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北大哲學系教授樓宇烈:要對傳統理解、認同和尊重

北大哲學系教授樓宇烈:要對傳統理解、認同和尊重

享譽海內外的資深學者,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樓宇烈在上海書展發布了新作《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由他擔任編輯的「大家小書」系列也同時在北京出版集團展台亮相上海書展。8月19日清晨,樓宇烈隻身從上海坐飛機回北京,今年82歲的他來到上海兩天,在上海書展進行了兩場演講和簽售,並接受了北京晚報記者的專訪。



北大哲學系教授樓宇烈:要對傳統理解、認同和尊重


樓宇烈


在北大和學生打成一片


很難想像樓宇烈平時的生活為何如此繁忙,除了寫書之外,他還帶著19個博士生,出席各類學術會議。這是他自1960年在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後留校任教的第56年。「我經常和我的學生們在一起,每次過年過節都把學生們叫過來聚一聚,要跟學生們打成一片,拓展他們的興趣,我的學生慢慢也開始練書法、畫畫了。」樓宇烈告訴記者。


北京大學以學生社團的活躍知名,大部分與傳統文化相關的社團,如國學社,茶學社,耕讀社,古琴社等等,都是在樓宇烈支持下建立起來的,直到現在他還擔任社團的指導老師。「我看這也是一種責任和擔當吧,學生的社團必須要有指導老師,要是都不願意去做指導老師,那怎麼行啊,這是在推廣傳統文化,即使出了問題,我擔著呢。」樓宇烈笑笑說,語氣又有自豪,「國藝社在北大里名氣很大的,每年在北大都有彙報演出的。」

樓宇烈在忙碌中卻堅持著清淡,他認為藝術本身是為了改變人的心境,是陶冶情操的,不是為了表演給別人看的。「你看我們現在不管是文藝、武藝還是技藝,都改變了本質,已經異化了,變成了吸引眼球的工具了,不是人的內在心性、情感的流露,更不是人與人之間情感的交流。」樓宇烈給記者舉了個例子,鍾子期和俞伯牙覓知音的故事是最典型的「藝」的道理,沒有知音的話,連琴都不需要彈了。


樓宇烈重視理性的哲學思考,也不歧視直觀直覺的人生智慧。「人文的含義,就是通過禮樂的教育懂得自己的身份和職責,盡職盡責,構成這個社會的有序和諧。」在談到心理健康問題的時候,樓先生說:「人不能渾渾噩噩過日子,一個人要獲得身心健康,據中國古代的養生,要做到馭欲、養情、明理,控制好七情六慾,掌握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懂得生命的意義。」


把生死看開就是長壽


「生活中的東西,夠吃、夠喝、夠用就行了,這些有什麼可在意的呢?」對此,樓宇烈是這樣回答的,說到這,念了一句《淮南子》里的句子,作為自己人生觀的註腳:天下有至貴而非勢位也,有至富而非金玉也,有至壽而非千歲也。原心反性,則貴矣;適情知足,則富矣;明死生之分,則壽矣。


「前面這些權勢、地位,金玉、千歲,是世俗人的見解,會讓自己糾結不已,但還有另外一個境界,就是回歸本來的我,能夠知足,把生死看開了,其實就是長壽,有生就有死,又何必去求千歲呢,世界上也沒有千歲。人生本來就是吃飽穿暖,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就夠了,這才是真正的人生。」樓宇烈解釋了這一句,又念了一句老子的話:夫所謂聖人者,適情而已,量腹而食,度形而衣,節乎己,而貪污之心無由生也。

「樓老身體特別好,精神也特別好,思維敏捷,記憶力特別好,我們常常向他請教各種問題」。北京出版集團人文社科部常務副總編高立志透露。杭州出生的樓宇烈在上海吃到本幫菜時大快朵頤,每次有人向樓老敬茶,樓老舉著杯子都站起來喝完再坐下,大家勸:您別老起身了,太累,樓老卻幽默地回答:沒關係,這就是我平時常做的運動——蹲起嘛。


