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詩歌,作為永恆的時尚——《光年》發刊

詩歌,作為永恆的時尚——《光年》發刊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中國詩歌網」

詩歌,作為永恆的時尚——《光年》發刊

《光年》創刊號

1

《光年》關注當代國際詩壇

邀請詩人翻譯詩人

創刊號"詩歌共和國"

我們希望與世界其他民族的當代優秀詩歌對話

跨越不同民族和國家,在漢語中一探多元而複雜的世界面貌

我們努力探索詩歌的各種可能性

構建一個我們自己的新的語言共同體

2

著名詩人顧彬、西川、楊煉、王家新

翻譯大家高興、谷羽、汪劍釗、傅浩等

等帶您領略當今全球10個國家最負盛名的18位詩人的代表作

包括近兩年來在世界詩壇聲名響亮的

巴勒斯坦詩人馬哈茂德·達爾維什

加拿大女詩人瑪格麗特·阿特伍德的最新詩作

我們力求以最準確凝練的語言展現世界詩歌前沿的創作風貌

除詩作以外,亦收入隨筆、詩論、詩人採訪錄等文章多篇

3

在中國新詩百年之際,中國詩人們在思考漢語詩歌的未來

我們的詞語只有不斷分裂、複合和增殖,才能與世界對話

通過翻譯,才能讓漢語成為一種普遍語言:

跨越不同民族和國家的距離,在漢語中窺見多元而複雜的世界面貌

4

詩歌,作為永恆的時尚,引領著人們的生活方式;

進而,在歷史的眼光里,呈現出一種逝去的文明方式

其公共性需要再次被擦亮

從一種幽微的美學,走向公共思考

面對過去和未來,詩歌在進行最後的調解

詩歌,作為永恆的時尚——《光年》發刊

(《光年主編 戴濰娜)

戴濰娜,畢業於英國牛津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美國杜克大學訪問學者。出版詩集《我的降落傘壞了》《面盾》《瘦江南》《靈魂體操》,小說集《仙草姑娘》,翻譯有《天鵝絨監獄》《組合與反組合》《格諾二題》《烏力波簡史》等。

發 刊 詞

戴濰娜 王東東

「他被提到樂園裡,聽見隱秘的言語,是人不可說的。」(《新約·哥林多後書》)。據說這句話包含著神給人類設下的一項禁忌,有關翻譯。根據卡夫卡的推測,如果人們修建了通天塔而沒有去攀登——這是不可能的——也許會得到上帝的諒解,其結果就是人類永遠不需要折騰,而能心心相印。

杜甫著名的牢騷「百年歌自苦,未見有知音」,說的竟好像是現代詩歌的窘境。當有人向皇帝彙報,蘇軾在監獄中也跟在家中一樣,皇帝感嘆這正是他知道的蘇東坡。流亡的現代詩人,恐怕,在家中也如坐監。

乍看,新詩至少有古典詩歌和翻譯詩歌這兩個可能的知己。細察下來,我們在漢語中沒有在家的感覺,西方語言又不能真正成為我們的家,流亡的詩人於是乎奔波在兩個家之間,在一個家裡思念另一個家。

在家如出家,現代詩成為了語言的寺廟。

「寺者,法度之所在也」——得失之間,語言的法度若隱若現,正在創造之中。

現代詩歌在對人們的感知方式的塑造上,無法和古典詩歌抗衡。脫節的審美教育難辭其咎。譬如,月亮引起國人的鄉愁,在這個時候每個中國人都是李白;新詩人,即便如徐志摩、海子,也難以企及這種對整個民族的靈魂附體,成為民族的巫師。

古典詩人,基本上是士大夫詩人和官僚詩人。相比現代詩人,不僅擁有更多進入公共世界的渠道,而且擁有更多實現天才、天職、天性、天賦和天福的機會。古典中國的生活,根本上是一種詩歌生活。詩人以詩心為政治生活賦形,並時刻準備糾正後者。正如一位漢學家打的比方,他們甚至可以用詩歌來判案而又不辱沒律條,並藉此彰顯「惡法非法」的法律精神。古中國在根本上追求一種詩的正義。

這一詩歌至上的文明類型,暗合了謝閣蘭對中國人獨特歷史觀的思考,即「沒有什麼靜物可以逃避時間的爪牙」,唯有將其轉存於文字容器。詩歌,以驚人的、微妙的方式影響著歷史,並棲息在了每個中國人身上。一個活生生的豐腴女人的「肌理細膩骨肉勻」之中,彷彿包含著唐帝國全部時間的精華。如牟復禮所察,中國歷史一種精神上的過去,永不凋朽的正是人們在歷史背景下所感受到的每一個瞬間。這一文明類型,亦合乎維科在《新科學》中的論斷,只不過一直處於西方的邊緣。我們由此可以理解,為何在政治共同體以及漢語命運共同體發生「範式轉型」之際,梁啟超和胡適會將期待的目光投向文學。

新世界、新文學和新詩的開拓者也許會有這樣的感受,相對於這個新世界而言,我們的文學不夠用了,我們的詩也不夠用了,不管它們曾經有過多麼輝煌的歷史。這是來自現代世界的第一個驚嚇——我們的詞不夠用了!

