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大清第一廉吏于成龍治閩

大清第一廉吏于成龍治閩



大清第一廉吏于成龍治閩



于成龍像


大清第一廉吏于成龍治閩



康熙皇帝手書賜予于成龍的匾額拓片


他45歲出仕,68歲去世,23年為官,3次被舉為「卓異」,康熙皇帝曾譽其為「天下廉吏第一」,他就是清代著名的大清官于成龍。康熙十八年至十九年(1679年—1680年),于成龍相繼出任福建按察使和布政使,將清正廉潔之名播撒於八閩大地……

臨危入閩


于成龍升任福建按察使時,福建因連年戰亂,民生凋敝,加上官府屢興大獄、官員腐敗、軍隊橫徵暴斂等原因,百姓更加困苦。


康熙十二年(1673年),清廷下詔撤銷「三藩」。第二年,「三藩」之一的靖南王耿精忠據福建起兵反叛,由於福建是平定耿精忠之亂的主戰場,連年戰亂,民不聊生。而且明末以來,東南沿海的反清力量鄭成功的部隊也一直威脅著清軍對東南沿海地區的平定。


為了切斷鄭成功軍隊的補給以及與沿海居民的聯繫,順治十八年(1661年),清廷接受鄭成功叛將黃梧的建議,推行「遷界令」,將江、浙、閩、粵、直隸、山東沿海居民遷離海邊30里至50里,寸板不許入海,並在海邊築短牆,立界碑,派兵駐守,「凡越界者死」。這一政策的持續執行,無疑是對沿海以出海打魚、貿易為生的居民的致命打擊。據清人屈大均所著的《廣東新語》記載,「遷界令」實施後,江、浙、閩、粵四省「瀕海之民,老弱轉死溝壑,少壯者流離四方」。


康熙十五年(1676年)底,康親王傑書率領清軍進入福建,平定了耿精忠之亂。但耿精忠在反叛之時,曾派人邀請鄭成功之子鄭經率領軍隊進入福建對清作戰。耿精忠之亂平定時,鄭經的部隊依然佔據福建的漳州、廈門、泉州等地。康熙十八年(1679年),清廷再次重申「遷界令」。康親王傑書等人在福建借「遷界令」之名,數起大獄,將那些冒險出海的沿海漁民不分男女老幼均以「通海」罪投入監獄,一時被判極刑的人關滿了監獄。

此時于成龍入閩,無疑面臨著非常嚴峻的形勢。


重審「通海」案


作為按察使,處理刑獄訴訟是于成龍的主要職責。所以,于成龍進入閩省的第一件事便是重新審理「通海」案。


康熙十八年(1679年)春,于成龍到達福州,在審查案卷時發現,每份案卷都有被判死刑的人,多者達數千人。此時,所謂的「通海」案已經審結,等待執行。但在視察福建監獄時,于成龍發現了「通海」案的種種漏洞,他認為人命關天,不得不謹慎。於是力請康親王傑書重新審理該案,康親王便命于成龍會滿漢大臣重新審理。


在審理過程中,于成龍一再言明該案所牽連的半數人皆為無辜的平民百姓,他們只是迫於生計,並非「通海」。但是由於此案由康親王本人審定,很多官員力圖維持原判,堅持認為對「通海」案量刑可輕可重,當從重處理。于成龍據理相爭,毫不退讓,他指著大堂之下受到該案牽連的婦孺對參與審理的官員說,這些人是無辜的,難道就要因此被殺頭嗎?皇天在上,人命至重,我們絕不能一味阿諛奉承、敷衍了事。在於成龍的堅決抗爭之下,康親王終於讓步,釋放了無辜百姓,對於量刑可輕可重的犯人亦從輕處理。

康親王很早就聽聞于成龍的聲名,在對「通海」案重新審理過程中,康親王進一步見識了他的才能,因此對他更加器重。每每遇到要案疑案,都要向于成龍諮詢或交由他來審理。于成龍審案迅速,決獄明允,福建常年積壓的很多案件得以審結,長期被羈押的百姓得以存活者數以千百計。對於那些被釋放,但由於貧窮不能回家的人,他都給予資費,遣送其回家,因故滯留於閩省監獄的人為之一空。


