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讀書人是如何作弊的?
在今天,作弊手段可謂是各種各樣,五花八門,每年的大型考試都會有不同種類的考試作弊手段被曝光。自從科舉制度發明以來,無數學子為求登第刻苦讀書,但畢竟被錄取的是少數,不敢落榜的人便想出作弊的方法。到了宋朝,科舉制度已經相當完善,然而仍有作弊事件的發生,今天就扒一扒宋朝作弊的手段有哪些?
一
首先,宋朝的考試制度分為三級,即解試、省試和殿試。解試是路州府舉行的選拔考試,除了平民百姓,還有宗室子弟和國子監學生也要參加。解試舉行的第二年,禮部對選拔出來的人才再舉行複試,此次被稱為省試,由於在春季舉行,也被稱為「春闈」,一般在京城舉行,當然也有例外的。最後,由皇帝親自主持最後一級的殿試。在實際操作中,除了殿試外,其他的均會出現作弊的現象。
二
當時的作弊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冒籍應試。當時的讀書人考試也要提交自己的資料,當時叫「家狀」,主要記載姓名、年齡、籍貫、祖孫三代的基本情況。考試時,除了要在試卷上寫家狀,還要寫「保狀」。當時,沒有現在這麼多技術來確認本人,只能讓應試的士子或者地方官員做擔保。當時舉行一次考試要三年或者四年,讀書人當然等不及,他們發現各地舉行考試的時間不同且錄取標準不同,此外,京城開封對考試「家狀」管理的相當寬鬆。因此,讀書人就不斷的更換地方或者湧入開封考試。
三
二是考官舞弊。考生在提交資料後,便要考試。為了保持公平,宋朝規定,在交卷和發榜之前,考卷要經過糊名彌封和謄寫的過程,防止考官通過姓名與筆跡來作弊。然而,據相關記載,有考生與考官之間達成默契,在試卷中寫字或者特別的話做為聯繫的記號。當然,後來事發,考生和考官均受到懲罰。此外,宋朝時期,科舉考試允許考生在不明題意的情況下,離開座位向考官請教。於是,考生便利用請教的過程,在考官眼皮子底下迅速查閱自己攜帶的「小抄」,當時比較文明,稱為「夾袋冊」。據說,「夾袋冊」還促進了印刷事業的發展。
最後,考生通過賄賂考官,在考試時讓替考者進入考場。宋朝的范仲藝曾說作弊,「不可勝數,而代筆一事,其弊尤甚」。
當然,宋朝皇帝不容許這些事情的發生,採取不同的辦法來完善科舉制度,但各種作弊手段不斷更新,因此也就無法革除科舉考試時的作弊行為。


※為何漢唐明的宦官專權最嚴重,而清朝沒有呢?
※趙雲很早追隨劉備,才能也獲得首肯,為何劉備至死也沒重用他?
TAG:夜讀歷史 |
※為何只有宋朝不殺讀書人?
※明朝的讀書人為何都喜愛習武?
※古代俗語:「寧可嫁屠夫,不嫁讀書人」是何意?老祖宗說的在理嗎
※歷史揭秘:為啥讀書人都喜歡宋朝?
※雍正王朝中,李紱是讀書人的楷模,雍正為什麼要殺他?
※誰說負心皆是讀書人?
※是什麼原因導致不愛讀書劉邦變得尊重讀書人的皇帝
※書是讀書人的茶,茶是愛茶人的書
※不是所有讀書人都能成為秀才,為何古代罵讀書人卻都罵作窮秀才?
※明朝讀書人和老百姓為什麼爭做「衣冠禽獸」?朱元璋告訴你!
※方孝孺:中國歷史上唯一被滅十族的讀書人!不知該如何評價他……
※寧和讀書人吵架,不和不讀書的人說話?!
※為何明朝文官愛與皇帝抬杠?元朝放任讀書人所致
※讀書人和不讀書的人有何區別?或許看完這6本書你就知道
※面對專政,這群讀書人為何認為清朝有立憲的可能
※十條笑話:讀書人就是比不讀書的人聰明,不讀書的人都是一根筋
※對王莽悲劇的終極反思,胡適:他有「讀書人的通病」!
※讀書人的悲哀: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
※竇太后可是讀書人,和讀書人就得講道理,她太偏心小兒子了!
※明代詩人曹學佺怎麼會把屠狗輩與讀書人扯上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