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開封府的包公竟是臨時工——說說北宋的混亂官制|文史宴

開封府的包公竟是臨時工——說說北宋的混亂官制|文史宴

大司馬亂入:大名鼎鼎的包公包青天,知開封府一職居然只是個臨時工作,隨時可以解僱。這就牽涉到宋代特有的官、職、差遣的官制體系。

秦漢時代,官僚制確立之初,官爵並行,官員是可升可降,隨才能和國家需要任職的,到魏晉官本位逐步確立,官員憑著資歷可上不可下,這個傾向隨著北朝軍功集團的興起和集權的強化而削弱,但到唐代中後期再度加劇,於是在官位之外有了不看資格、只看才能的差遣任職法,為宋代所繼承。

文史宴公眾號特邀宋史達人岳光寒解析宋代官制,在官、職、差遣三套體系下,這些臨時工不但不怕丟工作,而且對這個飯碗看得也不是那麼重。

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辨忠奸。

北宋的包拯這個人物家喻戶曉。

歷史上有

開封府的包公竟是臨時工——說說北宋的混亂官制|文史宴

小說評書里有

開封府的包公竟是臨時工——說說北宋的混亂官制|文史宴

戲曲里有

開封府的包公竟是臨時工——說說北宋的混亂官制|文史宴

影視作品裡有

開封府的包公竟是臨時工——說說北宋的混亂官制|文史宴

甚至廟裡也有。

開封府的包公竟是臨時工——說說北宋的混亂官制|文史宴

大家對他的稱呼有包公、包青天、包龍圖、包待制、包孝肅、包黑炭等。

大眾形象就是個不苟言笑的大黑胖子,對權貴相當不鳥,當朝駙馬也說鍘就鍘,坐在開封府正堂驚堂木一拍大喝:「來呀,龍頭鍘伺候!」

開封府的包公竟是臨時工——說說北宋的混亂官制|文史宴

包公是個臨時工

如此葉良辰,如此龍傲天,到底是什麼官位,什麼級別呢?

按已知分析:

1、想了解一個人的級別,可以看看他的辦公室——包公坐在開封府正堂,大家都知道北宋的首都就是開封府

2、想了解一個人的實力,可以看看他的對手——他在各種小說戲曲里的主要對頭是個宰相級別的龐太師,當朝首輔;

3、想了解一個人的權力,可以看看他的下屬——他手下的護衛以展昭為首動不動就四品五品;

4、想了解一個人的能力,可以看看他的業績——破獲眾多大案要案,三口鍘刀下人頭無數,得罪那麼多人地位仍然穩固;

如此推斷,看來他的官位不可能低啊。

那麼我要告訴你,「包龍圖打坐開封府」的時候,級別並不很高,也並非正式的首都市長。他當時的官名是「右司郎中」,而開封府只是他的一個臨——時——工……作!

想想當今,公權力一旦出點什麼事,背鍋的往往都是臨時工。吃肉的繼續吃肉,喝湯的繼續喝湯,只有背鍋俠一茬接一茬地換,好不便利。其實一千年前我大宋便已深諳此道,而且做的更徹底,從宰相到地方官都是臨時工!

開封府的包公竟是臨時工——說說北宋的混亂官制|文史宴

想知道包公到底是個什麼官,就要小小地了解一下北宋的奇葩官制。

在說官制之前,首先出道題考考大家。

下面有兩串官銜,請根據這兩串官銜分析出這兩個官銜的所有者分別是管什麼的?

閱讀官銜的注意事項和免責聲明:

1、不要度娘,因為度也度不出答案。

2、讀時請注意換氣,否則由此引起大腦缺氧造成暈厥或休克,筆者概不負責。

官銜一:端明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太中大夫提舉西京嵩山崇福宮上柱國河內郡開國公食邑二千六百戶食實封一千戶賜紫金魚袋

官銜二:推忠協謀佐理功臣光祿大夫檢校太傅行尚書戶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昭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兼譯經潤文使上柱國始平郡開國公食邑四千三百戶食實封一千六百戶

開封府的包公竟是臨時工——說說北宋的混亂官制|文史宴

別暈別暈,看不懂可以猜猜,答案後面公布。(此處應有議論紛紛、一臉問號及對作者的崇拜眼神)

再問大家個問題,在語法上,官名應該是什麼詞性?

