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豆瓣日記:浪漫植物學我們為什麼要送花?

豆瓣日記:浪漫植物學我們為什麼要送花?

本文作者「蔓玫」,現居南京,目前已發表了36篇原創文字,至今活躍在豆瓣社區。下載豆瓣App搜索用戶「蔓玫」關注Ta。


(友情提醒:虐狗的日子又要到了。。。)


送花好像是很容易被吐槽的,已經「過時」的事情了。

不知道是什麼時候開始,一提到「送花」這種行為,就會出現一個論調:「實在不覺得送一把植物生殖器的行為有什麼浪漫可言。」


即使很喜歡花,這話乍一聽來好像也還是無力反駁呢……


「植物生殖器」?確實像是很酷很犀利的說法。在死理性派和自然科學的鐵律面前,浪漫的小心思實在是脆弱得不堪一擊。然而這話用來開玩笑也就罷了,如果你的內心真的堅信如此,那麼恕我直言……這心態才是真的有點圖樣圖森破,甚至……反人類啊。


要知道,「送花」這一行為如果真的只是「送一把植物生殖器」而已,早就在漫長的時光中,被我們的祖先毫不猶豫的淘汰了。甚至,它也許根本就不會在人類歷史上發生。

所以,你們這些不打算送花(甚至沒有人可以送花)的現代人,真的不打算了解一下「送花」背後那些強大的來龍去脈嗎?~


【字還不會寫,就會送花了?】


讓我們張開想像的翅膀:曾經有一群生活在新月沃地的尼安德特人。11700年前的某個初夏,他們當中不幸有幾位意外去世了。雖然在上古時代,死亡也許本來就不算是什麼「意外」——但這一次,活著的小夥伴們似乎決定用某種更為鄭重的方式來埋葬他們:他們建造了一個(很簡單的)墓穴,然後採集了許多美麗清香的野花,像是薄荷、錦葵、矢車菊、葡萄風信子之類,把這些花兒鋪滿了逝者的身體周圍。


然而這並不只是一番想像而已。至少在伊拉克北部發掘的沙尼達爾洞穴(Cave Shanidar)中,有足夠充分的線索證明是有那麼幾位原始人與花朵一起長眠千古的。雖然也有學者認為當時的情況可能並沒有我們想的那麼浪漫——植物的存在或許並非人類有意為之,也可能是附近的嚙齒類動物貯存種子和果實所導致的——但大部分研究人員和外界輿論都傾向於認為:這也許是世界上最早的「送花」行為之一。



豆瓣日記:浪漫植物學我們為什麼要送花?


無論一萬年前的真相如何,至少可以肯定的是,早在連文字都還沒來得及發明的古老歲月里,無知的人類們已經開始對鮮花表示興趣,並利用它作為示好的手段之一。畢竟在各種最古老的文明記載中,鮮花從未闕如——


古巴比倫的土豪國王送給妃子的禮物是一整座空中花園;


古埃及的壁畫上一次次描繪著手執鮮花的人像輪廓;


古希臘的神話和史詩中,總有被鮮花加冕的詩人/戰士,或因為被鮮花誘惑而誤入歧途的少女(沒錯我說的就是被宙斯勾引的歐羅巴);

而在中國,《詩經》里則留下了「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的句子。一切的一切,無不昭示著鮮花與人類息息相關的命運。



豆瓣日記:浪漫植物學我們為什麼要送花?



【為什麼是花?】

然而也許你要問:為什麼是花呢?


