬拉雅北坡之下札達盆地的新生代土狀堆積,這套水平的地層構成了被命名為「札達土林國家地質公園」的主體。
?札達土林
就在進札達的公路旁,有一個觀景台讓大家俯瞰土林的美景,而在觀景台前方,正對依比崗麥之下,就是西藏披毛犀的正型標本被發現地點。
?依比崗麥和披毛犀地點
2006年,中科院古脊椎所考察隊根據前人的線索第一次進入札達盆地尋找哺乳動物化石,取得了豐碩的收穫,此後幾乎每年都回到這裡開展進一步的工作。
通過對札達盆地晚新生代哺乳動物化石的深入研究,在上新世化石組合中發現的已知最原始的披毛犀、雪豹、北極狐和盤羊等哺乳動物,證明冰期動物群的一些成員在第四紀之前已經在青藏高原上演化發展。岩羊的祖先也出現在札達盆地,在隨後的冰期里擴散到亞洲北部;藏羚羊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青藏高原北部柴達木盆地晚中新世的庫羊;分子生物學證據指示氂牛有一個起源於亞洲中部的祖先。冬季嚴寒的高海拔青藏高原成為冰期動物群的 「訓練基地」,使其形成對冰期氣候的預適應,此後成功地擴展到歐亞大陸北部的乾冷草原地帶,一些後裔在全新世大暖期仍然生存於青藏高原和北極圈的嚴寒地帶。適應寒冷氣候的第四紀冰期動物群的起源,原來一直在上新世和早更新世的極地苔原和乾冷草原上尋找。
札達盆地的新發現顯示,高高隆升的青藏高原上的嚴酷冬季在上新世已經為全北界的冰期動物群提供了寒冷性適應的早期階段,由此推翻了「北極起源」假說,證明青藏高原才是它們最初的演化中心。
所以,今年我們再次回到札達盆地,希望發現更多的化石,探討更廣泛和深入的問題。7月20日,在落日的餘暉中欣賞了雪峰、土林和化石地點之後,我們的車隊跨過象泉河進入了札達縣城。這次來感到的最大變化就是居住條件改善了,我們以前只能在大車店一樣的簡易旅館安身,洗澡必須去外面更加簡陋的公共浴室,而這一次改造後的房間都帶有衛生間,電熱水器隨時都可以洗澡。
?札達縣城
沒有休整,次日全體隊員就迫不及待地去了野外,去了觀景台化石地點。立刻就有發現,一具三趾馬的下頜骨保留在剖面上,部分牙齒已經脫落散失,但我們終究將其搜尋回來。發掘工作馬上展開,小心翼翼地一點點清理,逐漸暴露出尚在圍岩保護下的骨體,最後用石膏繃帶將其包裹固定,將帶回北京送到實驗室進行修復還原。
此後的每一天不斷有好消息傳來,我們在象泉河右岸、在札達溝東側山頂、在香孜拉嘎村旁,都發現了非常好的哺乳動物、魚類、植物等化石。但每一件標本的取得並不輕鬆,大自然似乎在跟我們捉迷藏,總是將化石隱蔽在極難到達的地方。我們或者要攀上陡峭的懸崖、或者要降到深邃的溝底、或者要跋涉遙遠的距離。但沒有一個人畏懼,儘管有一些人還在被高原反應所困擾,但誰也不願意待在縣城裡想像同伴找到化石時的喜悅,必須要自己親身體會。
?發現豐富的化石埋藏
說到縣城,札達可以說是中國最小的縣城,只有600名居民。但札達卻是一個赫赫有名的地方,遠古的象雄和晚近的古格都在流經札達的象泉河流域創造了藏民族中獨特的文明。尤其是保留至今的古格王都遺址,讓人可以追憶在吐蕃滅亡之後,其王族後裔吉德尼瑪袞逃到阿里,偏安於高原的一隅,並且通過修建托林寺、延請阿底峽等措施復興了藏傳佛教崇高地位的故事。可惜1624年西方傳教士的到來引起了信仰危機,最終國王兄弟鬩牆,造成古格國破城摧的悲慘結局。
?古格遺址
今年正好是我們到札達進行考察的10周年,這10年間我們調查了札達的許許多多地點,但還有更多更隱秘的地層露頭需要開展工作。
這次我們去探索了波林的新地點,這裡位於札達盆地的南部邊緣,有可能找到晚期的化石。不過,道路條件非常崎嶇,我們7月27日做了第一次嘗試,但突如其來的大雨令我們半途而返。
