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道生無極:道家的神明之德是大道玄同的文化基石

道生無極:道家的神明之德是大道玄同的文化基石

作者簡介


襲明居士,本名高帥,湖北省安陸市人。傳統道家文化探賾者。道家道教金丹太極修真文化體系倡導者。


結胎和伏氣,是丹道修真者一定會出現的生命共生現象。一為內在的自知的自在,為凝結道胎,靠神凝去獲得。一為外在的息住脈停,為息乎其息的伏氣功能,靠具體的調息方法去完成。

文/襲明居士


提要


道家的道和德,是一種體用關係。道,是一種理義;德,是一種應用。道家提出了「三盜既宜,三才既安」的天人合德思想,在人類來講,重點在於天地合德,神明自來,以期形神俱妙,與道合真。


這個「神明之德」,在《陰符經》裡面,也叫「不神之神」。是為修道者德之應用,是修道者通過喚回神明之德,去實現與道合真的終極目標。

本文試圖圍繞《道德經》的始母、玄徼論,按照道家用陰陽五行言道的思想,根據歷代道學家關於悟真、修真、至真的具體言論,對道家千萬年以來,所崇尚的天人合德思想,即道家追求的「純陽、全真」的出陽神的性命雙修,作了相應的理法解讀。


這樣論述的目的,是希望引起學界、教界對傳統「悟真」的金丹大道文化的重視,以構建悟真的金丹太極修真文化體系,來服務社會,引導大眾健康修行。

道生無極:道家的神明之德是大道玄同的文化基石



道,是一種理義;德,是一種應用(資料圖)

道家思想是以道的高度,去指導氣功、武術、丹道等衍生文化怎樣養生與修真的。故氣功、武術、打坐、煉丹、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等運動的源頭,都蘊涵在這些老祖宗遺留給我們的道家道教文化當中。


弘揚道家文化,普及道學知識,用道家的顛倒陰陽之術,喚回神明,以展現出道的人文魅力,推進道文化的平民化,是道學走向世界玄同的偉大目標。


1


道的始母、玄徼結構,是宇宙萬有的普遍規律


宇宙萬物是怎麼形成的?人的生命是怎樣誕生的,又靠什麼得以長生、無生?這些哲學命題,是早期黃老道家所重點思考的內容。

性命生死的學問,是哲學和宗教所共同關心的話題。早在《道德經》之前,我們的祖先就一直在尋找生命的答案。從有文明記載以來,或者說從伏羲氏卦畫的時代開始,我們尊奉的五經之首的《易經》裡面,就基本回答了這些問題。那就是「道」的概念性提出,道的結構,道的屬性,道的天人合德,及道的人格化應用等等,決定了道學思想的逐漸成熟。


《易經?繫辭上》說:「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不測謂之神。」道所演化的萬物,由「天地物人」四大主體呈現,它們均遵循道的特徵,具有共同的「陰陽」結構,是宇宙萬物的基本模式。而這個模式的原始形態,是為道之「太極」。


古人說:「道本無言,言以顯道」,如果沒有語言的形容與表達,我們怎麼去理解這麼玄妙的道呢?所以,太極這個術語的出現,就成了對道的初級描述。太極,是為道之母體。也就是說,沒有太極,就不能孕育萬物,我們就無能見道了。


故道的玄妙與玄徼,在《道德經》出世以前,本應是道家所有的一種文化思想,只不過經過老子的時代,被進一步地形象化、系統化了。

後期道家道教對於道的論述是在不斷變化演繹的,乃至有了無極、太極學說、圖說的建立等等。這些道文化的不斷演繹,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更加龐大的、被具體化、人格化、應用化的道學體系。


《道德經》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是一段關於道的綱領性陳述,歷代道學家出現多種不同的斷句和解釋,真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而我們這裡重點要論述的,是道在身心修鍊方面的指導價值。


老子《道德經》首章給我們描畫了道的屬性、形態、結構,並提出了「始母、玄徼」等重要的道學概念。這些概念成為後世金丹文化性命雙修的理論源泉。

道生無極:道家的神明之德是大道玄同的文化基石



道的無,也是無名,也是無極。道的有,也是有名,也是太極。(資料圖)


