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傳下來的蒿芩清膽湯,是治療口苦胸悶吐酸失眠的良藥
沈元良,右上角點「關注」,帶你走進中醫的神聖殿堂。
蒿芩清膽湯具有清膽利濕、和胃化痰之功效,主治少陽濕熱痰濁證。寒熱如瘧,寒輕熱重,口苦胸悶,吐酸苦水或嘔黃涎而黏,甚則乾嘔呃逆,胸脅脹痛,舌紅苔白膩,脈數而右滑左弦。
此方包涵了試驗中與「清」「透」「利」「調」「和」相關的諸多藥效作用,使「和解法」的科學內涵和挖掘中醫藥綜合生物效應的治療優勢相結合,廣泛運用於多種疾病。
蒿芩清膽湯源於《通俗傷寒論》,為清代俞根初之名著。俞根初,名肇源,浙江山陰(今紹興市)人。俞氏為臨床實踐家,著述不多,《通俗傷寒論》是其唯一的傳世之作。此書自清代至新中國成立之初,先後經何秀山、何廉臣、曹炳章、徐榮齋等數代校勘編修初訂增補,今又連建偉三訂,使其內容得到進一步闡發和充實,系統地反映了俞氏一生的臨床經驗和學術成就。
《通俗傷寒論》全書以傷寒為中心,統論一切外感熱病的因證脈治,師古而不泥,疏而不漏,翔實可信,切合實用,後人稱譽為「酌古研今,通變宜俗」的佳作。俞氏學術思想又受溫病學派的影響,融古匯今,知常達變,博採眾長,參以己意,在清代傷寒學派中,消除寒、溫之疆界,熔傷寒、溫病為一爐,為統一中醫外感病學的先行者。蒿芩清膽湯是其「六經方葯」和解劑之名方。筆者傳承紹派傷寒,詮釋經典名方,臨證心悟良多,闡述如下。
方證釋義
蒿芩清膽湯與《傷寒論》中小柴胡湯同治邪在少陽證。蒿芩清膽湯方證病機為濕遏熱郁少陽,三焦氣機不暢,膽熱偏重犯胃,液郁為痰,胃失和降,出現「三焦濕熱,膽熱痰阻」的寒熱如瘧,寒輕熱重,口苦,胸悶脅痛,吐酸苦水,或嘔黃涎而黏;脘痞、煩渴、小便黃少、舌紅苔膩、脈弦滑而數之濕熱痰濁之象,故立清膽利濕、和胃化痰之法,俞氏列和解劑,設蒿芩清膽湯之方。
本方針對少陽熱重、濕熱痰濁中阻之證,故在組方上僅保留了小柴胡湯中的黃芩、半夏、甘草,以青蒿伍黃芩共清解少陽膽熱為主,復用溫膽湯(以枳殼易枳實,赤苓易茯苓)清熱化痰,和胃降逆,碧玉散清利濕熱,導邪下行,說明蒿芩清膽湯實為小柴胡湯、溫膽湯、碧玉散相合化裁而成。何秀山謂:「足少陽膽與手少陽三焦合為一經,其氣化一寄於膽中以化水谷,一發於三焦以行腠理。若受濕遏熱郁,則三焦之氣機不暢,膽中之相火乃熾,故以蒿、芩、竹茹為君,以清泄膽火。膽火熾,必犯胃而液郁為痰,故臣以枳殼、二陳和胃化痰。然必下焦之氣機通暢,斯膽中之相火清和,故又佐以碧玉,引相火下泄;使以赤苓,俾濕熱下出,均從膀胱而去。此為和解膽經之良方,凡胸痞作嘔,寒熱如瘧者,投無不效。」何廉臣謂:「青蒿腦清芬透絡,從少陽膽經領邪外出。雖較疏達腠理之柴胡力緩,而辟穢宣絡之功,比柴胡為尤勝。故近世喜用青蒿而畏柴胡也。」
病案舉隅
不寐案
