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你的身體語言嗎?
談到微表情,很多人會想到美劇《別對我說謊》。
劇中男主角Lightman博士是世界頂尖的測謊專家,他能通過觀察別人的面部微表情和肢體語言,來探測對方是否在撒謊,從而還原事件的真相。
所以,「察言觀色」是一種技能。
這種技能就像一把刀,既可以用來做菜,也可以用來殺人。既可以創造關係,也可以毀滅關係。
其中的差別,主要取決於你的動機是什麼?
大衛是公司的一位新人,老闆第一次面試完他,就直接告訴部門經理,「這個小夥子不錯,可以重用。」
其他人很不解,問大衛為什麼?
大衛說,很簡單,因為我做過關於表情和肢體語言的研究。當我想跟老闆深入聊某個話題時,老闆的肢體動作是:整個身體往後仰,且雙手抱胸。這代表老闆對我深入講的話題不感興趣。所以,我沒有繼續深入講下去。
微表情和肢體語言除了能在工作上幫助到我們,還能排除婚姻中潛在的「炸彈」。
凱瑟琳隨丈夫參加公司的聚會活動,其中,有兩個細節被她注意到了。
細節一:丈夫在介紹某位女同事的時候,那位女同事的臉上出現了一閃而過的厭惡表情;本能地用手理了一下整齊的頭髮;握手前,無意識地拿手在臀部擦了一下;腳尖是朝向丈夫的,而身體的上半部分卻朝向了凱瑟琳。看上去,她整個身體非常彆扭。
細節二:聚會過程中,凱瑟琳一直觀察丈夫和那位女同事的互動。發現,哪怕他們離得再遠,也自始至終在迴避彼此間眼神的接觸。兩人刻意地迴避,反而驗證了凱瑟琳心裡的想法。
聚會後,凱瑟琳主動約了那位女士,最後成功挽救了婚姻。
也許,語言會說謊,但我們的身體一定是非常誠實的。
一般情況下,喜悅和歡樂表現在腳上,緊張和恐懼表現在手上,拒絕或接受表現在身上。我們臉上的表情會直接呈現出我們內心的情感和情緒。
越是細微的表情,越能說明你此時此刻的心理動態。
只是,細微的表情很難被我們肉眼所觀察到。
如果你有平常觀察自己和別人的習慣,你會發現,通過訓練,人們是可以避免掉很多小的肢體語言的,比如:空姐的微笑服務。
其實,習慣性的肢體語言動作很容易暴露出我們內心太多的想法。
當然,如果你懂得觀察別人,能讀懂別人的微表情和肢體語言,那麼,在面試,商務談判和談合作等各方面,確實是可以給你的生活帶來便利的。
身體語言一般分為4個部分:
第一個,體態。
體態是指我們身體的姿勢和形態,如:走路的樣子,站立時整個身體呈現的形體。
一個內心自卑,情緒悲傷,承受了很大壓力的人,他的走路體態一般是含胸屈背,走路碎步,身體傾向地面。
第二個,身體對外界的反應。
人像動物一樣,是有本能反應的。
逃跑,戰鬥,木僵,暈過去等是我們人類對待外界事物基礎的本能性反應,尤其是在遭受壓力或生命威脅的情況下。
理清身體對外界的反應,更能解讀對方當時在關係中的態度。比如:一個人對你的態度是對抗的,代表他很可能把你當成了敵人。一個人對你的態度是想逃跑的,代表他把你當成了威脅他生命的人。
第三個,有壓力時,我們會自我安慰。
揉手,抖腳,摸後腦,摸脖子,摸肚子,女生撩頭髮都是很典型的自我安慰方式。
為什麼摸後腦,摸脖子和摸肚子也是自我安慰的方式呢?
