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金針王樂亭老十針及臨床應用

金針王樂亭老十針及臨床應用

導讀「內傷脾胃,百病由生」,本文分享金針王樂亭的老十針及臨床應用,詳細介紹王老「治其本,以胃為先」的針灸學術思想。本文平實質樸,實用易操作,加減化裁療治百病,是習醫者很好的參考資料。

金針王樂亭老十針及臨床應用


金針王樂亭老十針及臨床應用


「老十針」是金針王樂亭教授從多年醫治腸胃病的實踐中總結出來的針灸處方和「治其本,以胃為先」的學術觀點。「老十針」不但用於消化系統疾患,在治療其他系統疾病中通過辨證,以「老十針」加減化裁進行治療,可收到滿意的效果。

1、「老十針」的來源

「老十針」是金針王樂亭教授從多年醫治腸胃病的實踐中總結出來的針灸處方和「治其本,以胃為先」的學術觀點。王老在1966年前後才把「老十針」定型下來。王老的弟子高立山教授又稱「老十針」為「胃十針」。《素問·太陰陽明論篇》云:「脾者,土也,治中央。」脾為土臟,灌溉四旁,主運化升清,將水谷精微上輸至心、肺,通過心肺化生氣血營養全身。脾胃主一身之氣機,脾升胃降,升降平衡,一身之氣機才可正常運行。明代戴思恭認為「胃為水谷之海,法天地,生萬物,……五臟六腑皆享之以為主,榮衛天真皆有谷氣以充人」。脾氣生髮向上,則元氣才能充沛,人體始有生生之機。所謂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中醫治療中強調「治病必求其本」。

2、「老十針」穴位組成、方義及定位、局部解剖

2.1「老十針」穴位組成

主穴:中脘、足三里(雙);

配穴:上脘、下脘、氣海、天樞(雙)、內關(雙)。

2.2「老十針」的組方方義

中脘為胃之募穴,乃足陽明胃經經氣匯聚之處,可助胃消化水谷,溫通腑氣,升清降濁,調理中焦之氣機。足三里為胃之合穴,具有健脾和胃、通調腑氣之功。中脘與足三里相配伍可調中益氣,升清降濁。上脘、中脘、下脘三脘配合,具有調整胃腑收納、腐熟和吸收水谷之效。氣海和中脘相配可助其益氣昇陽之功。天樞為大腸募穴,可消導積滯,調益脾氣。內關配以中脘、足三里,有助其升清降濁、調理氣機之功。諸穴相配共奏調中健脾、升清降濁之效。

金針王樂亭老十針及臨床應用

2.3「老十針」的定位及局部解剖

上脘:是任脈與足陽明、手太陽經交會穴。定位為臍上5寸。局部解剖有腹壁上動、靜脈,布有第七肋間神經前支的內側皮支(內部為肝下緣及胃幽門部)。

中脘:胃的募穴;八會穴之一,腑會中脘;任脈與手太陽、少陽、足陽明經的交會穴。局部解剖同上脘穴(內部當胃幽門部)。

下脘:任脈與足太陰經交會穴。定位在臍上2寸。局部解剖有腹壁下動、靜脈;布有第八肋間神經前支的內側皮支(內部為橫結腸)。

天樞:大腸的募穴。定位在臍旁2寸。局部解剖位於腹直肌及其鞘處;有第九肋間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下動、靜脈分支;布有第十肋間神經分支(內部為小腸)。

氣海:定位為臍下1.5寸。局部解剖在腹白線上;有腹壁淺動、靜脈分支及腹壁下動、靜脈分支;布有第十一肋間神經前支的內側皮支(內部為小腸)。

內關:手厥陰經絡穴;八脈交會穴之一,通陰維脈。定位於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局部解剖有指淺屈肌,深部為指深屈肌;有前臂正中動、靜脈,深層為前臂掌側骨間動、靜脈;布有前臂內側皮神經,下為正中神經,深層有前臂掌側骨間神經。

足三里:為足陽明經所入為「合」。定位在犢鼻穴下3寸,脛骨前脊外一橫指處。局部解剖在脛骨前肌、趾長伸肌之間;有脛前動、靜脈;為腓腸外側皮神經及隱神經的皮支分布處,深層當腓深神經。

金針王樂亭老十針及臨床應用

3、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項

3.1操作方法

患者取仰卧體位,常規消毒穴位

針法:針刺腹部穴位均採用直刺0.3-0.5寸,腹部穴位要求以無痛為佳;內關穴採用直刺0.5寸,局部酸脹,可有向指尖放射的觸電感;足三里直刺2寸,稍偏向脛骨方向,針感(有麻電感)向足背放射。