老子說道是一個無形的東西,它有孕育萬物的次序。道在開始的時候,我們是難以用言語去表達它的,所以老子不得不說:「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老子這裡只是在努力給我們說道,而這個道的概念誕生,其實是早就有的華夏文明。


道之始,是空無的,但不是什麼也沒有。這個道理後來的道學家們,也是用了各種語言來形容它,也就有了我們對道的概念性的深入解讀。


道的無,也是無名,也是無極。道的有,也是有名,也是太極。但無論無名還是有名,它們都是以一種物與氣的形態存在著,都屬於先天。


無極和太極儘管都是屬於先天的,但還是有所分別的。那就是無極不能孕育萬物,太極才能孕育萬物的道理。


道是因有名的太極,才會有陰陽;因有了陰陽,才會有動靜;因有了動靜,才能孕育萬物。故老子說無名是天地之始,是為無極。有名為萬物之母,是為太極。


道的無名和有名,都是先天的無形的一種存在。但他們還是有所區別的,這個概念就是《道德經》這裡提出的「玄妙、玄徼」的不同了。


古人說:「有物先天地,無名本寂寥;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凋。」又給我們創造了一個較為通俗形象的道學名詞。他把道描述成了較為具體化的「物」了,並指出物是寂寥的,物也是看不見的,物一定是存在的。故物成為道的化身,萬象的主宰。


實際上,古人關於道的描繪,還有「心」、「氣」等近似的道學名詞,都是道家用來表達道的形態與結構,比較主要的哲學名詞。


古人為了說明道是什麼,還特別創造了陰陽卦畫、河圖洛書、無極圖、太極圖、五行圖等等圖式,用來表達道的理義。這些豐富的傳統道家文化,是構築道家道教修真修道理義的文化源泉。


道是一個什麼樣子?古人有一句經典的描述,說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我們從這句生動的道之形態的描述,可以明白道是極難形容的。它大而不知其外,小而不知其內,是為無極,是為玄妙。


但無極過渡到太極的「玄徼」狀態,則對其描繪就清晰多了。也就是說,太極無論是多麼的大之極,但它還是跟現代數學的「無窮大、無窮小」的概念一樣,總是有邊際的,是可以用語言來形容,用圖畫來描繪的。


這就是老子對道的無極玄妙和道的太極玄徼,從結構上用語言給我們所作的區分。


它們在屬性上,表達的都是先天的無形狀態。故謂之「玄之又玄」的「眾妙之門」,成為萬物的主宰。


古人講道的內涵,用語極為精當,說道是:「至虛而含至實,至無而含至有。」從這樣的形容詞去看道的形態,則其一定是虛無而又存在的,則其既不唯物,也不唯心。則其既無形,也有質。則其既不易,也變化。則其既處靜,也生動。足見道是存在於宇宙之時間與空間中,是萬物時時刻刻具備的本真。故孔子說:「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這就是道家對道的「始母」,所孕育出來的「玄妙、玄徼」的結構和形態的表達。


2


道的陰陽結構與五行屬性


《易經》用卦爻表達了陰陽是構成宇宙萬物的基本結構,我們無從看到的道的形態,從此有了它的名字,這個名字就叫「陰陽」。


後期的黃老道家進一步發現,道除了含陰陽動靜之機外,還具有「金木水火土」的五行之氣,並由這個五行之氣相勝相推而運行而孕育出萬物。

道生無極:道家的神明之德是大道玄同的文化基石



世上萬物的誕生,在道家看來,都是遵循五行的基本要素(資料圖)


