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養殖業中的抗生素何去何從?沈建忠院士答問

養殖業中的抗生素何去何從?沈建忠院士答問

養殖業中的抗生素何去何從?沈建忠院士答問



日前,一篇發表在《自然-微生物學》雜誌上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國際關註:一種「超級耐葯基因」 mcr-1能夠在家禽養殖環境中產生,並伴隨整條產業鏈,從上游種雞場一路傳播到銷售點。人們從超市貨架上採購肥雞肥鴨的時候,一些攜帶耐葯基因的細菌也許正悄然逼近。

研究顯示,在禽畜飼料中大量添加多肽類黏菌素是mcr-1基因泛濫的罪魁禍首。這種現象正嚴峻威脅著人類阻擊革蘭氏陰性菌感染的「最後一道防線」,養殖業抗生素利用等問題再一次成為焦點。


近日,論文通訊作者——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院長沈建忠及其團隊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解答了關於黏菌素等抗生素耐藥性危機的問題。


mcr-1 何以成為「最後一道防線」?


2015年,沈建忠團隊和華南農業大學的劉健華團隊首次在豬肉、雞肉和人類患者身上發現了mcr-1基因。一年之內,便有超過30個國家發現了這種基因。

攜帶mcr-1的細菌能對抗生素藥物——多肽類黏菌素產生抗藥性。黏菌素不是臨床上的一線抗生素,但當其他治療方法都失效時,這種藥物將是革蘭氏陰性菌感染病患的最後一線生機。


對黏菌素的耐藥性其實早已出現,但在過去幾十年間,耐葯菌的檢出率一直維持在一個很低的水平。「直到最近5、6年,國內外都發現這一檢出率開始急速攀升。」沈建忠說,「去年我們對一些動物產品進行了檢測,發現檢出率已經高達30%~50%!」


多國科學家開始尋找這背後的原因。沈建忠領銜的科研團隊率先發現,mcr-1耐葯基因可能來源於家禽養殖環境,而黏菌素這種藥物恰恰在養殖業中運用廣泛。包括發達國家在內,黏菌素常常被用於動物疫病的預防和治療。而在中國、巴西以及一些東南亞國家,粘菌素還會作為促生長劑,被大量添加在飼料當中。


養殖業中的抗生素何去何從?


「在可見的未來,抗生素不可能從養殖業中完全退出,不僅我們國家是這樣,發達國家也一樣。如果完全擯棄抗生素,家禽家畜的健康就得不到保障,這會給食品安全帶來更大的威脅。」針對輿論對抗生素的恐慌和排斥,沈建忠如是說。

但是這項研究將養殖業抗生素使用中最敏感的一個問題,暴露在了陽光之下:該不該將抗生素作為飼料添加劑,用來促進禽畜生長?


早在2006年,歐盟所有成員國便已禁止將抗生素作為促生長劑使用。美國雖然至今仍保留這種做法,但從今年起,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已將人與動物共用的重要抗生素作為獸醫處方葯來加以管控。


「這是大勢所趨。」沈建忠說,「未來,各個國家將抗生素作為飼料添加劑的使用,必然會越來越少。在我國,也將逐步限制抗生素在養殖業中的使用。」


從今年4月起,我國將禁止黏菌素作為飼料添加劑和促生長劑的使用。但與此同時,黏菌素仍被允許用來防治動物疫病。沈建忠提醒人們,這意味著黏菌素被超量使用甚至濫用的風險依然存在,進一步的跟蹤、監督和管理不容放鬆。


亡羊補牢,為時可晚?

此前有外媒稱,mcr-1耐葯基因已經大面積傳播,中國禁用黏菌素促生長劑的舉措「可能為時已晚」。對此,論文第一作者、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汪洋解釋,大多數細菌的耐藥性都是可逆的,在停葯一段時間後會有所回落。


「對細菌自身而言,耐葯基因並非多多益善。」汪洋說。他形象地打比方道,就像一個人攜帶太多武器會感到疲憊那樣,細菌攜帶的耐葯基因也會消耗很多能量——作為一種對環境的適應性代價。一旦外在環境中的抗生素威脅減少,這些耐葯基因的存在頻率也會相應降低。


食物鏈會不會成為耐葯菌的流通鏈?


