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時尚 > 【科普】日本古代髮型的演變,圖+文

【科普】日本古代髮型的演變,圖+文

鎮樓的這種髮型常見於上古時代的上層男子,叫做美良豆。

這個髮型是借鑒了中國未加冠的孩童的髮型——總角。

首先從男子髮式說起

武士階級剛剛誕生的時候,其本質是服務於公家,更像是公家的僕人一樣。所以,此時的武士們的舉止穿著都在模仿公家,同樣也包括髮式。

下圖這種髮型叫做「一髻」,是將頭髮全部越肩披在後面,然後用「元結」捆綁在頭部上方,形成一個棒狀髮髻。這種髮髻在開始時可以通過元結的顏色與長度來表示該人的等級與地位,紫色代表身居高位者,而白色代表的是地位低下者。這種髮型一直從奈良時期流傳到了江戶時代,甚至到明治維新後在公家之中依然存在。

平安末期開始,隨著武家權力日益增大,公家的勢力慢慢相對地衰弱了。尤其是在鎌倉幕府建立後,武士們形成了獨特的武家文化,擺脫了往日對公家的一味效仿。此時在鎌倉時期,誕生了一種新髮型,叫做「茶筅髻」,後來在室町末期廣為武家之間所流傳。具體樣式更像是將原有的棒狀髮髻頂部留長後散落,讓頂端的頭髮四散,有點類似於朝天辮。這樣的髮髻非常像一隻茶筅。(艾瑪手機版不好排版,只能一段一段發了)

這種髮型在戰國時期的普通武士中尤為多見,此時髮髻的區別可以表現出一個武士的地位。

上圖中的茶筅髻都是普通武士所梳理的髮型。而對於大名或大名繼承人來說,一髻才是符合他們地位的髮型【圖二】

室町時代之後,武家有了專屬的一類髮型——月代頭。

據說月代頭最早在鎌倉時代就出現了,不過現在公認普遍流行還是在室町時代之後。在武士政權建立後,武士們時常要在戰場上作戰。然而直接在頭上套烏帽以後戴上兜(日本古代頭盔),在戰場上搏殺時頭頂的頭髮常常會散落遮擋視線,而且有事還會引起瘙癢和悶熱,所以出於實用性考慮,武士們決定除掉前面的那塊頭髮,這樣以來便解決了這個煩人的問題。

起初武士們剃頭的方式是一根一根用鑷子揪下去,這樣比較徹底。然而一根一根揪實在太麻煩了,而且還經常容易感染,所以後來就改用剃刀剃頭了

下圖是初期的月代,月代頭與茶筅髻的搭配

岡本勝四郎髮型同樣屬於月代頭,不過有一些別緻,他前面的頭髮並沒有剃光,而只是剃光了頂部的頭髮。這種髮型叫做」若眾發「,也叫」若眾髻「,本來是在男子元服前才留的,在元服禮上直接剃掉前發,便是一個標準的月代頭。

後面的髮髻常見於安土桃山時代之後,根據彎折形狀稱作」二折髻「。

類似的還有」角前發「,與若眾發類似,但是前面保留的頭髮有些不同。

森蘭丸的髮型便是角前發,與若眾發相比,前面的頭髮在中間固定,然後自然先前垂落。等到元服時直接把前面的頭髮打開,就成了月代頭。

角前發同樣也存在於總發中。

此外還有一種幼兒髮型,叫做「稚兒發」。

此外在江戶時代之前的日本男子中還有一些其他種類的髮髻髮型,不過相對並不常見,在此不做介紹。

到了江戶時代,戰亂已過,社會達到了空前繁榮的狀態,應運而生的江戶市民文化也達到了鼎盛。在這一階段,「元服」這一原本是公家武家這些上流社會的專利,也在這時走入了庶民之間。

到了這個時候,戰亂已經平定,月代頭原有的實用性在此時也已經被抹去,它反而被賦予了一種武士的象徵性。因此,武家男子都統統剃了月代頭,這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與規定。在室町之後,庶民中也有剃月代的情況,但是在江戶時代,月代頭在平民之間達到了空前的流行。