那位說了,官名官名,當然是名詞。

答對了。官名當然應該是名詞。但是動賓短語的官名你見過沒?

有人說,見過啊——掌柜的、當家的、掃地的、洗菜的、端茶的、倒水的、殺豬的、賣棗的、修車的、剃頭的、編草鞋的……

開封府的包公竟是臨時工——說說北宋的混亂官制|文史宴

Shut up!難道就因為這裡面出了劉備關羽張飛它們就是官名嗎?豈有此理,滾粗!

開封府的包公竟是臨時工——說說北宋的混亂官制|文史宴

且慢,再滾回來~~~

其實說的不全錯,這些雖然不算官,卻是職務或行當,能很直觀地表示這個人是幹什麼的。

別看這樣的動賓短語看起來很low,在宋朝,官名裡帶這種短語的,才是有實權辦實事的官員。

包公為什麼能在開封府正堂吆五喝六呢?

就因為他的官銜裡帶著這麼個短語——「權知開封府事」,翻譯過來就是「臨時代管開封府那攤子事的」。

很low很沒品吧?

確實很low(級別不高),也確實很沒品(不帶品級)。

有人問?官名不應該是府尹或知府嗎?

府尹確實是官名,古來就有,地位很高。宋朝的府尹是不常置的,尤其是開封府尹,如果真的讓某個人去當開封府尹,並且恰巧他又是趙家人,那麼妥了,這個人就是接班人,不出意外過幾年就要登基的。

不姓趙你也配當府尹?

而知府之名雖然起源於宋朝,但是明清才作為正式官名,且有品級。

在宋朝,沒有知府、知州、知縣這樣的官名,只有「知某府事」、「知某州事」、「知某縣事」這樣的動賓短語組成的頭銜。它既不是「官」、也不是「職」,而叫做「差遣」。

官、職、差遣是宋朝官職頭銜的不同組成部分,還有官職之外的頭銜如爵、勛、功臣號、食邑等。

官——薪資憑證書

「官」分本官、階官、加官、檢校官等。

官是用來幹什麼的呢?——什麼也不用干,只用來領薪水。

開封府的包公竟是臨時工——說說北宋的混亂官制|文史宴

比如包拯在開封府任上的時候的官是「右司郎中」,那麼他就領右司郎中的俸祿。

官是有品級的,那麼右司郎中是幾品呢?

正六品。跟印象里的地位相比一落千丈有沒有?

按其本官,他的形象應該是坐在開封府正堂上穿著一件看起來非常環保的官服——綠色。

宋承唐制,一二三品服紫,四五品服緋,六七品服綠,八九品服青。

包拯只有六品,那他手下動不動就四品的護衛們當然也就是假的。在宋代,武官坐到五品的位置就已經可以類比現在的中將少將軍銜(觀察使、防禦使),能當大軍區副司令或分區司令(XX路行營副都部署、部署)。而展昭等虛構人物,類似於首都警察局長的工作,肯定達不到這麼高的品級。

如此說來,單看品級,包拯的政治地位在中等偏下,妥妥的受氣包角色。不過別急,政治地位也不能只看本官。下面說「職」。

職——精英認證書

「職」容易理解成實際的職務,其實在宋朝這是一個限定性很強的頭銜,特指館閣學士的頭銜,級別分大學士、學士、直學士、待制、直閣

各個館閣的地位也稍有不同,如昭文館大學士、集賢殿大學士就是宰相專用的職銜。還有「監修國史」這個頭銜,雖不帶學士字樣,也是館職,並且也是宰相專用。三者的排序是昭文>監修>集賢。

所以如果是宰相銜加昭文館大學士,就是首相;加監修國史就是次相;加集賢殿大學士就是排位最末的宰相。宰相最多3個名額,也經常只有2個,首相既是昭文館大學士又是監修國史。

除了這三個宰相專用館職之外,觀文殿大學士、端明殿學士也是地位很高的,一般是宰相之外的重要政策顧問。還有翰林學士,參與各種政策的草擬,屬於決策層的秘書機要人員。

包拯在開封府任上的時候的職是「龍圖閣直學士」。這也就是「包龍圖」稱呼的由來,只不過在戲曲小說里被拔高成了「龍圖閣大學士」。在龍圖閣直學士之前他的館職是「天章閣待制」,比直學士低一級。

那他需要幹什麼嗎?不需要,這只是皇帝看他骨骼清奇賞給他的頭銜。

開封府的包公竟是臨時工——說說北宋的混亂官制|文史宴

牽強附會地說,有點像現代的學術職稱,標示學術地位,所以武將肯定是不會有這個頭銜的。

但這個「職」也不完全是虛銜的,能得到這種頭銜,就是文學侍從之臣,見到皇帝的機會就比較多,入閣參政的機會就很大。

剛才說過,包拯的本官右司郎中只有正六品,那他的龍圖閣直學士又是什麼地位呢?