這項研究還涉及另外一種超級耐葯基因——NDM-1,這種基因能使另一種抗擊革蘭氏陰性細菌感染的抗生素藥物碳青黴烯失效,它的發現也曾引起人們的深切擔憂。

科學家們發現,NDM-1和mcr-1可以同時存在於同一個細菌中,分別處在不同質粒上,但是可以一起轉移。對這種加了「雙保險」的細菌,碳青黴烯和黏菌素兩大類特效藥都將束手無策。


由於碳青黴烯在養殖業中毫無用處,孵化場的小雞身上並沒有發現NDM-1,但從商品雞開始,一直到產業鏈條的下游,都發現了這種耐葯基因。檢測結果顯示,家禽身上的NDM-1基因可能來源於周圍的人類、狗、蒼蠅或野鳥等。


「這是一個警示。」沈建忠說,「說明某些重要的耐葯細菌的確能通過食物鏈在人與動物間互相傳播。」


在家禽家畜和野生動物的腸道中,往往存在龐大的益生菌群。如果這些菌群攜帶耐葯基因,那麼這些動物就成了活動的耐葯菌儲藏庫,一旦進入適宜的環境,便很容易大範圍散播耐葯菌。


耐葯基因能聚團成「島」?


今年1月,沈建忠團隊在《柳葉刀-傳染病》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研究成果顯示,臨床病人身上的mcr-1檢出率不到3%,健康人群則更低。但有一個現象值得警覺:如果病人此前使用過碳青黴烯類或沙星類的抗生素,他們體內的mcr-1檢出率就會顯著升高。


「我們推測,大腸桿菌一旦攜帶mcr-1,會更容易和其他耐葯基因整合。」沈建忠說。他們擔心這種整合特性會導致「耐葯基因島」的形成,即細菌細胞內存在一個能夠盛放各種耐葯基因的「籃子」。如果這種情況真的出現,那將形成真正意義上刀槍不入的「超級耐葯細菌」。


如何遏制養殖業抗生素亂象?


採訪過程中沈建忠一再強調,在可見的未來,抗生素不會退出養殖業。因此,完善相關法規並敦促其落實,加強抗生素使用環節的監管,是迫在眉睫的重大命題。


不可否認的是,養殖業濫用抗生素的弊病仍然存在。要對這些抗生素進行處方化的嚴格管理,需要大量執業獸醫。「但是我們國家執業獸醫的人數遠遠不夠。」論文共同作者之一、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吳聰明說,「目前已經拿到執照的獸醫,大多呆在城市給寵物看病,願意為農村養殖場提供服務的少之又少。」


吳聰明告訴記者,那些以家庭為單位的養殖散戶,家裡的禽畜生了病,一般難以找到執業獸醫診治,多數情況是憑經驗自己上藥店買葯治療,一種藥物無效就換另外一種,甚至隨意同時使用多種藥物。


按照規定,藥店出售獸葯和養殖場使用獸葯均需要有獸醫師處方,且必須有完善的記錄,但是實際執行狀況並不理想。一些地方行政部門的監管不到位或流於形式,對藥店和養殖場來說,如實記錄獸葯的出售和使用情況不僅麻煩,而且存在違規受罰的風險,少記錄或不記錄反而輕鬆無事。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規模化養殖的技術水平已有了顯著提高,但養殖場的衛生條件和管理水平依然不夠理想,動物疫病的發生率仍較高,這也是導致抗生素過量使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這些現狀的改變,還要藉助於國家法規制度的進一步完善與落實,相關科學技術的深入研究與推廣應用。」吳聰明說。


中國生物技術網誠邀生物領域科學家在我們的平台上,發表和介紹國內外原創的科研成果。


本公眾號由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信息中心承辦


微信公眾號:中國生物技術網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生物技術網 的精彩文章:

人類基因編輯研究報告全球發布 提出科學、倫理與監管基本原則
逆天了!科學家們造出了久違的三角形分子
麵包放久了別急著扔,看看它好處!

TAG:中國生物技術網 |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為何能在此項技術領先美俄?院士給出振奮答案!
院士提醒:這些營養誤區醫生也會犯,你呢?
中科院院士王曉東:生物醫藥需求龐大 但行業低端、混亂之病未除
放棄香港富家生活 一生儉樸家徒四壁 院士罹患癌症卻做出驚人決定
院士韓啟德:我為何不提倡健康人做癌症篩查?很可能害了自己!
胡家福親切看望慰問中科院院士吉大教授鄒廣田
傅國涌:首屆中研院院士為何缺了錢穆?
這位中科院院士為何反覆呼籲:健康人勿做癌症檢查?警惕過度醫療
潘建偉院士談量子科技
中科院院士:艾滋病疫苗突破需要顛覆性思維
有機化學泰斗,中科院院士蔣錫夔先生病逝
中國工程院徐揚生院士:智能機器人的問題與思考
中科院陳潤生院士:精準醫療數據處理中的挑戰
為何院士大多都長壽?所有的養生秘訣,五大院士終於說明白了
何小剛:評何祚庥院士對中國建設大型對撞機的意見
譚蔚泓院士:逐夢「聰明分子」精準抗癌
醫學院士對夫妻的論述讓誰汗顏?乾隆慈禧養生秘方也被他公開
中科院院士許智宏:植物科學迎來「碩果期」
犀利!醫生論文造假問題,寧光院士發表看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