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藿香正氣」說起,聊聊中醫的那些事
點擊
上方
藍色字
中醫思維十
可快速關注
中醫怎麼啦?前兩年張功耀、王澄、方舟子,還有中科院院士何祚庥,群起而攻,一時間「廢除中醫」的聲音不絕於耳。雖有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及時出面斥之為「鬧劇」,但對中醫的非議並未停止。
把桌上一本《當中醫遇上西醫》翻了又翻,深感中西醫之爭由來已久,各執一詞,水火不容。忽又想起今年7、8月間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小事:炎炎夏日,突感惡寒發熱、咽幹頭痛、嘔吐乏力,測得體溫38.8℃,明顯感冒癥狀。當晚自作主張,服
藿香正氣丸
二次。後上床酣睡。至下半夜朦朧中自覺微汗淋淋。第二日清晨諸症悉去,感冒竟一汗而愈。感冒,常見病也;藿香正氣,中醫常見葯也。就從這藿香正氣說起,瞎掰點中醫的那些事。當西醫遇到感冒
我有一個長輩親戚,為某省級醫院西醫內科主任醫師,省醫大兼職教授。每與見面,興趣所至,少不了要談及醫學,或請教,或爭論。但到底胳膊拗不過大腿,每次都是在西醫主任的
「中醫充其量是心理醫生,中藥頂多起到安慰作用」
的結論中黯然敗退。國慶期間回家探親,循例上門拜訪,不巧正趕上主任抱病在床,鼻塞、咳嗽、流涕,顯然是感冒了。問寒問暖之際赫然發現床頭擺放著藿香正氣水、抗病毒口服液和甘草合劑
等中藥,竟無一種西藥在列。我不禁啞然失笑:呵呵,原來西醫主任感冒時是靠中藥來安慰的。長輩同樣笑笑,無語。
「感冒」究竟是西醫術語還是中醫辭彙?
手頭沒有辭源,上網查詢未果。查漢語詞典,感冒是指一種上呼吸道感染及其癥狀——典型西醫說法。看英語辭彙「I got flu」、「Catch cold」卻只有「流行」、「著涼」的意思,似又不能直譯為「感冒」。
碰巧的是,近期從網上下載了一些中醫典籍以作閑書閑閱。查知「藿香正氣」出自宋代官修醫書,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的大方,原名
藿香正氣散
,治傷寒頭疼,憎寒壯熱,上喘咳嗽,心腹冷痛,反胃嘔惡等,病歸傷寒一類。又查金元四大醫家之一的朱丹溪的名著《丹溪心法》,一段
「初有感冒等輕症,不可便認作傷寒妄治,西北二方,極寒肅殺之地,故外感甚多;東南二方,溫和之地,外傷極少,雜病亦有六經所見之證,故世俗混而難別。」
的記述歷歷在目。不知這是否是「感冒」一詞的來源,或許中醫典籍還有更早的記載。
由此至少可以得出結論:「感冒」被西醫借用多年了,以至於多數國人都認為中醫只有「傷風」之症而無「感冒」一說。推而想來,中風、痛風、風濕、破傷風、白癜風等這些西醫如今常用的病名也該是中醫的東西吧。
當中醫遇到感冒
中醫認為感冒的病因,主要是感受風邪所致,故俗稱
「傷風」
。臨床以發熱、惡寒、頭痛、鼻塞、流涕、咳嗽等為主要癥狀體征。而按中藥說明書所列,藿香正氣丸的功能:解表化濕、理氣和中。八個字,言簡意賅,但與感冒怎聯繫得上呢?解:冤家宜解
——中醫治病是分階段講方法的
人患感冒,冤家是誰?