死記硬背不如行動


研究了一輩子古代經典、滿腹經綸的樓老卻不贊成孩子讀經。「一開始有這個聲音我就反對的,他們的道理是,孩子小,容易記住,將來慢慢反芻,但我覺得不僅僅是孩子小、理解不了的問題,問題是我們的時代變了,過去讀四書五經是為了到大了用,我們現在到大了能用嗎?除非你專門研究這個專業。」樓老主張要理解涵義,學一點用一點,「宋明以來的學者都反對背章句,《禮記》里也反對背章句,背誦那些字面的東西是沒有意義的。」樓宇烈說到當今的社會問題,過去這些年,許多做父母的不盡父母的責任,所以出現了大量的留守兒童,做子女的也不盡做子女的責任,就出現了大量的空巢老人,這都是不應該出現的問題。


「這跟我性格也有關係,我不是讀死書的人,死書就是書本上那些東西,活書就是生活,他經常對學生們講,不要讀死書,要讀活書,」在帶學生的時候,他總對學生們說要充分開發他們各方面的興趣和關注,很多學生畢業以後告訴我,反而是書本外學的東西用上了。


「我的學生不都是通過同一個途徑來的,大部分老師收學生要本科、研究生學這個專業,我的博士生里,之前學什麼專業的都有,有學物理的、農業的、計算機的……還有交響樂的指揮。」樓宇烈覺得,這樣一個大家庭很好,大家把各方面的體會互相交流。樓宇烈的學生中,張培育原本是交響樂的指揮,「她跟著我學就是想從中國文化中找到指揮藝術的東西」,人民日報知名記者蕭偉光是學材料物理出身的。在編輯「大家小書」的過程中,樓宇烈也主張學科之間的融會貫通:「所以我主張有教無類,傳統文化沒有分門別類的,文、史、哲都是一家,現在的文化樣式是分科的樣式,分成這個門類,那個門類,我們這些年把學科分得太細了。」

對於「在互聯網時代,傳統文化如何面對未來」樓老先生也給出了答案,他認為,近百年來,我們在引入西方科技時,未能擺正其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係,以致我們對歷史、甚至對身邊的地理環境都產生了陌生感。我們要更熱情、大膽地去擁抱自己的傳統文化,建立起一種自覺的文化主體意識。只有對傳統抱有理解、認同和尊重,對自己的文化有信心,才有可能與其他文化平等地比較與交流,才能清楚、理性地看到自己文化的不足和其他文化的長處。(文/陳夢溪)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京晚報 的精彩文章:

商場女廁內遇生產情況危急 路過醫生挺身而出
如果先秦名人參加「奧運」
作者該叫「劉慈欣新」?
文人的較量

TAG:北京晚報 |

您可能感興趣

國產大片對傳統民族文化的認同心理
北京天悅壹號:看葛亞曦和吳濱聯手找回獨屬中國的文化認同
鐵血大帝康熙不喜歡科技的五大理由,你認同嗎?
北大最長壽教授都認同
認同「兄弟之邦」是和平底線? 蔡英文請辜寬敏「資政」
北大校長畢業致辭:我不認同北大正在培養「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網友發博感謝蔡康永蔡依林,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承認同性合法地區
美媒文章:中國對朝促談政策獲卡特認同
推進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認同
加入中國的俄羅斯族:長相已經非常漢化,對祖國有強烈認同感
高仿中國的印度城邦:源於齊朝的通婚,認同東亞文明
泰國第一副議長素拉猜:文化認同感是中泰關係發展優勢
影響力之社會認同原理
文在寅:對特朗普鐵腕外交表示認同
多重互動中的皇權構建——清王朝的多元認同政治
勒龐演講被指抄襲菲永 國民陣線:是對菲永的認同
李彥宏:我不認同人工智慧威脅論
認同與自省:文化自覺視野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問題研究綜述
《宋史》把王安石定性為亡宋的大奸臣,你是否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