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康雍乾的讀書與治國

康雍乾的讀書與治國

清朝在康雍乾時期,文治武功,盛極一時,號稱「康乾盛世」,能夠實現這種局面,原因固然很多,但與康熙、雍正、乾隆幾位皇帝本身的素質、見識和作為密不可分,而這些又得益於他們好讀書、會讀書,既能博覽群書,又能學以致用,勵精圖治。

康雍乾的讀書與治國


好 讀 書,勤 學 不 輟


自清朝建立,一直把尊崇儒家思想作為治國安邦的根本之道。在這一方面,康雍乾幾代皇帝不僅尊孔重儒,優禮士人,而且他們也通過刻苦學習,直接掌握儒家思想。


幾代皇帝對儒家經典積極學習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自幼在上書房接受系統的儒家思想的訓練。清代自康熙時期開始,形成對皇子們嚴格的教育制度。清朝皇宮內設有上書房,專供皇子讀書之用,皇子們六歲開始入上書房就師學習,他們每日凌晨5點前開始早讀、上課。乾隆時曾任軍機章京的趙翼曾記載自己在軍機處當值時,凌晨殘睡未醒,已看到皇子們提燈去上書房就讀。

學習的主要內容是儒家經典。雍正就曾說自己「幼承庭訓,時習簡編」。皇子在上書房的學習由皇帝欽派大學士或尚書一級的官員總體負責,每位皇子都由專門的翰林學士分別指導。以乾隆弘曆為例,弘曆的老師主要包括徐元夢、張廷玉、福敏、朱軾等,都是研究程朱理學的大家。他們指導弘曆熟讀《易經》、《春秋》以及宋儒性理諸書、《通鑒綱目》、《史記》、《漢書》、唐宋文章等,既講解儒家經典以及理學精蘊奧義,又涉及社會現實、民生疾苦,總結歷朝的治亂興衰。


二是皇帝在位期間仍然勤學不輟。一方面是經筵講學為代表制度化的學習,1669年,16歲的康熙親政後不久,即建立經筵講學制度,定期召請當時著名的儒學大臣如熊賜履、王熙等,為皇帝講解四書五經。每逢講學,皇帝總是有疑必問,康熙甚至要求講官講完後,自己復講,然後再由講官評點,可見其求學心之切。這種主動學習的精神保證了學習制度不流於形式。


另一方面,幾代皇帝還利用一切業餘時間,熟讀經史。康熙八歲繼位,時滿人入關不久,宮中滿洲風俗仍重,皇子的儒家教育還提不上日程。但年幼的康熙卻勤勉向學,曾在宮內向兩名有學識的太監請教儒學經典、明朝禮制、學習漢字。後又設南書房,以張英、高士其、徐乾學等為南書房大臣,時刻侍學。即使出巡,也都帶著這些大臣,以備顧問,砥礪學問。康熙學習不辭勞苦,以至於痰中帶血,他的祖母孝庄太后為此把書給他藏起來。所以康熙稱自己年輕時「手不釋卷」,並非虛言。


康熙勤奮好學也成為後世皇帝必須遵循的「家法」。皇帝每日五更起床,然後像皇子們一樣,須誦讀詩書。傍晚散朝無事後,皇帝又直奔書房,讀書習字,或與侍從文臣討論經典,琢磨字句。就這樣,皇帝每日凌晨讀書、晚上學習,除非遇到重要節日,否則宮內很少聽到管弦絲竹娛樂之聲,以往那種晏處深宮、鶯歌燕舞、耽於逸樂的景象在康雍乾時期幾乎絕跡。難怪雍正曾一再說當皇帝是個苦差事。


幾位盛世之君之所以如此積極好學,是因為他們深知尊孔重儒,對治理一個龐大國家的重要性。通過刻苦讀書,他們在儒家經典掌握方面達到很高的理論水平。康熙每學完一部書就主動讓身邊的大臣抽查、考試自己,最終,連熊賜履、李光地這樣的理學重臣也稱康熙「講論精微,義理融貫」。雍正時期的大臣鄂爾泰稱雍正「幼耽詩書,博覽弗倦」,對程朱理學研究精闢,四書五經爛熟於胸。

會 讀 書,學 以 致 用


雍正曾說:「立身以至誠為本,讀書以明理為先。」康雍乾幾代皇帝積極學習的態度,不但表現在好讀書,而且表現在善於讀書而不迷信於書,反對空談理論,主張躬行實踐,學以致用,用在書本上學到的理論來指導治國理政的實踐。


