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為什麼我們需要戛納電影節

為什麼我們需要戛納電影節


為什麼我們需要戛納電影節



戛納電影節是一套權力機制,就像好萊塢和奧斯卡一樣。如果說好萊塢電影體現的是資本和大眾文化的力量,那麼戛納電影節體現的不過是另一種資本和文化闡釋權的力量。

好萊塢希望創造一個均質、透明、無差別的電影大同世界,要求電影在跨文化的語境中能被毫無障礙地理解和接受。而棕櫚樹下的戛納小城,努力追求著一種電影的多樣性,至少它標榜如此。也因而在選片上,它一直維持著表面上的世界主義視角。戛納電影節彷彿假定電影界就應該是大家各佔一座山頭,但每個山頭之間需要存在一座座暢通無阻的橋樑,彼此以達成互相理解為目標,這是戛納在致力興建的電影烏托邦。就像體育比賽是人類最好的溝通手段,戛納電影節把電影變成了奧運會或世界盃,它讓「藝術電影」這種完全不可能嚴格、精確比較的對象,成為一項定期舉辦的競賽。世界電影市場已被好萊塢統治多年這是個不爭的事實,戛納的意義在於,它建立起一個用來保護所謂「藝術電影」和「世界電影」的體制。這個體制的基本立足點,其實還是傳統的歐洲藝術電影,一方面,從六七十年代開始,它儘力拉攏來自第三世界的電影新興國家,另一方面,它也愈加倚重好萊塢的幫助。所以說,戛納電影節和好萊塢之間根本不存在任何實質對抗,它們早已達成互相補充的默契。出現在戛納電影節上的電影,總是不出以下三類。最主流的一類當然是歐洲藝術電影,其次是「半好萊塢」的北美獨立電影,再次才是來自亞非拉的第三世界電影,親疏一目了然。在影片選擇的傾向上,戛納電影節尤其體現了一種法國人視角的世界主義,比如隔三差五被選入戛納的非洲電影多數來自法國前殖民地,它們在經濟上接受法國電影工業的輸血,美學上都像是新浪潮的兒子。我們知道,小國藝術電影經常比好萊塢大片更依賴海外市場,而戛納電影節在小國藝術電影的全球推廣網路中處於樞紐地位。於是,來自第三世界欠發達國家的電影只有讓自己看上去越來越像歐洲傳統藝術電影,它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也許它並不想這樣,或者沒有意識到是這樣,但戛納電影節在建造藝術電影經典殿堂時擁有無與倫比的話語權,這讓上述演變成了潛移默化的事實。反對戛納電影節的聲音從來都不絕於耳,但我們終歸無法否認它對保存世界電影多樣性的貢獻。能想像世界上沒有戛納電影節嗎,當然還可以有別的,但我是說,缺少了戛納電影節這樣的環節,世界上不同國家的電影之間的交流將會陷入極大的停滯,因為目前我們還沒有發明勝過電影節的形式去實現它的功能。打個比方,好萊塢的大片發行模式,是聯賽式的,已經日常化了,只要你走進電影院,它們就在那裡,因為它們事先依靠巨額經費支持的營銷推廣,已經讓每個電影觀眾都知悉了其存在。但對藝術電影來說,電影節則是賽會制的世界盃,作為一次性的集體營銷,讓一年裡最好的一批電影集中曝光,這依然是目前最有效率的藝術電影推廣做法。試想若不是通過世界盃,有多少外國人會去了解喀麥隆和巴拉圭的足球?戛納絕對不是藝術電影的唯一標準,我們也不能要求戛納電影節的競賽單元一定要代表一年中非好萊塢電影的最高水準(若是存在這麼一個水準的話),但很多人為了省事的確這麼看問題——那將會非常乏味和單調,並導向另一種無人樂見、和好萊塢一樣可怕的霸權。