「蓋百病皆生於六氣,諸症莫逃乎四因。六氣者,風濕熱火燥寒也。四因者,氣血痰食也。」(劉全德著《考證病源》)
中醫的致病因素可以簡單概括為外感「六淫」。六淫,風寒暑濕火燥,自然界的六種氣候狀態,因屬四時不正之氣或正氣太過,所以稱為「淫」。
「風者,百病之始也」
(《內經·素問》),風居六淫之首,是最基本的致病因素。四季皆有風。因此,感冒首先表現為「傷風」,一年四季均可發生,是常見病。風性輕揚,故
「傷於風者,上先受之」
(《內經·素問》)。這裡的「上」指淺表層次,相當於人體的表皮、肌膚、上呼吸道、頭部。傷風感冒,初期的癥狀、損害都在表面。這個時候,解決問題的主要辦法就是「解」——從刀、從角、從牛,分離之意也。如同二人相爭,矛盾尚未激化,未造成嚴重後果,最簡單、有效、經濟的解決辦法莫過於將二人分開了。概括起來就是,初級階段要求方法簡便有效。
現在社會上推出的很多做法、舉措同於治病,對象不同罷了。就說當下法律界正在熱議的「寬嚴相濟」,按文件要求,對老、幼、病、殘、孕、初犯、從犯、過失、受騙、認罪、悔罪,因親友、鄰里、同學同事之間糾紛引發的輕微刑事案件,不再一概法辦,要本著
「冤家宜解不宜結」
的精神從寬處理。可見,以人為本,從效果出發,治罪與治病對方法的要求是一致的。可謂大道之理相通啊。化:因時而化(《呂氏春秋·察今》)
——中醫治病是注重條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
「化,變也」(《說文》)。「風者,善行而數變」(《內經·素問》)。中醫認為風作用迅速並且多變。四季皆有風,四季又各有不同的時令氣候,如春多風,夏多熱,長夏多濕,秋多燥,冬多寒。風常夾雜著這些時令之氣一同侵犯人體而發病。如秋冬多見風寒,春夏多見風熱,雨季多夾濕,旱季多兼燥。此外中國地域遼闊,環境和氣候的差異對疾病的發生和變化有很大影響。
於是中醫將感冒分為春瘟、風寒、風熱、暑濕、濕熱、秋燥等不同類型辨證施治,以風寒、風熱兩類為常見。
中醫非常強調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中醫之所以有感冒之說法卻無感冒之病名,原因在於感冒太籠統,不符合中醫分時而治、辨證而治的原則。
具體說到
藿香正氣丸
,藥品說明:用於外感風寒,內傷濕滯,頭痛昏重,胸膈痞悶,腕腹脹痛,嘔吐泄瀉,被歷代醫家喻為「暑濕聖葯」
,現在多被用來治療所謂腸胃型感冒
。有人或有疑問:炎炎酷暑,傷於濕氣尚可理解,何來風寒?其實,夏季炎熱人性貪涼,恰恰易犯寒濕。本來敞開之孔竅,貪食冷飲喜遇寒涼,收縮太過,至寒襲於表而濕滯於里而發病。所謂「暑濕」感冒,正是外寒與內濕的有機結合。如果是單純寒、熱或是濕,即便發生在夏季,仍是不能用藿香正氣的。不問青紅皂白,見夏季感冒或腸胃型感冒就一概用藿香正氣,一定是庸醫。所以說,中醫決不是簡單的經驗醫學,中醫精髓之理、法、方、葯,其神奇之處不在方葯,而在於理法。一言而蔽之,在於一個「化」字——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善於變化也。
當下,與「化」字有聯繫的多是時尚和熱門的東東。大的方面如:經濟全球化、農村城市化、法制現代化、技術標準化、管理信息化,具體到一個單位也有:辦公自動化、隊伍專業化、辦事人性化、人員要職業化、上下級要一體化,總之是一切都可以數字化,甚至泡妞生孩子養個寵物都可以上網虛擬化,真可謂變化多端。但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而不是金玉其外徒有虛名,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理:理直氣壯
——中醫治病講順其自然按規律辦事
「理,治玉也,順玉之文而剖析之」
(《說文》)。原意為玉石本身的紋路、層次,引申為條理、次序、道理、規律。外感風寒要解其表,表解則風寒自去;內傷濕滯則理其氣,氣機通暢,則濕滯得化。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氣之常也,人亦應之。」(《內經·素問》)
中醫的治病理法從不輕易喊打喊殺,也絕少攻堅破釜。中醫講求理直氣壯,順其自然按規律辦事,力求事半而功倍,如同說話辦事理由充分,因而氣勢奪人。
看如今,反其道而行之者太多。
四季之中,有氣候失常,厄而尼諾現象頻發;
飲食方面,數九寒冬能大膾朵頤,品嘗消暑西瓜;
婦人腹為本,應喜暖忌寒,現如今卻風行露臍裝;
小兒雛陽之體,天性嗜睡,現在偏偏要天未亮就起床上學;
自古兒女贍養老人,現在不少成年人卻依靠父母養活,成了「袋鼠一族」。
客觀上,從天到地,從社會到個人,從大人到小孩,「毛病」是越來越多了。看來,合乎規律的正常與不合規律的反常的界限模糊起來,甚至「正常」、「反常」相互易位了。這到底是福還是禍,是發展還是自掘墳墓?細究原因,恐怕是在規律之外,又多了一些「潛規則」吧。
和:相得則和(《內經?素問》)
——中醫治病講求同存異相互依存統籌兼顧
中醫最基本的治療方法可以概括為:
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濕者燥之,燥者潤之,有火清之,得風驅之,在表解之,在里和之。
總之,中醫治病講求