喜歡以漂亮的東西為自己進行裝飾,這確實是人類所存在的天性之一。而在早期的人類社會中,能接觸到的「漂亮東西」也實在是比較有限:除了鮮花,也許就只剩下漂亮的礦石,或是動物身上的毛皮和骨架了。然而比起挖掘、打磨一塊礦石,或是狩獵一隻飛禽走獸,採摘鮮花可實在算是個非常輕鬆的過程。甚至部分鮮花所代表的植物還具有一定的療愈作用,香味又可以掩蓋屍體、排泄物和腐爛食物的臭味,簡直是一舉多得有木有。


當然,鮮花也並不是完全沒有缺點的東西。一方面它們難以保存、容易枯萎;另一方面,對上古時代的人們來說,採摘鮮花多少也要付出點代價:比如放棄即將到來的果實和種子——很可能是人類同樣需要的生產資料之一。


然而根據著名的社會和人類學家Jack Goody在其著作《The Culuture of Flowers》中所分析的,正是因為這樣的「難以持久」和「需要付出代價來獲得」,使得鮮花不同於常見的葉片和最終形態的果實,而是和珍稀的礦石、需要冒著生命危險取得的動物皮毛一樣,獲得了更加接近某種「奢侈品」的概念——只有在物質資料相對有保障的情況下,「花」才能作為一個獨立的事物被應用於人類的生活中,並作為提供精神愉悅的角色而得到大家喜愛。


這也是為什麼在絕大多數人類文明發展的初期,鮮花往往是貴族和統治階級才享用的「特殊待遇」;而同樣是栽培植物,鮮花類的栽培歷史卻比作物類要晚了許多年:畢竟要先填飽肚子,才有資格考慮「裝飾品」的批量化生產啊。


這樣一來,鮮花就成為了一種具有雙重屬性的產品:源自大自然,代表人類天性的「自然屬性」,和代表奢侈品、有限物質資料的「社會屬性」。加之種類繁多,分布廣泛,獲取的途徑相對簡單,當然也就成為人類獲取精神審美需求時的最佳選擇之一。


【不能說的秘密,由花朵傳遞】


如果說在人類文明的早期,「贈送鮮花」這一行為可能只是單純的「想要把美麗又珍貴的東西送給你,作為我的一點心意」,那麼發展至後世,它則有了更細化的門類和一些約定俗成的規矩。


現代送花習俗的奠定一般認為是在19世紀的歐洲:這一方面得益於18世紀的植物學大流行和異域花卉大規模傳入,另一方面,也是出於當時人們的情感需求——對於那個年代的年輕男女(尤其是女性)來說,公開、直接表達情感被認為是一件有失禮數的事情。於是一系列精心搭配的小花束(tussie-mussie)應運而生:既可作為閒情逸緻的消遣裝飾,又攜帶著當時最流行的「花語」,成為戀人們用來秘密傳情達意的真愛利器。


說起來,如今為了「送什麼花」而苦惱的各位真該穿越到三百年前的英國或法國去看一看。那時候,無論表白、失戀、求婚、交朋友……都有一系列的指定花材要求,若是一個不小心送錯了,不但要貽笑大方,說不定還會斷送一生的幸福……



豆瓣日記:浪漫植物學我們為什麼要送花?



【贈人鮮花,並非空歡喜】


好吧!如果你是一個活在當下,對過往歷史完全無感的人……也仍有更多證據可以表明,「送花」仍然是很有必要的一個行為哦。


雖然花店裡的鮮花好像都只是為了滿足人們的視覺消費而已,但近年來卻有越來越多的科學研究指出:「植物生殖器」帶來的歡喜是切實存在的。如果殼網曾經發表的內容《鮮花讓她更愛你》,就曾證明在同樣的外部環境下,鮮花的存在會讓女性對身邊的男性更容易抱有好感,就連「要電話」這樣的行為也會因為鮮花的助力而提高成功率;而哈佛大學醫學院附屬麻省總醫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 and Harvard Medical School,這名字真是長啊……)的Nancy Etcoff在進行了一系列相關實驗後,也認為在居室內擺放鮮花會對人體精神狀態帶來顯著可見的正面影響,而收到鮮花這一行為也會充分激發人們內心的愉悅和幸福感。


(題外話:這位Nancy Etcoff女士專門研究與「美」有關的社會生物學動機。她曾有一本力作名為《漂亮者生存》,強烈推薦各位外貌協會的同學閱讀。)


