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道醫四時服食療法!

道醫四時服食療法!


道醫四時服食療法!



道教服食療法屬於傳統醫學「治未病」的範疇,是對上古服食方士家各類服食術的直接繼承。廣義的道教服食,包括服丹(內丹、外丹)、服藥、服氣液、服符、服酒漿等方面。狹義的道教服食,指通過長期服用各類藥物(包括各類藥酒等)以達到未病先防,兼治已病的目的。本節中將做探討的道教四時服食即屬於狹義的服食範疇。道教服食療法的核心在於方葯(包括服食藥物服食方),故亦對四時服食方及其運用也作簡要介紹。歷代道教醫學著述中,均重視服食作為防治疾病、修身養性的重要手段,並且積累了豐富的服食經驗。以下從三個方面作簡要的介紹:

1道教服食的源流與特徵


服食起源於古代社會各族人民對服食食品與生命關係的深入認識。《史記?三皇本紀》云:「神農嘗百草,始有醫藥。」《素問?湯液醪醴論》亦稱:「上古聖人作湯液醪醴。」又晉人皇甫謐序《針灸甲乙經》云:「伊尹??????為湯液。」這些記載反映了上古時期服食作為生活、疾病治療的重要方式。殷墟甲骨卜辭中記載了殷商時代運用食葯療疾,以魚、棗等療疾的實際情況。如《殷墟卜辭研究?科學技術篇》載:(204)丙戌卜,貞:疛,用魚?(《庫》一二一二此辭卜問是否用魚治療疛,即腹痛之症。)(205)卜,賓貞:??????疒,王秉棗?(《續》六?二三?一〇)(206)甲戌卜,貞:?(有)瘧,秉棗?(《明》一〇五)


先秦時期的文獻還使用了「服食」一詞,《尚書?周書?旅獒》云:「無有遠邇,畢獻方物,惟服食器用。」


但此處「服食」只是泛指服用一般飲食物。隨著人們醫藥認識水平提高,服食的內容仍以飲食物為主,亦指療疾的藥物,並對服食養生作出了初步的理論闡述。《周禮》形成了以味養身的服食理念,主要有如下的幾個方面:其一,服食療養,《周禮註疏?卷第五?天官冢宰下》提出了「無病須調,已病重養」、「物宏烹細,食雜功專」以及奉時調食、音樂怡情和調飲食觀點。又「食醫」云:「凡食齊眠春時,羹齊眂夏時,醬齊眂秋時,飲齊眂冬時。」「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調以滑甘。」又「疾醫」云:「四時皆有癘疾:春時有痟首疾,夏時有癢疥疾,秋時有瘧寒疾,可冬時有咳上氣疾。以五味、五穀、五葯養其病;以五氣、五聲、無色眂其死生。兩之以九竅之變,參之以九藏之動。」

其二,建立了食藥性味功能與療養關係的觀點。《周禮註疏?卷第五?天關冢宰下》「瘍醫」:「凡葯,以酸養骨,以辛養筋,以咸養脈,以苦養氣,以甘養肉,以滑養竅。」上文確立了藥物之性味對形體之筋脈骨肉氣及關竅各有其相應的效用的關係。


戰國以來,精氣學說被吸收成為人體生命構成成分,精氣神作為生命構成之三要素(或稱三寶);同時,從萬物、生命均由精氣構成的思想出發,也形成了天地陰陽萬物與藥物精氣相入思想。如《莊子》「知北游」云:「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管子》「內業」云:「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為人。」又云:「精存自生,其外安榮;內臟以為泉原,浩然和平以為氣淵,淵之不涸;四體乃固,泉之不竭,九竅遂通,乃能窮天地,被四海,中無惑意,外無邪菑。」《內經》吸收了上述古代哲學關於生命精氣思想並用以全面闡釋生命體的氣血精津、臟腑的生理、病理。