我們開始從外來語言中吸收辭彙,用以描畫只存在於幻想中的新世界。這是另一種補天,如果說還不是創世的話;還有一種說法,這是對古典世界的再次發明;然而首先必須經過現代性漫長的自我流放。然而,這並非是一場文化戰爭,翻譯帶著它雙向的愛,以及讓敵對民族和好的意願。

我們的詞語不斷分裂、複合和增殖,才能與重新陷入諸神之爭的世界構成對稱。我們才能在漢語中找到世界、事物和神靈。翻譯的最終成就,是讓漢語成為一種普遍語言:在漢語中,可以窺見多元而複雜的世界面貌,而這意味著跨越不同民族和國家的距離。

我們創造詞語,與新世界對稱。

與那種認為「詩是在翻譯中失去的東西」的意見相反,歌德在談翻譯時說:我重視節奏和聲韻,詩之所以可以成為詩,就靠著它們,但是,詩作中本來深切地影響我們的,實際上陶冶我們的,卻是詩人的心血被譯成散文之後而依然留下來的東西。

這是對翻譯的信任,而歌德又將之用在對人類教育事業抑或教化的理解上。「詩教」,抑或說「美的育教」,是我們失落的黃金傳統。

由此我們可以理解,世界文學的概念並非是落後國家的焦慮,而還是出於藝術哲學自身的要求。

詩歌翻譯要保持詩人的心血,即使詩中的詩褪色,詩中的散文——也依然堅硬地存在下去,猶如顏料來源。

作品和人一樣,是會變老的。但丁的《神曲》有不同版本,是因為貝雅特麗齊永遠年輕,她對不同時代顯示不同面貌。繆斯永遠年輕,正如帕斯捷爾納克幻想有第九百零九位繆斯。

重譯不一定就是對原文的訂正,而是讓原作再次生長。在這個意義上,每一次重譯都是新譯。鳩摩羅什對道安訂正的佛經有如下評價:「道安訂正處,皆與原文合」,而道安本人並不懂梵文。

誠然,詞的補充也就是文化的補充。道安的事例可以表明,翻譯就是對原作的尋找,在譯作和原作之上還存在著一個更深的原作。它可以是語言,也可以是經義。更準確地說,是各種宗教哲理、政治理論甚或人生領悟。道,不斷變化。而詩,是直通種種玄妙的法門。

作為妙筆生花的隨從,

它不能只為君主效勞,

而應與更高尚的眾人

同在,具有大同精神。

這是塞繆爾·丹尼爾(Samuel Daniel)為蒙田的英譯本寫的序詩,頌揚翻譯。

漢語就是我們的祖國。然而,這是一個亟需我們創造的語言共同體。詩人由此奉上他們十字架般的全部的愛情。

詩歌與共和國的聯合,如兩面鏡子彼此映照。這是走向共同體的政治和詩歌(顧默爾《民主與詩歌》)。在詞源上,共和國意指共同的產業。語言和詩歌本身也是共和國事業的一部分,詩歌也非個人的夢囈,而還是對共同產業的開發。在聖經中,在史詩中,都出現了對理想共和國的希望和哀悼。而在近代,詩歌更以一種強力糾正著共和國。詩歌共和國的未來,是詩的貴族制與民主制的結合。只有經歷了民主的品味,詩歌才能向貴族的品味回歸。在這裡,我們走向康德的永久和平;而聯合國,仍然只是單個國家的隱喻。

詩歌,作為永恆的時尚,引領著人們的生活方式;進而,在歷史的眼光里,呈現出一種逝去的文明方式。其公共性需要再次被擦亮。

最私人的,亦是最公共的。

人類生存的知識起源於人的個性,而詩人的個性拓展了世界的寬度。問題是,如何從一種幽微的美的感覺,走向一種透明的公共思考?如果說,過去30 年已經表達完了不可表達之物,那麼接下去,如何不淪為表演和姿態?

