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波斯文化的源流與特色

波斯文化的源流與特色


波斯文化的源流與特色


波斯波利斯皇宮覲見廳基台上士兵的浮雕


自公元前2000多年雅利安人進入伊朗高原以來,波斯人作為雅利安人的後裔曾經創造了輝煌的歷史,把亞洲、歐洲與非洲連接在一起,形成了古波斯文明圈,在世界歷史上對打開地區閉塞、建立東西方聯繫和推動人類文明交往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其文化特徵既包含波斯帝國強盛帶來的文化多樣性和包容性,又因與阿拉伯文明的融合表現出鮮明的伊斯蘭特色,引進的西方文化又使波斯文化具有了現代性特徵。


鼎盛時期的古典波斯文化


古典波斯文化肇始於公元前6世紀阿契美尼德王朝始建的古波斯帝國和公元3世紀建立的薩珊波斯帝國。公元前550年,居魯士消滅了米底王國,建立了阿契美尼德王朝,史稱古波斯帝國。在國王大流士一世時期,波斯帝國的疆域東達印度河,西至巴爾幹半島,北到亞美尼亞,南抵阿拉伯半島。波斯帝國在政治上實行行省制度,在全國設立了20多個行省;在經濟上採取稅收制度,根據不同地區和不同行業徵收不同數量和種類的賦稅;在軍事上將全國分為五大軍區,實行義務兵役制;在曆法上吸收了巴比倫曆法和亞述曆法的特點,將一年的開始移到春分日。隨著帝國疆域的不斷擴大,波斯帝國對被征服地區採取宗教寬容政策,如允許猶太人回歸耶路撒冷建立聖殿,國王親自參加巴比倫和埃及本土的宗教祭祀活動等。在這個時期,波斯帝國的藝術也達到了頂峰,波斯波利斯的皇宮氣勢恢宏、布局合理、雕刻精美。建築物台基的立面、台階的側面和宮殿的牆面,都用浮雕裝飾,其手法既有希臘圓雕的立體感,也有亞述淺浮雕的清晰度。


希波戰爭後,古波斯帝國逐步衰落,波斯歷史進入希臘化時代。安息帝國建立後,其政治、經濟制度受到希臘文化的影響,到了帝國中後期波斯文化開始向本土化回歸。也是在這個時候,瑣羅亞斯德教在波斯東西部地區實現了宗教文化的統一,為其鼎盛時期的到來打下基礎。公元224年,當西方的羅馬帝國正在經歷「三世紀危機」時,波斯民族再次強大起來,建立了薩珊波斯帝國。法國歷史學家吉爾斯曼曾說:「薩珊文明是伊朗幾千年來歷史發展的頂峰……文明世界好像是由薩珊和羅馬平分。」薩珊波斯帝國繼承了古波斯帝國的衣缽,完善了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政治經濟體制,奉瑣羅亞斯德教為國教。瑣羅亞斯德教產生於公元前11世紀,認為宇宙世界遵循一定的規律而運行,存在善神阿胡拉·馬茲達和惡神安格拉·邁紐,兩種力量不斷鬥爭。其推崇的靈光說中存在一種「王者之靈光」,該學說成為波斯帝國君權神授理論的來源。宗教經典《阿維斯塔》是最古老的一部詩文總集,公元前4世紀被亞歷山大付之一炬,在薩珊波斯帝國時期得以重新修訂,成為後來波斯文化復興的重要來源。

波斯帝國的恢宏歷史奠定了古典波斯文化的根基,呈現出獨有特色。首先,波斯帝國長期以瑣羅亞斯德教為國教,使古典波斯文化表現出宗教性特徵,其對君權神授和正統觀點的強調,深刻影響了之後波斯文化的發展。其次,在居魯士二世和岡比西斯二世時期,波斯是一個幾乎囊括了整個古代近東文明地區的奴隸制大帝國,波斯帝國吸收了這些文明的先進性,使古典波斯文化表現出多樣性特徵。再次,古典波斯文化具有一定的包容性。波斯國王對被征服地區的宗教寬容政策,使許多被征服地區不把他當作異族統治者,反而被巴比倫人讚美為「神親手挑選的、完全符合其心意的國王、真正的王」,被猶太人稱為拯救猶太民族的「彌賽亞」。