先秦時期服食家同樣亦重於實踐,迄至戰國時代,逐步形成了服食流派。服食派從屬於先秦方仙道流派,最早流行於北方燕齊一帶。春秋時期,中國已有「不死之葯」的傳說。戰國時期方仙道開始尋找不死之葯獻給帝王,並發現了一些健身益壽的藥物。秦漢以來,燕趙方士尊崇安期生,咸門高,認為硃砂、棗、白朮、人蔘、靈芝、天門冬、雲母、首烏、玉石等具有神奇的益壽作用,形成方仙道服食派。其中,服食靈芝等菌類一派,《漢書?藝文志?神仙》有「《黃帝雜子芝菌》十八卷。」可見,西漢時代菌芝類已成為神仙家服食的一類重要延年益壽的藥物。上述精氣思想以及方士的服食實踐都為道教服食形成其自身理論的提供了思想依據。


傳統醫學吸收了戰國末期諸子關於精氣作為人體生命的物質基礎思想,完善了以葯養人的認識即以藥物之精氣補益人體精氣。《內經》在多個篇章中探討了五味與形體的關係,其中《靈樞》三篇專論(五味第五十六、五味論第六十三、五音五味第六十五),《素問》則在各篇中分散論述;並在陰陽五行、天人相應思想指導下確立了服食理論的一些基本原則。其一、以五味補養人體精氣的觀點。《素問》關於五味五臟關係論述,「六節臟象論篇第九」云:「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於肺腑,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又「五臟藏別論篇第十一」云:


「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藏氣。氣口亦太陽也,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故五氣入鼻,藏於心肺,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藏氣法時論篇第二十二」云:「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肋,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和而服之,以補益精氣。」上述所引均提出了以五味補養人體精氣的觀點,並得到了道家服食家的繼承。其二,以「和」為中心的服食調養原則。服食五味之「和」是調養精氣氣血的關鍵,也是養生要旨之一。如「生氣通天論篇低三」云:「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增強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上述的相關原則提出了奠定了後世養生家確立以養護精氣神為核心的服食養生思想,並把這些思想具體化為一系列技術手段。

道教經典著述《周易參同契》形成了兩方面重要的服食的觀點:其一,闡述了生命精氣神互相食化的觀點。《參同契》「水火情性章」云:「陰陽相飲食第十五」:又「流珠金華章第二十四」云:「龍呼於虎,虎吸於精,兩相飲食」。聊希泰先生指出:「《周易參同契》在闡明陰陽學說時便認為萬物的產生和變化都是由陰坤、雌與陽乾、雄的彼此交媾,相須不離,使精氣得以舒發的結果。」上述解釋實際上進一步發揮《內經》關於陰陽精氣之「和」思想,認為人體陰陽之氣的交媾和合是一種深層次的生命運動,它能夠促使體內臟腑精氣得以舒發,達到平衡身心而使得身體健康。正是這一思想指導下形成了內丹醫學的心腎相交思想。與《內經》中以五臟精氣交合說明人體病理關係顯然補充《內經》論述臟腑之間精氣生理關係的不足之外。因此,趙匡華也作出概括,認為:「無論是修鍊和餌服金丹大葯外丹,還是運轉內氣內丹以求長生,都要遵循這個道理,順從這個原則。」


其二,食藥性味精氣之間存在著「同類易施工」的原則。「同類合體章第十二」:「欲作伏食仙,宜以同類者,植禾當以谷,覆雞用其卵。以類補自然,物成易陶冶。??????雜性不同類,安肯同體居。」雖然其所指以金石類藥物為主,但是確立了「同類」補養原則。後世對服食藥物的擇取以及服食方得配伍、煉製均以此說為原始依據。


此外,道教形成其關於藥性的認識與藥物崇拜。在古籍中關於藥物的描述,常認為藥物某個或多個星宿之精氣所結,蘊含著陰陽五行之精氣而能夠具有補益、通達人體相應臟腑、形體之精氣。


有些學者認為這是古人向壁虛構的產物,這種認識其實是不正確的。筆者認為上述認識其實首先是來源於古人服食實踐,並藉助於當時的陰陽五行哲學思想上升為理論認識。需要指出的是,被古人冠名為某星精或五行中某行的藥物並不多,如菖蒲、五加等。古人之所以這樣推崇某些藥物的性效,是跟他們確信這些藥物的強大的功能與療效息息相關,從而形成了對這些藥物的崇拜,故而給予其特殊的命名。事實上,這些藥物經歷的數千年的歷史考驗,至今仍然被證明是正確的,例如服食枸杞、蜀椒等。