康熙在一次經筵講學時與儒學大臣討論「知」與「行」哪一個更重要時,指出再好的理論不付諸實踐也沒有用,「不行,徒空談爾!」在這個層面上,熟讀經書的康熙轉而批判李光地、湯斌、熊賜履等理學大臣,認為他們理論與實踐脫節。當時,在理學家的提倡下,夫死婦殉的社會風氣頗為流行,朝廷還經常對此進行旌表。康熙對理學家的這種迂腐不實的觀點進行批判,下令停止對殉節的旌表,以遏制不良風氣,表現出他以實心行實政的精神。


雍正時,為去除政治腐敗等積弊,雍正以極大的勇氣和智慧大力推進政治、經濟改革,這也源於他對儒家思想中「仁」「智」「勇」的理解。雍正認為對三者應該有一個整體理解。例如,在實踐中,遇到有益於百姓的善事,要毅然行之,才可稱為「勇以行其智,勇以全其仁」。如果不加分析地、孤立地談著幾個概念,就會有所謂「匹夫之勇,婦人之仁,奸徒之智」,完全曲解其本意。鑒於此,雍正在推行改革時,雷厲風行,果斷明決,「治天下,不肯以婦人之仁弛三尺之法」。當時的諸多改革如攤丁入畝、耗羨歸公等之所以能夠突破重重阻力獲得成功,與雍正通過讀聖賢書而獲得的那種當仁不讓的勇氣有關係,是用理論指導實踐的結果。


更重要的一件事是康雍乾幾代皇帝還利用儒家思想的理論,批判漢族士人的狹隘的「夷夏觀」,構建適於清朝的國家認同觀念。

雍正六年,湖南士人曾靜派人投書川陝總督岳鍾琪,以滿洲人為「夷狄」,提出「華夷之分大於君臣之倫」,勸其舉兵反清,驅逐夷狄。這就是所謂的「曾靜投書案」。事後,雍正親自撰寫文章,對這種傳統的「夷夏觀」展開批判。他說中國古代的虞舜為東夷之人,周文王為西夷之人,但後來都成為聖人君主。春秋時期楚國最初被周天子視為「夷」,秦穆公也曾霸西戎,但這兩個「夷」「戎」國家後來都得到孔子的認可。可見地域、民族的身份並不足以決定一個人是否能夠做君主,仁德愛民才是主要標準。


而且雍正指出,清朝以仁德安撫眾民族,不修長城而使各族歸附,這是歷史上空前的盛事。若一味強調「夷夏之防」,那麼中國又將陷入民族分裂、對峙、戰爭的局面中。這樣,通過引經據典,雍正用儒學理論批判了狹隘的夷夏觀念,結合實際,開闊了中國的國家認同觀念。直到現在,在論證中國多民族統一國家格局的形成時,學術界也還多引用雍正的觀點。


所以,作為盛世之君,康雍乾幾代皇帝對漢文化的學習非常積極主動,唯其如此才能既重視經典又不迷信經典,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才能躬行實踐,形成自己的觀點;才能以「拿來主義」的態度,創造性地運用儒家經典理論指導治國實踐,造就清朝一個多世紀長治久安的局面。


及至晚清,同治皇帝也是幼年繼位,但他自幼耽於逸樂,常常找各種借口逃避晚課早讀,學習流於形式,制度已同具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道知行 的精彩文章:

故宮為什麼又叫紫禁城
黃朴民:楚莊王的雄才大略
季羨林丨牽就與適應,容忍與限度
中英對照丨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牽就與適應,容忍與限度

TAG:大道知行 |

您可能感興趣

讀書:乾隆的政治、愛情與性格
康狄讀書會 | 慈禧太后的文化學養
勸讀書的皇帝和不喜讀書的大臣
讀書:莫言和孝庄文皇后
觀《康熙王朝》有感丨好實沃讀書
曾國藩:修身立德,讀書立志
宋朝的「圖書館」與「讀書節」
讀書志在聖賢,為官心存君國
陳忠實的讀書興趣和文學接受
曾國藩的讀書之道
澤然讀書 | 讀蔡東藩《中國曆朝通俗演義》
領讀沈從文先生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 知乎讀書會
世界讀書日丨中國書協主席蘇士澍談書法與讀書
謀心的讀書——看不見的財富《曾國藩家書》讀書會有感
【金陵讀書】李娟散文與美麗的阿勒泰
林語堂 《讀書的藝術》
康狄讀書會:蔣介石與淞滬南京之戰
朱熹的讀書「六法」
中國古代讀書人的法律觀念:「讀書萬卷不讀律」?
【悅讀·回顧】書香樓宇讀書會在楓藍國際大廈共讀《大國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