而月代頭最初的起源就是為了作戰,所以公家最初就沒有剃月代頭。到了後來公家依然是只留著一髻,從來沒有效仿過武家的髮式。

除了公卿與浪人之外,在市民階級中,醫生,學者,占卜者這些職業的人大多不剃月代。

在商人階級等普通市民中較為流行的髮式叫做「本多髻」。是下圖這個樣子的。這種髮式的特點是,耳根處以及腦後的頭髮蓬鬆而隆起,髮髻上留出來的頭髮壓在頭頂,正面看呈一字形,大多側面看髮髻方向平直或朝上。

在武士階級以及部分市民中流行的髮式叫做「銀杏髻」。銀杏髻又可以細分為大銀杏,小銀杏和普通銀杏。

普通的銀杏髻是我雅人叔這樣的【圖一】

大銀杏與普通的銀杏髻類似,區別在於髮髻引出來的頭髮更多,正面看上去像更大的一片銀杏。

這種髮型力士相撲之類的人留的比較多。【圖二】

銀杏髻與總發的搭配也比較多

下面說一說日本古代女子髮式的演變。

同日本古代男子的髮式文化一樣,女子的髮式演變依然受著中國文化傳播的巨大影響。

進入了彌生時代開始,日本走出了原始社會,有了具體的國家制度,邁入了一個社會制度逐漸完備的階段。在這個時候,日本國就已經與同時期處於漢代的中國有著密切的外交往來。

在彌生時代時,女子的常見髮式是這樣的:

可以看出,原本披頭散髮的女性開始束髮了,這也反映了彌生時期日本國政治經濟的穩定與繁榮。

這種束髮方式也與我國漢代女性相似。

這種髮式一直發展到了古墳時代。原本是民間女子的束髮方式,逐漸也傳到了巫女神官這類相對高一級的階層之中。

在古墳時代之後,女子開始垂髮。

垂髮指的讓頭髮垂落的髮型,由此特點後來引出了多種多樣的類型。

最早的垂髮是這樣子的:

這種垂髮是將頭髮全部攬到後面,用元結系成長辮,是較為原始與傳統的髮型。

關於其衍生髮型稍後介紹。

等到了奈良時代,班田制開始實施,政策農民耕地,此時的手工業與農業迅速發展,社會安定繁榮,對外的交流也達到了鼎盛,開始向同時期處於盛唐階段的中國多次派遣遣唐使,中日的交流也達到了頂峰。

所以此時的服飾,髮式近似完全地傾向於唐朝風格。

與唐代類似,這時的日本上層女性也開始在頭上添加各種各樣的髮飾,奢華之風逐漸升起。

到了平安時代,日本通過數個世紀的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空前繁榮的時代。在這一階段上層公卿的生活也是奢華浪漫,創造出了平安時期獨特的公家文化。

前文中提到的垂髮,在這一階段經過發展與變化,衍生出了「大垂髮」,在平安時代的貴族女性中較為常見。

是這個樣子的:

這種髮型也一直流傳到了江戶時代,較為代表的就是影視劇中和宮公主的形象:

第二張圖的幾位包括和宮的侍女,同為公家出身,也梳著大垂髮。

平安時期的女人們,在這一階段也開始把元結打開,把頭髮整齊地披在背上,創造出了垂髮的多種風格。這也正是現代人對古代女式髮型的典型印象。

此時的貴族女人們對頭髮與形象有了更多的講究,她們養成了這樣一個習慣:在居家式散開身後的元結,披著頭髮,而外出時將頭髮束起,以顯端莊。

後來這個做法就成了女子群體的慣例。

可以看到,此時的垂髮除了能夠將身後的頭髮解開以外,兩邊的頭髮還各引出一股垂在肩前,這個叫做「發批「,也叫」鬢「。

這種樣式的垂髮是非常常見和典型的,甚至在現代它還依然有其審美意義,衍生了一款叫做」姬髮式「的現代髮型:

在同時期的男性中,流行著一款髮式」一髻「,事實上它也同樣存在於女性之中,但是樣式與男性不同。

它是這個樣子的:

還有在此時女子出家後,她們要把頭髮剃為」尼削「,即把一頭長髮剃到肩膀處那麼短,在我們現代人看上去就是齊肩發。

以上說的都是上流社會,而對於民間女子,她們的垂髮是沒有鬢的。可變化的樣式並不多。

這是民女的垂髮,很原始。

變換一下:

這種叫下結髮,毫無疑問,看上去更難看了。

所以在那個時代,美麗對於平民階級而言,太奢侈。

由平安時期後期開始,到了鎌倉與室町時代,女子們的髮型又多了一個新的改動,叫做」鬢削「。

就是這樣,即是將原有的發批多留出一股之後,剪短其中一部分。

在平安末期之後,武家政權建立。在文化方面,武家也開始崛起。所以不僅僅限於公家,在武家之中,鬢削同樣成為了女子成年禮的一部分,它對一個女人的一生是極為重要的。類似於月代頭對武家男子的意義。

同樣,民間女子沒有鬢削,因為她們沒有鬢。

沒有鬢真的顯臉大啊……而且還顯老

於是在這之後,我們各種熟悉的女子形象便出現了:

從那時一直到江戶時代,垂髮的髮型一直沒有什麼太大的變化。

不過在戰國時代末期,女子之中誕生了一種新的髮型,有別於傳統的垂髮,這便是深受中國影響的」唐輪「。

大概是這個樣子的:

這是游女的髮型,游女類似於中國古代的妓女,也要會唱歌會跳舞會彈琴。

在這裡糾正一下,我在準備這份答案之前看到網上有不少人把日本古代男子的一髻當做了唐輪,並且將唐輪描述成日本男子常見髮型,這是有錯誤的。首先,唐輪在日本一直是民間女性以及游女的髮型,和男性是無關的。其次,唐輪的具體流行時間是在豐臣秀吉統一天下之後,而被一些人當做唐輪的一髻早已經在此之前流行了幾個世紀。

到了江戶時代以後,在前期時女子的髮式與過去沒有太大的變化,反而是頭髮更長了。在古代,女子的頭髮有如女子的命一樣重要,有點誇張,但是可以說是女人的第二張臉吧。所以頭髮越長,代表著那個社會越繁榮安定。所以當時是這個樣子:

整體上看髮式沒有太大改動。

然而在明歷三年即公元1657年的普通的一個清晨,幕府駐地江戶城內突然燒起大火,火勢迅猛,很快就席捲了整個江戶城,最終將江戶城的三分之二都化成了灰燼。大火連燒三天,史稱明歷大火。在後世與倫敦大火,羅馬大火併成為世界三大火災。

在這場火災中,位於江戶的大奧之內也未能幸免於難。大奧之中的女人們本來就少有走動,再加上垂髮過長妨礙運動,不少人都沒能逃出去,被大火燒成了灰燼。

經歷這場大火之後,大奧中的女人們意識到了垂髮過長的弊端,最終徹底放棄了這個傳統的方式,開始梳理相對較靈活又華麗的髮髻。從此開始,武家女子的髮式便邁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首先介紹在江戶時期女人非常流行的一類髮式——島田髻。

島田髻多見於日本江戶時期的未婚妙齡女性,藝伎或者是花柳界的游女之中。島田髻的潮流最早是由江戶初期東海道一帶的島田宿里的游女們引領的,後來通過表演歌舞等形式將其發揚光大,由此得名「島田髻」,後來一直流傳到了近現代。

事實上這種髮型在某種意義上與男子的若眾發是類似對應的。

可以看出,前發以及頭後與若眾發是類似的,區別在於男子的若眾發中前發之後是光禿禿的月代,而女子的前發之後是將發端向下卷折的髮髻。

由於島田髻過於流行,其本身就有幾十種的衍生款式,甚至於根據女子不同的身份職業還對應著不同的髮式。

這裡舉一個常見的例子,普通武士家的女兒就採用過這樣的島田髻:

這個髮髻被稱為「高島田」,形如其名

島津今和泉分家的女兒於一,梳的就是高島田。

關於其他的島田髻的分支現存資料不足,而且各個差別不大,暫時先不加介紹了。

另一類髮式叫做兵庫髻。相比於島田髻廣泛的受眾人群,兵庫髻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游女專用髮髻。也正是這各種各樣的兵庫髻,構成了江戶吉原街不同於別處的獨特風景線。

首先說立兵庫。其實立兵庫這種髮式早在室町時期就已經存在了,當時就是深受女歌舞伎和游女們的歡迎,而正規的上層社會看都不看一眼。後來這種髮型受到了唐輪的影響,外觀開始有所變化。