明代重要養生家高濂在《遵生八箋》「飲饌服食箋」對膳食作了及其全面的論述,他把飲饌服食食品的不同類別作了詳細劃分即:按劑型「茶泉類、湯品類、粥糜類」,按主料「家疏類、野疏類、脯胙類」,按製造法「釀造法、法制類」,以及按功能分類數種。

現代養生學者周潛川撰《氣功藥餌療法與救治偏差手術》:據經典的說法,葯,餌,是「體同而用別」的。其意思是說葯、餌都以治病為原則,而二者的方式方法,則大不相同。按:葯是指藥石祛病而言,包括膏、丹、丸、散、湯劑等等。其使用的範圍,限於「對症下藥」,「中病即已」,而「不可以為常」的。其意義等於說某種藥石治療某種病,病好了就該適可而止,不該再服那種藥石了。餌是指服食營養品而言,其作法大概包括糕點、酥酪、膏露、清蒸、紅燴、粉蒸、烤炸、溜炒、腌熏、燜燉,十大項目。其材料大概分為血肉品,草木品,菜蔬品,靈芝品,香料品,金玉品六大類。又從植物油和動物油的做法性質來分類,則分做葷腥門和素凈門。這是祖國醫學屬於「食醫」方面豐富多彩,價值頂高的一套完整的營養學和烹飪學。


2道教四時服食療法


《內經》在多個篇章中提出了四時服食的觀點,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從五行五臟相應觀點出發,首先,認為五臟六腑的運動具有其節律性,形成相應的四時五臟攝生思想:春養肝、夏養心、秋養肺、冬養腎、四季養脾。其次,根據四節的氣候變化,提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再次,「六元正紀大論」通過黃帝與岐伯問答的方士,確立了四時服食所宜之葯的思想,云:「帝問:『五運氣行主歲之際,其有常數乎?』岐伯對曰:『臣請次之。甲子甲午歲??????葯食宜也。』」本篇闡述了關於不同干支年歲運所主的五運盛衰、六氣的變化與服食(包括葯食兩方面)的關係,具體分析了,每一甲子六十年各主歲五運氣行之常數,及相應用藥、服食之所宜。這實際上是天人相應思想觀念下指導服食養生的基本原則,對後世四時服食養生起著指導作用。


晉唐以來服食家一直積極探索通過四時服食相應的通治方,以達到「未病先防」的目的。例如,孫思邈《千金方》、胡愔《黃庭五臟六腑補瀉圖》、無名氏的《四氣攝生圖》均提出了四季服食卻病方。這些有益的探索為宋元明時代確立四時服食方葯指引了方向,並提供了豐富的方葯選擇依據。

唐末宋代以來,服食家進一步發揮了《內經》運氣理論關於四時服食思想,即從天人兩方面作出闡釋,南宋曾慥《道樞》「會真篇」卷三十八把人體內真氣運動分為兩個類型,即大運與小運,所謂「真氣大運,隨於天者也;元氣小運,隨於日者也。」並依此演繹出通過食養、靜功結合調養五髒的煉養技術,云:


春之時,肝王脾弱,則食甘以養其脾,粳米、棗、牛、葵菜。清心而無憂恐,其傷於肝也。肝惡風,則隱坐以避焉。以日言之,則卯之時,以待小運生乎元氣,傳送於肝,瞑目以養其肝,一旬可以視秋毫矣。夏之時,心王肺弱,則食辛以養其肺,黃黍、桃、雞、蔥菜。清心而少喜怒,其傷於心也。心惡熱,則靜坐以避焉。以日言之,則午之時,以待小運生乎元氣,傳送於心,絕念安居,以養其心,一旬可以通百脈矣。秋之時,肺旺肝弱,則食酸以養其肝,豆、李、犬、藿菜。清心而勿悲恐,其有傷於肺也。肺惡寒,則靜居以避焉。以日言之,則酉之時,以待小運生乎元氣,傳送於肺,升身靜坐,以養其肺。


