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逆境中的高壽聖人,你無法想像會是他!

逆境中的高壽聖人,你無法想像會是他!

逆境中的高壽聖人,你無法想像會是他!



導讀健康長壽是每個人的夢想,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如今,這個夢想一直被傳承,從未被遺忘。您或許不知道,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一生艱險,卻在逆境中成為一位高壽聖人。孔子到底是如何成為高壽聖人的?且聽正文分解!

在中國,沒有人不知道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卒於公元前479年,享年73歲。這個歲數,從中國人現在的平均壽命來看,不算是高壽。然而在醫學不發達、人均壽命30來歲的春秋時期,孔子絕對是壽星級人物了。孔子一生顛沛流離,3歲喪父,17歲喪母,67歲喪妻,69歲喪子,大部分時間不得志,甚至有時候被人追殺,有時候吃了上頓沒下頓。然而,處於逆境中的孔子為什麼仍能享有高壽呢?這其中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幾方面。


積極進取


孔子生於亂世,但他並沒有逃避現實,而是積極進取,在為社會服務的過程中,使自己活得充實。孔子為社會服務的主要方式是創辦私立學校。在孔子時代,只有貴族子弟才能上學讀書,普通平民百姓子弟被剝奪了受教育的權利。孔子看到這種情況,決心打破貴族壟斷教育的局面,開辦私立學校,讓平民百姓子弟也能上學讀書。孔子確立了辦學原則,編寫了教材,制定了教學內容和收費標準。孔子辦學奉行的是「有教無類」,即每個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利,教育沒有高下貴賤之分。編寫的教材是他親自整理的古籍《詩》《書》《禮》《易》《樂》等。教學內容有道德教育、文化知識和技能技巧等。收費標準是每個學生交上束脩,即十條幹肉。終其一生,孔子培養的弟子有三千多人,其中著名的弟子有七十餘人。孔子是中國第一所私立學校的校長,他不僅開創了私人辦學的傳統,而且在數十年的教書育人生涯中,充實地度過了自己的一生。


孔子在人生上的積極進取還體現在樂於學習上。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他認為,在學習中可以得到愉悅,即使到了老年,他仍然學習不止,「發奮忘時,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樂於學習,使孔子終生頭腦靈活,思維敏捷。

注重生理衛生


孔子注意鍛煉身體,以保持健康。孔子說:「知者樂水,仁者樂山。」他帶著學生去旅遊,享受大自然的樂趣。此外,他還常習武,精通射御之術。孔子人高體壯,力大過人,為他的長壽奠定了良好的生理基礎。


《論語·鄉黨》中,孔子提出了自己的飲食衛生經:「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而,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語,寢不言。」孔子所處時代的烹調技術比較粗糙,吃的穀物往往伴有未脫盡的殼。所謂「食不厭精」,是說要吃優質米穀,以獲得充分的營養。「膾不厭細」是說肉要切得細小一點,吃肉時要細嚼慢咽,以便消化。「食而,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是說糧食陳化和變味了,魚和肉腐敗了,食物的顏色、氣味變了,食物烹調不當,宰割動物方法不當,醬料放得不適當,孔子都不吃,這樣可以防止病從口入。「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是說席上的肉雖多,但吃的量不要超過米面的量,以免傷害身體。「唯酒無量,不及亂」,是說飲酒雖沒有限量,但嚴禁喝醉,以免遭受酒害。「沽酒市脯,不食」,是說從市面上買來的酒和熟肉乾,因為不知道品質究竟如何,所以不吃。「不撤姜食,不多食」,是說就餐時適量吃點姜。姜能溫胃散寒,解毒殺菌,歷來受養生人士推崇,孔子也不例外,他每餐都吃薑,但從不多吃。「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是說參加國君祭祀典禮時分到的肉,不留到第二天再吃;祭祀用過的肉不超過三天,超過三天,很可能就變質了,就不吃了。孔子之所以主張食不語,不僅關乎禮儀,也關乎健康。吃飯時說話容易噎著,邊吃飯邊說話,食物還來不及細嚼就被咽下去了,會增加腸胃負擔,對於消化功能不好的人來說更是如此。此外,人們邊吃邊談,不僅吃飯時間長,還意識不到「飽」的感受,往往容易吃得過多,所以要食不語。孔子提出寢不言,是因為睡前嘮叨不絕會使思緒興奮,不得安寧,影響入睡。


孔子的飲食衛生經在今天看來仍然是合理的。孔子的主張完全符合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合理膳食,戒煙限酒,適當運動,心理平衡」的健康十六字訣。