也就是說,世上萬物的誕生,在道家看來,都是遵循五行的基本要素,故道家認為天地之數不離五。這個五行之氣,既相生,又相剋。能順生,也能逆運,是為天道的基本規則。


修道者修什麼?除了要陰陽顛倒外,還要明白道所構成於萬物的五行之氣,也包括人類身心的構造。這些發現成為後世道家道教建立修道、修真理論的基礎。


這就有了《周易參同契》用陰陽五行之氣言丹理的表達形式。這就有了《悟真篇》用「三家相見」、「金木相併」、「四象和合」、「攢簇五行」等道學術語,來表達修真的道理。


《陰符經》是道家主要的修真、修道經典,它較為明確地指出:「天有五賊,見之者昌。五賊在心,施行於天。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陰符經》提出了天地有金木水火土的五行之氣,人體也是天地合德的陰陽五行之氣形成,且這個五行之氣不在人身之有形,而在人心之無形。故而進一步提出,人是靠修「不神之神」與天地合其德的。


也就是說,天道與人道相同,都遵循著道的體用規律。天地能夠孕育萬物,人類也能按照道之理,去修鍊自己的身心,去陰陽顛倒,去陰陽栽接,去明善復初。


張三丰祖師說:「延年葯在身,元善從復始。虛靈能德明,理令氣形具。」(《張三丰承留》)這似乎是站在道文化的理義方面,在給世人講解道家依照道之理去有作與無作,詮釋了人身本有長生藥的道理。這個長生藥是靠修鍊虛靈的人心,喚回本來的真神,用神明之德去實現身心並煉,以至於形神俱妙,與道合真,成為道家道教修道的準則。


由道之理而提出的修鍊真神的思想,也是靠修鍊者不斷地殺機,達到「機死神活」,而得「神明之德」的本真。


故張三丰祖師說:「人心絕,則道心見。」修道是一個不斷殺機的過程,只有做到萬有皆空,諸慮頓息的境地,努力為「神明之德」讓路,則神明自來,將會得到本性的自在。


是故道教《清靜經》說:「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與天地其合德,以人為本,修神明之德,是中華道家道教文化主宰世界的偉大命題。也就是說,人類和萬物同道同體,生活於自然界的人類,如果能夠管理好自己的身心,踐行知行合一的修真原則,則世界上的萬事萬物,也就自然而然變得有序了。


《陰符經》把人與萬物的關係,表達為「三盜既宜,三才既安」的天人合發。人類也應當效法天地之德,不斷積善立德、道德兩用、內外相濟,猶必和光同塵,積功累行,才是符合自然之道不可違的天道。用之於身心,是為修道者獲得「神明自來」的真神,才是人類在個體上求得修道與自然的玄同,一直是傳統道家的大道文化思想。


修道的層次有兩個部分,在道家看來,修命的階段,是修的太極;修性的階段,是修的無極。就修太極來講,它是「含陰陽動靜之機,具造化玄徼之理」的屬性(張三丰《大道論》)。故道家提出,修道者只有觀天之道,執天之行,完成陰陽顛倒,以道心制伏人心,以鉛制汞,陰陽性命合一,方符合人類養生與修真的根本法則。


3


從道的玄牝、玄德,看道家對玄同的理解


玉蟾祖師說:「道本無形,喻之為龍虎;道本無名,比之為鉛汞。若是學天仙之人,須是形神俱妙、與道合真可也。豈可被陰陽束縛在五行之中?要當跳出天地之外,方可名為得道之士也。或疑曰:『此法與禪學稍同』。殊不知終日談演問答,乃是干慧,長年枯兀昏沉,乃是幻空。然天仙之學,如水晶盤中之珠,轉漉漉地,活潑潑地,自然圓陀陀、光爍爍。所謂天仙者,此乃金仙也。夫此不可言傳之妙也,人誰知之?人誰行之?天下無二道,聖人無兩心,何況人人具足,個個圓成。正所謂『處處綠楊堪系馬,家家門閫透長安。』,但取其捷徑云爾。」(《修仙辨惑論》)


玉蟾祖師論修真、修道的要義,是要我們從後天五行,走向先天五行,實現「二五之精,妙合神凝」,正所謂「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是也。