與阿拉伯伊斯蘭文化的相互融匯


公元651年,阿拉伯人征服了波斯,開始在帝國範圍內推行阿拉伯化和伊斯蘭化政策。波斯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一個行省,行省的主要官員都是阿拉伯人。阿拉伯語成為波斯的官方語言,原有的巴列維語僅為民間用語。瑣羅亞斯德教不再是波斯國教,其宗教典籍被焚毀,改信的穆斯林也必須用阿拉伯語進行禮拜,波斯成為一個信仰伊斯蘭教的國家。在被阿拉伯化時,波斯人接受了大量阿拉伯語並保留至今,同時又在使用阿拉伯語時套用波斯語法,試圖保留其在語言上的獨立性。波斯人在接受伊斯蘭教時,在遜尼派和什葉派的鬥爭中選擇了什葉派作為其信仰,承認阿里一脈的正統性和伊瑪目隱遁的思想,並對什葉派的教義理論進行創新,從而成為世界伊斯蘭教什葉派的中心,與遜尼派世界區分開來。事實上,瑣羅亞斯德教不僅強調正統觀念,其神話在講述天神馬茲達和黑暗勢力的較量中提到了名叫蘇什揚特的隱遁先知,提出復活日來臨時,將喚醒亡靈進行最終審判。因此,什葉派強調的正統性和隱遁學說與瑣羅亞斯德教的思想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阿拉伯人在對波斯進行阿拉伯化和伊斯蘭化的同時,又不自覺地被波斯化。阿拉伯人征服波斯後,農耕文明政治制度的先進性和繁榮的文學藝術對其充滿了吸引力。由於阿拉伯人的政治制度本身不足以統治新建立的大帝國,因此阿拉伯帝國照搬了薩珊波斯帝國時期的政治體制,並大量重用波斯釋奴為大臣。這些波斯釋奴不僅懂得治國理政之術,而且精通波斯文學,因而在阿拔斯帝國時期,阿拉伯文學受到了波斯文學的深刻影響。阿拉伯人只熟悉游牧生活以及與游牧有關的事物,很多新鮮事物在阿拉伯語中並無相應的表達,阿拉伯語也因而大量借用了波斯語。


由此可見,阿拉伯伊斯蘭文化進入波斯後,兩種文化的融合非常明顯。波斯文化開始帶上鮮明的伊斯蘭特色,成為世界伊斯蘭文明的一部分。與此同時,阿拉伯文化也吸收了波斯文化的精髓,阿拉伯帝國不僅沿用了波斯帝國的政治制度,阿拉伯語言文學也打上了波斯文化的烙印。

與西方文化的糾葛


在波斯的文化內涵中一直存在西方文化的影子。從族源上看,波斯人作為雅利安人的後代與歐洲人同宗同源。雅利安人作為世界三大古老的游牧民族之一,曾經生活在中亞地區,後來分為若干支向外遷徙,其中一支向西進入巴爾幹地區,成為歐洲人的先祖,另一支定居南亞次大陸,成為印度-雅利安人,還有一支來到伊朗高原,成為波斯人的祖先。波斯人素來以雅利安人的後代而自豪,他們與同為雅利安人後代創造的西方文明之間「剪不斷、理還亂」。


19世紀後半期,波斯開始融入世界資本主義殖民體系時,就深深地被西方文化所吸引。愷加王朝時期,國王納賽爾丁遊歷歐洲後,被歐洲社會的繁榮吸引,皇宮中開始出現歐式建築,許多富人的住宅也紛紛採用歐洲風格。與此同時,納賽爾丁倡導西式教育,大量派遣留學生赴歐洲留學,這些人在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後為波斯文化帶來了新鮮血液。在20世紀初期的立憲運動中,曾受過西方教育的知識分子以西方憲法為藍本為愷加王朝引進了西方的憲法精神和三權分立的權力制約機制。1906年,愷加王朝頒布了歷史上的第一部憲法。但在立憲運動中,伊斯蘭教什葉派最終被確立為國教,憲法補充法中增加了議會通過的法案需得到宗教認可才具有合法性的內容,從而使波斯的政治文化充滿了二元因素,一方面是權力分立的現代民主構架,另一方面是其政治體制中的宗教權威性。1935年,巴列維王朝將國名波斯改為伊朗,這個以波斯民族為主體民族的國家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巴列維王朝建立後,大力引進西方文化,推行資本主義工業化和世俗化政策,與此同時不斷加強君主專制,從而使急速前行的資本主義經濟與封建政治制度之間的矛盾不斷惡化,這種「二律背反」的政策最終導致巴列維王朝的覆滅。為弱化西方文化的影響、復興本土文化,伊朗伊斯蘭政權建立後採取了全面伊斯蘭化的措施,教法學家成為國家治理的中堅力量,宗教教義成為國民教育的重要內容,在與西方國家交往中更強調民族獨立與民族自強。


事實上,自近代以來,波斯民族的西化改革和西方文化的融入使波斯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帶上了現代性的特徵。但西方文化畢竟是世俗性的,波斯民族長期信仰伊斯蘭教,社會的宗教性特徵使其對西方文化有某種程度上的排斥,因而盲目引進西方文化,不僅達不到改革的目的,還會增加本土文化的排異性。(文/蔣真 西北大學中東研究所)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明日報 的精彩文章:

清代回族詩人與杜詩:秋色長江萬里來
林黛玉的燕窩粥
中華文明的南方曙光——南國史前考古尋蹤
美國的口袋書與大眾閱讀
飛揚的詩詞 文化的鄉愁

TAG:光明日報 |

您可能感興趣

唐氏源流文化和遷徙分布
人類源流——森林古猿
泱泱中華文化源流之謎
媽祖文化源流探析
淺論羅盤的使用和風水源流
蒙古源流、徒步小丹霞地貌、紅海子濕地公園
點評中華雷氏文化研究會源流部部長雷德正的《雷姓起源》一文
古幣的歷史潛移默化,源源流長——大清銀幣
弘揚艾氏文化,傳遞家族聖火——《艾姓源流與現狀研究》訂購札記
太極拳各流派源流與簡介
小楷書法的源流
沱茶源流之二:沱茶的形態探微
吉林省博物館藏 稀世珍寶《法界源流圖 》
《詩毛氏傳疏》版本源流考
國畫的源流是什麼?
洛陽聶氏源流考
法界源流圖系列
趙堡太極拳源流及發展概況
硯池滴音之六:詞畫源流攷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