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在緬甸尋找奧威爾:令人哀痛與深思的旅程

在緬甸尋找奧威爾:令人哀痛與深思的旅程

在緬甸尋找奧威爾:令人哀痛與深思的旅程



在緬甸尋找奧威爾:令人哀痛與深思的旅程

文|劉芳


(財新記者)


「喬治·奧威爾,喬-治-奧-威-爾。」美國記者艾瑪·拉金(Emma Larkin)放慢了語速,對眼前的一位緬甸老學者說。老者搖著頭,目光茫然。


「喬治·奧威爾,《一九八四》的作者。」拉金再一次嘗試。老人的眼睛突然亮了起來,高興地拍打著額頭:「你在說先知!」

由這個令人印象深刻的細節開始,拉金敘述了自己在緬甸尋找奧威爾的旅程。

在緬甸尋找奧威爾:令人哀痛與深思的旅程



喬治·奧威爾(1903-1950)


上世紀20年代,奧威爾曾作為大英帝國的警察在緬甸生活了五年。之後,他突然返回英國遞交辭呈,開始寫作,出版《緬甸歲月》《動物莊園》《一九八四》,由此躋身20世紀最受尊敬和最有預見力的作家行列。

1995年開始,拉金重訪了奧威爾在緬甸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復原了這段幾乎被所有研究者忽視的生活經歷。《在緬甸尋找喬治·奧威爾》(Finding George Orwell in Burma)2004年在美國出版。《紐約時報》評價稱,「這本書令人哀痛、引人深思,又帶著極其吸引人的性質。它是文學分析和政治旅行札記的結合體:它用緬甸去解釋奧威爾,又用奧威爾去解釋今日緬甸的苦難。」


該書中文版2016年10月由三輝圖書與中央編譯出版社聯合推出。2017年1月13日,中文版譯者、文化學者王曉漁,與劇作家李靜、《東方歷史評論》高級編輯庄秋水一起,在北京雕刻時光咖啡館就該書展開討論。

在緬甸尋找奧威爾:令人哀痛與深思的旅程



Finding George Orwell in Burma

Emma Larkin 著


Penguin Books


2006年3月


寓言文學讓作惡者變成拙劣的模仿者

在緬甸,有人開玩笑說,奧威爾的作品是「緬甸三部曲」。因為他的《緬甸歲月》《動物莊園》《一九八四》,幾乎就是緬甸在20世紀經歷的歷史。


《緬甸歲月》自不必說,它記錄了英國殖民時期的緬甸社會;《動物莊園》講述了一群豬推翻人類農場主又成為新農場主的故事,這與緬甸從英國獨立不久又被軍政府掌控有相似之處;《一九八四》對於極權主義下生活的精準描述,則像極了緬甸在軍政府治下的場景。


「我最近對寓言文學有了一些新的感觸。」在討論現場,李靜說,「寓言文學將最壞的可能性寫出來,如果後來的歷史照此發生了,作惡者就成了文學的拙劣模仿者,成了讓人發笑的小丑。從這個意義上說,寓言文學消解了作惡者的嚴肅性和權威性。」

在緬甸尋找奧威爾:令人哀痛與深思的旅程



《一九八四》


喬治?奧威爾 著 劉紹銘 譯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2013年5月


緬甸曾是一個自然資源非常豐富的國家,20世紀上半葉是亞洲的「米倉」。但在軍政府始於1962年的統治下,僅僅25年時間,緬甸成為聯合國宣布的世界最欠發達的國家之一,與它並列的其他十個國家全部在撒哈拉以南非洲。


在血腥鎮壓了發生於1988年的人民起義之後,軍政府更改了各處城市、小鎮和街道的名字。拉金在書中說,「這裡面有一個深層動機。將軍們在重新書寫歷史。當一個地方被更名,過去的名字從地圖上消失,最終從人們的記憶中消失。如果有可能,關於過去事件的記憶也會被抹去。」軍政府甚至改變了國家的名字,將作為Burma而存在的緬甸,替換為一個新的國家Myanmar。


