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各宗教在本質上皆是悟「生」了「死」之學

各宗教在本質上皆是悟「生」了「死」之學

人類在利用科技提升生活品質的同時,必須同時努力領悟宗教的智慧,才能提升生命的品質。


關於宗教的起源和本質,學者們有許許多多的看法,有些觀點甚至相差甚大。但是,人們皆相信,宗教主要是源於人類靈性的層面,是為了靈性的需要而生髮的。那麼,何為靈性?為何人的靈性需要宗教的撫慰?


人有別於萬物的特質有無限之多,但最基本的還在於人有精神、意識和理性。中國古人有兩句名言:「人為萬物之靈」、「人是天地之心」。所謂「萬物之靈」,是指人的精神世界可以明事理,能夠區分萬物,在此基礎上,人類可以馭使萬物以為己用。所謂「天地之心」,是指人類雖然是天地自然所生,但卻成為了天地自然的一種靈明:萬物是沒有精神意識的,是不能自明的,只有人類才有思想、意識與觀念,才能認識萬物、分辨萬物,是為「天地之心」。所以,無論從發生學、生物學的角度來看,還是從人類歷史發展來觀察,精神、意識、理性始終是人類最基本的特徵,也是人類之所以有別於其他動植物的根本所在。

千百年來,人類就是運用自身的精神、意識和理性,去認識世界、改造世界,並使自然界屈從己意,獲得了難以估量的物質財富;同時,人類也不斷地改造社會、創設制度,運用精神的能力去創造音樂、繪畫、文學等等的藝術天地,從而在自然的世界之外營造出一個無比豐富的精神世界。時至今日,應該說,人類已經極大地提高了生活的水平,獲得了較高的物質及精神的滿足。可是,人類還會進一步深思,捫心自問:人生從何來,死到何去?人為何而活,又應該怎樣而活?人生之意義何在?死亡意味著什麼?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就是靈性的問題。在人類的文明史上,也正是這些問題促成了宗教的展開。


我們每個人都有精神意識,其中有許多都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與世俗之事密切相系;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在我們思想意識的深處,在我們精神觀念的核心部分,有著一種超越肉體約束、超越世俗生活限囿的純粹精神性的追求。古希臘的哲人曾經指出,人間最最幸福之事不在肉體感官的享樂,而在靈魂的無痛苦。已有的研究表明:「健康的靈性即個人對目前及未來的生活感到有目的與意義,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資產。靈性是統合并超越個人身體、心理於社會完整性的本質,也是人類求生存的原則。而當這個生存原則遭到破壞時,就會干擾個體原有的價值與信仰系統,導致靈性困擾。」而宗教在靈性關懷中的運用,實質上即是對人的靈性照顧,亦即緩解或消除人們因對人生的無價值、無意義感和對死亡及未來生命的迷惑而帶來的精神上的極度不安,並撫平由此引發的焦慮、憂愁、痛苦、抑鬱等等一系列的靈性困擾。


宗教,無論是佛教、道教,還是基督宗教和伊斯蘭教,從本質上而言,皆是一種悟「生」了「死」之學。


基督宗教講上帝造人,講人類始祖亞當、夏娃偷吃智慧果而犯下原罪,講一系列的救贖行為,構成嚴密的教規教儀,為的就是讓人類明白自我在人生旅途中的職責只在贖罪,最終要回歸主的懷抱。因此,儘管基督宗教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羅馬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三個主要的不同派別,但三者共同遵奉一些基本的教義,如:信原罪、信救贖、信天國、信永生、信來世,這些信條的關鍵恰恰在讓人們明白「生」從何來,為何而「生」?「死」到何去,「死」又如何?

以佛教而言,佛陀出家覓道更是為了解決「生死大事」。明憨山大師在他的《夢遊集》中有言云:「從上古人出家本為生死大事,即佛祖出世,亦特為開示此事而已。非於生死之外別有佛法,非於佛法外別有生死。」因此,佛教發展出一整套破除我執、了悟生死的智慧,以消除人的「無明」,安撫人的靈魂;又以「中陰」之說來揭示人死之後究竟何之,以「涅槃」、「西方極樂」等等觀念來說明人死後的安頓問題。


中國的道教主要追求的是世間的福、祿、壽。道教的基本信仰和教義源自中國道家的思想,以「道」的觀念為核心,認為「道」是「天地之本」、「造化之根」,宇宙之萬物皆由「道」所化生,而萬事萬物的本質亦顯現為「道」的自然無為。道教崇拜的最高神自然也是由「道」人格化的三清尊神,即: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太上老君)。而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道教構成了一整套修鍊的具體方法,主要有:服餌、導引、胎息、內丹、外丹、符籙、房中、辟穀等等;同時,道教也有嚴格的宗教儀式,主要有:齋醮、祈禱、誦經、禮懺等等。從道教之神的確立,到道教的修鍊方法,再到道教的宗教儀式,無不圍繞著人們之「生」——求「福」與「祿」;無不祈求「死」之避——求「壽」,以至長生不老。


至於伊斯蘭教,「五信」中有「信後世」。伊斯蘭教與其他宗教相同,都認為人死後會進入另一個世界,並致力於溝通人之此生的世界與死後之彼岸世界的路徑。偉大的、無所不能的、洞悉一切的真主會根據人們生前的所作所為,來安排人們死後的歸宿。在那「世界末日」里,真主以善和惡為標準,讓人人都得到公正的報應,善人在天園中享樂,惡人則在烈火燒烤中痛苦不堪。從伊斯蘭教五大基本教義來看,也是解決人之何以「生」?「生」前又應該怎樣?並進而解決「死」是為何?「死」後又何之?


佛教、道教(道家)、基督宗教和伊斯蘭教這些關於人生意義與價值的觀念,構成了宗教的生命智慧。這是人類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一般而言,科技可以幫助人類去征服自然,提高生產率,獲得越來越多的物質產品,大幅度提升生活的水準,但卻難以解答人類之生及死後世界究竟是什麼的問題。原因很簡單,科技產生的基礎是人類的理性,而理性又主要生髮於人之經驗。所以,這些問題只能求助於宗教的智慧,因為宗教本質上即是對生命的一種解釋模式,一種靈性關懷。這同時也說明,人要提升生命的品質,必須要宗教的參與。


(作者系江西師範大學道德與人生研究所所長、哲學系教授)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民族宗教網 的精彩文章:

南傳佛教適應時代發展的三點思考
中國早期佛寺之一:平頂山香山寺
獅子山的佛寺
永川:這座建於清代的道觀有精美壁畫
「日照」得名或因山頂道觀

TAG:中國民族宗教網 |

您可能感興趣

科學的本質是懷疑,而宗教的本質是相信
死亡是此在的本質?
生命的本質到底是什麼
從「道生一」看東西方哲學在本質上的差異
現在教育孩子的本質是什麼
宇宙奇觀:科學的本質是懷疑,而宗教的本質是相信?
教育要慢下來,它的本質是「尋找」
馮學榮:一切恩惠本質上都是有償的
有生命的生物世界和無生命的物質世界,在本質上有什麼區別?
一本,二本和三本大學的本質區別,很多家長學生都不清楚
學習國學經典的本質是什麼
佛教的本質是什麼呢?
大學的本質是恢復人類的天真
佛教的本質,佛學文化是迷信還是真正的科學!
大學教育的本質是什麼?
這些公眾號,悟透人生本質
科學不是本質主義
佛說:「苦是生活的原味,累是人生的本質」!
所有關心女性是不是處女的男生,本質上都是自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