根據元豐改制以後的釐定,龍圖閣直學士視從三品,也就是他的政治地位並沒有本官所標示的那麼低。身上有館職的官員,可以說是國家重點培養的幹部,當前品級不高不算什麼,身為國家認證的精英,前途無量。

差遣——真正的工作

「差遣」才能反映實際的職權和責任,具體管什麼事就有什麼樣的差遣。

比如包拯的差遣「權知開封府事」,那麼他就是在開封府沒有府尹的情況下,臨時性地擔任開封府的行政一把手,負責京師的治理(不過大內不在他的許可權範圍內)。在權知開封府之前,包拯也曾有過知端州、知池州、知江寧府等地方差遣,也有過「知諫院」這樣的中央機構的差遣,因為開封府的政治意義很大,所以慣例加個「權」字以突出其臨時性。

差遣在語法上一般是個動賓短語,動詞一般有「知」、「判」、「提舉」、「提點」、「直」、「簽書」等,如果是副手,前面加個「同」字,如果是代理,前面加個「權」字。除了動賓短語之外,還有很多的差遣是「XX使」,比如「三司使」、「經略安撫使」、「轉運使」、「指揮使」等。注意,節度使、觀察使、團練使和刺史這些唐代就有的並不是差遣,而仍然算作官,在宋代是武將專用。

除此之外,還有宰相銜、副宰相銜,和樞密銜。

宋代的宰相銜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也是個帶狀語的動賓短語,翻譯過來就是——「跟中書省和門下省長貳官一起處理國事」。

為什麼要弄個這樣的頭銜?

名義上的宰相應該是三省長官和貳官(副職),也就是中書省的中書令(長官)和中書侍郎(貳官),門下省的侍中(長官)和門下侍郎(貳官),尚書省的尚書令(長官)和左右僕射(貳官)。

但是三省長貳官的地位太高,尤其是很多皇帝即位前就擔任過,所以輕易不授予人,一旦授予必然是幾十年如一日為國家鞠躬盡瘁的老革命,年資功績不攢夠憋不出這樣的大招,而國家需要的是老成持重但同時又年富力強的人拜相,於是就有了這麼個名目,意思是你還年輕國家不能給你這麼高的官階,但是給你宰相的職權。

這種辦法不是宋人首創,唐朝就有「同中書門下三品」這樣的宰相銜。

副宰相銜是宋朝人根據唐代的臨時頭銜固定下來的「參知政事」,輔助宰相理政,起到一定對相權的分權作用。

樞密銜有樞密使樞密副使,本是官而非差遣,北宋中期也曾改為「知樞密院事」、「同知樞密院事」,使其更具差遣屬性,其下還有更低的「簽書樞密院事」

以上都是差遣範疇。

在北宋,從宰相到地方官,實際任事的幾乎都是用這種帶有這種臨時性質的頭銜來授權,而不用正式官名,他們在職權上都是臨時工。

那麼包拯的官是「右司郎中」,職是「龍圖閣直學士」,差遣是「權知開封府事」,他除了在開封府上班,用不用去尚書省(右司郎中所在官署)和龍圖閣(宋太宗遺作、藏書、及革命事迹展覽館)打卡呢?

