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末清初政治人物洪承疇簡介

明末清初政治人物洪承疇簡介

洪承疇(1593年10月16日-1665年4月3日),字彥演,號亨九,福建南安英都良山村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早年

洪承疇早年家貧,幼時即幫母親兜售豆乾為生,十一歲即輟學。曾任雲南按察使的族叔洪啟胤同情他,傳授洪承疇《史記》、《資治通鑒》、《三國志》、《孫子兵法》等。明神宗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中乙卯科福建鄉試舉人,次年連捷丙辰科進士,授刑部江西司主事,歷員外郎、郎中等職。明熹宗天啟二年(1622年)升浙江提學,又升浙江布政使參議。天啟七年(1627年)升陝西督道參議。

平定流寇

明思宗時,流寇大起。洪承疇時年三十七歲,韓城遭「托塔王」王左桂圍攻,楊鶴調洪承疇救援,洪承疇帶數百由家丁、僕人、伙夫拼湊的軍隊,首赴沙場,以卓越指揮解圍韓城,斬殺五百餘人。此後兩個月里,所部號稱「洪兵」,連戰連捷。王左桂降,承疇宴請,席間殺之。洪承疇好殺降卒。崇禎四年(1631年)四月,令賀人龍等設酒宴犒勞降卒,趁機殺三百餘人。費密說:「陝西總督某招撫數千人,某日遣降卒樵採,去其弓矢,發兵數千人圍殺。降卒見狀,紛紛拔木舉石,奮起反抗,突圍而出。從此以後,民軍絕了投降之心。」然而,縱觀明末農民起義,多見農民軍假意接受招安,一旦解圍,即行反叛,張獻忠屢降屢叛,正是一證,可見承疇先見之明。

同年八月,延綏巡撫死於任上,洪承疇代之為巡撫,十月授陝西三邊總督。崇禎七年(1634年)加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督河南、山西、陝西、四川、湖廣等處軍務,鎮壓農民起義。陳奇瑜任五省總督時,悉困農民軍於車廂峽,受降後農民軍復叛。陳奇瑜下獄。崇禎八年(1635年)洪承疇接任,組織圍剿卓有成效,幾個月內,各地農民軍肅清,農民軍主力又被壓縮至洛陽附近。斯時,農民軍召開「滎陽大會」,聚「十三家」和「七十二營」之眾,會上李自成倡議兵分三路,一路往山西,一路往湖廣,一路往中都鳳陽。赴鳳陽之農民軍,毀皇陵。六月,曹文詔受命出擊,中伏身死。洪軍三月間至河南時,農民軍已大部又集中於陝西;洪承疇回軍關內。此時李自成破咸陽,逼西安;闖王高迎祥、張獻忠等乘官軍被牽制於陝,三入河南。明朝認識到農民軍流動作戰,又改以分區負責,重點進攻。八月,以盧象昇為五省總督,專治中原;洪承疇專治西北,各自負責,相互協同。

崇禎九年(1636年)洪承疇受命專督關中,在臨潼破農民軍。孫傳庭在子午谷大敗高迎祥,高迎祥敗走,洪承疇俘之,送北京處死,李自成獲推繼任闖王,號稱「李闖」。此時清軍犯邊,盧象昇調往邊境援助,中原農民軍復起。張獻忠在南陽為左良玉擊敗,熊文燦理中原軍務後,招撫張獻忠等人。崇禎十一年(1638年)十月,洪承疇大破李自成,李自成僅以十八騎敗走商洛,明末農民起義轉入低潮。之後,盧象昇受楊嗣昌掣肘,戰死於巨鹿。崇禎帝不得已將洪承疇從西線調來,給予李自成、張獻忠喘息之機。

