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華文明的南方曙光——南國史前考古尋蹤

中華文明的南方曙光——南國史前考古尋蹤

長期以來,與黃河流域相比,包括長江中下游地區和珠江流域的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遺存的文化序列和相互關係一直都不夠清晰,成為困擾考古人的難題。令人欣喜的是,近年來南方地區考古取得了不凡成績,長江流域、珠江流域的史前遺址不斷被發現,南方新石器時代的文化脈絡正在逐漸清晰。


1.長江流域史前文化序列已基本形成


7000多年前,河姆渡人已經開始大規模的人工水稻種植。

但水稻的起源問題困擾了考古學家很多年,直到2000年浙江省浦江縣上山遺址被發掘——在那裡發現了距今一萬年的水稻遺存!但這還不是最早的。2004年,考古學家在湖南道縣玉蟾岩遺址發現了五枚炭化的稻穀。經測定,年代距今約1.8萬年到1.4萬年,這才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水稻起源於中國,被不容置疑地確定下來。



中華文明的南方曙光——南國史前考古尋蹤


湖北石家河遺址出土的虎臉座雙鷹玉牌飾。方勤供圖


7000年前的河姆渡人已經不再住在地穴里,他們有了用榫卯技術建造的干欄式房屋。他們會紡織,可以製作相當精美的陶製品。河姆渡人很愛美,除了專門的裝飾品,在生產生活用具上也刻了花紋。在遺址中發現的一件骨質的器柄上,正面雕刻了兩組雙頭鳳紋,圖案生動,完全稱得上一件精美的工藝品。


如此高度發展的文化從何而來?「2001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的蕭山跨湖橋遺址給出了答案。8000年前的跨湖橋居民,不僅在世界上率先發明了獨木舟,而且還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漆弓、中國最早的「草藥罐」、中國最早的慢輪制陶技術、中國最早的水平踞織機。著名的河姆渡文化找到了本地的源頭。跨湖橋文化的彩陶,改變了彩陶為黃河流域單一起源的舊觀念。



中華文明的南方曙光——南國史前考古尋蹤


湖北石家河遺址出土的連體雙人頭像玉玦。方勤供圖


距今1萬年至7000年,是新舊石器時代過渡期。「在此階段,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史前文明都在獨立發展,但也表現出密切的聯繫。」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李新偉說,「除了共同以稻作農業為經濟基礎,形成與黃河流域並立的稻作農業區,它們在白陶工藝、器物風格、紋飾等方面也有很多相似之處。」


長江下游的上山文化、跨湖橋文化、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長江中游的彭頭山文化、皂市下層文化、城背溪文化、高廟文化、湯家崗文化,隨著考古學科的不斷發展,一個個史前文化被發現、揭示出來,長江流域的史前文化序列已經基本形成,正在日趨完善。


2.華南史前考古起步晚收穫大


貝丘,就是由古人吃剩的貝殼形成的小丘,是南方沿河、沿湖、沿海地區史前人類居住遺址的一種。在貝丘里往往能發現文化遺物、魚骨和獸骨等,有的還有房基、窖穴和墓葬等遺迹,這對於研究了解當時人們的生存狀態等極有幫助。



中華文明的南方曙光——南國史前考古尋蹤

石家河遺址發掘現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圖



正是在海南省東南沿海地區的諸多貝丘中,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傅憲國和他的同仁發現了豐富的史前人類遺物,從而首次建立起海南史前的基本年代框架。他們還發現了海南首座史前墓葬,並出土人類骨骸,為研究海南先民的體質特徵、DNA信息等提供了支持。這次填補海南史前考古空白的發現,當之無愧地入選「2015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與長江流域相比,華南地區的史前考古起步晚,但收穫大。同樣是貝丘,廣西邕寧縣的頂螄山遺址呈現出與海南截然不同的另一種文化樣貌。獨一無二的奇特葬式、廣西乃至南方地區最早的干欄式建築遺迹、千餘件生產生活用具……因其極為獨特的文化特徵,學術界又多了一個考古學文化——「頂螄山文化」。

作為嶺南地區史前時代的代表性遺址之一,廣西桂林甑皮岩遺址的發掘和研究,構建了廣西東北地區距今35000—3500年間的古代文化發展框架,這對華南及東南亞地區史前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參考價值。考古學家嚴文明先生說:「甑皮岩遺址的考古工作,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華南史前考古的一個縮影。」


