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兩千年來一直被人們誤解的「鴻門宴」

兩千年來一直被人們誤解的「鴻門宴」

對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的兩支同盟軍在打敗了共同的敵人,由盟友轉向競爭對手的轉折點上的一場鬥爭,司馬遷是展現得非常生動、非常精彩的。

司馬遷把項羽寫得有情有義、忠厚誠實;而把劉邦集團寫得有心機、耍手段,從而讓讀者對項羽未殺劉邦以致日後被劉邦所敗的結局產生種種同情。這是司馬遷《項羽本紀》給人們造成的印象,實際情況未必如此。

兩千年來一直被人們誤解的「鴻門宴」

司馬遷筆下的「鴻門宴」

「鴻門宴」的故事發生在漢高祖元年(前206)十二月。

劉邦入關滅秦的兩個月後,項羽率軍趕到關中。項羽有兵四十萬,駐紮在鴻門;劉邦有兵十萬,駐紮在霸上。項羽的謀士范增建議項羽第二天一早攻擊、消滅劉邦,以奪取「關中王」的名號。

項羽的族人項伯與劉邦的謀士張良是朋友,項伯連夜告張良,想勸張良及早逃走;結果張良拉著項伯見劉邦,項伯很快被劉邦收買。項伯回營後幫著劉邦說好話,使項羽取消了攻殺劉邦的決定。

第二天一早,劉邦帶著張良、樊噲等來見項羽,見面後,一套奉承討好的話更讓項羽消減了與劉邦的敵對情緒。宴會開始後,范增又幾次示意項羽殺劉邦,項羽不聽;范增又找來勇士項莊,讓項莊在宴會上舞劍,尋機殺劉邦;項伯知其意,遂挺身與項莊對舞以掩護劉邦;張良見情勢緊急,遂出帳叫來了劉邦的衛士樊噲。

沒想到項羽一見樊噲就從心裡喜愛,他讓樊噲喝酒吃肉,於是樊噲又趁機將劉邦、張良預先安排的辭令當眾大聲地說了一遍,這就使項羽徹底解除了對劉邦的敵對情緒,最後劉邦脫離險境,回到了霸上軍營。

兩千年來一直被人們誤解的「鴻門宴」

「鴻門宴」真相

首先,我們先看劉邦在滅秦後都做了些什麼。

漢高祖元年(前206)十月,劉邦進入咸陽後,沒有住在咸陽宮,而是還住於霸上軍營。

廢秦苛政,實行約法三章。《高祖本紀》寫此說:劉邦「召諸縣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誹謗者族,偶語者棄市。吾與諸侯約,先入關者王之,吾當王關中。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餘悉除去秦法」。

不殺秦王子嬰,讓秦國的各級官吏各就各位,並派部下到各地宣傳自己的政策主張,迅速穩定了關中秩序。

《高祖本紀》寫此說:「漢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諸侯至霸上。秦王子嬰素車白馬,系頸以組,封皇帝璽符節,降軹道旁。諸將或言誅秦王。沛公曰:『始懷王遣我,固以能寬容;且人已服降,又殺之,不祥。』乃以秦王屬吏。」又讓「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來,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無恐。且吾所以還軍霸上,待諸侯至而定約束耳。』乃使人與秦吏行縣鄉邑,告諭之。秦人大喜,爭持牛羊酒食獻饗軍士。沛公又讓不受,曰:『倉粟多,非乏,不欲費人。』人又益喜,惟恐沛公不為秦王」。

司馬遷在《史記》中寫劉邦多有挑剔、厭惡之情,唯其寫劉邦入關一段,衷心稱讚。

兩千年來一直被人們誤解的「鴻門宴」

劉邦

其次,我們再看項羽入關前都做了些什麼。

漢高祖元年(前206)十一月,項羽聽到了劉邦已入關滅秦的消息,於是趕緊統領大軍風風火火地奔向關中,去與劉邦爭奪關中王。

《項羽本紀》寫此說:「到新安。諸侯吏卒異時故繇使屯戍過秦中,秦中吏卒遇之多無狀;及秦軍降諸侯,諸侯吏卒乘勝多奴虜使,輕折辱秦吏卒。秦吏卒多竊言曰:『章將軍等詐吾屬降諸侯,今能入關破秦,大善;即不能,諸侯虜吾屬而東,秦必盡誅吾父母妻子。』諸將微聞其計,以告項羽。項羽乃召黥布、蒲將軍計曰:『秦吏卒尚眾,其心不服,至關中不聽,事必危。不如擊殺之,而獨與章邯、長史欣、都尉翳入秦。』於是楚軍夜擊坑秦卒二十餘萬人新安城南。」

20萬人在今天的中國,可以是一個小縣的人口,但在當時那個時代是個什麼數字呢?全國的人口也過不去兩三千萬,當時的關中地區人口總共也過不了二三百萬,項羽「坑」了十分之一,關中地區家家戶戶都是項羽不共戴天的仇敵。項羽在這樣一種環境中怎樣與劉邦爭天下呢?