同樣的結論也出現在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的心理學教授Jeannette Haviland-Jones發起的一項實驗中:研究者們選擇了價值相當的裝飾蠟燭、果籃、鮮花花束作為三種禮物,向完全不知情的參與者們隨機派發其中的一種。人們收到禮物時的面部表情隨即被記錄下來並進行專業分析,得到的卻是連Jeannette自己都倍感驚異的結果:幾乎所有收到鮮花的人都露出了標誌性的「杜徹尼微笑」——真正發自內心的歡樂微笑,而收到蠟燭和果籃的人們卻並未展現出如此一致的積極反響。


這一影響甚至持續到三天之後。比起「蠟燭組」和「果籃組」,「鮮花組」的成員們仍表現出了更為幸福愉快的精神狀態。按照Jeannette自己的說法,「這絕不只是因為人們在社交習俗的熏陶下被『訓練』得更喜歡鮮花而已。」


(再度題外話:Jeannette的丈夫是和她同校的一名進化生物學家,該系列實驗也有他的參與。很有愛的CP~~)



豆瓣日記:浪漫植物學我們為什麼要送花?



【總結】


無論是重重時光的打磨,還是定型定量的科學分析,我們都有充足理由相信:「送花」確實是人類社交生活中至關重要的環節之一。即使在有很多更時尚、更實用的禮物可供選擇的今天,這一行為依舊不會被淘汰或取代,因為它仍代表著人類最初也最根深蒂固的某部分天性——對美的嚮往,對感情的寄託,對珍貴之物的愛護,對轉瞬即逝時光的留戀,對一群長久與我們共存的生靈的惺惺相惜。


正如Jeannette的丈夫,生物學家 Terry McGuire所言:


這給了我靈感:也許我們真的已經處於某種形式的協同進化中。我們從承認花朵的存在,到愛上它們,珍惜它們,為它們創造更好的生存環境;於是它們也給予我們一些東西作為回報:比如,讓我們快樂。



豆瓣日記:浪漫植物學我們為什麼要送花?



※ 本文系果殼網2016年情人節主題撰稿。原文有改動。


擴展閱讀:一場關於送花的live~


【參考資料】


Jack Goody 《The Culture of Flowers》


Marianne Beuchert 《Symbolik der Pflanzen》


史前已有葬花人


The Clan Cave


History of flower arrangement


The History of the Tradition of Sending Flowers


Tussie Mussie : The Victorian Art of Expressing Yourself


A Bouquet a Day... | News | The Harvard Crimson


http://community.passiongrowers.com/wp-content/uploads/2010/08/flowersinthehome1017061.pdfFlower Power


(全文完)


本文作者「蔓玫」,現居南京,目前已發表了36篇原創文字,至今活躍在豆瓣社區。下載豆瓣App搜索用戶「蔓玫」關注Ta。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每日豆瓣 的精彩文章:

豆瓣日記:19歲Molly故事之二:除蟲記
豆瓣書評:你我皆星塵
豆瓣書評:四個包法利夫人
豆瓣日記:野生動物鏟屎官的一天
豆瓣書評:《未來簡史》:無遠弗屆的思考,實在當下的生活

TAG:每日豆瓣 |

您可能感興趣

豆瓣日記:如何科學正確地給你的植物澆水
豆瓣日記:畫書籤,貓與花
豆瓣日記:你們打算什麼時候要二胎?
豆瓣日記:我們為什麼要生孩子?
豆瓣日記:活著
豆瓣日記:童言:玫瑰有什麼稀奇的,愛她,就給她一束西蘭花
豆瓣日記:不要愛我
豆瓣日記:春風桃花
豆瓣日記:是什麼「搶」走了你的好朋友?
豆瓣日記:吃菜
豆瓣相冊:植物觀察日記
豆瓣日記:畫圖狗也有夢想
豆瓣日記:蒔蘿腌酸黃瓜當你養了一棵香草該如何吃它
石蓮花授粉日記,教你怎麼給多肉植物生寶寶啦
豆瓣日記:冬衣
豆瓣日記:我與豆瓣
豆瓣日記:什麼都干不好,就去養貓
豆瓣日記:用手繪告訴你,如何畫出茶葉的形態!
豆瓣日記:寫作的女人在想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