因為後腦,脖子和肚子是身體最柔軟的地方,很脆弱。所以,如果一個人向你展露自己身體脆弱或柔軟的部位,代表他已經很信任你了。
第四個,肢體語言表達的是領地保護。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邊界。
大部分的人喜歡待在自己的圈子裡。一旦有陌生人突破了我們的邊界,我們是很不舒服的。
因此,空間距離和心理距離能看出關係的遠近。
通常,空間距離和心理距離越近,代表關係越親近。空間距離和心理距離越遠,代表關係越疏遠。
抱胸是一個很典型的領地反應。
當一個人眼神飄忽不定,且不願跟對方的眼神互動時,這更多地也是一種領地反應。
社交禮儀中握手的姿勢和力量也是一種領地反應。
有的人握手,會把對方的手蓋在裡面,這是一種強勢的握手;有的人在握手的時候只伸出幾個手指,而且力度很輕,這代表他不太想跟對方親近或呈現出較為優越的狀態;有的人在握手的時候,特別用力,還要抖兩下,這傳遞給對方的感覺是:很希望跟對方建立進一步的聯繫。
曾經我參加過浙江衛視的一檔節目《王牌諜中諜》。
遊戲規則是:大家一起做題,獲得分數。但彼此都不知道對方的得分是多少。如果你覺得自己的得分沒有對方高,可以選擇退出,退出後,你的得分還是你的。如果你不退出,得分低的就淘汰,很可能你的得分就沒有了。
這是一場心理和智力較量的遊戲。
我的得分蠻高的。
但在角逐冠亞軍的決賽上,我輸掉了。因為我被對方看到了一個肢體動作,就是在宣布是否「退出」決定的時候,我的身體左右搖晃了。這個肢體動作泄露了我當時在情景中的壓力感。
當時,對方很鎮定地往後退了兩步,背對著「選擇」按鈕,似乎在表達他分數很高,贏定了的決心。
對方的這個動作直接帶給了我很大的壓力。
最後,我選擇了退出。
實際上,他的得分比我低。
又有一次,一位應聘者來面試,在我對面坐下後,她把包直接放在身上肚子部位,並且一個手緊緊抓住,我和她開玩笑說,我不會搶她包的,但她只是把包放身邊,還是抓得緊緊的。這是沒有安全感的表現,需要一個熟悉的物品來保護自己的安全感。當問到她做的一些項目時,她直接又一次把包拿到身上,並且整個人身體「塌陷」下去,最後她承認在有些履歷上有些造假。
面對自己的謊言或提供的不真實的信息,會害怕被發現,所以,心理壓力會迫使我們自己做出一些安撫和逃跑的反應。身體一下塌陷,就是把自己儘可能縮小,攻擊面變小,或者類似鴕鳥樣埋進沙子。當然,像泄氣的皮球,也是放棄對抗的表現。
以上,如果我們學會了解讀微表情和肢體動作,對我們的生活,工作,競賽和人際關係等都是有益的。
但我們也要意識到,當我們在觀察別人時,別人也在觀察我們。不管是我們觀察別人,還是別人觀察我們,我們都需要問自己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你觀察的目的是什麼?
是保護自己?還是想增加對對方的理解?或是想建立一段舒適的關係?
美劇《別對我說謊》中的男主角Lightman是聯邦探員,他觀察肢體語言和表情動作不是為了建立關係,而是幫助政府破案。甚至,他跟被觀察者的對象是對立的關係。
我認為,在關係建立中,是不需要去解讀別人的。
微博上,很多朋友經常給我發圖片或視頻,讓我觀察兩人的關係,基本上,我是拒絕的。
原因有三:
第一,在我們對對方還不了解的情況下,是沒辦法做基準的判斷的。
因為我們只有有了基準的判斷,對方動作的加大和表情的誇張才有意義。否則,解讀出來的東西就只是我們主觀的猜測而已。
第二,沒有經過當事人的同意,就去解讀別人,違反了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的原則。
很多人在婚姻中或戀愛中感到了不信任,於是去學微表情和肢體語言。結果,越觀察,越不信任關係。
所以,如果我們的目的是想跟別人建立關係,最好不要去胡亂地猜測別人。因為很多時候,你解讀到的恰恰是你自己猜測的內容。
需要澄清的是,猜測不是觀察,猜測更多地是在對別人「以己度人」。
對此,心理學上有個專業的名字叫投射。
投射是指:我們感受到的不是對方真實的狀態,而是自己的狀態。
其實,想要建立好的人際關係,更多地是要打開自己的心門去欣賞別人,並增加觀察和驗證的部分。
最後想說,在運用技能的過程中,要理清自己的動機,不要亂用,切勿模仿。
—— THE END ——


※出生日期影響著你的心理健康?
※什麼樣的結讓鞋帶不容易散?
※你喜歡的人也喜歡你是一種什麼感覺
※高興就笑,傷心就哭,能有多難?
TAG:in大學 |
※《你,真的了解你的身體嗎?》
※你了解小寶貝的身體語言嗎?
※你的身體還好嗎?
※喝水易胖?你是否了解你的身體類型?
※冰露老師分享:你了解你的身體嗎?
※你的身體「中毒了嗎」?
※流感對你的身體做了什麼?它為何讓你如此難受?
※身體質量指數,你真的了解嗎?
※健◎你的身體變硬了嗎?
※你的身體「中毒」了嘛?
※我的身體很想你
※為什麼身體總是容易出汗?你發現身體出這些問題了嗎?
※那你注意身體,沒什麼事我先掛了啊!
※男人願意把身體和真心都「給你」,才會對你「這樣」,你不懂嗎?
※想要瘦身必須看,瘦身體式你練對了嗎?
※了解自己的身體——脾
※這些習慣對身體不好,你知道嗎?
※生氣對身體的危害,你都了解嗎?
※你想什麼真的可以影響你的身體
※想要擁有健康的身體?勸你戒掉這幾個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