一旬其膚光澤矣。冬之時,腎王心弱,則食苦以養其心,小麥、橘、羊、薤菜。清心而無孔,恐其有傷於也。以日言之,則子之時,以待小運生乎元氣,傳送於腎,斂身正坐,以養其腎,栗、山藥、豬、韭菜。安心而無恐,恐其有傷於脾也。脾惡濕,則靜坐以避焉。以日言之,則辰戌丑未之時,以待小運生乎元氣,傳送餘氣於脾,靜室閉氣,多入少出,以養其脾。一旬則體光華,而經絡暢矣。


上文指出四十五臟各有旺衰,故須以葯食之甘、辛、酸、咸以補益衰弱之臟,使其不受旺臟之所克傷。這就揭示了四時食葯所宜的內在生理機制。


另外,唐宋關於四時服食養生方的探索成果也得到繼承,至明代形成了四時服食療養方葯體系。高濂《遵生八箋》「四時調攝箋」提出根據四季臟腑生化的特徵,分別服用保養藥方,以達到「未病先防」的目的;並且繼承了漢晉唐關於四季服食方的成果,針對春、夏、秋、均有提出數個冬的時令特徵,提出了數個相應名方、效方以供選擇。


此外,清代柏鶴亭等集《神仙濟世良方》是一部道教醫家以扶乩方式寫成的驗方。其中簡明扼要地提出了「治四季病症方」,有方劑、立法組方的依據,還作了方解。首先,它指出春宜清涼,秋宜順其氣之肅,冬宜順其氣之寒。法當用和平之葯以調之,使肅者不過肅,寒者不過寒也。春夏發生之氣,然而書發之中,宜用理氣之葯,清涼之內宜兼脾之劑。」其次,列出四時相應用方:「春用方:人蔘一錢,黃芪一錢,柴胡一錢,當歸二錢,白芍三錢,陳皮五分,甘草一錢,神曲五分。水煎服。夏用:麥冬三錢,元參三錢,五味子一錢,白朮五錢,甘草一錢,香薷八分,神曲三分,茯苓三錢,陳皮五分。


水煎服。秋用:麥冬五錢,北五味一錢,人蔘一錢,甘草一錢,百合五錢,款冬花一錢,天花粉一錢,蘇子一錢。水煎服。冬用:白朮五錢,茯苓三錢,山茱萸二錢,熟地五錢,肉桂三分,生棗仁一錢,枸杞子一錢,菟絲子一錢,薏仁三錢。水煎服。」又次,作了方解:「春用參、芪以理氣,有柴、芍、歸以養肝,而舒木氣,不克脾土,自然得養矣。夏妙在健脾之中有潤肺之品,又益之去暑之葯,又何患暑氣之侵入哉。秋用在不寒不斂不熱不散,肺金既無乾燥之患,而有滋潤之宜,又何慮金風之涼也。冬妙在補腎水之品多,補腎火之品少,使水不寒而火不沸,又何慮冬令之寒冷哉。春夏秋冬治法最妙,再以老幼加減通用之,妙甚。」


3金石葯與丹藥服食療法


隨著漢代以來煉丹術的發展,方士們期望通過人工煉製、服食金丹以獲得養性延命,長生不死的效果。漢晉以來,出現了為數不少的服食丹劑。當然,由於早期煉製丹藥多以含金、汞、鉛等毒性金石葯為原料,作為服食食品長期服用,常常導致服食者中毒身亡的情況。但是,丹家亦煉製出含上述毒性成分卻無毒丹藥並作為祛病延年的服食品,尚有少數含毒性成分的丹藥經過傳統的去毒的程序減低了毒性,甚至於無毒,至今仍然得到傳承。


因此,丹藥作為養生與療疾的重要方式是傳統醫學治未病最精華成分之一。作為服食品的服食丹方有三種類型,金石丹方、草木葯丹方與金石草木混合丹方。其中,作為服食品,丹藥具有補益陽氣、形體精髓等功能。實際上新中國成立以來,部分爐火丹藥仍被作為服食品使用,如金石葯為主要成分的金液丹(主要成分為疏)、小金丹(主要成分為疏化砷)等。至於草木葯丹方以爐火方式製成的龜齡集,具有陰陽雙補的功能,長期以來為我國黨與國家領導人的健康保健做出了重要貢獻。


