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略說佛法的修行次第

略說佛法的修行次第

略說佛法的修行次第



略說佛法的修行次第

佛法的修行次第,各種經論都有相應的教示,按理說應該受到關注。各種複雜的歷史、社會環境等等原因,似乎很多人喜歡「頓教」或者「頓悟」,當然這是對根機相對「利」的修行者而言。如果根機不利,或者按常規性而言,還是老實些,按部就班地一步一步的修學比較妥當,特別是初學者。對於修行次第,以下引


《瑜伽師地論》一段,可提供參考:


以下略為解釋:


自最初的「守護諸根」(主要指「根律儀」,防護六根之意)之後,這裡應該要特別關注的是「慚」和「愧」二字。經論中常常將「慚愧」用來比較人類有別於畜生,反過來說,假如人類沒有「慚愧」之心,那與畜生無異。(註:慚是對自己德學淺陋,做一些不好的行為,有一種懊悔之心,正因常懷慚念而能生善;愧是怕自己作惡受人譏評,生愧心而止惡。)

有「慚」和「愧」之後,就會「恥於惡行,修習妙行」。所謂「妙行」,也就是「善行」,比如「戒律」的行持等等。凡夫習慣於「惡行」,導致惡性循環,自己受苦,也讓別人乃至整個社會一起受苦。比如一些公共場所,有些人就能在廣眾之下吐啖、大聲喧嘩等等,最難忍的是公共廁所,這是為什麼?因為他對自己的這種行為沒有「羞恥心」,不「恥於」自己的「行為」會給別人造成的影響。


如果一個人常行善事(妙行),不做虧心事,這種人生可謂是「無悔」的人生,常常伴隨自己的也會是一種「心安」狀態。進而,就會常生「歡喜」心,就是常說的「法喜充滿」。那麼,我們的心也變得很安定(正定),由此產生「能見如實」(智慧)。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在教室上課,如果教室環境很好,班上的同學也很和諧,法師講課也很風趣、深入淺出,內容也適合自己所學,那麼,我們自然就會生起一種歡喜心來學,這時就會有一種奇怪的現象,就是我們坐在下面時,心會很「安定」,很投入。我常常會有這種感受,如果我喜歡聽的課,坐那裡半天不起來也覺得時間過的很快,內心會有一種很安定的感覺,這就是產生「禪定」的前提。


經論中為什麼常常會說「由戒生定」?因為如果持戒(妙行),就會很安樂,既使有犯戒的行為,佛陀也開許懺悔,「懺悔者得安樂」,不像有些人認為持戒、犯戒是一件很恐怖的事。如此,在安樂的基礎上,是很容易產生「禪定」的。如果一個人常在懊悔中,常在不安中,那是不太容易進入「禪定」。所以戒行,是開始修學的關鍵,當然首先要有「慚愧」二法的前提下,才會有動力改變自己,也才會真正認識到修行佛法的重要性。


如果試著歸納以上的修行次第,可以總結為戒、定、慧三無漏學。這是佛教最為基本的修行內容,只是古來大德在側重點上的不同,而有不同形態的演變。如果用一個比喻來說明這三無漏學的關係,就像我們拿著油燈在走夜路,戒,像是保護燈而不被吹滅的燈籠;定,保持燈的穩定性;如此,才能看清前方的路(智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也許病了才覺悟
再叫我」尼姑「試試,我保證不打死你!
大象佛學圖書館年度總結報告
為什麼出家要比在家功德殊勝?
大韓佛教天台宗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

您可能感興趣

傳喜法師:修行的次第
修行的層次和修行的次第
修學佛法的次第
佛法的要領與修行次第 一文帶你讀懂!
我们要想如理如法地修学佛法,必须要按照信、解、行、证这样一个次第去进行
宗門中傳統的修行次第是什麼?
百法略說心不相應行法之「次第」
覺悟戰士的修行次第
傾聽與讚美——次第修行之真諦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修行法要次第(七)
淺談地藏法門的修證初步次第
極樂世界沒有修行次第
要重視修行次第
修學佛法的次第佛教常識
目標、方法和次第
從佛教六波羅蜜看太極拳次第修鍊
傳喜法師:儒的修養 道的情懷 佛的智慧 是有次第的修行
學佛要有次第和方法
神星門干先後次第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