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宗教眼 禪與書法藝術

宗教眼 禪與書法藝術

禪本自印度,興於中國。六朝末年,始創為宗,並立於天台、華嚴等各宗之列。七世紀中葉,慧能倡導南宗「頓教」說。自此,南宗禪逐漸風靡全國、並取代其他各宗而成為中國佛教的主流。學界普遍認為,禪宗思想來源於儒、釋、道三教,但其中受道家,尤其是莊子思想的影響最為明顯,可以說,到後來庄禪思想已融為一體,不可分割。這種「三合一」的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同外來文化長期碰撞、交融、積澱的產物。因而,雖然禪之為宗肇始於六世紀以後,但這種對人生命本體的感悟卻源遠流長。

宗教眼 禪與書法藝術



千百年來,庄禪作為儒家思想的對立的補充,已在士大夫階層的生活和意識等各個方面占居了一席之地,並由此進入到文化領域,對文學、藝術等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今天,如果用禪的眼光去觀照、反思歷史的話,我們很容易發現,從古至今中國人的文化心態、思維模式、審美情趣都擺脫不了禪的影響。


總之,禪是構成東方人之為東方人的主要特點之一。我們分析禪同書法的關係,正是因為禪的思想貫穿了整個書法藝術領域。不僅隋唐以後的書法藝術深染禪的影響,就是隋唐以前的中國書法也暗合禪的精神。禪與書法是一而非一,是二亦不二。

禪和書法都十分強調「心」的重要作用。真心一元論的禪宗思想建立在「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這一理論之上,認為人的「本心」是永恆的、絕對的、無所不在的、靈明不曾的,它是世界的本原,宇宙的實體,世間的一切都是由它派生出來的。只要「頓悟」產生,人就會「即時豁然,還得本心」,古代書家認為,書法的首要任務就是要表現人的這種「本心」。

宗教眼 禪與書法藝術



劉熙載在他的《藝概》中說「筆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為本。是則理性情者,書之首務也。」故「寫字者,寫志也。」又說:「楊子以書為心畫,故書也者,心學也。」人的「本心」是書法的本原,具體的字不過是這種「本心」的載體而已。只有通過這種「本來之心」,才能得出「合宜之相。」「有諸中,必形諸外,觀其相,可識其心也。」


王羲之也非常重視心的作用,他把書法創作比作行軍打仗,並把「心意」比作帶兵打仗的將軍。難怪後人感嘆道:「學書之法,在乎一心。」


更有甚者,唐代書家柳公權還用書法來暗示為人處世的道理。他同唐穆宗談論用筆時說:「心正則筆正,乃可為法。」穆宗聽後頓時改容,知道他是以筆為諫。


禪與書法注重「本心」的結果便是打破偶像崇拜,破除清規戒律,主張不立文字,擺脫一切外物的束縛,突破前人之規矩,讓自己的「真心」得到顯現。一言以蔽之:反對執著。


清人朱和羹說過:「作書要發揮自己性靈,切莫寄人籬下。凡臨摹各家,不過竊取其用筆,非規規形似也。」


書無定法,關健在於突破前人規矩,自出新意,如「王變白雲體,歐變右軍體,柳變歐陽體,永禪師、褚遂良、顏真卿、李邕、虞世南等,並得書中法,後皆自變其體,以傳後世。」

宗教眼 禪與書法藝術


在禪宗看來,如果有心去做某事,就是一種執著,就是「妄」,書法亦然。書家在作書前通常「端坐正心」,「凝神靜思」,「懷抱蕭散」,其目的之一是讓心氣平和、血脈自慣、臂腕靈活,但更主要的是在於使心中雜念盡除,心量廣闊。只有盡除雜念,才能破除執著,只有心量廣大,才能包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


有人向黃山谷請求學書之道,山谷答到:「老夫之書,本無法也,但觀世間萬緣,未嘗一事橫於胸中,故不擇筆墨,遇紙則書,紙盡則已,亦不計較工拙與人之品藻譏彈。」


清人周星蓮深有感觸地說:他有時用廢紙敗筆,隨意揮灑,往往得心應手。但一遇精紙佳筆,整襟危坐,公然作書,反不免思遏手蒙。為什麼會是這樣呢?他認為,前者是孤行已意,不期工而自工;後者是刻意求工,局於成見,不期拙而自拙。