3.2注意事項

針刺腹部穴位均要求無痛淺刺。上脘內部為肝下緣及胃幽門部;中脘內部當胃幽門部;下脘內部為橫結腸;天樞內部為小腸;氣海內部為小腸,在女性恰在子宮底部,針刺過深可刺中內部臟器。針刺內關穴時宜針刺0.5寸,針刺過深超出其經穴範圍,反而起到外關的作用。飯後、尿瀦留、腹水、腸梗阻、女性月經期、孕婦及局部皮膚有破損和感染者不宜針刺。患高血壓、腦出血及冠心病的患者針刺時應慎重,針感宜弱,或緩針刺治療,待病情穩定後再針刺治療。

4、適應證

「老十針」不但用於消化系統疾患,在治療其他系統疾病中也得到廣泛的應用。基於筆者對「老十針」的臨床應用和對其作用的分析認識,認為「老十針」不僅治療脾胃病,對其他疾病治療效果也很好,如更年期綜合征、失眠、呃逆、脫髮等,通過辨證,以「老十針」加減化裁進行治療,可收到滿意的效果。

5、典型病例

5.1更年期綜合征

患者女,50歲,2008年5月3日初診。

病史:患者來時有心悸、心情煩躁易怒,陣發性手足心熱,胸悶憋氣。曾查心電圖未見異常。曾口服「地奧心血康」、「丹參片」等藥物,癥狀不見好轉。近1個月來諸症加劇,經常出現心悸、胸悶,情緒不穩定,陣發性手足心熱,出汗,腹脹納呆,月經紊亂。口服「更年康」、「疏肝散」等癥狀有所改善。

:形體發胖,精神可,舌質紅,苔薄白,脈弦細。

西醫診斷:更年期綜合征。

中醫診斷:郁證。

治則:疏肝健脾,安神定志。

針灸處方:

①「老十針」加三陰交、太溪、太沖。

②五臟俞加膈俞。

③走罐治療(取穴:背腰部督脈以及兩側足太陽膀胱經的俞穴)。

金針王樂亭老十針及臨床應用

操作方法:

每周治療3次,其中2次採用處方①針刺,其中1次首先用玻璃火罐在腰背部督脈及膀胱經兩側走罐後取五臟俞、膈俞點刺放血。20次為1個療程。經過治療10次後,癥狀有所減輕,針刺3個療程後,諸症消失。

按:中醫認為,婦女在絕經前後腎氣漸衰,天癸將竭,沖任脈虛,生殖功能逐漸減退以致喪失,臟腑功能減退,使機體陰陽失去平衡而導致該症。應用「老十針」加減來疏肝健脾,在金元時期李東垣著《脾胃論》中即有記載:「內傷脾胃,百病由生」,其認為脾胃受傷是許多病的根源。五臟俞加膈俞來調理氣血,《內經·調經論》日:「氣血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走罐的機制是一種「良性刺激整體療法」,它可以調節陰陽平衡。

5.2失眠

患者女,34歲,因頭昏頭暈,失眠健忘半年余,加重1周於2008年3月10日初診。患者因準備參加職稱考試,精神緊張,工作繁忙,於半年前開始出現入睡困難,有時到凌晨2:00~3:00才能入睡,有時整夜無法入眠。近1周頭昏頭暈,失眠健忘加重,胃脘及兩肋脹痛,甚則周身酸痛,納差,月經紊亂,經量少。

查體:患者精神差,而色萎黃,舌質淡,少苔,脈細弱。

西醫診斷:神經衰弱。

中醫診斷:不寐。

治則:鎮靜安神,疏肝健脾。

針灸處方:

①印堂,太陽(雙),風池(雙);

②「老十針」加三陰交、太溪。

操作方法:

首先針刺處方①,再針刺處方②,留針25 min,每周針刺3次,經過治療1周後,入睡困難開始改善,睡眠質量可,繼續治療20次後,睡眠基本正常,患者精神佳,食可。

按:不寐通常稱為「失眠」。本證是以經常難以入睡為特徵的一種癥候。不寐的病情不一,有初起難以入眠者;有寐而易醒者,醒後不能再眠者;有時寐時醒,睡眠不穩者,或亂夢紛紜者;甚則還有通宵不寐者。不寐在現代醫學中屬於神經衰弱範疇,失眠長久不愈,往往出現頭暈、健忘、心悸、睏倦等症。