孔子對待治病服藥十分慎重。季康子送給孔子藥品,孔子拜謝之後接受了,然後又說「丘未達,不敢嘗」,意思是對藥性不了解,不敢嘗用。凡葯皆有「毒」,孔子在用藥上持慎重態度,對不了解的藥物不服用,在今天看來無疑是正確的。

注重心理衛生和道德修養


孔子曾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孔子強調人應該按照年齡特點來養生,即年齡不同,心理特點不一樣,心理衛生的側重點應該有所區別。在青少年時期,身體發育尚不成熟,應當不貪戀色慾。壯年時期,身體強健,精力充沛,脾氣也大,就應該戒爭鬥,好鬥會傷身。到了老年,血氣衰弱,就要看淡名利,學著清心寡欲。


孔子善於鑒賞音樂和閱讀古書,從中獲得心理上的寧靜。他聽韶樂,「三月不知肉味」,他讀《易經》,韋編三絕。令人陶醉的音樂和富於理趣的古書,使得孔子的心理得到了極大的愉悅,這是他能健康長壽的原因之一。


孔子主張人在逆境中要善於自得其樂。「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就是生活困難,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做枕頭,也有著樂趣。「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孔子對顏回在逆境中、困頓中仍保持樂觀甚為讚賞,說明孔子是一個逍遙自在的樂天主義者。


孔子還經常啟發弟子:「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不憂不懼。」「內省不疾,夫何憂何懼?」意思是說:君子心地坦然寬廣,小人經常局促憂愁。君子不憂愁,不畏懼。自己問心無愧,有什麼值得憂愁和畏懼的呢?孔子曰:「智者樂,仁者壽。」「唯仁者壽,唯德者康。」孔子的上述說法得到了現代人的高度認可。現代心理學家認為,道德高尚的人,做事問心無愧,樂於助人,沒有心理負擔,時常會感到內心快樂,而內心快樂能提高人的免疫力,使生病的幾率降低,壽命自然會延長。

孔子認為,心理平衡和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是「中庸」。中庸一詞最早見於《論語·雍也》:「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孔子說中庸作為一種道德,應該是最高尚的了。其實中庸不僅是道德完美的體現,也是心理達到高度平衡的體現。人在生活和處事中做到不卑不亢,不驕不餒,不過不及,不偏不頗,不狂喜不慍怒,不憂傷不耽樂,不仇富不安貧,不逞強不示弱,不爭先不恐後,不高腔不低調,不爭長不論短,無太過無不及,保持平和的心態、愉悅的心情,就能內心寧靜,胸襟開闊,祛病驅邪,益壽延年。


新媒體編輯:王丹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悅讀中醫 的精彩文章:

一條濕毛巾,道出驚天的秘密!
便秘別苦惱,這3個妙方要收好!
中醫界的傳奇:「醫林怪傑」擅用蟲類葯!
中藥絕學:附子一味,配伍得當效神奇!
中醫十大名方之小柴胡湯:神奇效用知幾何?

TAG:悅讀中醫 |

您可能感興趣

孔子:他是聖人,但他不是神人,他也有風流韻事
千古奇冤!孔子贊他是賢人,孟子贊他是聖人,現代人卻說他X無能
他是洞察天機的聖人 卻也是逆反思維的締造者
我又不是聖人怎麼會希望你過的很好很幸福
動漫中這些各異的聖人,有沒有你不能接受的價值觀?
此人是聖人,然新婚夜竟玩失蹤,最離奇的是他的前世
窮人窮過,富人富過,誰也不是聖人,沒必要拯救那些人渣
封神演義里,他的這番作為,所有聖人都要給面子,他是誰? 啦啦
封神世界最寶貴的資源是什麼?聖人擁有了它,才能無敵於天下!
為何古代那麼多聖人是感天而生,難道他們真的沒有父親嗎?古代的群婚制度並不是道德的淪喪!
孔子到底是什麼時候被封為聖人的,孔家要感謝這個人,你猜是誰
聖人就是「老好人」嗎?裡面的內涵你不懂
唐晶不可憐,子君也沒對不起她,沒人是聖人!
我們不是聖人,所以常走錯路
封神世界最寶貴的資源是什麼?聖人有它,無敵天下!
孔聖人的後代殺了人,官府會如何處置?你絕對想不到
聖人不是沒有仇恨,而是善於化解仇恨
季羨林:我不是聖人,我只是一個萌趣的老頭。
此人被尊為聖人,若是生在明初,卻必死無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