此外,少數丹家秘傳草木金石混合方作為治療疾病的服食丹方,如四川百歲中醫羅明山所傳之百草丹、著名的安宮牛黃丸、至寶丹等,則在治療疾病方面發揮了其福獨特的治療作用。毒龍丹(毒性藥物馬錢子製品),自明代起就被醫家使用,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最早提及,煉製技術為民間丹道醫家所掌握,成為具有特效的秘方,代代傳承。現代治癌專家賈堃所創製的著名抗癌方「平消丹」之中就包含有「制馬錢子」。以下舉雄黃為例,進一步闡述金石方在醫療中的重要作用。


道教醫學服食術十分重視服餌雄黃。僅在京里先生所撰的《神仙服餌丹石行葯法》一書中,就載有十一則服餌雄黃方,即「神仙餌雄黃」、「又神仙餌雄黃」、「又雄黃治病辟毒延年」、「太一仙二物餌水銀雄黃」、「東方朔餌雄黃」、「神仙餌雞子雄黃」、「延年神仙一物餌雄黃」、「神仙餌雄黃致玉女」、「神仙酒煉雄黃」、「神仙煉餌白雄黃」、「神仙延年不老保精神制魂魄卻百病痾煉餌白雄黃方」等。茲摘錄二方方如下:


1神仙餌雄黃


天地之寶,藏於中極,命曰雌黃。雌黃千歲化為雄黃,雄黃千歲化為黃金,服食黃金,金曰真人。餌金之術,微妙難成。輕身益氣,莫過雄黃。餌雄黃法,用好者一斤,治之如粉,以醇酒三升和之銅器中。白炭上煎之,微火令小沸,誤使大熱,其狀如膠。以好漆二升,熟絞去滓。投著其中,攪令和合。葯成丸如大豆。常先食,漬一丸,咽其汁,日三服,十日即知病悉愈??????時寒則溫,時熱則涼,服之百日,腸中胞厚,皮胃堅,筋骨強,耳目明聰,無眾患。三百日以後,各如黍粟大,日三九以為常也。


2又餌雄黃治病辟毒延年


用雄黃一斤,搗合如粉,傾半斤,雲母六兩搗合令和;白密三升皆和合,盛以竹筒。薄削之,約以枲蓋其口,蒸之黍米中,五日五夜即戰即成。以置水中,引之如綿,即不汙人手,在地草土不著,成也。服如大豆者一枚,常服之,與天地相畢,神仙度世,與神明通。上為太一使,下伏百鬼,任使之。


上方通過對雄黃來源、變化以確定雄黃的藥性(當然這種推斷並不具備科學性),這是由於作為信仰者,道教徒們深信服餌雄黃有奇效,可以「與天地畢,神仙度世,與神明通。上為太一使,下伏百鬼,任使之。」雖說難以置信,但雄黃具有很強的醫療價值確實事實。最主要的是道教養生家門通過對雄黃的炮製、烹煉,進而服食以驗證其藥性,從而取得臨床經驗。這些經驗非常寶貴,也是後世敢於服食雄黃,並用之於臨床的重要依據。明代醫家就繼承了晉唐以來道教服食雄黃的傳統,用以養生及治療相關疾病,如《攝生眾妙方?補益方》即記載服食經過「去毒」處理之雄黃方:


3服雄黃三法


透明雄黃三兩(聞之不臭,如雞冠者佳)次用甘草、紫背天葵、地膽、碧棱花各五兩 四味為末,入東流水,同雄黃煮砂罐內三日,漉出,搗如粗粉。入豬脂內蒸一伏時,洗出,又同豆腐內蒸,如上二次。蒸時,甑上先鋪黃山泥一寸,次鋪脂蒸黃,其毒去盡,收起成細粉。每黃末一兩,和上松脂二兩,為丸,如桐子大。毎服三五丸,酒下。能令人久活延年,發白再黑,齒落更生,百病不生,鬼神呵護,頂有紅光。無常畏不敢近,疫癘不惹,特餘事耳。