應用處方①可調理髓海,鎮靜安神,應用「老十針」加減來疏肝健脾而治療多種原因引起的失眠,不論病程長短均收效滿意。在臨床治療中,還必須結合心理治療,在充分傾聽患者病痛感受後,分析其致病外因,確定其致病內因,啟發患者找出心理癥結,指出本病性質是功能性的,具有可治癒性,使患者能移情易性,克服心理障礙,從而加強針刺療效,提高療效。

金針王樂亭老十針及臨床應用

5.3呃逆

患者男,45歲,2008年6月12日初診。患者10d前因急性心肌梗死入住我院心內科,經治療後心悸、胸悶、氣短、心前區不適好轉,2d前開始出現呃逆。

:患者精神差,而色蒼白,呃聲不斷,舌淡,苔薄白,脈細弱,眠差。

西醫診斷:膈肌痙攣。

中醫診斷:呃逆(脾胃陽虛型)。

治則:健脾和胃,理氣而降逆止呃。

針灸處方:

①內關、人中、三陰交;

②「老十針」。

操作方法:

首先針刺處方①,針刺後不留針;然後針刺處方②,留針20min後起針。經針刺1次後呃逆停止,繼續選用處方②治療5次後患者精神好轉,納食佳,睡眠好轉。

:呃逆中醫認為責之脾胃運化失司,氣機失於調暢,逆氣而發,應用處方①醒腦開竅,鎮靜止呃,再用處方②健脾和胃,理氣降逆來善後,故療效顯著。

5.4斑禿

患者,女,24歲,因頂枕部出現2~3個大小不一的圓形脫髮3個月,2008年7月4日初診。患者3個月來因感情問題,精神不佳,出現失眠,隨後頂枕部出現2~3個大小不一的圓型脫髮。

:患者精神焦慮,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數。

西醫診斷:斑禿。

中醫診斷:斑禿(血虛風燥型)。

治則:養血熄風。

針灸處方:

①梅花針叩刺斑禿局部,並局部塗搽薑汁。

②「老十針」。

金針王樂亭老十針及臨床應用

操作方法:

首先應用處方①後再應用處方②,留針25 min,每周3次,20次為1個療程。經針刺1個療程後脫髮部位開始出現細絨的黑髮,經過3個療程後所有斑禿處均長出黑色毛髮。

:斑禿也稱圓形脫髮症,俗稱「鬼剃頭」、「油風」,其原因尚不明確,可能與精神、神經功能障礙有關,也可能與內分泌功能紊亂有關,遺傳因素也是其原因之一。中醫認為,發為血之餘。毛髮疾患常與氣血虧虛有關,肝藏血,肝氣不舒暗耗陰血。應用「老十針」健脾和胃,調理氣血生化之源,生薑味辛、性溫,具有溫通經絡、溫養氣血的作用,配合梅花針叩刺局部使血液循環加強,從而改善局部營養。

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中醫思維十平台無關,僅供臨床思路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員請勿試藥。

本文摘自《現代中西醫結合雜誌》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平台推薦最受歡迎的健康精品文章:

「喝茶不洗杯,閻王把命催」,喝茶還有什麼講究?

木瓜——風濕痛患者的「福瓜」

本平台為雲南省中醫藥管理局主辦的官方今日頭條號,如您還未訂閱,請添加訂閱,免費獲取更多實用權威健康養生內容,或可關注「雲南中醫」微信號(yunnanzhongyi)。

溫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圖文信息,僅供大家參考學習,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如有需要,請在中醫師指導下使用。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發布,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南中醫 的精彩文章:

夏枯草散結,巧用治增生
治療前列腺增生症的秘方秘法
黃煌:「體質辨證」效如神——黃連解毒湯、葛根湯和桂枝茯苓丸
胡希恕:如何學習《傷寒論》太陽篇

TAG:雲南中醫 |

您可能感興趣

針刀應用解剖與臨床李石良著
補陽還五湯的臨床應用
張玉珍:腸內營養製劑的臨床應用
李士懋:烏梅丸臨床應用心得
桃核承氣湯及其臨床應用
袁紅斌教授論阿片類藥物的臨床應用
馮世綸教授應用《外台》茯苓飲臨床經驗
丹參配伍系列臨床應用(四)
陳瑞春: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湯的探討與臨床應用
訪談丨中醫藥治療肝硬化的優勢及臨床應用
聽會穴的配伍及臨床應用相關介紹
肝臟的分幾葉?臨床如何應用?
劉渡舟:苓桂術甘湯的臨床運用
李可老中醫「扶陽是真理 八法不可廢」臨床應用
中藥臨床應用筆記
條口穴的功用及臨床應用
柳百智教授談針刀臨床中的六個「度」
中醫藥治療肝硬化的優勢及臨床應用
小兒臨床常用解熱鎮痛葯的合理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