患者某,男,50歲。2013 年3 月4 日初診。失眠半年,長期服用中成藥硃砂安神丸、烏靈膠囊等,經常每晚只能睡3~5 小時,甚則需服2 片安定方能入睡,醒後難以入眠。精神緊張,性急易躁。來診時症見患者形體消瘦,煩躁不安,心煩、失眠、口苦,晨起尤甚,苔白膩,質紅,脈弦滑數。辨證為膽熱痰阻、痰火擾心。治宜清膽和胃,化痰安神。方用蒿芩清膽湯加減。藥用:青蒿12 克,黃芩12 克,淡竹葉10 克,合歡皮12 克,姜半夏9 克,炙遠志9 克,碧玉散(包煎)15克,煅牡蠣(先煎)30 克,石菖蒲24 克,生薏苡仁、焦薏苡仁各15 克,姜竹茹12 克,茯苓15克,夜交藤 15 克,煅龍骨(先煎)15 克,白豆蔻(後下)10 克,7 劑,水煎服。
二診(2013 年3 月12 日):葯後睡眠好轉,心煩、口苦明顯減輕,偶覺乏力,舌脈如前。前方加鬱金15 克,炒山藥15 克,7 劑,水煎服。
三診(2013 年3 月19 日):葯後睡眠明顯好轉,心情轉佳,自述比前不易發脾氣,余無明顯不適,舌淡苔白,脈弦細。守前方再服7 劑而瘥。
按:《張氏醫通·不得卧》云:「脈滑數有力不得卧者,中有宿滯痰火,此為胃不和則卧不安也。」此患者除失眠外,尚見煩躁不安,心煩,口苦,參合舌脈,辨為膽熱痰阻、痰火擾心,故用蒿芩清膽湯加減治之。方中青蒿、黃芩清泄膽火;淡竹葉、姜竹茹清心利尿安神;碧玉散、生薏苡仁、焦薏苡仁、石菖蒲、白豆蔻健脾化濕,使邪有出路;姜半夏、茯苓化濕和胃安神,並配以合歡皮、炙遠志、煅龍牡、夜交藤加強安神之力。
盜汗案
患者某,男,40 歲。2011 年6 月10 日初診。近1 周來,無明顯誘因每於天亮之前寐中汗出涔涔,醒後濕透,身微熱,口苦易怒,兩脅脹滿,嘔逆納呆,小便短少,大便欠暢。苔黃膩、舌質偏紅、脈弦滑。辨證屬濕熱郁遏少陽。治擬清熱利濕、疏泄少陽。方用蒿芩清膽湯加減。藥用:青蒿、山楂、滑石(包煎)、糯稻根各15 克,煅龍骨(先煎)、煅牡蠣(先煎)各24 克,黃芩、陳皮、枳殼、木香各10 克,竹茹、姜半夏各9 克,赤茯苓15 克,麥芽30 克,青黛(包煎)、黃連各6克,甘草6 克,7 劑,水煎服。並忌恣食肥甘油膩之品。葯後,盜汗已明顯減輕,上方去煅龍骨、煅牡蠣,續進7 劑,則盜汗止,余症悉平。
按:盜汗不獨陰虛,臨床上濕熱所致盜汗亦不在少數。本例患者系內傷飲食,積滯生濕化熱,濕熱交蒸,入於陰分,正邪紛爭,營陰失守,迫津於外,盜汗發生。而寅卯之時乃少陽之氣生髮較旺之時,少陽氣機為濕熱所遏,樞轉受阻,故汗出於天明之前。《傷寒明理論》云:「傷寒盜汗者,非若雜病之虛,是由邪氣在半表半里使然也。」而脅肋脹滿、口苦喜怒、嘔逆納呆、小溲短少為一派濕熱郁阻少陽、三焦氣機不暢之象。本例嘔逆納呆有積食夾雜,故以蒿芩清膽湯合消食導滯之品同用,方可切中病機而取效。
痞滿案
患者某,女,41 歲。2013 年5 月13 日初診。腹脹3 個月,心下痞悶,噯氣,口苦,寐差,納可,大便不實。胃鏡顯示:淺表性胃炎伴膽汁滯留;腹部B 超顯示:脂肪肝,副脾;苔薄膩,質紅,脈細滑。辨證屬肝胃不和,濕熱不化。治宜蒿芩清膽湯出入。藥用:青蒿15 克,姜竹茹15 克,石菖蒲15 克,省頭草15 克,香櫞皮12 克,浙貝母12 克,海螵蛸15 克,碧玉散(包煎)15克,茯苓24 克,焦薏苡仁30 克,黃芩12 克,合歡花10 克,姜半夏12 克,柴胡12 克,炒白芍12 克,枳殼12 克,白豆蔻(後下)9 克,7 劑,水煎服。