道家論道的層次,是從有到無的返還,是五行攢簇的逆運,是人心復歸無極的修道。故呂祖說:「虛極靜篤神有象」是修道者修命的有生,「坐忘九載體無形」是修道者修性的無生。修道的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這整個過程修的是長生和無生,合起來就叫性命雙修。唯有無生的世界,才能實現道家由形神俱妙,與道合真的虛空粉粹。也就是從玄徼復歸無極的「玄妙」了。


修道的有生,也叫長生,修的是太極。而太極內含陰陽動靜之機,是為玄牝。修道的無生,修的是無極,無極是虛空虛靈而不可言說的玄妙的道。


故《道德經》的玄牝,也叫陰陽,是修道極其隱秘的理義。對玄徼的解讀,張三丰祖師這樣說:「真陰與真陽相對,真陰既不知,焉能知真陽乎 ? 今之學者,不惟不知真陽,亦且不知真陰,若知真陰,亦必知真陽矣。不遇明師,焉能猜度!」


這就是《至真訣》告訴我們的「動靜兩忘為無欲,無心心即真心」的道理。


太極玄牝之理,是道學文化最關鍵的名詞,是現代丹道文化急需就正的內容。因它內有神明之德,故成為張三丰祖師描述的「妙自無生現太極」的真無真有。

道生無極:道家的神明之德是大道玄同的文化基石



動靜兩忘為無欲,無心心即真心(資料圖)


老子說:「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我們若是將這裡的民比喻為人心,國比喻為人身的話,則這段經文用修道的視角去解讀,就會明白玉蟾祖師為什麼會將「玄德」解釋為「教父」的道理。其玄德思想,是為「不神之神」的神明之德啊。


修道的楷式,也就是模式,是《道德經》的始母與玄徼結構的表達。一個修道者,若是意不妄動,固守虛無,以養神氣,處於無思無慮,不睹不聞的虛極靜篤狀態,則愚之至,明之至。神明之德,就會自來,是為玄德,是為「施行於天」的逆中大順。


道家玄同的思想,在於我們對「玄」之理的解讀。玉蟾師說:天下同此道,聖人無二心。修道者唯有從玄牝中立定根基,則修道者的「真神」會「心不動念,無來無去,不出不入,自然常在」的。(《胎息經》)


《道德經》提出了上德和下德的不同概念,也為後世道學家指明了不同身份之人,修道的基本法則,也會不一樣。


《周易參同契》說:「上閉則稱有,下閉則稱無。下者以奉上,上有神德居。此兩孔穴法,金氣亦相胥。」


「萬古丹經王」的這段話,因傳承不同,解釋各異。我們這裡根據《參同契》的上德之人和下德之人的不同身份,來跟大家探討一下道家修道的方向究竟在哪裡。


魏伯陽祖師說的「上閉則稱有」的「上」,對應的是「上德之人」。如果修道者的身份已經是「上德之人」的話,那他已經有了什麼呢?當然是其已經有「神明之德」了。那麼,上德之人又沒有什麼呢?當然是已經諸慮頓息,沒有「人心私慾」了。


順理推知,上德者是已經閉合了「人心私慾」,才被稱作上德的。故上德之人已經有了自在的「神明之德」。故此《參同契》才說:「上閉則稱有。」


魏伯陽祖師說的「下閉則稱無」的「下」,根據上文的解釋,是指「下德之人」。下德之人因百欲感其心,萬事勞其形,因心擾之,而自動閉合了先天的「神明之德」。所以,下德之人有人心而無「神明之德」,是為「下閉則稱無」。


《參同契》告訴我們,社會發展到人心張狂的時代,凡夫俗子因物惑心,大多「為學日益」,不能「為道日損」,知識開而私慾雜,純白之體轉換為下德之人。一個修道者要想效法天道,就必須改變下德的屬性,轉化為上德。故《參同契》接著說:「下者以奉上」。意思是下德之人,一定要效法上德之人,要有神明之德的這個居心,才是奉行上德的足跡而行了。


道的有無轉換在修道者來講,是天機不可泄露的。一是不泄露,二是難以言傳。故《參同契》說:「此兩孔穴法,金氣亦相胥。」


哪兩個孔穴呢?這是丹書的密要——陰蹺與陽蹺。也就是前文張三丰祖師所講解的「能知真陰者,則必知真陽」的道理。

道生無極:道家的神明之德是大道玄同的文化基石



《參同契》書影(資料圖)


