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文化的發展
良渚文化獸面紋三叉形玉器
原始社會特別是中後期,玉器在整個社會中用於宗教、權利、禮儀已很盛行,成為原始社會重要的特徵並對後世玉文化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興隆窪文化玉錛
正如楊伯達先生在《古玉史論》中所指出的此長達6000年的玉文化已經了各個階段的發展,並逐步廣泛化,深化入,並終於成為文化主體,成為巫神媒介及華夏文明的第一塊奠基石。
紅山文化三孔形玉梳背
開封市博物館商代玉牙璧
進入夏、商、周時期玉器製作工藝技術長時間磨合統一,逐步形成了統一格調的禮玉文化。這一時期的玉器,其表現形式主要是用象徵的藝術手法誇張雙眼以突出人物的神采,動態或立或跽(跪)均合程式。
陝西歷史博物館商代玉戈
玉材來自各地,同時和闐玉增多成為王室貴族的主要玉材。《周禮》記載的瑞玉有六種,蒼璧祭天,黃琮祭地,青圭祭東,赤璋祭南,白琥祭西玄璜祭北。目前,出土夏代玉器較為集中的地方是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玉器長且寬大,薄而有刃,仿自工具或武器,但均不能實用是統治者顯示威嚴和神聖的儀仗禮器。玉器是商代王室的專用品。
台北故宮博物院商代玉牙璧
旅順博物館西周龍形玉佩
旅順博物館西周魚形玉佩
商代玉器出土多的地方是河南安陽的殷墟,如1976年發掘的婦好墓。婦好是商代著名帝王武丁的妻子,死後受到厚葬,曾出土玉器755件代表著商代治玉的最高水平。西周東周玉文化延續夏商王朝,山西侯馬晉國發現盟誓玉圭,玉片,上面寫著盟誓內容,證明了玉用於禮儀,慶典,祭祀的實際情況。這一時期的玉文化有了新的發展,由祭祀用具逐漸向君子藉以修養品德的用具轉變,言念君子,溫其如玉,彼其之子,美如玉,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這種思想逐步成為崇玉,用玉的一整套制度。
陝西歷史博物館戰國玉磬
戰國時期的代表作有玉制多節佩玉制龍首璜,玉制獸面紋琮,和闐黑玉帶鉤等。值得一提的是,漢高祖劉邦是一介農民出生,加之漢初百業待興所以周朝興起的成組佩玉,雖然具有美感和禮儀作用,但製作困難,勞民傷財,佩帶時行走、勞作等極不方便,一度被嚴格禁止製作和使用。
漢代出廓璧
一直到漢武帝以後,隨著絲綢之路暢通,產自新疆和田的玉料大量運到內地加上國力漸強,社會流行厚葬之風玉器在日常生活和墓葬中大量使用。
兩晉隋唐以及至五代,宋,遼,金以來,玉器作為禮儀之器的地位逐步降格了,而更多地變成了專供佩戴裝飾,陳設,觀賞,把玩的飾品了。禮玉地位下降的原因,根本上在於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以及由此導致的人們的思想觀念和審美情趣的變化。
天津博物館唐代兔形玉飾
應該說在玉器發展演進過程中陶器及後來的瓷器也在發展進步中。唐武德年間公元618-626年景德鎮有人將瓷器運至當時的國都長安城進貢給唐高祖李淵,號稱假玉器。此後瓷器類玉的說法貫穿以後整個年代。
及至元,明,清之際,玉器從宗教祭祀等神壇上走下來,更多地成了人們日常生活的一種裝飾品,各種形制和紋飾的玉器日益增多。用於佩戴和把玩的玉器,多是小巧可愛用於陳設觀賞的玉器則往往器型碩大如清乾隆年間雕造完成的大禹治水圖玉料采自新疆,重達5300公斤。
這一時期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玉器由帝王和官府,逐漸走向民間。清代玉器得到了空前發展不但數量多做工精,而且大型的重器也多,品類裝飾題材,雕琢工藝都進入了全面發展繁榮的階段,形成了玉器發展史上的最高峰,也為民間玉器技藝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國家博物館收藏重器!
※英男子挖出5千多枚古幣變身千萬富翁
※紫砂壺「十大經典器型」
※中國古代傢具——典雅
TAG:董收藏 |
※打造文化載體 發展特色文化
※天文儀器的革新與發展
※古玩那點事,玉器文化之發展
※宮觀和道教文化的發展
※辣文化的起源與發展
※促進文化消費發展文化產業
※藝術銀行,文化金融發展的新引擎
※中國古代士兵盾牌文化的發展史
※兩漢茶文化 揭秘漢代茶葉發展情況
※「岱嶽區文化發展與文學現狀研討會」
※古代扳指文化的發展與傳承
※歷史:宋代瓷器,蓬勃發展
※武器的階段的發展之途——科技爆炸
※文化馨香沁鵬城 文創產業新發展
※變壓器發展歷史
※書法教育關係到文化發展和文化自信
※依託文化特色 推動文旅融合發展
※軍事武器的發展!
※製造強國與工業基礎的發展戰略研究——感測器領域的顛覆性技術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