二診(2013 年5 月20 日):葯後腹脹明顯減輕,夜寐稍好,口苦仍有,大便轉實,苔膩稍退,脈細滑。前方加枳殼10 克,炙遠志10 克,北秫米30 克,7 劑,水煎服。
三診(2013 年5 月27 日):葯後矢氣頻作,腹脹大減,余症亦減,用前方加減服用20 余劑而愈。
按:《重訂通俗傷寒論》云:「足少陽膽經與手少陽三焦合為一經,其氣化一寄於膽中以化水谷,一發於三焦以行腠理。若受濕遏熱郁,則三焦之氣機不暢,膽中之相火乃熾,故以蒿、芩、竹茹為君,以清泄膽火。膽火熾,必犯胃而液郁為痰,故臣以枳殼、二陳和胃化痰。又佐以碧玉,引相火下泄」。患者因氣機失暢,痰熱與鬱氣互結於中焦而出現以上諸症。故以蒿芩清膽湯清熱化痰為主;配以石菖蒲、香櫞皮、白豆蔻行氣化濕,用省頭草、焦薏苡仁加強化濕之力;海螵蛸、浙貝母、炒白芍制酸和胃;合歡花養心安神;二診時再加遠志、北秫米安神和胃,心氣得安有助於胃的順降。諸葯合用,相得益彰,使鬱結開,痰熱清,中焦利,痞滿除。
胃脘痛案
患者某,男,48 歲。2008 年9 月11 日初診。自訴胃脘痛病史2 年,曾做胃內窺鏡檢查提示膽汁返流性胃炎。經中西藥物治療收效甚微,反覆發作。近日因飲食不節,胃脘部疼痛,伴有噯氣,泛酸,時有腹脹,納少,小便黃,大便乾結。苔黃膩,舌質紅,脈弦細滑。西醫診斷為膽汁返流性胃炎。中醫診斷胃脘痛。辨證屬膽胃鬱熱,治法清膽和胃。方擬蒿芩清膽湯加減。藥用:青蒿12 克,黃芩12 克,姜半夏10 克,枳實10 克,沙參10 克,黃連3 克,綿茵陳20 克,姜竹茹10 克,陳皮10 克,生大黃(後下)6 克,炙甘草6 克,7 劑,水煎服。
二診(2008 年9 月18 日):上藥服後,胃脘痛減,脹消,噯氣除,泛酸減輕。上藥增損,服藥1 個月後,癥狀基本消失。胃鏡複查示:無膽汁返流,胃黏膜恢復正常,隨訪半年未見複發。
按:膽汁返流性胃炎,呈由各種原因引起幽門功能不全,或胃切除術後膽汁返流入胃,膽酸破壞了胃黏膜屏障,導致胃黏膜充血、水腫、糜爛等炎性改變。本病屬於中醫學「胃脘痛」「胃反」「嘔吐」等範疇。《靈樞·四時氣篇》曰:「邪在膽,逆在胃,膽液泄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膽熱犯胃,胃氣上逆,故胃脘部疼痛,伴有噯氣、泛酸,時有腹脹,納少,小便黃,大便乾結,苔黃膩,舌質紅,脈弦細滑。蒿芩清膽湯具有清膽利濕、和胃化痰之功效,主治濕熱內蘊三焦,樞機失和之證。以蒿芩清膽湯加減,治療胃脘痛(膽汁返流性胃炎),治療關鍵抓住六腑以通為用,通下為順,上返為逆,腑氣膽(腸)道通暢,膽液順常道排泄,使胃免受侵蝕。方中用青蒿、黃芩、黃連清膽熱,陳皮、半夏、姜竹茹降逆止酸,枳實行氣消積,為胃動力之葯,減少膽汁逆流,生大黃助通腑泄濁,沙參養陰生津,甘草和中,並能增強胃的黏液合成、護膜,減輕膽汁的損害,諸葯合用,共奏其效。
臨證心悟
筆者對蒿芩清膽湯古今文獻的研究與臨床應用,認為其在適應症基礎上治療內、外、婦、兒、五官科等多種疾病,目前,該方的應用範圍不斷擴大。