大多數後世修真者,由於缺乏對《道德經》「玄徼」思想的理解,而讀了《參同契》這樣的句子,往往不知不覺執泥於肉體的上下部位,或腹部的丹田穴位上,或氣脈的上下升降中,或男女軀體的生理穴道上,去千方百計揣摩所謂的孔竅。成了《參同契》批判的:「世人好小術,不審道深淺」的盲修瞎練。


《呂祖黃鶴賦》說:「上德以道全其形,是其純乾之未破;下德以術延其命,乃配坎離而方成。是以用陰陽之道,即依世法而修出世之法;效男女之生,必發天機而作泄天之機。」呂祖進一步地將上德和下德,這兩種不同身份的修道,在理論上作了明示。


《悟真篇原序》說:「老氏以煉養為真,若得其樞要,則立躋聖位;如其未明本性,則猶滯於幻形。」


《悟真篇後序》說:「夫欲免夫患者,莫若體夫至道;欲體夫至道,莫若明夫本心。故心者道之體也,道者心之用也。人能察心觀性,則圓明之體自現,無為之用自成。不假施功,頓超彼岸。」


祖師這裡明確指出了「本心、本性」,才是修道者的根源。這樣的警示之語,在《悟真篇》中是可以信手拈來的。


自《悟真篇》問世以來,人們往往犯了「道無奇,好奇早把路途迷」的迷惑,大多舍簡從繁,對《悟真篇》這樣的淺顯的句子,而熟視無睹,顧若罔聞。


故張三丰祖師無不痛心地說:「噫!真何由悟哉?世人皆欲悟真,而悟之不真,非悟也;真之不悟,非真也。今即字義解明之:悟者,覺也,求也。真者,實也,正也。夫人知之也,豈知『悟真』二字書義亦深乎?」


弘揚道家道教世界玄同的大道文化思想,堅持道家文化與宗教的本土化、中國化,堅持從教育的角度,從文化的源頭,去尋找道學的根源,本著去偽存真的精神,去堅決割捨道家道教經書中的糟粕,才能還道學以清新的空氣,一個有希望的未來。


4


人心與道心的玄同,將是人類邁向修真日常化的宗旨


道家道教將道的精神用於身心的合修上,並跟道的屬性相統一。雖歷代道學家對修真獲得的效果,有相同的解釋。但所用的稱謂,還是有所差別的。


呂祖以對於顛倒陰陽,是按照退陰返陽的次序,實修到體變「純陽」為了命。王重陽祖師創立了全真道,以修得「全真」的性命混合為歸宿。丘處機祖師自號長春真人,將自在的真神所反應的境界,用「長春」來表達。而張伯端祖師,直接就用「悟真」二字,來命名他的著作,以告誡人們注意修真方法,是要用「悟真」的心法去實現。元末明初的張三丰祖師的道學,似乎進一步從方式方法上,用行立坐卧的日常活動,將修行結合現實生活的常態,有一個較為系統的修行法門在涌動,這些可以參看太極拳術的內涵,去窺探出一些玄機。


道學修真的這些理論源頭,無論金丹文化,還是內家拳術,似乎都在呼喚一個文化重構的新時代。


這些傳統道學的演繹過程,雖然有著時代變遷的痕迹,但其所特有的陰陽顛倒的道家文化基因,這些具有中國文化元素的大道文化,將是亘古不變的。


儘管社會的進步與道的淳精神相背離,儘管出現人心不古,物慾橫流,腐鼠成金的人性瘋狂。但從道學的視角去看,無非回歸人性的善持的道法,也應跟著變化而已。


遵循道的原則去修道,既然呈現為一種複雜化的末法時代,但處理好人心的顛倒問題,無非就是《道德經》提出的「上德」和「下德」的身份不同,所採用的方式方法,會跟著變化而已。

道生無極:道家的神明之德是大道玄同的文化基石



返璞歸真(資料圖)