日本洪川大師的例子很能說明問題。有一次洪川大師給京都黃櫱寺寫「第一義諦」四個大字,他耐著性子一共寫了八十四幅,在一旁磨墨的門人都說不佳。最後,他乘這位弟子離開片刻的當兒,心想「這下我可以避開他那銳利的眼睛了。」於是,他在心無所羈的心境下,一揮而就。這就是人們至今尚可見到的黃櫱寺山門上的那件傑作。

宗教眼 禪與書法藝術



王羲之《快雨時晴帖》


當然,禪宗的不立文字並不是不要文字,而是叫人不能執著於經典,因為語言概念總是有其局限性的。雖然反對偶像崇拜,但也不是一定要完全掃除佛像。實際上,完全不立文字,掃除偶像也是一種執著,正確的方法是「於相而離相,」「於念而不念。」書法的道理同禪一樣。我們臨習前人碑帖,旨在求取古人之用意,並非循規蹈矩,亦步亦趨。


清代書家朱履貞說得好:「學書未有不從規矩而入,亦未有不從規矩而出,及乎書道既成,則畫沙印泥,從心所欲,無往不通。」說得明白一點就是深入淺出,或叫做因筌得魚,得魚忘筌,我們的目的是在於「得魚」,「魚」得到之後,「簽」的存在與否似乎就不再重要了。更進一步講,書法中的「法」正是「真心」的自然顯現而形成的,即「循理而法生」。

中國書法有「晉人用理,唐人用法,宋人用意」之說。清人馮班對此評論到:「用理則從心所欲不逾矩,因晉人之理而生法,法定則字有常格,不及晉人矣。宋人用意,意在學晉人也。」他還強調指出:「晉人用法瀟洒,然未有無法者,意即是法。」這一點董其昌也看出來了,他說:「晉、宋人書,但以風流勝,不為無法,而妙處不在法。至唐人始專以法為蹊徑,而盡態極妍矣。」無論何種藝術,均貴在求變。

宗教眼 禪與書法藝術



禪是一個很難說得清的東西,它的影響絕不止於書法,而它對書法的影響也不僅僅開始於隋唐之後,因為禪的源頭之一可以上溯到先秦時代。正如以陶淵明為代表的晉代詩歌也頗富禪味一樣,晉人的書法比起後代似乎也更接近禪的道理。


晚唐五代,不少禪僧書法家寓禪於書法,借書法來表現自己胸中的禪意。隨著當時狂禪的出現,書法上也出現了狂怪之風,值得注意的是,此時書法理論上出現了「逸」格,這同禪的影響是分不開的。


宋代書法從理論到實踐都深受禪的影響。由於文人對禪的崇尚,其書法也表現出極強的禪氣。蘇、黃、米、蔡四大家以及張即之等人的書法作品歷來被視為典型的禪書代表,他們的書作流傳到日本後被稱為「禪宗樣」,影響了鎌倉以後的整個日本書壇。明清兩代,禪對書法理論的影響進一步擴大,不少書家有意識地用禪的精神來作為衡量書法的標準,指導書法的實踐。


作者:何勁松


文字來源:中國宗教學術網


圖片源自網路


歡迎分享轉發!

統籌監製:許興旺 責編製作:李鵬臻


微信ID:zgmzbwx


中國民族報微信、微博歡迎各界朋友踴躍投稿。


歡迎訂閱中國民族報


國內統一刊號:CN11-0192


郵發代號:1-236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民族報 的精彩文章:

發揮好宗教文化在「一帶一路」戰略中的作用
國內最大摩崖經窟在哪裡?
中國古代佛教廟宇和道教宮觀為何大多建在山上?
莫負拉薩好春光
絕版石刻佛經藏身安岳摩崖經窟

TAG:中國民族報 |

您可能感興趣

書法與藝術教育
饒宗頤║楚帛書之書法藝術
書法藝術與科學思維——書法藝術的本質是書法藝術思維
話說書法教育:傳播書法知識、培養書法人才、振興書法藝術
簡牘帛書的書法藝術
陳葦塘書法藝術
寫字、書法、書法藝術
書法與文化的高度——蘇士澍書法藝術賞析
《書法藝術展示》
書法藝術的哲學基礎
中國書法文字與藝術
書法:不是「藝術」的藝術
藝術欣賞?《書法》
教師應該懂一些書法藝術
於明詮——書法藝術的文化特質與書法家文人化
書法藝術的形式美
書畫│雷朝:書法與其它藝術的關聯
書法的標準-書法與藝術斷想之六
宋徽宗書法藝術全集
文道書法藝術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