剷除衙蠹之害


于成龍在福建任職的另一大舉措就是整頓吏治。上任伊始,他就先後發布《簡訟省刑檄》《申飭招格檄》《嚴戢衙蠹檄》一系列檄文,發起了簡訟省刑、嚴格辦案程序、剷除衙蠹之害等整治行動。


在《簡訟省刑檄》中,于成龍大力倡導簡訟省刑,特別是在農忙時節,大小衙門俱應停止訴訟。對於百姓間的細小紛爭,不允許濫准拘審、擾民妨工,更不允許私自擬罪判決。對於必須審理的案件,要平心照律、遵例剖決,判決應準確、簡潔。禁止苛酷淫刑、草菅民命、徇私枉法和隨意量刑。

對於那些勾結地方奸惡勢力殘害百姓的官府小吏,于成龍稱之為「衙蠹之害」,對之深惡痛絕。他在《嚴戢衙蠹檄》中說:「衙役犯贓,首嚴公令,本司法紀攸司,剔蠹除奸尤為急務。」經過細行密訪,查實其行跡,于成龍先行警告,後加嚴懲,並且通過立法禁止公務人員借執行公務擾民。他在《申飭差擾檄》中言:「衙蠹肆害,法所必誅。本司總持風紀,首以除蠹安民為事,豈容狐輩假威,公行無忌!」並言明執法人員不得無故出差,出差者不得借故索要賄賂、不得咆哮恣肆。


針對臬司衙門記錄審案過程的「招由」往往龐雜舛誤的情況,于成龍頒布《申飭招格檄》,規定「招由」必須遵循一定格式,如記錄涉案贓款,要首列原款,次列前次審訊問答口供,然後空數行,供按察使親自審訊記錄。而且謄抄「招由」,必須簡明,不得繁冗。為了提高官差的辦案效率,防止官員苟且塞責,于成龍還設立木簽,即將所辦事件寫於木簽下發,木簽一到,必須按著規定期限辦理事件並及時回復。如若木簽到時,置若罔聞,不如期完報,立即差人鎖拿承辦之人,先以重法處置,隨後在所在府衙以玩忽職守罪通報。


在於成龍的大力整治之下,整個福建省官場風氣發生了巨大改變。清人陳廷敬為于成龍寫的傳記《於清端公傳》稱,經過於成龍的治理,整個臬司衙門「官吏懾服,閩俗翕然一變」。


求罷莝夫數萬


耿精忠在福建起兵反叛時,劫掠了很多浙江、江西人口。清軍平叛時將這些人中的老弱丟棄,強壯者沒為奴婢。于成龍設法募集資金,將他們贖還,並送他們回到原籍。對於那些不能回家的小孩,將其養在衙署中,等贖滿一船,便提供口糧,把他們送回父母親戚家中,以至每每吃飯之時,身邊小孩環繞,爭相索要果食,于成龍反以此為樂。


福建自明末以來戰亂不斷,常年駐有大量軍隊,每月額外徵集莝夫(鍘草喂馬的役夫)數以萬計,使得本來就備受戰亂之苦的福建百姓更是雪上加霜,不堪重負。于成龍先後給負責東南軍事的康親王傑書上了《上康親王求罷莝夫啟》《再上康親王啟》兩道摺子,力陳利弊,懇請康親王免除額外徵調民夫。有人勸他說,這並非你的職掌,你又何必自討苦吃?于成龍義正詞嚴道,設兵是為了保護老百姓,沒有了老百姓,還要兵幹什麼?


