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科學傳播如何有效地實現

科學傳播如何有效地實現

科學傳播如何有效地實現



楊嶺楠 編譯

政治真相這一概念好像變得越來越靈活了,至少牛津英語詞典現在的解釋看來如此。牛津詞典在2016世界年度辭彙中列入了「後真相」(post-truth)一詞,意指一些特定狀況,在這些情況下,客觀事實對公眾意見的影響沒有情感訴求或個人信念產生的影響大。當人們受到誤導,或者基於錯誤信息做出決定,會引發什麼後果呢?答案顯而易見,我們乘坐的飛機會有安全風險,醫療水平會下降,經濟的全球競爭力會下降……類似的後果不勝枚舉。


很多科學家和科學傳播工作者長期以來對科學依據的使用存在不當,代表性的例子比如一些極富爭議的話題——全球變暖的原因,兒童疫苗的益處等。一項揭示疫苗和自閉症之間聯繫的長期研究,可能會導致研究人員失去行醫執照,然而疫苗普及率卻仍然偏低。


人們近期才開始系統性地思考如何改善公共話語,對具有爭議性的科學問題做出合理決策。科學家自然喜歡科研證據作支撐,希望用最有效的方式讓人們了解科學家所掌握的知識以及所做的工作。


在遇到不同問題、不同社會場景和不同觀眾時,科學傳播學這門科學還不能夠給出一個既便捷又具體的方法,達到最好的溝通效果。

大約一年前,美國科學工程和醫學院組織了一支專家隊伍,由不同領域的專家和從業者組成,探討研究與實踐之間的落差,最終將科學的思考方法有效運用在科學傳播過程中。


這個團隊剛剛發表了研究結果——「有效的科學傳播:研究議程」。透過這個研究結果,我們可以掌握,在不確定性或爭議性問題出現時,何謂真正有效的科學傳播,科學傳播重要性的原因,科學傳播難度大的影響因素,以及研究人員和科學傳播者如何讓人們增強對科學傳播發生機制和條件的了解。


細菌學家與孩子們在美國威斯康星科普節上互動,這也是向大眾傳播科學的一種途徑。

科學傳播如何有效地實現


有效實現科學傳播的初探索


研究團隊發現,有效的科學傳播過程異常複雜。它關係到對觀眾意見的聽取和觀眾的參與,研究難度較大。傳播內容、對話的參與者、社會和媒體的動態性都起到了關鍵作用。而當問題或相關政策的影響具有爭議性時,這三個因素則更為關鍵。人們的固有看法、社會或政治背景也會產生重要的影響。這樣一來,找到共性的解決辦法並不容易。


由於這種複雜性,科學傳播的實踐更多地被視為一門藝術,而不是一門科學。優秀的傳播者,像記者、博主、科學家或視頻網站YouTube一類社交媒體和平台的活躍者經常會互相取經,參加專業培訓,也會通過反覆試驗得到經驗。


遺憾的是,社會科學並沒有告訴科學傳播者們如何更好地實現科學傳播,也沒有提出具有實踐性經驗的指導方針。


美國科學院早前召開了兩次會議,討論了科學傳播這個研究課題。與會專家的領域差異性較大,研究課題涵蓋行為經濟學、行為社會學,同時也涉及了媒體和傳播領域。這些研究逐步捋清了研究人員對科學傳播方法的掌握情況。

人們也逐漸認清,科學傳播的所謂「缺失模型」(deficit model)並不管用。它假設人們對科學領域的了解一片空白,需要接受科學知識的灌輸和科學素養的提高,然後就可成為更理性的決策者。缺失模型失敗背後的原因並不是人們不夠理性,而是人們對信息都有內在的自我認知方式,做出的相應決策是考量不同因素的結果。


我們都知道,人們都有一個判斷傾向,往往在大腦中習慣走捷徑,做出信息接受、拒收或者解釋的行為。所以人們更容易通過信息的表面價值去鞏固世界觀。


信息出現和構成的方式對人們理解和使用信息可以產生重要的影響。比如轉基因食品的概念深入人心,即使它已然不是新概念,但人們一聽到它,不免總是條件反射般地認為,科學家創造出非自然的生物會帶來無法預測的後果,隨之人們會將其上升到倫理高度,開始擔心科學是不是走得太遠。