從2012年開始的福建省三明市明溪縣南山遺址考古發掘,發現了近百個新石器時代至商周不同時期的柱洞和兩座新石器時代墓葬。這表明從新石器時代直至商周時期,史前人類在此長期、大規模地聚集定居生活。主持福建考古工作的傅憲國說,在墓葬中發現有人骨,這「為探討史前人類行為模式、人類活動、種群遷徙與交流、環境變遷、閩台史前文化淵源關係,以及南島語族的起源與擴散等重要學術問題,提供了新的極為珍貴的資料」。



中華文明的南方曙光——南國史前考古尋蹤


湖北石家河遺址出土的玉牌飾。方勤供圖



3.華南是史前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長江中下游地區與珠江流域的史前文化都曾放射過璀璨光芒,但兩者並不同步,相較而言,珠江流域更顯落後。原因何在?「自然條件太優越。」李新偉和傅憲國一致認為。當漁獵採集足以衣食無憂的時候,人們自然就不需要花力氣去馴化野獸、培育稻穀;當唾手可得的竹子就能當成容器、武器的時候,人們自然就不用花費心思去改進位造各種生產生活工具。


在廣西的甑皮岩遺址發現了距今12000年的陶器,可該地區的陶器製作工藝卻長時間保持原始的狀態。直到距今6500年左右,受長江流域洞庭地區強勢文化的影響,廣西地區的陶器製作開始出現彩陶、白陶。而在7000年前,長江流域文化的這種強影響已經延展到深圳、香港一帶,繼而延展到整個珠江三角洲地區。傅憲國說:「作為北接湖南,南連廣東、香港以及大陸東南亞地區的一個中間環節,廣西已成為長江流域和東南亞地區史前文化交流的媒介。」李新偉認為,華南地區的考古發現「提示了一條由湘南到桂北再到桂南的長江和珠江流域交流的路線」。


在距今四五千年的粵北曲江的石峽文化,已有發展程度較高的稻作農業,墓葬有了等級分化,大墓會陪葬成批石器及琮、瑗、璧等貴重玉器,這些都顯示出長江下游的良渚文化對嶺南的深刻影響。「根據目前的考古證據,與長江流域相比,華南的史前文化到距今4000年前後,也沒有明確的社會高度發展的跡象。」李新偉認為,當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的各種文化頻繁交流、逐鹿中原的時候,「華南似乎不是重要的參與者,而只是黃河和長江流域風雲激蕩社會演變的餘波所及的地區」。


但這絲毫不能減弱華南考古的重要意義。比如,在越南發現了起源於中原二里頭時期的牙璋。如此山高水長,是怎麼傳播的?而在廣西感馱岩遺址發現骨制牙璋,就使得越南的牙璋顯得不那麼突兀了。越南考古學家也研究發現,在7000年前至5000年前,越南北部的多筆文化與頂螄山文化有諸多相同、相似之處。


如今,以華南考古為基點,中國考古學家的視野已經拓展到廣大的東南亞以至更遼闊的太平洋島嶼地區。中越和中泰史前時期有什麼樣的聯繫?遍布太平洋島嶼的南島語族人群是否起源於長江下游和中國東南地區,經台灣而揚帆四海?這些重要問題的深入討論,都需要華南地區考古新資料的支持。(文/ 李韻)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明日報 的精彩文章:

美國的口袋書與大眾閱讀
飛揚的詩詞 文化的鄉愁
家書:歷史與親情的交響
黃龍溪:扇面上的田園牧歌
苗族鼓藏節里的鬥牛文化

TAG:光明日報 |

您可能感興趣

王陽明《瘞旅文》考古
遼河流域考古證明:中國史前經過玉器時代
國外考古學者河南探「古」
遼河流域考古:中國史前經過玉器時代
中山國考古證明:司馬遷的《史記》需要重寫
湖北棗陽郭家廟墓地考古新進展 發現中國最早的琴和瑟
新疆考古驚現奇怪立石,或與《山海經》中「一目國」有關
內蒙古大學考古確認東漢《燕然山銘》摩崖石刻「真身」
考古揭秘——紅山文化
古國的靈光(下)——集安高句麗壁畫的文化考古
考古證明黑河城建於大金朝
考古故事:滿城西漢中山靖王劉勝陵墓的發
揭秘古滇國文化!昆明 考古發掘大量文物
漳州考古:龍文區下店尾墓葬考略(2)楊觀吉、楊國鏞世系問題
重新喚醒的北朝:近年西方學者對中國考古的貢獻
中國史前考古的發祥地 水洞溝
榆林石峁遺址考古榮獲中國考古界最高獎項
河南輝縣:新中國考古從這裡邁出第一步
神秘的樓蘭——沙漠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