故近古以後的道家修道,已經在逐漸跟社會的發展對接,逐步結合日常活動,提出以暇以整的修真,圍繞返璞歸真的大道情懷,以還大眾健康的身心。


元明以後,社會上出現了各種各樣的道法,多給人以拐杖,卻不能奪走那些拐杖。這些道法、這些拐杖,讓糊塗的修道者執持了一輩子。


我們發現,近古以後的道學家們,有好多是一直在積極通過文化宏道,總是圍繞古老而嶄新的道學體系,不斷創新與構建新的法門,以指導人們的修行生活化、社會化。這些道文化均以武術養生,健身氣功,內家拳術和丹道的形式出現,在社會上得到了一定的普及與傳播。


誠然,一些道術跟當代的氣功一樣,表現為曇花一現,這大抵跟缺乏道學文化根柢的支撐分不開。故實現道學玄同的人文價值,建設利於身心健康的新道學體系,將是內家拳術等道家文化發揚光大的基本保障。


這將對萬物與社會的和諧、對生命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都有著積極而健康的時代意義。


道家道教文化,應注重從道學理論方面,去取得內家拳術的認祖歸宗。唯有善養氣者,方能實現內家拳術升華至「虛靈能德明」的高度。《太極拳論》說修太極的本質,是要「階及神明」。《拳論》說練拳的本質,是:「固靈根而動心者,武藝也;養靈根而靜心者,修道也。」張三丰祖師強調指出:「未聞道者急求師,已聞道者急求葯。」


由此看來,無論武者、道者、醫者、藝者,都應遵循道學所追求的這個神明之德,即為陰陽顛倒的原則去修道,才是符合道學的修行。何其中華武術武藝的理論源頭與最高境界,卻又不在我們的傳統道家文化當中呢?


所以,《悟真篇》告訴我們:「休施巧偽為功力,認取他家不死方;壺內旋添延命酒,鼎中收取返魂漿。」才是張三丰祖師所要講的太極修真的「妙自無生現太極」的修鍊正途。


故而,《陰符經》告訴我們:「性有巧拙,可以伏藏。」。要用《道德經》的「我其悶悶」的法則去「求葯」,則「不神之神」,將不請自來。


弘揚道家道教文化所獨有的集養生、健身、修真於一身,匯科學與宗教於一體的道學,一定會伴隨著這個中華文明之魂而普及於世界,綻放出燦爛的花朵。


因此,天地合德,神明自來,是實現修真者形神俱妙,與道合真的基礎。而世界玄同的前提,依賴於人類本性的回歸,道生無極,才是中華道學求得世界玄同的大道之魂。(編輯:憶慈)


溫馨提示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下面的「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築路突遇離奇怪事 山村窪地竟是萬人坑
從「閑處揣心」問別人該怎麼辦 不如問自己
先懂道家的「承負」,再講我們的「活法」
道教魔王神位高、職責大 修道路上繞不過的大boss

TAG:騰訊道學 |

您可能感興趣

道教神仙中並無鴻鈞老祖,為何被流傳成大道實體,三清之師?
心道樸素 大道無為
道家的十大智慧:大道至簡,淳樸自然
《易經》大道:天道剛健、地道厚實、人道中庸
大道知行講堂丨王中江《儒商的精神和理念:經濟倫理和企業之道》
從《道德經》悟人生大道
道家,金丹大道浅见!
朱之文通過《我是大明星》和《星光大道》出名
崑崙神界與老子大道
太極:大道之母,智慧之源
大道知行講堂《儒商的精神和理念:經濟倫理和企業之道》講座成功舉辦
《修道成佛之路》之二十五:研讀《道德經》領悟大道精髓
徐小躍:三智大道與中國傳統文化
儒家養生大道:父母之愛無條件
中國神話之太上老君是什麼意思何謂道最高信仰太上無極大道
這個冰道是通往財富的大道
從《道德經》悟人生大道(三)
中國文化中尊師重道的密意,禪宗以心傳心之大道盡在其中
大道無為-讀破《道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