不用。

尚書省在哪辦公他都找不到,龍圖閣的圖書管理工作也不用他來操心。

官只是個名字,只對應待遇,是年資和功勞的體現,並無實際工作,不管你的「官」看起來多像某個衙門管事的,你也不去那個衙門辦事。

戶部尚書管錢糧和戶口嗎?——錢糧戶口歸三司使管。你只管領戶部尚書的薪水。

兵部侍郎管軍隊嗎?——軍隊的調動權歸樞密院,管理權歸三衙(殿前司、侍衛步軍司、侍衛馬軍司)。你只管領兵部侍郎的薪水。

太師太傅就要指導皇上讀書嗎?——這工作有翰林侍讀學士和翰林試講學士。在宋朝能當上太師這種正一品官的在魏晉基本可以劍履上殿贊拜不名了,你只需要領你那天價薪水,然後時不時地發表點高瞻遠矚的見解指導下面人怎麼做事就行了。宰相天天都得來政事堂辦公,您老太師身體要緊,三五天來一次指導工作就好(對,我說的就是蔡京)。

事實上包拯甚至可以忽略掉自己是右司郎中,忽略掉自己是龍圖閣直學士,他要辦的事和它們一點關係都沒有。

不過話說回來,自己的官銜不管是虛的還是實都要記在心裡,除了要用來領薪水,這裡面每個頭銜是皇帝的恩典,寫奏章署名的時候要一一寫上,越是正式的上書頭銜越要寫全。

既先進又混亂

乍看這種官制簡直太亂,國家正式封的官不管事,又發明出個差遣來管事,簡直就是巧立名目。

要我看,確實看起來很亂,但在理念上卻很先進!為什麼先進?

以前是官員隨著年資和功勞的累積,官越做越大,管的事就越來越大。但是有個問題——有勞者和有功者就一定勝任更重要更全面的職位嗎?不一定啊,能當好縣公安局長不一定就能當好縣長,當縣長不只要維護治安還要抓經濟、抓人事、抓統戰,其所需能力不是一個公安局長當好了就可以天然具備的。

但是有勞者有功者你又不能讓人家原地踏步吧?所以,年資和功勞可以用逐步提升的待遇來回饋,但實際權利和責任就要看你的能力和國家的需要,而絕不能拿來當獎勵。

所以,用來體現年資和功績,來表示重點培養的人才,差遣來反映實際權力和責任,三套系統並行不悖,至少在理念上還是很先進的。

可能出現的問題是很多官沒有差遣,就只拿錢不任事,致使北宋有冗官之費。不過這種事情直到現在也是有的,公務員按行政級別拿基本工資,按實際崗位拿崗位津貼,按工作量拿績效工資,暫時沒有崗位的公務員也有基本工資可以拿。

宋代是把考上公務員(進士)的都納入國家幹部序列,包分配,不管當前有沒有具體事務給你辦都是要包養到底的。我們幾十年前的大學生不也是如此嗎?即使是現在的本科生也依然是國家幹部身份,只是不包分配了而已。所以先不論是否合理,北宋的人事政策直到一千年以後還沒有完全被摒棄,是不是也算很超前呢?

但是它又確實很亂,亂在哪?

亂在名上。前人留下的實打實的官名變成了空殼子,名不副實,十分彆扭。別說我們看著彆扭,宋人自己也彆扭,總有人提意見。到了宋神宗這個處女座終於不能忍了(宋神宗:」胡說!朕分明是雙子座!「),於是有了元豐官制改革,部分實際職權才重新跟官名對應起來,而這一套看起來十分混亂的官制系統在北宋已經實行了120年。

現在我們回到開始時出的測試題。

頂著那兩長串頭銜的官員到底是管什麼的呢?

看了上面的東西,我們應該知道了,要有意識地分開官、職、差遣。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

官銜一:端明殿學士(職)兼翰林侍讀學士(兼職)太中大夫(階官)提舉西京嵩山崇福宮(宮觀官)上柱國(勛)河內郡開國公(爵)食邑二千六百戶食實封一千戶(采邑數)賜紫金魚袋(魚袋,特賜服色,不到三品官特許穿三品以上的服色)

要想知道管什麼,先找差遣。有差遣嗎?有個類似差遣的頭銜「提舉西京嵩山崇福宮」,實際上是因為宋真宗宋徽宗篤信道教,發明了宋代特色的宮觀頭銜,用來給下放高官的閑職,屬於名譽宗教頭銜,幾乎不管事。

還有個翰林侍讀學士,照理說應該定期給皇帝講課,但從他提舉西京嵩山崇福宮來看,他應該身在西京洛陽而不是在東京汴梁,想干這差使宋代又沒有遠程授課的技術手段。所以他沒有實際差遣,他什麼也不用干。

但是!

