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為什麼我們上得了天,卻很難進入深空探索?

為什麼我們上得了天,卻很難進入深空探索?

為什麼我們上得了天,卻很難進入深空探索?



W Yao,太空生存法則探究

首先祝賀天宮二號發射成功。我們終於建立了自己的空間實驗室,航天員將能夠在近地軌道工作和生活 30 天,開展一定規模的科學研究。再過幾年,我們就將擁有自己的空間站了。


今天恰逢中秋。仰望明月,我們不禁想,有沒有可能真正在月球建造「廣寒宮」呢?或者更遠,人類有沒有可能登陸火星呢?實際上,這些夢想可能會在不遠的將來變成現實。比如,我國的科學家們正在論證思考載人登月的可行性[1],美國從布希政府提出的「重返月球計劃」也早已切換到奧巴馬政府更加具有野心的「載人火星計劃」(圖 1)。今年,一些航天公司也來湊熱鬧。5 月 23 日,洛克希德馬丁公司透露,將在 2028 年前發射一艘命名為「火星大本營」的載人飛船搭載 6 名宇航員於 2028 年進入環火星軌道[2](鏈接有震撼視頻)。6 月 2 日,艾倫 - 馬斯克宣布,SpaceX 將於 2024 年開始執行載人火星登陸計劃,並將在 2025 年到達火星[3]。月球已被納入地球經濟圈,美國政府首開先河,批准私營公司開展登月活動[4]。且不說月球是否能開採到有用的資源,美國政府的鼓勵是否會掀起月球圈地運動?不管怎樣,隨著人類文明發展和科技進步,人類的探索疆域逐步向海洋、大氣、近地軌道甚至月球拓展。二十一世紀,人類將有望實現地外移民,小行星、火星等地外星體將留下人類的足跡。正如航海時代創造的奇蹟一樣,載人深空探索將會創造人類發展史的下一個奇蹟。

為什麼我們上得了天,卻很難進入深空探索?


圖 1 NASA 的載人深空探索路線圖(摘自 NASA)


言歸正傳,面對一個遙遠的、存在眾多未知因素的星球,載人深空探索會面臨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技術挑戰,包括剛才前幾位討論者提到的動力推進技術、進入著陸技術、再生式環控生保技術、航天員的生理心理問題、長期失重問題等等。我想再從人類在地外星球生存與發展面臨的根本問題,跟大家進一步探討可能涉及的技術。我們知道,航天員平均每天要消耗約 0.9kg 的氧氣,並排出大約 1kg 左右的二氧化碳,並且每天需要飲用大約 2.5kg 的水,食用約 0.6kg 的食物,還需保持合適的溫濕度環境。以載人火星探測為例,為保障最小乘員組(假定 6 人)一個任務周期(假定 2 年)長期生存的基本物資需求約 18 噸,也難怪 NASA 曾設計出一個重達 400 噸的「火星船」。因此,若人類想真正實現地外生存,則必須要擺脫對地球母親的依賴,充分利用原位資源,就地取材,滿足自身需求。因此,美國 NASA 最新發布的載人探索技術路線圖的核心就是原位資源利用(ISRU),包括原位資源的探測、提取與利用。事實上,通過利用原位資源,將大大減少必須從地球攜帶的物資,因此將會大大降低航天任務的成本。原位資源利用是人類「脫離地球的生存能力」。對火星移民者來說,火星上兩種潛在的資源,即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淺表土壤中的水,是生存與發展的基礎。有證據顯示火星淺表廣泛存在水,即使在赤道區域也是如此。如果這些水可提取,這不僅可為人類提供飲用水,而且將可製備氫和氧。但這種形式的原位資源利用其主要難點不在於方法本身,而在於淺表水資源的勘探。這需要利用氣球、飛機或滑翔機、著陸器、軌道器等多種平台攜帶探測儀器進行大範圍淺表觀測。在獲取了氫資源的基礎上,還可以利用火星大氣的二氧化碳與氫反應生產甲烷和氧氣,為返回地球提供推進燃料。另外,火星移民者還需利用土壤資源生產建築材料、提取金屬材料,進行基地建設和工業生產。這可能需要突破顆粒輸運、分離,激光 / 微波加熱、化學處理萃取、3D 列印原位製造等技術,感覺像需要建一系列工廠啊。


最後,還需強調的是(NASA 的路線圖有點忽略啊),以上的一切一切都需要能源啊!因此,原位的能源收集與轉換也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我們團隊研究的重點方向之一。火星上可原位獲取的能源形式主要包括太陽能和風能,月球上可能只有太陽能是可以直接獲取的。但是,和無人探測器相比,有人地外基地的能源需求(電能 + 熱能)要大的多。月夜和火夜無法獲取太陽能時,無人探測器採用的同位素電源區區數十瓦,最多上百瓦的能量對載人系統來說根本不夠用。靠化學儲能電池的話需要數噸的重量,但這都需要從地球提供。因此,利用地外天體土壤儲能也是原位資源利用的一種重要方式。


我們再次反觀地球,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正如著名經濟學家鮑爾丁(Kenneth E. Boulding)所形容的「地球就是太空船」,人類唯一賴以生存的地球僅僅是茫茫無垠的太空中一艘小小的飛船。人口和經濟的不斷增長將使我們人類面臨與載人深空探索一樣「有限資源的窘境」。只有可持續的能源與資源利用,才能使我們的地球飛船足夠容納我們大家。