「損其有餘而補其不足」、「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內經·素問》)
中醫沒有細菌、病毒的病因觀念,只有矛盾的觀念,講五臟六腑相生相剋、對立統一,注重求同存異,強調相互依存、統籌兼顧,以和為貴。
用中醫把脈當今社會,結論:病了,且病得不輕。中國以9%以上的速度連續增長28年,重經濟輕社會,重收入輕分配,重增長輕平衡,重開發輕環保,重城市輕農村,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矛盾,集中體現在貧富分化、城鄉二元、勞資對立、幹群關係四方面,再不對症下藥恐怕會引發社會動蕩甚至政治危機。這藥方也開出來了,兩字:和諧。我的理解,在發展改革的關鍵階段,國家必須動用各種手段,搞社會建設,構建和諧。和諧二字,表面看來從「口」、從「言」,實際上並不簡單。和諧的實質仍然是講求同存異、相互依存,重統籌兼顧、協調發展。
中醫的「人本觀」與科學發展觀
現在有人批評:中國人沒有信仰。不是說中國人信奉「舉頭三尺有神明」的嗎?這神明是誰?在哪呢?上古時代,盤古能開,女媧能補,精衛能填,后羿能射,夸父能追,嫦娥能奔月,大禹能治水,共工能興風作浪,神農再不濟嘗百草中毒也能緩過來,照說個個都是神通廣大,但現在都只落下個紙上傳說而已。佛教千年香火倒是沒斷,現在更火更盛了,但也只剩下了「嚇唬」和「勾引」,不是求官求財求子心切,不是壞事做絕怕下地獄,有多少是真心跪拜在泥塑面前。至於土生土長的道教,三清四帝遠比不上孫猴子在普羅大眾心目中的地位。還剩下個孔夫子,百年來歷經磨難,現在仍只能說前途未卜。一句話,從歷史看,中國人打根上就沒有信仰,從來也沒有什麼信仰。
但是,從中醫看,中國人是有「信仰」的。看看《內經》上記載: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故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陰陽不測謂之神,神用無方謂之聖。」、
「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通過這三句話,我們不難得出結論:飲食之男女稱為陰陽,陰陽就是神明之所在,神明具體在哪?人心主神明啊!中醫理論教導我們:原來神明就在我們每個人的心裡——是有根據的,原來中國人從來不信鬼神只信自己——是有傳統的。
有人批評:中醫是偽科學。這個批評是對的。中醫的確不是科學,但確是哲學、神學、是玄學、是社會學、是心理學、是人學……。
中醫的核心是以人為本的。
在這裡背誦一下十七大報告關於科學發展觀的定義: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赫然發現這幾條咋就跟中醫那些事那麼象吶?
再說回「藿香正氣」。翻遍中藥名稱索引,就這一種中藥名字中含有「正氣」二字,「正氣」從何而來。百般思索,或許藥名就是一個偶然。又想起《內經》里的一句話: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治病的最高境界和最終目的就是讓人自身存有更多正氣,以自覺抵禦疾病,謀求自身健康。國家發展、社會進步或許也是如此吧。
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中醫思維十平台無關,僅供臨床思路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員請勿試藥。
本文來源
:民間中醫網
,
由中醫思維+編輯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由中醫思維+(zhongyisw)分享。
★
葫蘆中醫店鋪上新啦
數量有限,識別下方二維碼一鍵購買
點擊下方「
閱讀原文
」立即優惠

※求賢 | 葫蘆中醫——一個有趣的中醫學堂
※春天的野菜都是天然葯,10種應季野菜及藥效!
※中醫養生應從哪方面入手?
※為什麼現代女性健康會出現這麼多複雜問題?
TAG:中醫思維十 |
※中暑就吃藿香正氣,這樣做對嗎?
※除了藿香正氣丸外,你了解藿香的這些嗎?
※工人暴晒中暑,醫生卻說喝藿香正氣水不對,這是為什麼?
※中暑了,醫生說:絕不能喝藿香正氣水!這是為何
※每個人都該知道:中暑是不能喝藿香正氣水的!
※藿香正氣真的不能和頭孢一起吃嗎?
※聽說你又備了一盒藿香正氣水?
※驚呆了!你所不知道的藿香正氣水的真正用途!
※藿香正氣水 頭孢會中毒?防治中暑就喝藿香正氣水?哪個是真的?
※「藿香正氣水」和」頭孢」一起吃會致命?確有其事!
※藿香正氣水與頭孢一起吃,劇毒?
※中暑就喝藿香正氣水,真相卻是……
※藿香正氣水不能和它一起吃,朋友圈瘋傳「溫馨提示」,是什麼?
※中暑了喝藿香正氣水?你真的喝對了嗎?
※藿香正氣水不能和頭孢一起吃?
※朋友圈瘋傳!這樣喝藿香正氣水會中毒……是真的嗎?
※什麼?藿香正氣水居然不是治中暑的,真的假的?
※朋友圈瘋傳!藿香正氣水這麼吃會中毒甚至喪命,是真的嗎?
※夏天起痱子,藿香正氣水可搞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