這個頂著一大堆沒用的虛銜的人,卻幹了一件好大的事。

他就是司馬光,那時正賦閑編纂《資治通鑒》。要是真給他任事的差遣,還就不一定有時間編書呢。

開封府的包公竟是臨時工——說說北宋的混亂官制|文史宴

官銜二:推忠協謀佐理功臣(功臣號)光祿大夫(階官)檢校太傅(檢校官)行尚書戶部侍郎(本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銜)昭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兼譯經潤文使(宰相專用館職)上柱國(勛)始平郡開國公(爵)食邑四千三百戶食實封一千六百戶(采邑數)

有差遣嗎?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銜,根據後面的館職判斷,還應該是首相。他管什麼的?自然是除了軍事之外的所有國事都管。宋朝政事歸中書,軍事歸樞密,號稱東西二府,對掌文武二柄。

那麼這個人是誰?不是別人,正是包拯在戲曲小說里的死對頭——龐籍(所謂的龐太師)。

開封府的包公竟是臨時工——說說北宋的混亂官制|文史宴

他被描繪成奸臣是天大的冤枉,此人雖沒有特別突出的事迹,也是一代名相。況且包拯這個開封府臨時工只幹了不到兩年(1056.12-1058.6),龐籍這個宰相臨時工也只幹了不到三年(1051.10-1053.7),然後就被下放地方,包拯在開封府任職的時期龐籍一直在地方,那時的當朝宰相是文彥博富弼,包龐二人在這一時期可以說並無交集。

龐籍可以說被小說家冤枉得最慘的,活活地從一個正面人物編排成了反派終極大BOSS。類似待遇的還有個潘美,本是配享太廟的功臣,被編排成大奸臣,但他的指揮錯誤間接害死了楊業是洗不掉的污點,可以說半冤不冤。而龐籍招誰惹誰了?

也許是宋仁宗後期確實找不出個像樣的奸臣可以跟包拯作對(總不能把大名鼎鼎的文彥博、富弼、韓琦編排成奸臣吧),於是只好抓了個龐籍這麼個名氣稍小的倒霉蛋來當大BOSS,也是沒誰了。

千古包公

包拯只當了不到2年的權知開封府事,卻成了善於破案、為民做主、清正廉潔、不畏權貴、不苟言笑、敢犯天顏的化身,是否有誇大?

事迹上定然是有誇大,但為人上並無多少誇大之處,他就是這樣的人。下面就說說他這幾個素質的歷史依據。

善於破案


……知天長縣。有盜割人牛舌者,主來訴。拯日:"第歸,殺而鬻之。」尋復有來告私殺牛者,拯曰:"何為割牛舌而又告之?」盜驚服。

包拯在知天長縣任上的時候有人的牛被割了舌,請求官府破案,宋朝不許私自宰殺耕牛,但是牛被割舌也活不久,於是包拯讓他回去把牛殺了賣肉。不久就有人來告發私自宰殺耕牛,包拯拍案道,就是你割的牛舌。

按現代眼光,這個純粹是碰上了,倒也稱不上斷案如神,但至少肯動腦有飛智。那個年代沒有監控、不能驗指紋,破案的技術手段十分有限,只能靠常理分析,無頭案能斷出實屬不易。

為民做主


舊制,凡訟訴不得徑造庭下。拯開正門,使得至前陳曲直,吏不敢欺。

衙門的制度,訴訟不能直接上大堂,需要靠墨吏來傳達訴狀,這其中就有很多可以做手腳和索賄的地方。包拯直接打開正門,面對面聆聽訴訟之人的是非曲直,墨吏沒法從中做手腳了。

清正廉潔


徙知端州,遷殿中丞。端土產硯,前守緣貢,率取數十倍以遺權貴。拯命制者才足貢數,歲滿不持一硯歸。

端州產上等硯台,作為方物上貢,之前的州官以上貢為由,私自徵收數十倍的硯,用來送禮結交權貴。包拯知端州,除了上貢之外,一塊多餘的硯都沒拿。這個應屬難能可貴,硯屬於雅物,讀書人不愛錢的不少,不愛書籍文具的不多,作為當地父母官私拿幾塊,只要吃相別太難看,不會有人說什麼,朝廷更不會追究。而他能克己奉公,也用實際行動杜絕了行賄之人的念想。