據報道,該方已有作用機制研究、拆方實驗、確定起主要作用的中藥,這些為進一步的開發和應用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實驗佐證。研究除了證實蒿芩清膽湯抗病毒、抗菌的雙抗作用、免疫調節作用外,本方的諸多藥效作用與「和解法」作用的相關性,綜合生物效應與其「和解法」作用的相吻合,從諸多藥效作用歸納蒿芩清膽湯的組方特點——多途徑祛邪,青蒿、黃芩、青黛、滑石清泄里熱,具有「清」的特點;其中,青蒿是苦寒葯中唯一兼有芳香氣味的藥物,芳香宣化,透熱外達而開上,具有「透」的特點,它包涵了試驗中蒿芩清膽湯解熱、抗炎作用,抗急性膽道感染作用,抗病毒、體內抗炎作用及對溫病濕熱證動物模型影響等的作用;陳皮、半夏、枳殼苦溫燥濕、降氣和胃而暢中,具有「調」的特點,它包涵了試驗中蒿芩清膽湯對肝膽、胃腸等的作用;碧玉散、茯苓清熱利濕而滲下,具有「利」的特點;青蒿、黃芩和解樞機,茯苓、甘草扶正祛邪,黃芩、半夏寒溫並用,具有「和」的特點。它包涵了試驗中與「清」「透」「利」「調」「和」相關的諸多藥效作用,使「和解法」的科學內涵和挖掘中醫藥綜合生物效應的治療優勢相結合,廣泛運用於多種疾病。
綜觀蒿芩清膽湯方義、藥理、組方的研究、臨床應用,佐證了經典名方之活力在辨證論治基礎上,應用更為廣泛,且療效可信,值得推廣應用。
友情提示:文章或作者來源於中醫古籍APP,希望獲得更多中醫知識,養生食療方,進入各大應用商店,搜索「中醫古籍」下載。


※吃美味還能瘦身?沒錯,山藥確實有這個能力!
※常喝這5種藥茶,告別口臭迎接清新口氣
※餐桌上加盤毛豆,越吃越健康
TAG:神黃中醫智庫 |
※酸辣粉絲就是它做的,它的花能止血、降血壓、治療失眠!
※頭痛,失眠?可能是胃藥惹的禍
※腎虛脫髮,腰酸眼花,失眠便秘,這種常見的補腎中藥能夠治療!
※夏季肝火旺,心煩、失眠、心慌、口苦,要多吃這些清肝利膽的食物
※夏季頭痛失眠、煩躁多汗 「養心」是治療的關鍵
※它全身都是寶,跟和葉降高血壓,治頭痛、眩暈失眠有奇效
※心俞穴:治療驚悸,咳嗽,吐血,失眠等
※沒想到這樣一粒棗核,竟是治療失眠的良藥!
※失眠、身體疼痛很煩人?剋星來了
※糖尿病心衰 上腹部脹滿,失眠,胸悶 中藥一副
※頭痛、失眠、眼睛看不清東西,這種常吃的東西能夠治療!
※不花錢不吃藥,輕鬆治療脫髮失眠、偏頭痛肩頸痛、脾胃不好、心慌
※黃芪靈芝這樣吃不僅護肝降血壓,補氣養血,還治療神經衰弱,失眠健忘!
※一顆核桃幾味葯,與其扔掉不如泡茶,治失眠、腰腿痛
※它是天然血管支架泡水喝,效果很好,降血糖,血脂,治失眠
※治療失眠還得說這碗湯,食療比吃藥強多了!
※失眠、消化不良、高血壓、糖尿病,都可以吃靈芝,怎麼吃是關鍵!
※不花錢不吃藥,輕鬆治療脫髮、失眠、偏頭痛、肩頸痛、脾胃不好、心慌等
※?不花錢不吃藥,輕鬆治療脫髮、失眠、偏頭痛、肩頸痛、脾胃不好、心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