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我看儒學之復興

我看儒學之復興

我看儒學之復興



文 風靈

近年來,國學,實際上是儒學火熱興起,以《弟子規》為代表的儒學作品成為了學校教材,一批學者及其追隨者紛紛皈入儒門,自詡為新儒家。拋開那些以騙錢為目的的江湖大師不提,新儒家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認為儒學需要揚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一類認為儒學就是優秀的傳統文化,每一句話都需要發揚光大。


那麼,問題來了,儒學究竟需不需要順應時勢,進行現代化改造?或者是「祖宗之法不可變」?如果需要改造,該如何改造?


梅因在《古代法》中分析了古代法律制度的變遷,留下傳世名言「迄今為止,一切社會進步的運動,都是從身份到契約的運動」。「契約社會」是現代社會的標誌,以此為標準,儒學作為社會規範可謂是格格不入。


儒學就整體而言,是如何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以此實現和維持社會秩序的學說,這種秩序以等級為其特徵。儒家認為等級制度天經地義,處於不同等級坐標上的人,有著不同的行為規範,這就是「禮」。儒家並不致力於論述與推行超越等級秩序之外的品德,「忠孝」也好,「仁義禮智信」也好,都與身份密切相關。

這並不奇怪,梅因對古代法的研究表明,人類早期文明中,以身份立法是常態。這也可以以擴展秩序理論解釋。人類的發展取決於人與人之間的合作。人類早期,合作的基礎是基因,也就是血親之間的合作。在血緣關係中,因父母子女天然形成了等級制度,體力、經驗佔優的男性長輩是維持生存繁衍的核心,由此而產生了首領。後來隨著繁衍和遷徙,擴大到家族、氏族和部落,最後是國家。就早期人類看來,等級制度符合人類本性,也幾乎是他們所能找到的維持秩序,建立約束,促進合作的唯一辦法。


然而,事實上,這樣的合作範圍相當有限。在沒有血緣關係的陌生人中,不能確定等級,沒有抽象的行為規範,難以有序合作。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視親疏輩分,上下有別尊卑有序,實在沒有辦法時,就進行擬制。比如,稱呼沒有血緣關係的鄰居熟人為爺爺奶奶叔叔阿姨哥哥姐姐,稱呼地方官為父母官,將皇帝視為天下之父,皇帝以萬民為子,等等。要胸懷天下,也常須藉助這種類推,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四海之內皆兄弟」等。


擬制畢竟是擬制,缺乏真實的約束,常有失范之虞。因此,聖人們懷念的總是小國寡民的三代時期。但是他們沒想明白的是,不是人心不古,而是等級制度的最佳模型就是以血緣為紐帶的一小群人。


為了維護秩序,必然固化等級,這也幾乎是所有前現代文明的共性。如米塞斯所說,生來是貴族的終生是貴族,生來是平民的終生是平民。除了「多年媳婦熬成婆」這樣的自然輪替外,儒學只會讓臣子順服君王,卻不會告訴你,臣子怎樣才能合法地取代君王,甚至這種想法都被視為大逆不道。於是,幾乎所有的改朝換代都是在儒家的「禮法」之外,無程序可言,無規矩可守,成為社會動蕩的一大根源。儒家對此沒什麼辦法,似乎也不打算解決問題,只能是自欺欺人地接受既存的事實。因此,儒家雖然也講「天道」「人心」,但事實上奉行的不過是「成王敗寇」。


等級固化的直接害處是社會的停滯。人們既缺乏創造財富和冒險開拓的動力,也缺乏廣泛合作的機制,猶如一潭死水。中國的科舉制度為這種固化的等級開了個口子,但卻是由皇帝予取予奪,「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強化了知識階層對權力的依賴與合謀。有知識有見地的人少有當官從政之外的興趣,思想只能限制在統治術里打圈圈。

雖然以身份為基礎的固定等級是古代文明的常態,但卻有一個例外,就是歐洲文明。「從身份到契約」的運動始於歐洲,擴展到了全世界。其生命力在於平等互利為基礎,建立了陌生人之間的合作秩序,從而人類能利用的知識和資源呈爆發性增長,勢不可擋。在契約社會中,雖然也有精英,但成為精英之路卻向每個人開放。黑人的後代可以當總統,難民的後代可以成為億萬富翁,這都是經常上演的現實。


始於300多年前的這場運動,迄今仍持續發展,梅因的論斷仍未過時。中國也已融入到了全球化的浪潮之中,並大獲其利。古老的文化在擴展秩序的衝擊下,需要重新批判和檢視,這並不是什麼恥辱,而是新生的契機。


由此,開篇問題的回答是,儒學當然要改造,需要除去前現代的等級制度元素、等級禮教是儒學的根基,去除之後,儒學作為治國之策已不可行,「仁義禮智信」等作為個人修身養性的道德規範尚有可取。


另外,每每與新儒家討論之時,談到一些現代的價值觀,如「自由」「法治」等,新儒家們總會不遺餘力地從古聖先賢的經典中找出片言隻語,來證明「古老的智慧」,「祖上闊過」,「我家都有了,沒啥稀奇的」。但這片言隻語之後並沒有實際的制度為支撐,理論上也不成體系,千年之間幾無發展。這其實是認為中國是個孤立的文化圈,什麼都可以自行發展出來,什麼都不缺。但在事實上不能成立(中國文化一直都在與其他文化交融),思想上更是有害。思想上的民族保護主義與貿易上的民族保護主義一樣,排斥外來文化,就不能很好地利用他人的成果,將導致自身創造力、競爭力的下降。資本不分國界,知識更不應分國界。


然而,弔詭的是,儒學熱中,風頭最勁的恰恰是宣揚等級制度的行為規範,比如《弟子規》《二十四孝》,甚至《女兒經》。進入21世紀已經17個年頭了,中國卻要走上「從契約到身份」回頭路,直令人有時空錯亂之感,不知是可嘆還是可恨!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哲學園 的精彩文章:

數學家的想法
直接社會知覺與理解他心的神經現象學主張
新數據再次引發爭論:宇宙的膨脹速度究竟有多快?
哲學小說連載 真理與意義

TAG:哲學園 |

您可能感興趣

解讀丨儒學是君子之學
儒學是君子之學
顏炳罡:儒學從來不是學者的奢侈品
富之,教之!冉子祠里儒學堂
武夷茶與儒學之淵源!
當代儒學復興之路的三大誤區
易學與儒學是什麼關係?
道德內在是現代人學儒學的最大難點
牟鍾鑒:儒學是什麼樣的學問?
《周易》的道德關懷與儒學的哲學反思
精彩!世界儒學大會首講 中外儒學大咖論劍「當代儒學」
大興儒學、推崇氣節的漢光武帝,你知道他背後的故事嗎?
注釋經書 再創儒學輝煌
我與兩岸儒學思想交流的因緣
為何以「孔孟之道」代指儒學?
從儒學與墨學的淵源以及墨子思想對「善國」和中華善文化的影響
寫在世界儒學大會之「少兒讀經論壇」之前
關於國學、儒學成為獨立學科的思考
董仲舒:儒學思想發展的奠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