參考資料鏈接

深空探測如何解決空間輻射問題?ZX Huo,核專業博士,研究空間天文技術,業餘段子手,特貧研究猿


空間輻射防護方面我知道些零星的皮毛,嘗試回答一下。


航天器由空間輻射環境造成的故障中,充放電造成的比例是 70%,輻射損傷和粒子翻轉占的比例相對較小。而低地球軌道不考慮充放電,所以題主說的深空探測,主要就是考慮充放電,以及輻射損傷和單粒子翻轉。


先說充放電。宇宙空間中充滿了等離子體,比如太陽風、地球磁層等等,等離子體帶電荷,又是良好導體,因此就會與航天器相互作用,使得航天器表面充放電,或者太陽能帆板供電泄露,甚至出現弧光放電等等。具體來說,帶電粒子與航天器相互作用時,使得電荷在航天器表面積累,航天器局部出現電壓,電壓如果超過特定的閾值,就會引起非預期的放電,可能導致設備故障甚至損壞。


對空間充放電的防護措施,首先是任務層面的,然後才是技術層面的。

先對任務進行分析,對飛行區域進行建模,研究是否有產生空間充放電效應的可能對航天器進行分析,定位敏感部組件如果可能,優化飛行程序,走安全的軌道航天器外面包裹導電的鋁箔,讓充放電都沿著鋁箔進行;內部敏感元器件裝到法拉第籠子里


所以,我們看到的衛星、探測器,常常是金光閃閃的,那是為了防範空間充放電而包裹上的鋁箔。當然,鋁箔還有別的用處,比如用來做被動的隔熱。


再說輻射損傷。主要是空間環境高能射線(例如宇宙射線)中能量較高的質子、氦核等原子核,與航天器物質的發生反應。比如高能粒子可以敲掉航天器材料的化學鍵,改變材料特性,或者直接與航天器物質發生原子核反應,引起核嬗變(從一種原子核變成另一種原子核,比如氮 14 被高能氦核砸一下,變成放射性的氧 17 以及一個質子)。


輻射損傷的防護就是用屏蔽層。一般來說,原子序數高的材料屏蔽效果好。而屏蔽層越厚,高能粒子穿透屏蔽層的幾率越小。

最後說單粒子翻轉。我們都知道,集成電路中的存儲器靠電荷數來存儲布爾數或者整數。當宇宙射線或者其他高能粒子穿透了航天器的外層材料,恰好打中集成電路的敏感區域,有可能造成電荷數錯誤,進而導致數字電路出錯。這種故障和上面兩種不一樣,上面的故障是永久性的,而這裡的單粒子翻轉更像是軟體的 Bug。讀出速度越快、存儲電荷深度越小的器件對這種錯誤越是脆弱。而且這種錯誤是偶發的,對一個器件同時發生兩次事例的幾率幾乎可以忽略。因此,防範單粒子翻轉的方法就是優化電路設計,比如加入校驗、降低讀出速度、增加深度(類似數碼相機的 CMOS,像素越大信噪比越好)等等。


綜上所述,空間輻射防護有成熟的技術。要素是:1、對輻射環境建模;2、定位輻射過程和敏感部件;3、設計防護方法。


但不管是增加鋁箔、法拉第籠子、屏蔽層,還是使用抗單粒子翻轉的電路,都是要增加成本的(航天器體積越做越大、重量增加)。所以最終的效果是成本增加、風險下降,所以最後也是一筆投入產出的賬。


客官,這篇文章有意思嗎?


好玩!下載 App 接著看 (????) ?


再逛逛吧 ˊ_>ˋ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乎日報 的精彩文章:

小事 我在颱風現場
天宮二號帶的這台原子鐘,還能讓 GPS 定位更精準
知道身份證的末位數字怎麼算,才會正確地打碼
美食莊園與極光,冷門卻處處是驚喜的塔斯馬尼亞島
大事·從颱風現場發來的報道

TAG:知乎日報 |

您可能感興趣

如何讓我們進入深度睡眠,讓我們的休息更便捷
小鹿自己進入超市,難道是因為天熱,想吃冰激凌了嗎?
出現這些癥狀要警惕,你可能進入了更年期!
如果能活著進入黑洞,你會看到些什麼?
航天員不穿太空服進入太空,會發生什麼現象?情景你可能意想不到
僅一次機會!阿彌陀佛急尋有緣人,進入平安之門,關鍵時刻,全家得福!快到你了,準備確認,不可錯過!
我堅持了5年終於離婚了,可沒有想到又進入了另一段不幸的感情里
吃、練都一樣,為何別人瘦得快?是進入平台期了嗎,那怎麼破?
進入太空後,人體直接暴露在太空中到底會怎麼樣?
進入產房後遇到的這些尷尬事,你應該要提前了解!
得了痛風病,身上出現這些信號,說明你已進入中晚期了!
緊急!進入下半年,這些生肖的運勢將徹底改變!再不看就晚啦!
說好了要與子偕老,為什麼現在就進入倦怠期了?
碗蓮冬季進入休眠期就可以不管了?這樣想你就錯了!
你注意到這5大徵兆了嗎?它在提醒你已經提前進入更年期!
太陽將進入最小值狀態,這意味著地球,我們會受到什麼影響?
孕晚期入睡難,其實一個枕頭就能讓你快速進入夢鄉
此天坑只能通過吊籃下降進入,很多人站邊上被嚇到了
她剛剛進入娛樂圈就被老闆看中,可她卻要靠自己,一直不溫不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