拉金在書中引用了緬甸一位政府發言人一年後對1988事件的總結:「真相只有在一定時間內是真實的。幾個月或者幾年之後,所謂的真相不一定是真實的。」這與《一九八四》里的名言異曲同工:「誰控制了過去,誰就控制了未來;誰控制了現在,誰就控制了過去。」

在緬甸尋找奧威爾:令人哀痛與深思的旅程



《緬甸歲月》


奧威爾 著 郝爽 張暘 譯


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2016年1月1日


「《一九八四》在緬甸變成了全面的現實,而《一九八四》在緬甸是禁書,沒有緬甸語譯本。」李靜說,這也恰恰印證了《一九八四》封面上印著的那句話:「多一個人看奧威爾,就多了一分自由的保障。」


文學講述的不是現實,而是真相


有趣的是,現場三位討論嘉賓,王曉漁、李靜、庄秋水,都畢業於中文系,都是在20歲左右第一次接觸到奧威爾的《動物莊園》《一九八四》,也都曾得出相似的第一印象:「概念化」「政治性大於文學性」。


但時隔十幾年,帶著各自的生活閱歷再讀,他們共同感到,「像是以前從沒讀過一樣」「醍醐灌頂」「有刻骨的痛感」。


王曉漁說,這也許是因為上世紀80年代提倡「純文學」概念,以至於中文系出身的人首先都會從「文學本位」去評價,不認可所謂「觀念先行」的作品。但如果仔細考量,「純文學」概念的提出本身就不那麼「純」,是為了回撥當時主流文學過於政治化而產生的。

在緬甸尋找奧威爾:令人哀痛與深思的旅程



《動物莊園》


喬治·奧威爾 著 張毅 高孝先 譯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年6月1日


「我現在觀念有了一些變化。我覺得文學有足夠強大的力量吸納所有內容。它能處理包括政治在內的任何話題,區別只在於處理得夠不夠好。」王曉漁說。


他向讀者分享了自己想法變化的過程。最初讓他頗感吃驚的,是福克納的一句話。這位以意識流手法和多角度敘事而著稱、極具藝術美感的作家表示,「我的理想是寫一本《一九八四》。」


更大的觸動源自德國哲學家阿倫特關於政治的解讀。阿倫特將「政治」溯源回亞里士多德時期,認為廣義的政治即公共空間的公共生活,是任何個體都必然參與其中的。後來隨著對「政治」的窄化理解,人們產生出「現實政治齷齪骯髒、文學藝術高於其上」的想法,而這恰恰造成了政治冷漠。阿倫特認為,這種觀點應該糾正,每個人都應積极參与公共生活。


庄秋水也談到對文學與政治關係的理解。「我越來越覺得,文學講述的不是現實,而是真相。」


閱讀《在緬甸尋找喬治·奧威爾》的體驗,讓她想到另一本相似的作品,伊朗女作家納菲西的《在德黑蘭讀》。後者描述了在原教旨主義時期的伊朗,人們被禁止閱讀來自「資本主義敵人」的文學作品,身為大學老師的納菲西就帶著幾個女學生,在秘密空間里偷偷閱讀納博科夫、菲茨傑拉德、奧斯汀……以個體的文學審美對抗極權。

在緬甸尋找奧威爾:令人哀痛與深思的旅程



《在緬甸尋找喬治·奧威爾》英文版插圖


庄秋水說,她一度也覺得納菲西這本書有點「泛政治化」,好像不管什麼文學作品,都要拿來做一番政治解讀。「但這幾年我的想法改變了,因為他們就身處這樣一個泛政治化的社會裡,政治觸及生活的各個層面,而文學正講出了這種生活的真相、內心的真相。」


每個笑話都是一次小型的革命


李靜複述了書中讓她印象深刻的一個細節。「二戰」期間緬甸被戰火摧殘,穀物乾枯,甚至牲畜都拒絕食用。日軍為了解決運輸軍火的問題,想出了一個奇特的辦法,讓運貨的驢子都戴上綠色玻璃的眼鏡。驢子看到穀子是綠色的,就高高興興地進食了。書中一位緬甸人說,軍政府統治的緬甸就是戴綠色眼鏡的時代,「意思是,看到一件不好的事情,卻被迫把它想成好事情。」


