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抱朴子》:只有心地善良之人才能真正養生

《抱朴子》:只有心地善良之人才能真正養生

葛洪是晉代精通儒道和煉丹術的著名醫藥學家和養生家,世稱「小仙翁」。葛洪一生著述甚多,在養生學方面,造詣頗深,其養生思想更為人類作出卓越貢獻。在《抱朴子·極言篇》中,其提出「治身養性,務慎其細」的論斷,對後世影響特別巨大和深遠。

《抱朴子》:只有心地善良之人才能真正養生


葛洪養生原則是不傷不損。他明確地說:壽命在我,而不在神仙。養生之道,其「訣在於志」,他在《抱朴子內篇》一書里,葛洪的養生理念是建立在調節日常的生活之中的,他從預防為主的角度,首先提出了「養生以不傷為本」的論點,認為「治身養性,務慎其細」至關重要。


治身養性是一個漫長而複雜並要務慎其細的過程,但葛洪認為「不可以小益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損為無傷而不防。」人們追求的並不是簡單的結果,而是要熱愛和信奉養生之道的人們,認真而耐心地實踐、經歷、體會、完成和享受這個循環往複、日積月累的過程,並從中尋找和收穫平安、充實、健康、長壽、怡悅和歡樂。


養心性,慎細小。注重養生才能有效預防疾病,增進健康。在葛洪看來,治身養性所採用的一切措施和辦法,雖然看起來顯得冗繁、龐雜、細小和瑣碎,似乎實行起來讓人感到實行沉悶、局促、板滯和厭倦,其實不然。只有健康,才能使人精力充沛,心情愉快,信心百倍地投入學習、工作和生活,才會積極地和人交往,為構建和諧社會主動出招,充分體驗和享受生命賦予人類的福祉、康泰和歡樂。


先治身後養生,是葛洪獨到的新見解。葛洪比喻:要想養生,必先治身,身如難保,焉能養生。古代養生活動分兩大類,一類是堅持呼吸吐納導引修練(即體育或氣功),華佗的弟子吳普向其師學習「五禽戲」,九十多歲時還「耳聰目明、齒牙完堅」。另一類是服食養生,長期服用保健藥物,弟子樊阿向華佗索取的「漆葉青粘散」功效神妙,樊阿堅持服用就活到百歲以上。不管運用哪種方法養生,葛洪都強調「務慎其細」,修身養性,一定要從細處做起,不要認為益處細小不起眼而不去求取,更不要以為害處輕微看不出傷害就不加防備。

《抱朴子》:只有心地善良之人才能真正養生



《抱朴子》認為,只有心地善良、動機純潔的人,才有可能接受老師真心的指導,學有所得,並從細小、細碎、細微、細密之事做起,而且必須摒棄雜念,凈化心靈,見素抱樸,「敬卒若始」,「賭財色而心不戰,聞俗言而志不沮」。不論採用何種方法,都必須循規蹈矩、循序漸進,千萬不能揠苗助長,更不能企盼一蹴而就。因為養生本來是一漫長而複雜的過程,養生家的最終目的不是縮短這個過程,而是要延長這個過程;不是要簡化這個過程,而是要尋覓適合自我修鍊的項目和過程。


葛洪曰:「非長生難也,聞道難也;非聞道難也,行之難也;非行之難也,終之難也。」其實,養生的「三難」猶如三道屏障,越過一道都不容易。首先是「聞道難」,聞正道更難。而要數十年如一日地堅持,就難上加難。但「凡聚小所以就大,積一所以至億」,養生的每一個環節都不可缺少,每一個細節都不能疏忽,積累的環節、堅持的步驟,是萬萬馬虎不得、打不得折扣的。


葛洪認為人類稟賦各不相同,人無少長,莫不有疾。而受氣各有多少,多者其盡遲,少者其竭速。其知道者,補而救之。必先復故。如果遭受相同疾病的侵襲,當然是稟賦厚耐受時間長,稟賦薄忍受時間短。對同一人來說,青少年時期生機旺盛,中老年之後機能漸衰。同一時段,健康無病和病魔纏身,狀況不同,正氣強弱盛衰也會出現差異。

《抱朴子》:只有心地善良之人才能真正養生



葛洪告誡人們:不飢勿強食,不渴勿強飲,不飢強食則脾勞,不渴強飲則胃脹,體欲常勞,食慾常少,勞而勿過極,少而勿至極;冬朝勿空心,夏夜勿飽食,早起不在雞鳴前,晚起不在日出後。以及冬不欲極溫,夏不欲窮涼,不露卧星下,不眠之見肩。


養心性,慎細小。故善於攝養之人,皆知「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未病先防,有病早治,既病防變。疾病侵擾,無時不在,無孔不入,概莫能外。即使是稟賦雄厚、體魄壯碩之人,也不是金剛不壞之身,也要居安思危,防微杜漸,方能不辜負上天關愛,厚積薄發,使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使生命發出更加燦爛的光輝。


人非木石,稟賦再厚,不知愛惜,亦會錯失良機而遺恨無窮。對稟賦單薄之人說,更不能悲觀失望、自暴自棄,因為放棄比期待更可怕,束手受敗比求索進取更可悲。只要遵循「道法自然」的原則,根據自身的狀況,擬定實事求是的目標,堅定信心,守常不移,花費比別人更多的心血,付出比別人更多的代價,還是可以實現願望的願望,取得較好的結果的。

《抱朴子》:只有心地善良之人才能真正養生



葛洪還指出有「六害」會妨礙人們延年駐顏的努力,一是名利,二是聲色,三是貨財,四是滋味,五是佞妄,六是詛嫉。因此,人們必須薄名利、禁聲色、遠貨財、少吃厚味、除佞妄、去忌妒。這才是最好的修身之道。


葛洪說,其知道者,補而救之,必先復故。故知生難保而易散,氣難清而易濁。若能審機權,可以制嗜欲,保全性命。懂得養生之道的人,要養心性,慎細小,要揚長避短,損有餘,補不足,使形神回復和保持最佳狀態,養生必能取得碩果。

親近儒家文化


成就君子人格


明德讀經群:227656451


投稿或合作請聯繫:3210187736@qq.com


微信號:ruxue_qq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蔣勛:《紅樓夢》處處是慈悲,處處是覺悟
王道跟霸道區別在哪裡?
《顏氏家訓》精選20句 句句好家風!
難道「中庸」就是教你說好話 和稀泥 誰也不得罪?
任何成功都要先從做好自己開始

TAG:騰訊儒學 |

您可能感興趣

養生之道 如何才能養好我們的心!
健康養生世界:光腳養生,簡單有效的不老術!人人都能做!
女人要想氣色好,最主要的還是養生舒心!
光腳養生,簡單有效的不老術!人人都能做!
你真的懂養生嗎?可能你正在養的不是生,是病
能讓女人美容養生的它,你不知道吧
養生,你懂什麼是真正的養生嗎?
梳子強大的 養生功能,你知道嗎?
形意拳也有養生功夫,您可能還不知道
孕媽和孩子的養生必備菜,看你有愛吃的嗎?
養生丨書畫對人有不同的養生之效,不能搞錯了
不要放棄養生,就算是懶也有懶人養生之法啊
更年期女性的正確養生方法,讓你心情好又養顏
人人都能吃的皇帝菜,養生效果還真不賴
《抱朴子》養生:養心性,慎細小
全中國最會養生的人,告訴你的養生秘訣,你不想知道嗎?
養生不只是吃保健品,心理養生更為重要,探究養生的終極奧義
養生保健真的能使人放鬆嗎?
粗糧養生?這樣吃才能正確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