科學傳播如何有效地實現


掌握科學證據會對現實世界有所影響,比如在做醫學決策時。


決定因素遠非客觀事實那麼簡單


科學傳播會涉及到共識性問題,比如病人打疫苗的好處和風險。它也會涉及到更廣泛的社會性爭論——科學引發的倫理、道德或政治問題,比如轉基因問題。目前人類的基因編輯能力發展飛速,再過十年,CRISPR(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基因編輯技術)和類似的技術對人類的生活有著深遠影響。從動植物基因編輯、疾病控制,到食物製造甚至到人類的基因編輯,處處可見影響。


但是,我們利用科學並不能解答所有的問題。比如,作為人類意味著什麼?編輯人類胚胎基因是否符合人類倫理?如果人們在決策時沒有機會深入了解科技證據潛在的影響,從而對科技的發展和應用無法做出正確決定的話,未來無異於像中彩票一樣,不可預知。


科學傳播中伴隨著高度的倫理責任,發布信息和發布方式,也與人們的價值觀、信念和角度息息相關,它會影響人們的觀點、態度和行動。仍然以疫苗接種為例,科學家有充分的證據證明疫苗接種率降低會帶來健康風險。但是否強制執行疫苗接種,或者改變人們的固有態度,實際上是政治問題,科學家自己並不能解答(決)。


如何制定更合理的傳播方案


所有的科學傳播過程都在不同程度上暗含著價值觀。信息是與其出發點和落腳點捆綁在一起的,即使科學真相本身是客觀公正的,它也不得不受出發點和落腳點的影響。儘管科學傳播存在複雜性,但也是由於這種複雜性,科學傳播的有效實現需要更堅實的實證基礎。


美國科學院針對科學傳播的複雜性,提供了一些建議,下文精選出五條,供參考:


使用系統的方法指導科學傳播。換言之,在一整張由信息和左右人類想法和行動的影響構成的網路之中,科學傳播只是其中的一個鏈條。


評估科學傳播的效力。研究人員通常會評估效果,但是人們通常習慣先傳播,後評估。而傳播最好建立在充分的觀眾經驗和語境經驗基礎上,因為科學家想傳達給公眾的科技風險常常與公眾的希望和考慮無關。


科學家要與大眾進行良性互動,無論科學帶來積極的效果還是風險,都要達成誠實的雙向對話。


考慮社交媒體的正面和負面影響。


對於爭議性的問題,對傳播的時間和方式要有更清醒的認識。這就需要不同領域的專家進行專門研究,用策略性投入來發展科學傳播學。同時,也需要科學傳播研究者和踐行者之間更多的互動和合作。我們要認真思考科學傳播的出發點,如何與觀眾或讀者進行合作,尊重科學傳播,使其具有社會價值。


具體行動起來很難實現,但是我們完全可以避免對科學證據的忽視,深入鑽研科學傳播這門科學,讓科學與證據更有效地結合起來,從而影響人們做出的決策。


科學媒介中心(Science Media Center)秉承著全球視野,時代高度,歷史縱深,科技前沿的理念,致力於傳播科學共同體權威,理性,及時,準確的聲音,並為廣大科技工作者搭建科學傳播的平台。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媒介中心 的精彩文章:

中學生科學素質讀本
恐龍緣何種類繁多?(下)
中學生科學素質讀本(九)
若輕言放棄,科學傳播可能跌入「後真相」世界的深淵
中學生科學素質讀本(一)

TAG:科學媒介中心 |

您可能感興趣

性別與科學傳播
「科學傳播」的那些事
科學巨星與科學傳播
科學家發現瘧疾傳播的「分子推手」
科學傳播,我有我主張
謠言為什麼傳播速度遠大於科學?
基礎研究、哲學與科學傳播
科學傳播的媒體轉向
社交媒體是如何扭曲和誤導科學傳播的
科學家稱無人機或能代替蜜蜂傳播花粉:實用性存疑
結合佛法與科學 機器僧賢二傳播暖萌正能量
創新科普形式,玩轉新媒體傳播——中國地質學會科普直播重磅來襲
構建可愛傳播 中日學者探討萌力量如何改變中國
研究發現控制耐葯菌傳播的關鍵在於醫院!
學術經驗傳承學習班 弘揚傳播中醫藥文化
十大科學傳播事件
如何創作科普文章?同行有話對你說 | 科學傳播沙龍
科學家的社會責任感與面向科學家的科學傳播
在美國學習傳播學是怎樣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