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修行的三个阶段,都要以戒律作为基础

修行的三个阶段,都要以戒律作为基础

根据一些佛教的传统,在西元前六世纪,释迦牟尼佛经由修行之道在印度开悟。然而,有些人认为佛陀早就开悟了,佛陀在西元前六世纪的转世仅是为了示现修行之道而已。在西藏,我们采用后者的看法,而追随者从他的例子中学习如何修行以期达到证悟。


在这两种情形里,我们必须注意到:


释迦牟尼佛出生于印度的一个贵族家庭,是一个生活充满享乐的王子。他在二十九岁时,看见世界的苦,放弃了皇家地位,落发出家。他接受了出家人的戒律,采行一整套戒律规范。

在接下来的六年里,为了达到专注的禅定,他实行苦行的禅定。


接着,在菩提迦耶的菩提树下,他修行特殊的方法以建立智慧,然后达到证悟。在接下来的四十五年里,他弘扬佛法,于八十一岁圆寂。


在佛陀的生平故事里,我们看到修行的三个阶段:首先是戒律,接着是专注的禅定,然后是智慧。而且我们还看到修行的道路需要花时间。


心的发展依靠大量内在的因和缘,非常像一个太空站,仰赖数代的科学家做分析和测试,他们甚至连最小的成分也要研究。一个太空站和一颗开悟的心,都无法在一天之内被实证出来。同样地,心灵的特质必须经由各种方式来建构。然而,不同于太空站是由许多人共同建构,心的发展必须依赖你自己。这是无法由他人来努力,然后由你来收获的。阅读他人心灵成长的蓝图,是无法把他的领悟转到你身上的。你必须自己来发展。

培养慈悲的态度和建立智慧都是缓慢的过程,当你把戒律、心的专注、智慧的发展技术逐渐内化时,狂野的心境就会越来越少出现。你必须日复一日地练习这些技术。当你能转化自己的心时,你就能够转化环境。当其他人看到你修行忍辱和慈爱所带来的益处时,就会把这些修行带入他们自己的生活中。


佛陀的法教在经典中被分为三类:


戒律训练、禅定专注的法教、诠释智慧训练的自明知识


在这每一类经典中,最主「要的修行就是由「宁静安住」与「内观」两者合一的殊胜境界修行。但是,要达到这样的合一,首先我们必须打下基础,也就是戒律。


修行的主要顺序就是戒律、专注的禅定、智慧。理由如下:

为了让我们的内观智慧能够去除对正解的妨碍,以及从根本上遣除误谬的精神状态,我们需要专注的禅定,这是一种全然专注的状态,一切内在的散乱都被清除,否则心会太琐碎。缺乏了专注的禅定,智慧将没有力量,就像风中的蜡烛一样,火焰无法照耀得很亮。因此专注的禅定必须在智慧的前面。


专一的禅定遣除了内在的微细散乱,比方说心太松或太紧。要这样做,首先要终止外在的散乱,而这必须透过对身体和语言活动保持正念 和良知的戒律训练,也就是说对于自己所说和所做的事持续地保持觉察心。如果不能够克服这些明显的分心,就不可能克服微细的内在散乱。要达到宁静安住,就要透过正念的训练,戒律的修行就必须在专注禅定的修行之前。


在我自己的经验中,出家为僧就会减少外在指令和活动,也就是说我可以更专注在心灵的学习上。发愿要约束无用的身体和语言行动,也使我对自己的行为很小心,让我经常检视自己的内心活动。这表示,即使我不是刻意在做专注的禅定,然而我必须控制自己的心不散乱,因此总是被带往专一禅定的方向。戒律的誓言就确实成为了基础。


检视戒律、专注禅定、智慧这三种修行,我们看到每一种修行都是后一种的基础。 在佛陀的生平故事里,这个修行的顺序清楚地表现出来。 因此,所有的心灵成长都仰赖一个正确的戒律基础。


顶礼尽虚空一切诸佛菩萨

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 皆共成佛道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扎西郎加活佛的博客 的精彩文章:

《戒殺放生文》三則:三月哀號、一口咬死、臨終作狗
一個堅固、永恆的自我是並不存在的
自己與他人都是社會和地球的一部分,一定要關愛彼此

TAG:扎西郎加活佛的博客 |

您可能感興趣

不了解戒律,修行不會有結果
每一條戒律都是活的,持戒要有智慧
般若文海:戒律就是修行人的生命
道教與他教修行心性之別:戒律是修行之樂,度人是全真之德
騎行六大戒律,做不到真的別上路
什麼是戒律,戒律是完全的投入
皈依三寶後,需要遵守什麼戒律?
傳戒不能流於形式 把戒律學融入到修行和度人之中
正因為沒有達到戒律要求的標準,才要去受戒
慧律法師:不講粗惡的話,不傷所有的眾生,依照佛陀的告誡實行戒律。飲食一定要有所節制。在寧靜的地方生活
不朽經典,無我編程的十大戒律
減肥是否能成功,就看你是否能堅守這十大戒律
為什麼受持戒律這麼重要?
敗壞財運的6條金規戒律,一定不要犯!
保險營銷員必讀:保險促成的十五條戒律
中國最令人尊敬的僧團:僧人們嚴持戒律,以清苦修行聞名
每個人應持的戒律是否一樣?
清規戒律真的只是束縛你的枷鎖嗎?
個人解脫需要秉持戒律與十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