另一個笑話則說,有個緬甸人長途跋涉去鄰國看牙醫。醫生看到他很驚訝:「你們國家沒有牙醫嗎?」「有啊,但問題是,我們不能張嘴。」


笑話在這個國家中盛行,書中,拉金引用奧威爾的話做了一個註解:「每個笑話都是一次小型的革命。」

在緬甸尋找奧威爾:令人哀痛與深思的旅程



緬甸村落


「笑與權力的關係是一個很有生命力的主題。」李靜說。她最早意識到這一點,來自於蘇聯文學評論家巴赫金的「狂歡理論」。巴赫金認為,狂歡是一種全民自發的、共同參與的活動,因而消解了階級、特權的存在。「我覺得這是在用另一種語言探尋精神自由的可能。」


李靜說,中國的文學傳統里似乎較少有這樣特質的作品,最適合用巴赫金理論解讀的也許是王小波,再早一些,魯迅的《故事新編》大概也在其列。「幽默感是人類較為稀缺的品質,因為幽默感需要的創造力、智慧更高。而一旦掌握了這一技能的人,是絕不會受控於統治者的手掌心的。」


王曉漁則表示,笑的力量有不同向度,有時反而會起到削弱力量的效果。他舉例說,比如現在關於霧霾問題的各種段子,一定程度上就掩蓋了問題的嚴肅性和迫切性,在嬉笑中消解了積極行動的可能。對各種問題不加區分的「娛樂化」,或許只能導致「娛樂至死」。


有讀者現場提問,無論緬甸還是前蘇聯,政治笑話盛行,說明人民心中早已都有反對意願,但是認知似乎並不代表就能起作用,在這些國家的進程中,人民的作用總是缺位的。對此,王曉漁說,「在這些國家裡,人們思考、閱讀,不是希望由此讓一個帝國崩潰,而是讓自己的內心免於崩潰。在外部環境不斷產生焦慮和壓力的時代,這也許是個體能做的最重要的事。」


刊於財新網文化頻道。


分享點擊右上角按鈕,選擇發送給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


訂閱點擊右上角按鈕,長按左側二維碼識別添加 或查看公眾賬號或 搜索財新文化。


特別聲明


財新文化由財新傳媒出品。財新文化所刊載內容之知識產權為財新傳媒及/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歡迎在朋友圈分享,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財新文化 的精彩文章:

歷史需要沉默的證人
徐征:又見方雪雯
周有光:大同是理想,小康才是現實
美國憲法制定的127天
紀錄片《搖搖晃晃的人間》:詩人余秀華成名後

TAG:財新文化 |

您可能感興趣

在緬甸尋找喬治·奧威爾
緬甸羅興亞人的艱難逃亡之路
緬甸的羅興亞人是誰?
王曉漁帶隊,重走喬治·奧威爾的緬甸之路
孟加拉擬將羅興亞難民送到「無人島」 緬甸與羅興亞人的歷史糾葛
探尋千塔之城蒲丹,造訪神秘國土緬甸
羅興亞人穆斯林逃離緬甸
與緬甸」格格不入「的羅興亞人
緬甸最令人難以置信的寺廟和寶塔,快去朝拜吧
印度穆斯林集會抗議羅興亞人遭緬甸政府「迫害」
緬甸戰事的影響,很多緬甸華人非常希望歸屬中國
好戰!印度同時懟巴基斯坦和緬甸
史迪威跋涉赴印度壯舉背後的隱憂:緬甸戰敗誰之過?
古老而又神秘,緬甸是奧威爾筆下最完美的東方
為什麼孟加拉國和緬甸不願接收羅興亞難民?
漫漫求生路:緬甸羅興亞人逃亡孟加拉國 抵達海岸喜極而泣
泰國和緬甸邊界的巴東長頸族,最奇特的名族。
孟加拉國:緬甸建議羅興亞難民返回
伊斯蘭國介入緬甸羅興亞人武裝叛亂,巴鐵提供證據證實與美國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