不能放棄,第二天繼續前往,我們在越過了鬆散欲墜的盤山道後終於來到札達湖相沉積的頂部位置。還想再沿更險峻的道路前往波林的喜馬拉雅山口,但昨天的大雨留下的陷阱還在:貼近懸崖的土路變成了滑道。正當我們考慮如何通過之時,從深谷中上來的兩輛車的司機,一位是修路工人、一位是住寺幹部,告訴我們現在不能下行,因為有滑落山崖的巨大危險。同時我們也得知,原來的波林村已整體搬遷,前行百公里都沒有人煙,所以這條路線的考察暫到此位置。
三
札達還有一個對中國古脊椎動物研究意義非凡的地點。1839年,在印度的英國博物學家法爾康那(H. Falconer)寫了一篇短文,記述了到印度做生意的藏族商人隨身攜帶的作為聖物的一些哺乳動物化石。商人們越過尼提山口前往加爾各答,化石就來自山口北面的札達盆地。這是中國的脊椎動物化石第一次被作為科學材料進行研究,法爾康那由此推斷,這些三趾馬動物群的化石指示自上新世以來喜馬拉雅山上升了2000米。
但尼提山口的具體位置在哪裡?後面再沒有人來進行過核實。最近《中國國家地理》上甚至有人撰文說這個山口就在普蘭縣境內中國-尼泊爾口岸的斜爾瓦村,這顯然是大錯特錯了。
我們這次特意去了札達縣達巴鄉,向邊防部隊了解到尼提山口的準確位置,就在達巴南面50多公里的地方。巧合的是,就在不久前,《人民日報》還刊登了一張照片,報道6月9日,駐守在西藏喜馬拉雅山脈腹地的達巴邊防連,對海拔5120米的尼提山口實施武裝巡邏,官兵不畏高寒缺氧,踏雪而行,在邊防線上度過了一個特別的端午節。
?通往尼提山口的道路
我們在札達盆地的最後一天野外考察去了多香,這是一條通向象泉河的深溝,波林村的居民現在就遷移到這裡。溝內有小塊的綠洲,還有古格時期延續而來的寺廟。我們在溝壁的剖面上發現了哺乳動物化石,增加了新的地點和層位。就在我們準備下午去一片非常好的露頭上進一步展開搜尋的時候,一向乾旱少雨的札達又再次降下大雨,澆滅了我們出野外工作的機會。但我們還會再來,重返神秘而神奇的札達盆地,我們甚至都已經計劃,下次的考察第一個地點就是多香。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可查看本系列第一篇《三顧吉隆》,請繼續留意明天推送的本系列最後一篇《高原化石考察記(三):橫貫西藏》。
歡迎個人轉發到朋友圈,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繫授權
copyright@zhishifenzi.com
▼點擊查看相關文章
VR、AR | 機器人醫生 | 全球首顆量子衛星
屠呦呦 | 張亭棟 | 白岩松 | 何江 | 張鋒 | 楊振寧
高考招生 | 冬蟲夏草 | 艾滋 | 疫苗 | 轉基因笑話
定製食療 | 饒毅談讀書 | 核心期刊 | LIGO




TAG:知識分子 |
※三顧吉隆 | 高原化石考察記(一)
※橫貫西藏 | 高原化石考察記(三)
※墨揚?《眺望高原》外三首
※【薦讀】高原飄雪
※7歲蘿莉劉墨涵高音《青藏高原》
※我國啟動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性科學考察
※科學家解析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看點
※科學家揭示青藏高原與蒙古高原湖泊變化特徵相反
※青藏高原上的美食日記
※青藏高原鐵路網初見雛形
※中科院研究稱古紅河曾連結青藏高原和南海
※高原紅:青海湖
※預告《對話高原》第九集專訪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州長趙凌雲
※《窄路難行》代禱高原(上)
※長野 志賀高原
※美洲高原ICC噴墨瓷磚首秀青藏高原
※雪域高原檔案文化瑰寶:西藏《首屆會供儀仗彩繪長卷》
※青藏高原的「聚寶盆」——察爾汗鹽湖
※開啟日本三年簽的最佳方式:安比高原滑雪溫泉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