面對過去和未來,詩歌在進行著最後的調解。

《光年》創刊號

目錄

001 發刊詞:詩歌共和國

transboundary

越界

009 〔巴勒斯坦〕詩的安排——馬哈茂德·達爾維什詩選

西川、薛慶國、唐珺 譯

023 「寫下來,我是一個阿拉伯人」

拉賈·舍哈德 採訪、撰文 王立秋 譯

037 〔加〕我們苛刻相待——瑪格麗特·阿特伍德詩選

周瓚 譯

058 在指令下——我是如何成為一個詩人的

瑪格麗特·阿特伍德 撰文 蒲雲 譯

contemporary

當代國際詩壇

069 〔以色列〕阿吉·米斯赫爾詩選

高興 譯

077 〔以色列〕約娜·瓦拉琪詩選

高興 譯

083 〔摩洛哥〕塔哈爾· 本· 熱隆詩選

傅浩 譯

086 〔摩洛哥〕阿卜德拉曼· 本漢姆扎詩選

傅浩 譯

088 〔德〕迪特·格瑞夫詩選

楊煉 譯

100 〔德〕揚·瓦格納詩選

楊煉 譯

104 〔德〕埃爾瑪·拉庫薩詩選

楊煉 譯

107 〔德〕約阿黑姆·薩托柳斯詩選

楊煉 譯

112 〔美〕C.D. 萊特詩選

李棟 譯

121 〔美〕莎朗·奧茲詩選

明迪、遠洋 譯

130 〔美〕丹尼絲·萊維托夫詩選

李琬 譯

139 〔愛爾蘭〕葆拉·彌罕詩選

包慧怡 譯

144 〔斯洛維尼亞〕阿列士·施泰格詩選

楊小濱 譯

146 〔斯洛維尼亞〕米蘭·耶西赫詩選

楊小濱 譯

149 〔俄羅斯〕格列布·雅科甫列維奇·戈爾鮑夫斯基詩選

谷羽 譯

155 〔古巴〕米古埃·巴爾涅詩選

梁小曼 譯

image

影像

161 因物之靈:謝閣蘭眼中的古中國

侯磊 撰文

168 附:謝閣蘭詩歌——選自詩集《碑》

車槿山、秦海鷹 譯

essay

隨筆

183 帶著來自塔露薩的書——俄羅斯詩歌記行兩篇

王家新 撰文

retranslation

重譯

201 馬雅可夫斯基早期作品新譯

汪劍釗 譯

poetics

詩學

221 民主與詩歌

弗朗西斯·巴頓·顧默耳 撰文 王東東 譯

sinologist

漢學家

243 顧彬詩選

顧彬、張依萍、海嬈 譯

255 《光年》對話顧彬:中國古典詩歌的成功跟宗教有關係

戴濰娜 採訪

biography

詩人志

263 鏡中人:阿赫瑪托娃

德米特里·貝科夫 撰文 王嘎 譯

perspective

全球詩歌動態

287 2016 上半年全球詩歌動態

289 2016 年國內出版的部分詩集

290 附錄:譯者

責編:嚴彬

詩歌,作為永恆的時尚——《光年》發刊

鳳 凰 讀 書

知識 | 思想 | 文學 | 趣味

主編:嚴彬(微信 larfure)

合作郵箱:yanbin@ifeng.com

(敬告):由著名青年詩人戴濰娜博士主編的中國大陸第一份專註譯介世界現當代詩歌作品的先鋒雜誌書(MOOK)《光年》正式在亞馬遜網上書店上線。歡迎購閱。有意支持購買者可點擊本頁面左下角【閱讀原文】。

詩歌,作為永恆的時尚——《光年》發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詩歌網 的精彩文章:

程瑜:當代格律詩守舊與革新之爭述評
劉川:小時代里的詩意突圍丨實力詩人訪談
300元稿酬丨「每日好詩」徵集評論:《漸漸消隱或突然凸顯的翠峰亭》
《中國好詩》第30期精選(附目錄)

TAG:中國詩歌網 |

您可能感興趣

老照片:實拍二戰後的日本藝伎,作為一種藝術在日本發展繁衍!
愛作為唯一的情感:評世賓的《獻給生活的讚美詩》
你還記得當年的網紅嗎,作為網紅鼻祖的沉珂曝光了最新照片
作為《天龍八部》中最強的掃地僧,在《笑傲江湖》會是什麼水平?
徐仁國入伍前發表自作曲 作為最後的公開日程
《悅己SELF》停刊,那作為創刊代言女郎的我呢?
《革命之路》:作為道德偽裝的「憤世嫉俗」
張藝謀:郭敬明的《小時代》,作為導演處女作拍得非常好!
《綉春刀2》楊冪替代劉詩詩,作為前傳,為何沒有王千源與聶遠?
贈票·作為文藝青年,你一定要看鄭大聖的《村戲》
作為時間想像的節日
還記得《還珠格格》里的五阿哥嗎?作為乾隆最出色皇子卻英年早逝
《紅樓夢》為何用中秋節作為全書開篇?
馬雲琴《作為一名中等生的家長》
中影四部新作為時代謳歌
作為一個文明古國,中國的「假古迹」實在太多了 | 短史記
日本網民評論:《動物朋友》作為日本文化登上了外國人的日語學習書
作為女性劇的《那年花開》
作為詩人的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