更有調停的人奉勸于成龍撤回遞給康親王的摺子,于成龍卻越發據理相爭。最後,康親王採納了于成龍的建議,一日之內罷去所科莝夫數萬。


靠典當買薪米


于成龍出任福建按察使不久,又升任布政使。布政使掌管一省的戶籍、田畝和賦稅,雖然手握財賦大權,但于成龍始終保持其廉潔本色不變。


當時福建地區的稅賦和江浙地區的協餉數以百萬計,皆由其負責收兌。于成龍在藩司紫薇堂立誓聯曰「累萬盈千,儘是朝廷正賦。倘有侵欺,誰替你披枷帶鎖;一絲半粒,無非百姓脂膏。不加珍惜,怎饒得男盜女娼」,令輸送官員按計算好的賬目撥發,各路領取官員隨到隨兌,一無增損。


而于成龍本人卻一貧如洗,衙署里連薪米都無法按時供應,不得不典當衣物來買薪買米,最後連可以典當的衣服都沒有了,只好一天只吃一頓飯。隨軍出征的滿漢大臣、朝廷使臣進入于成龍的衙署內,發現几案上滿布蜘蛛網、老鼠的痕迹,室內僅有一個貯藏官服的竹笥,兩口煮飯的鍋,文卷、書冊數十束,此外別無一物,無一不慨嘆其為當之無愧的「天下第一清官」。


福建瀕臨大海,自古有市舶之利。于成龍任福建布政使時,時有外國貢使向其贈送貢品,他都全部摒絕。有貢使向于成龍進獻異域香料,他僅聞一下就物歸原主,以至外國貢使對翻譯人員慨嘆:天朝洪福,我們從未見過如此清官。


鑒於于成龍在福建任職時的所作所為,福建巡撫吳興祚疏薦其為「閩省廉能第一」,並聯名上書舉其「卓異」。康熙十九年(1680年),于成龍被擢為直隸巡撫,離開福建。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一代廉吏卒於兩江總督任上,康熙帝稱「朕博採輿評,咸稱于成龍實天下廉吏第一」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九州風雷 的精彩文章:

在萬年琥珀中搭便車的小跳蟲
古錢幣的魅力,它是歷史的見證者
農村老人缺錢看病拿祖傳的屠龍刀去鑒定一句話讓老人慾哭無淚
男子打掃老房子時發現舊菜板最後搖身一變成了頂級收藏品

TAG:九州風雷 |

您可能感興趣

清朝真有于成龍這個人嗎?為什麼康熙帝稱其為「天下第一廉吏」?
《清風人物》從政二十四年拒賄保清廉,康熙皇帝稱其「天下廉吏第一」!
被稱「古今廉吏第一」,真實的于成龍到底怎麼樣?其事迹至今傳頌
直擊清代廉吏于成龍墓地,破敗荒涼,被世人遺忘
古代第一廉吏,在兩江地區只幹了三年,引得無數百姓懷念
第一廉吏于成龍,深得康熙喜愛,於得水於青萊的外號從何而來?
《廉吏于成龍》觀後隨筆
廉吏于成龍愛民如子,二百年後卻被村民盜墓,每戶分珍珠七顆
鹽亭:拜謁清貧太守文同,感受一代廉吏風采!
大清唯一敢當朝硬懟西太后的官員,一代廉吏卻又殺人不眨眼
清官廉吏亦須學
他被康熙稱為「天下第一廉吏」,一年最大的開銷就買了一隻鴨子!
他是天下第一廉吏,官至兩江總督,卻頓頓吃青菜!
這個安徽人和李鴻章齊名,一個死後三億家產,一個只留下百兩銀,被稱晚晴唯一廉吏
天下第一廉吏:他在兩江地區只幹了兩年,為何卻讓無數人懷念?
中國有一座神廟,廟中紀念的人被奉為「廉吏楷模」,至今香火不斷
嘉慶一朝的怪現象:清官廉吏很多,官場腐敗卻愈演愈烈
清朝第一廉吏,死後康熙為他悲痛,30萬百姓為他送葬
這位廉吏來自侯官,卻與甘肅定西有一段不解之緣……
長安街邊的一塊碑刻,引出一位人稱「二不公」的明代廉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