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淺談《太上感應篇》的修行法則

淺談《太上感應篇》的修行法則


道教的各類經典中,凡是提到「修鍊」「成仙」的字眼都離不開「打坐」「丹藥」的字眼。而不論是內丹還是外丹或是持誦經咒,都不是普通人隨便可以得到的方法,而《太上感應篇》則降低了「成仙得道」的成本,提出「積善成仙」的概念,使得「成仙得道」不再是虛無縹緲的目標。

淺談《太上感應篇》的修行法則


《太上感應篇》是我們道教普世勸善書籍之一,被譽為「古今第一善書」。它最初只在民間流傳,宋朝時期被官方重視,並得到宋理宗皇帝在卷首親題「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八個大字。經文在《宋史·藝文志》中收錄。《正統道藏》太清部中亦有《感應篇》三十卷,題「『李昌齡』傳,『鄭清之』贊」。《重刊道藏輯要》有《太上感應篇集注》等,《道藏精華錄百種》一書亦有《太上感應篇越義》二卷。文中提倡「敬畏鬼神」「抑惡揚善」的主旨,為當時的社會環境建立了一套系統的行為準則。《太上感應篇》不但有助於國家、社會以及家庭的秩序和諧,而且它的概念也被各教派誠心修行之心所推崇,因為它不同於一味要求人們凝神思道、清心靜慮的心靈修鍊術,而是具體、現實地提出了行善得道的方式,滿足了奉道者渴望通過現實的生活方式也能到達得道成仙的人生境界的願望。

淺談《太上感應篇》的修行法則


《太上感應篇》的「太上」乃是指太上道祖,老君之稱謂。而近代在有某些人將《太上感應篇》稱為「國學經典」,並注釋「太上」為至高無上的一種稱呼,這種說法其實是錯誤的。《太上感應篇集注》云:「太上者,道門至尊之稱也,由此動彼謂之感,由彼答此謂之應,應善惡感動天地,必有報應也。」意即所謂「感應」指善惡報應,由天地神鬼根據世上人們的所作所為給以相應的獎懲。因此,開篇即以十六字「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為綱,通篇講述了「勸人向善,敬長愛幼,慈心於物」的思想,全文千字。世人將它看做勸導世人的善書,但我認為其「重善抑惡」思想的終極目標,其實是為了修行大道。師門中的老修行常常對像末學我這種入道不久的晚輩們說:「欲求天道,先盡人道!」而《太上感應篇》正是講述了如何盡人道,如何向善,為什麼向善,如何孝悌,又為什麼孝悌。這就是祖師爺的大智慧,僅用千字即教導了世人「仁、義、禮、智、信」的同時又教導了慕道修行之人該如何修行!《太上感應篇》雖然也談長生求仙,然絕口不提修鍊、服食、導引、符籙,而只言「凡人有過,大則奪紀,小則奪算。其過大小,有數百事,欲求長生者,先須避之」。雖然早在《太平經》就認為,天地之間,壽最為善,積德行善乃長壽升天的要道。


「是道則進,非道則退」,此處所謂的「道」,就是《中庸》上面所講的「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的「道」,在我們生活中,或是說話,或是沉默,或動,或靜,都無處不是「道」,只要真正的深入了解其中的道理,行動起來就會十分的勇猛精進了。《內觀經》說:「知道易,通道難;通道易,行道難。」而我們作為祖師爺的弟子,更要認真學習並宣揚祖師爺的智慧!

淺談《太上感應篇》的修行法則



經文的開始便以「太上曰:福禍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這一句話作為開門見山的點睛之筆,更是本文的主體思想,囊括了經中所有奧妙!「太上曰」,即為太上老君說;「福禍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其意思大體可以理解為「福與禍是沒有來源之處的,全是由你自己創造的。行善則有善報,行惡則有惡報!這就像你的影子一樣無法擺脫!」按佛教的說法這個叫做「因果」,而我們道教所講的是「承負」。「承負」的概念既包括「個人的因果報應」,也講述了「前人作惡,子孫遭殃」的理念。《太平經合校》卷三十九解釋說:「承者為前,負者為後,承者,乃謂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失之,不自承者知,用日積久,相聚為多,今後生人反無辜蒙其過謫,連傳被其災,故前為承,後為負也。負者,流災亦不由一人之治,比連不平,前後更相負,故名之為負。負者,乃先人負於後生者也,並更相承負也,言災害未當能善絕也」。就是說,今人受到的禍福歸結為祖先的行為惡善,同時今人的善惡行為也會使後代得到相應的福禍結果——先人有過失遺其惡果於後代,為負;後人承受先人過失的惡果,為承;代代既相負更相承。同樣,前人為善,後人亦有福蔭。在這種因果關係下,任何人的善惡行為都會對後代子孫產生影響,而人的今世禍福也都是先人行為的結果。