由於它在江戶時代開始盛行,所以放到這裡來系統講。

這種髮型不僅僅是在社會上被人瞧不上,在游女內部也只是小字輩底層那些游女的髮型。

像最高級的花魁一類的人物,梳的是「橫兵庫」。

那麼下面來講一下橫兵庫。

橫兵庫在最早其實也只是立兵庫的衍生款,後來經過變化,開始獨樹一幟。它的特點是在頭頂後方的髮髻及其寬大,從正面看是扇形的形狀,從後面看又像是一隻美麗的蝴蝶。如此美麗的髮式,也只有花魁這類高級的游女才能梳理。她們在自己的髮髻上還要安放多種多樣的髮式,而為了支撐起髮髻獨特的形狀,她們還要在頭髮里串鐵絲固定。

後來經過一些改動,江戶時代後期由橫兵庫衍生出的「伊達兵庫」便誕生了。伊達兵庫在橫兵庫的基礎上增大了髮髻高度,正面看上去更高,總體看起來更加浮誇。

難以接近的奢華之美。

同樣,兵庫系髮型也作為游女這一身份的象徵,當你永遠離開吉原街的時候,這個髮型也再也支撐不起你的靈魂了。

從良後的花魁野風,戴著頭飾已保體面,但是髮髻已經不再是兵庫髻了。

下面說一說勝山髻。相對於上面幾種女子髮髻而言,勝山髻是覆蓋面最廣的,從底層的游女,到普通的民女,甚至於一國大名的女兒,都可以梳這種髮髻。

不過相對於兵庫髻,勝山髻在游女中採用的並不多。

首先我們來看,典型的勝山髻是這個樣子的:

特點比較明顯。這種普通的勝山髻多為武家妙齡女子所梳理。不過有一種帶著燈籠鬢的勝山髻同樣也可以用在已婚女子之中。

勝山髻在影視劇中是這個樣子的:

除了典型的勝山髻之外,還有「丸髻」,「吹輪」這兩種髮型,也在勝山髻之列。

丸髻僅適用於已婚的女子之中,並且從江戶時代一直到明治時代,它也一直象徵著日本的已婚女性。

而吹輪這種髮型,除了腦後稍有不同以外,在髮髻上與標準的勝山髻是極為類似的:

最後一類髮髻的髮式,叫做笄髻。

正如其名,「笄」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種簪子,這也就表明了這類髮型是靠簪子來做主要的修飾的。

這類髮型在中國也是存在的,有一種儀式叫做「笄髻禮」,它也類似於女人的成人禮。

笄髻在日本女子的適用範圍與中國類似,都是在成年女子出嫁後開始梳理。不過在日本不同的是過去的笄髻在現代依然存在於現代舞伎之中,此種笄髻叫做「先笄」。

關於笄髻這類髮型還有其他的一些分支,待資料完備後再補充介紹。

那麼古代女性的髮式演變大概便是如此。以上所粗略地列舉說明的各種不同的髮式僅僅表現出髮式的各種演變,所以其他一些比較特殊的髮型暫不列舉了。如有需要我會稍後補充介紹。

以上,便是日本古代的髮式演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髮型 的精彩文章:

快來看娜扎的新髮型 你喜歡嗎
楊冪白百合馬蘇的洪七公髮型你更喜歡誰
9款好看的中短髮髮型,中短髮型的漂亮梳法!

TAG:髮型 |

您可能感興趣

藝術史:傳統日本文身的古代技術與演變
中國古代姓、氏、名、字、號的歷史由來及演變
中國五千年版圖演變史!(附高清視頻)
夏、商、周三代道家文化的演變
新書推介:《道教圖像、考古與儀式——宋代道教的演變與特色》
中國古代點絳唇的演變史
中國五千年簡史,精闢!經典!(附版圖演變史高清視頻)
清代男性髮型吃藕?日本古代男性髮型演變才奇葩
解讀日本佛教美術的發展演變
一篇文章,輕鬆看懂中國古代建築的演變!
古錢幣的摺疊編輯本段歷史演變
筆法的演變(乾貨長文)
揭秘中日與歐洲兵器的演變史
中國古代的槍、矛的演變過程
我國文字的演變
中國文化中「案、桌、幾」的演變過程
中國「龍」的演變 定型於宋代
中華傳統君子文化的形成及演變
中國漢服文化:明代漢服演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