兩千年來一直被人們誤解的「鴻門宴」

項羽

除以上雙方的形勢對比外,劉邦、項羽在彭城接受楚懷王的任務分道出發時,當時就有規定,誰先入關誰就為關中王,這對項羽在政治上是非常不利的。項羽如果不僅不讓劉邦當關中王,而且還殺人家,項羽在天下諸侯的眾目睽睽之下,當何以自善其後?

劉邦的兵力比項羽弱,自然不想首先開戰;但在如此客觀形勢的對比下,項羽是不是就敢對劉邦首先發動進攻呢?因此我們認為其順理成章的結論應該是:鴻門宴上項羽不殺劉邦,不是不想殺,而是不能殺、不敢殺。

清代鄭板橋的《項羽》詩說:「新安何苦坑秦卒,霸上焉能殺漢王?」明代丘濬的《公莫舞》樂府詩說道:「公莫舞,公莫舞,不必區區聽亞父。霸王百行掃地空,不殺一端差可取。」妙哉,斯言也!

鴻門宴上項羽不殺劉邦,是雙方妥協的結果。軍事實力的對比,加上客觀形勢的對比,雙方都沒有絕對取勝的把握,都有妥協的需要,關鍵是劉邦必須讓出關中,而劉邦又做到了。

鴻門宴上項羽不殺劉邦是事前底下已經既定了的,不然,劉邦肯貿然前去么?劉邦可不是那種見義勇為、肯為什麼信念而付出犧牲的節俠之士!

兩千年來一直被人們誤解的「鴻門宴」

最後再說項伯,項伯究竟是以什麼身份去找張良的?是個人行為,還是負有項羽的使命?

《項羽本紀》先是說:「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張良。張良是時從沛公。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以事,欲呼張良與俱去。」很像是個人的行為。

但寫到後來又說:「項伯復夜去,至軍中,具以沛公言報項王。」如果是未蒙允許私自前去,何以又言「報項王」?項伯此行的最大成效是溝通了雙方,為雙方首腦會談鋪平了道路,使雙方達成了相互妥協,作用巨大。

《項羽本紀》中的這段「鴻門宴」,大概是一個在歷史事實基礎上發展、傳說起來的動人故事,其中民間加工的成分很多。但通過這些花里胡哨的藝術加工,還是可以讓人推測出一些真實歷史的影子。但如果我們真的把其中的一言一語、一招一式都當成歷史看,那就未免太迂了。

兩千年來一直被人們誤解的「鴻門宴」

「鴻門宴」寫法在《史記·項羽本紀》中的尷尬地位

「鴻門宴」這段長達一千五六百字的故事出現在《項羽本紀》中很特殊,它不是以項羽為本位,而是反客為主變成了以劉邦為本位。它大篇幅地從劉邦、張良的角度進行鋪陳描寫,而把項羽扔到腦後,竟使這長長的一段文字里提到項羽的地方沒有幾句。憑著司馬遷寫文章的功夫,難道他感覺不出這種寫法有問題?

我覺得這很可能是由於早在司馬遷寫作《項羽本紀》之前,社會上就已經流行著這樣一個成熟的以劉邦、張良為主體的傳說的段子,司馬遷把它稍加改編收入了《項羽本紀》。這段故事本身很精彩,獨立成章,但放在《項羽本紀》中卻總讓人覺得有種被割裂的感覺,它太細、太長,與前後文缺乏應有的統一。

兩千年來一直被人們誤解的「鴻門宴」

兩千年來一直被人們誤解的「鴻門宴」

節選自韓兆琦著:《史記》與傳記文學二十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商務印書館 的精彩文章:

於殿利:閱讀就是人類的生存之道
《崑曲是中國禮樂文明的延續》
去南極之前,你一定要知道的7個故事
羽毛:藏進心靈的輕盈
商務印書館紀念郵票首發

TAG:商務印書館 |

您可能感興趣

就因為這四句話,他被誤解了上千年!
元稹痴情之至的一句詩,卻被人們誤解了一千多年
百姓修井挖出一物,揭開關羽身世之謎:原來他被人們誤解了兩千年
因為這四句話,他被誤解了上千年!
這位皇帝因為誤解被噴了幾千年,我們欠他一個公道
這位皇帝因為誤解被噴了幾千年,我們欠他一個公道!
古人對妻子最奇葩的三個叫法,最後一個聽起來像罵人,被誤解幾百年
迄今只有兩萬人去過的北極 原來被那麼多人誤解了
因為這四句話,這位高僧被誤解了上千年!
這句「春宵一刻值千金」,讓蘇軾被誤解上千年,但是還有一句
爛戲無數的王晶,原來被我們誤解了四十年
「春宵一刻值千金」被世人誤解數百年,你知道它的下一句?
「春宵一刻值千金」的下一句是什麼?原來我們誤解這首詩上千年!
歷史上被人誤解最大的幾個人,最後一個永遠別想翻身了
比竇娥還冤的孔子,被人誤解了幾千年!
百姓修井挖出物,揭開關羽身世之謎:原來他被人們誤解了兩千年
它被稱為初春「第一鮮」,一年只能吃一次!卻一直被「誤解」
劉翔——黃種人的驕傲,這些年來一直被大家誤解,批評也該結束了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一直以來被誤解了,後面一句很少人知道
茶葉三大誤解,原來這些年來我們都錯怪茶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