值得一提的是,戛納電影節現在遠不止是藝術電影和第三世界國家民族電影的展出舞台,它涵蓋的電影類別其實要豐富得多,很多一般觀眾根本想像不到的奇怪類型片現在都在戛納尋找機會。反過來說,一些即將公映的好萊塢爆米花大片,也認為戛納是一個優質的推廣渠道。所以電影節作為一種電影交流和交易的渠道,現在它的服務對象已經面向所有電影,早非為藝術電影所獨佔。具體到今年第67屆戛納電影節,以我個人淺見,這的確是近年中水準非常高的一屆。幾個傳統的電影陣地都有搶眼的表現。就拿戛納的根基——歐洲藝術電影來說,邁克·李、肯·洛奇、達內兄弟這幾個中堅力量都在穩定發揮,而稍年輕的來自土耳其的傑蘭和來自俄羅斯的薩金塞夫,正在將歐洲藝術電影的傳統推向更深遠的方向。北美獨立電影似乎永遠不缺少活力。大衛·柯南伯格、本尼特·米勒就不必說了,來自魁北克的澤維爾·多蘭目前儼然是電影界的神童和希望。他以加斯·范·桑特為偶像,聲稱對戈達爾毫無興趣(過去聽電影人談偶像,太多的希區柯克、約翰·福特,乃至斯科賽斯和侯孝賢,加斯·范·桑特是比他們更年輕的一代,由此可見多蘭所憑仗的電影資源來自何處),所以你沒法從他的作品中上溯出太多關於電影史的東西,但他的影像新鮮而富有衝擊力,這大約會比較符合九零後的欣賞習慣(多蘭出生於1989年)。提到多蘭不妨多說幾句。前兩天新浪影評人王玉年半開玩笑地將他的新作《媽咪》比作《小時代》,我卻覺得這並非不敬。多蘭固然是一個比郭敬明優秀一千倍的電影創作者,但他們拍的本質上都是「孩童電影」,不僅是題材上,在美學上更如是。幼稚在一定的時間段內會被容忍為優點,但絕不會永遠如此。多蘭需要成長。他現在主要還是靠才華和天分吃飯,這些東西在三五部內就會燒光。剛剛在頒獎禮上,多蘭說自己暫時失去了拍電影的力氣,這真是天大的好事。相比之下,東亞電影彷彿集體不在狀態好多年,尤其是中國。今年出現在電影節上的兩部華語故事長片,一為平庸,一為劣質,導演電影美學素養之陳舊讓人汗顏。這麼多年來,中國電影的創作水準一直在大踏步地倒退著,承認這個事實吧。當然這絲毫不會掩蓋中國電影產業高歌猛進、摧城拔寨的榮光。人人都看得見,中國電影這兩年國際上無論走到哪兒都是全場焦點,大約也就沒人在乎藝術品質的持續敗壞了,「電影節電影」不早就成為產業中人包括昔日得利者揶揄的對象了嗎?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虹膜 的精彩文章:

《大話西遊冷飯》的失敗根源是劉鎮偉成了粉絲的奴隸
好萊塢最精彩的高層八卦,派拉蒙大老闆的倒數人生
這個導演的電影每次看都淚如雨下
追憶一位偉人,他改變了電影和娛樂
陳可辛專訪:《七月與安生》我拍不出,馬思純很棒

TAG:虹膜 |

您可能感興趣

我們究竟需要什麼樣的電影音樂
我們為什麼需要偶像崇拜?
我們為什麼需要孩子
我們為什麼需要婚姻?
我們需要一個怎樣的北京國際電影節
我們為什麼需要浪漫?
為什麼我們需要儀式感?
我們為什麼需要玄奘大師
為什麼我們都需要談戀愛?
約會前需要注意些什麼細節
為什麼我們需要友情?
想拍一部只屬於自己的奧特曼電影?你需要這個
你們都需要電療!…
我們為什麼需要哲學?
我們為什麼都需要情緒急救
我們都需要當下的努力
為什麼我們都需要朋友?
我們需要運動偶像嗎?
鍛煉腹肌我們還需要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