4又制雄法


用明雄二兩 先將破故紙四兩 杏仁四兩 枸杞四兩 地骨皮四兩 甘草四兩 用水二斗,煎至一斗,去渣留汁。又取灶上煙筒內黑流珠四兩,山家灶中百草霜四兩,同雄一處研細,傾入葯汁內熬干。入羊城罐內,上水下火打四炷香取出,冷定收起。每用以治心疾風痹,並膈氣咳嗦,毎服一分,效。


5又一法


以黃如鴨肚煮三日夜,取黃用者。


雄黃之治病功效迄今仍受到現代醫學工作者的重視,據《人民日報》報道(1997.08.18)我國醫學工作者已在臨床中證實雄黃對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有明顯療效,從而為治療對人類極具威脅的白血病,找到了新辦法。雄黃是一種主要含二硫化二砷的礦物質,過去在傳統中醫治療中,多用於醫治惡瘡。疥癬等病。1994年12月以來,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醫科大學教授陸道培帶領課題組,對雄黃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進行了前瞻性臨床與實驗室研究。研究表明,口服雄黃治療的32位病人均未複發。這32位病人年齡多在30至40歲之間,最大的61歲,在治療期間,病人均未服用其它抗白血病藥物。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是白血病中來勢較猛而得一種,過去多採取骨髓移植進行治療,成功率約百分之八十。由於骨髓移植必須為患者找到骨髓類型基本相同的供應者,存在較大難度,而用雄黃治療卻不存在這一問題。


道門重視服食金石類藥物,將其視為成仙的大要之一,從一定意義上說,業已萌發了人體微量元素與生命相關性的潛科學思想。現代醫學科學已揭示,微量元素與健康長壽有著密切關係。個體生命的健康狀況及其壽夭,除了受遺傳因子影響外,還與其生存的生活環境有密切關係。環境因子十分複雜,主要包括物理因子、化學因子和生物因子等。大多數環境因子如水分、氧氣、濕度、溫度對於機體的影響比較容易被覺察,而微量元素對健康的影響作用卻比較隱蔽。鐵、鋅、錳、砷、釩、金、銀、汞等微量元素在人體組織中的含量需維持某種恆定,在不足時會表現出病症,而當超過某種允許值時又會引起中毒。醫用丹藥中含有一定的人體所需微量元素、激素及生化酶等生物活性物質,只要運用恰當,可以有效地改善人體生理結構與功能,促進人體微循環系統的協調與平衡,從而延長壽命。


總而言之,道教服石成仙思想雖然帶有很大的荒謬性,但如果我們冷靜的分析其內在蘊涵,也不難發現其中一些合理的醫學思想萌芽,對此我們不能輕率地予以全盤否定。這是我們從事道教醫學研究必須時刻注意的一個問題。因此,對於道教神仙方術中所蘊涵的有現代價值的科學思想應努力研究、挖掘,使之在新的形勢下發揚光大。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醫 的精彩文章:

二千多年前,孔子說三八就是二十三
陽氣盡則卧,陰氣盡則寤!
道教醫學針灸療法!
「一碗米養個恩人,一斗米養個仇人」
你敢說你的慈悲不是一種逃避行為嗎!

TAG:道醫 |

您可能感興趣

道教醫學針灸療法!
最新報道!三氧療法聯合中醫療法治療乙肝
乙肝最新報道!三氧療法聯合中醫療法治療乙肝
食療之:抗過敏食療法!
程桂生醫師:中醫兒童食療|中醫飲食療法的特點
艾滋病的中醫飲食療法
中醫特色療法——艾療法,灸治百病!
中醫療法 老人斑經典食療方
牙齒健康護理的「飲食療法」
中醫火灸療法巧治百病
胃癌 中醫膳食方面的幾個療法
冠心病三餐飲食療法推薦
程桂生醫師:中醫兒童食療|運用中醫飲食療法的原則
「抗癌療法」?坑人療法!
中醫膳食養生?飲食療法
乾咳無痰食療法
中醫捏脊特殊療法 捏脊療法手法和療法禁忌
治療類風濕食療法
醫日一方——治心病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