不畏權貴


中官勢族築園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適京師大水,拯乃悉毀去。

得寵宦官的族人在惠民河上蓋違章建築,造成河道堵塞。恰逢京師發大水,包拯藉此機會全部強拆,管你誰誰誰(幹得漂亮)。

不苟言笑


人以包拯笑比黃河清。

包拯露出笑容的幾率可以跟黃河水變清的幾率相比。

敢犯天顏


張堯佐除宣徽使,以廷論未諧,遂止。久之,上以溫成(張妃)故,欲申前命。一日將御朝,溫成送至殿門,撫背曰:「官家今日不要忘了宣徽使。」上曰:「得得。」既降旨,包拯乞對,大陳其不可,反覆數百言,音吐憤激,唾濺帝面,帝卒為罷之。溫成遣小黃門次第探伺,知拯犯顏切直,迎拜謝過。帝舉袖拭面曰:「殿丞向前說話,直唾我面。汝只管要宣徽使、宣徽使,豈不知包拯為御史乎?」

宋仁宗寵妃張氏為其伯父張堯佐求宣徽使的官銜,廷議爭論很大,張妃堅持吹枕邊風,有一天把宋仁宗從後宮送到殿門,囑咐皇帝不要忘了把這事辦了。皇上說行行行,於是直接降旨封張堯佐宣徽使。

包拯當時是諫官,得到消息馬上要求覲見,然後就在皇帝面前長篇大論,唾沫星子噴了皇帝一臉。張妃已經派小宦官打探到了消息,皇帝退朝的時候趕緊迎上前謝罪。宋仁宗邊用袖子擦臉邊說:「包拯走到我面前說話,噴了我一臉唾沫,你就知道要宣徽使宣徽使,難道不知道包拯是御史?」

這裡又出場了個內怕老婆外怕群臣的萌萌的宋仁宗

宋仁宗在位的時候宋朝湧現了一票歷史上的大V——包拯、范仲淹、歐陽修、晏殊、富弼、韓琦、宋祁、曾鞏、張先、柳永,以及當時還是小V的王安石、蘇軾、蘇轍、蔡襄等,然殊不知粉絲最多的大V就是仁宗本人,別說因為他是皇上大家給面子,因為對門契丹的皇帝也是他粉絲。

可以說北宋中期的人才大爆炸與宋仁宗營造的寬和的政治環境是分不開的。包拯、吳奎、趙抃、唐介——這4個可以稱為「人擋殺人佛擋殺佛犯顏強諫唾沫星子四大金剛」的人,能夠統一在仁宗朝冒出來並非偶然。

既然大家都是臨時工,那麼該說就要說,背鍋就背鍋,外放我不怕,反正官銜多。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文史宴

長按二維碼關注

我們的宗旨是普及、趣味、新穎

熟悉歷史陌生化,陌生歷史普及化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文史宴|歷史上那些說翻就翻的友誼小船
文史宴:歷史上那些說翻就翻的友誼小船
蒙古人治下的西藏(下)——滿清怎樣確立對西藏的治權的|文史宴
宦官專權從西漢就開始了,而這與皇帝的斷袖之好不無關係|文史宴
梁山上最講規矩的人|文史宴
白宮裡的宋官家——我們的財富被誰偷走了?|文史宴
宋朝這樣的時代,就有宋朝這樣的詩|文史宴
文史宴:「雙子座很色」的說法是怎樣傳開的,兼談雙子座的歷史
無視《戰狼》的YY,談談史上真正的「雖遠必誅」|文史宴
文史宴:無視《戰狼》的YY,談談史上真正的「雖遠必誅」
綉春刀:誰說東林黨不如魏公公?扯淡也要有個限度!|文史宴
綉春刀:誰說東林黨不如魏公公?扯淡也要有個限度!——文史宴
宇文泰干趴下的老頭們,扶持楊堅干趴下了宇文家的後生|文史宴
文史宴:西漢的宦官專權與斷袖之癖——二者密切相關
不要拿武則天的敗仗抹黑唐朝好嗎,周朝的鍋咱唐朝不背|文史宴
文史宴:不要拿武則天的敗仗抹黑唐朝好嗎,周朝的鍋咱唐朝不背
文史宴:宇文泰干趴下的老頭們,扶持楊堅干趴下了宇文家的後生
文史公園 月光下的一朵睡蓮
外蒙古近代歷史的重心——你應該了解的哲布尊丹巴|文史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