淺談《太上感應篇》的修行法則



接下來經文中也講到:「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犯輕重,以奪人算。算減則貧耗,多逢憂患,人皆惡之,刑禍隨之,吉慶避之,惡星災之,算盡則死」。「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頭上,錄人罪惡,奪其紀算」。這兩段告訴人們,舉頭三尺有神明!而且還有神明還是住人身中,每犯一過,便記錄下來,扣其壽命,算盡則死!這告訴我們並不是你做了惡事沒人看見,天地之中自有神明對人間萬事進行考察記錄,法律可以鑽空子但是天理不行。這幾段也是在警示我們,做人要有敬畏之心!我們的一舉一動都有神明在觀察著,就算不為自己考慮,也要為後人多積善行。


經文其中有一句:「凡人有過,大則奪紀,小則奪算。其過大小,有數百事,欲求長生者,先須避之。」這也是早告訴修行之人,欲求長生,定要注意此事。我們道教注重「長生久視,在世長年」,修行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長生」更是修行的基本,如果長生都無法達到,又如何能做到「成仙得道,與道合真」呢?


而接下來文中又講述了何為好事,何為惡事,其中便有不少傳世金句,例如「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等等。簡簡單單的幾段字可謂是包括了世間所有之事!祖師告訴人們該怎樣做,不該怎樣做。而我們修行之人,更應以此為祖師所傳之戒律,嚴格要求自己的每一件事。 「所謂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祿隨之,眾邪遠之,神靈衛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倘若能受天道庇佑,神靈護衛,那成仙得道,與道合真也會是水到渠成!

最後剩下的幾段,便是對前文的最終總結,也就是太上老君這篇訓誡之文的用意所在。「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心指我們的念頭,雖然可能未曾行動,但是天地之間的神明已經知道了。起心動念是善惡的根源,一念即善,一念即惡。這其實在教導我們不一定真的要去做所謂的「好事」「善事」,而是要時時刻刻有善心,有善念。這讓我想起了很多人大肆放生的事情,盲目的認為放生增加福報,便跑去市場買了許多花鳥魚蟲,甚至毒蛇來放生。他們的心是好的但行為是錯的,盲目的放生為生態壞境造成了困擾,為居民造成了困擾。這並不是我們道教所提倡的放生也並不是「善事」也!刻意去行善,反而適得其反!

淺談《太上感應篇》的修行法則



但是如果我們做過了「惡事」那又改如何彌補呢?文中便講了:「其有曾行惡事,後自改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久久必獲吉慶,所謂轉禍為福也」。就算曾經做過壞事,但是只要能改過、懺悔,就能轉禍為福也,古語云「知錯能改,善莫大焉」。行好事有好報,行惡事有惡報,為什麼我們不能認真的按照文中所講,努力的去做呢?

經文到此,所講無不體現了祖師的慈悲之心,從開始到結尾,每一處都在勸人行善,並且從各處講解,為什麼要行善,為什麼要積善,其之用心,令人感動!而且在當今的社會中「抑惡揚善」必然是創和諧社會的第一準則,我們應該提升個人的道德涵養,以「道德」來約束自我,改善自我。若每個人都積極響應「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則社會和諧安寧便不再是難事。《太上感應篇》雖生於中古,但對當時及現今和諧社會的創建都有不菲的現實意義,而我們修道之人更應學習其中的奧妙,以此為學道修道之門徑,甚至作為戒條來要求自己!


摘自《恆道》丙申年冬季刊


作者現為中國道教學院本科班學生


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


大家都在看


積德雖無人見,善惡自有天知


行善去惡須實行,冥冥之中有神靈


日行哪三善,三年命運必轉?

淺談《太上感應篇》的修行法則



奉 · 道 · 守 · 戒 , 弘 · 教 · 利 · 生


點擊右上角按鈕把文章加入收藏


喜歡就把這文章分享到朋友圈吧


獲取更多的服務請使用菜單查詢


新浪微博:@廣州純陽觀


微信公眾號:gzdjcyg


《恆道》投稿郵箱:hungdou@126.com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廣州純陽觀 的精彩文章:

真性情與假道家
天啦嚕!女性在道教的地位原來這麼高!
陳耀庭教授純陽觀開講《道教禮儀》,歡迎各位聽課
今日文昌帝君誕,願您讀書聰明伶俐仕途步步高升
土地爺:人神溝通的使者

TAG:廣州純陽觀 |

您可能感興趣

修行正法和弘法都很難
一曲《修行歌》,願你的修行路法喜充滿!
七種修行方式,如何得真法
忽悟書法是佛法!佛法本無法,修行無定法!
●送佛友一曲《修行歌》,願你的修行路法喜充滿!
界詮法師:我用三句話談修行!
「與道合真」的修行方法
夢參法師:《地藏經》告訴我們修行法門很簡單
阿難尊者的修行方法,你知道嗎?
公文寫作,難得的修行
修行上最根本的問題
常善法師:什麼樣的修行方法能親見阿彌陀佛?
八仙宮修持法則 「修行十心法」
法藏法師:真實的修行
頓珠法師:修行路上,常以此法激勵自己
真正修行應寬容
真誠與恭敬是修行入道的基本法則
佛法修行的首要問題:如何令「戒」清凈?
你知道如何念佛號修行的方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