松山敗戰

崇禎十一年(1638年)十二月,盧象昇戰死。崇禎十二年(1639年)調任洪承疇為薊遼總督,系東北邊防,防衛滿洲。崇禎十三年(1640年)冬,清軍攻錦州及寧遠,洪承疇派兵出援,敗於塔山、杏山。為挽救遼東危局。崇禎十四年(1641年)洪承疇率八總兵、十三萬人集結寧遠。三月,皇太極率大軍圍困錦州。時八總兵均懷驕橫,不易服從統一號令。洪承疇主張徐徐逼近錦州,步步立營,且戰且守,勿輕浪戰。於是,明軍控制了松山至錦州的制高點,以凌厲攻勢重挫清軍,局勢開始好轉。然而兵部尚書陳新甲以兵多餉艱為由,催洪進軍。洪承疇拖垮清軍之方略無法實施,不得已,率軍進入松山,意圖在松錦與之決戰。皇太極聞洪承疇至,親率兩黃旗來援,部署對明軍形成大包圍態勢,並斷明軍糧道。洪承疇主張決戰,各總兵卻主後撤,終決議突圍。突圍途中,各軍不待軍令,爭先退走,清軍趁勢掩殺。洪承疇率萬人殘兵坐困松山城,突圍屢不成。翌年城陷,洪承疇兵敗被俘至盛京,史稱松錦之戰。洪承疇被俘後為表示忠於明朝,宣布絕食,皇太極將洪關在獄中,但費盡心思招降洪承疇,據說曾給予黃金、美女,洪承疇都拒絕了。甚至傳說皇太極派愛妃庄妃前去獄中探望,致贈人蔘湯,洪承疇感動不已。在洪氏即將動搖時,皇太極派遣范文程招降洪承疇,洪承疇一直謾罵,范文程不理會,只跟他聊歷史,洪承疇答話時,屋頂上灰塵掉落,洪承疇怕污了衣服,急急擦拭。范文程離去,便告訴皇太極說:「洪承疇不想死。連一件衣服都如此愛惜,何況命呢?」皇太極於是召見洪承疇,天氣甚冷,洪承疇挺立不跪,皇太極將自己身上的貂裘脫了,披在洪承疇身上,洪感動落淚,跪地叩首,投降滿清。

仕清歲月

洪承疇是最早提出清軍入關內後首要任務就是剿滅流賊的人,其後,他本人為此不遺餘力,獻計多爾袞。隨多爾袞南下,聞甲申之變,李自成大順軍陷北京,崇禎帝自盡,明朝滅亡。洪承疇建議「出其不意,從薊州、密雲近京處,疾行而進」,直趨北京,多爾袞用之,終殺敗大順軍。洪承疇建言將目標對準大順軍,招納故明遺臣,很快清朝穩定直隸、山東、山西三省之地,遷都燕京。入關後,順治皇帝任命他為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入內院佐理軍務並授秘書院大學士,成為清朝首位漢人大學士。

順治二年(1645年)五月,多鐸滅南明弘光政權,多爾袞被勝利沖昏頭腦,下「剃髮令」,激起強烈反抗。危難之中,多爾袞於閏六月以洪承疇代多鐸,授予「招撫江南各省總督軍務大學士」,敕賜便宜行事。洪承疇在任期間,竭力緩和滿漢的民族矛盾,以綏靖招安為主,但也鎮壓屠殺大批忠於明朝的義士,遭天下唾罵。

順治四年(1647年)洪承疇喪父回鄉守制。順治五年(1648年)四月,奉召返京,再次入內院佐理機務,攝政王多爾袞傾心任用。順治十年(1653年)五月,時年六十一歲,已任弘文院大學士、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佐理機務,兼任《大清太宗實錄》總裁官的洪承疇,又被任命為「太保兼太子太師,經略湖廣、廣東、廣西、雲南、貴州五省,總督軍務兼理糧餉」,吏、兵二部不得掣肘,戶部不得稽遲」,「事後報聞」,出師征討南明永曆政權。

順治十六年(1659年),正月,清軍平定雲南,洪承疇疏請發內帑賑濟貧民,並暫緩向逃亡緬甸的桂王余部進軍,使戰亂之後的雲貴社會秩序趨於安定,生產開始恢復。八月,以年老體衰、目疾加劇請求返回北京,翌年奉旨回京,卻遭冷遇。順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順治帝逝世,康熙帝即位。洪承疇也已六十九歲,仍任大學士,於五月疏乞休。朝廷幾經爭論,授以三等阿達哈哈番(輕車都尉)世襲。康熙四年(1665年)洪承疇卒,享壽七十三歲。謚文襄。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十二月初三日,一份詔書命國史館編纂《貳臣傳》。洪承疇等出於「開創大一統之規模,自不得不加之錄用,以靖人心而明順逆。今事後平情而論,若而人者,皆以勝國臣僚,乃遭際時艱,不能為其主臨危授命,輒復畏死刑生,靦顏降附,豈得復謂之完人」之理由被列入《貳臣傳》中。

貢獻

為了鞏固清朝的統治,政治上,洪承疇建議清朝採納許多明朝的典章制度,獻計甚多,大多被清朝信納,加以推行,完善清王朝的國家機器。文化上,洪承疇建議滿洲統治集團也須弘揚儒家學術,尊信孔孟,「習漢文,曉漢語」,了解漢人禮俗,淡化滿漢之間的差異,亦為滿清奠定了統治漢人的基礎。清兵入關以後,洪承疇的功勞極大,可以說除了多爾袞及范文程以外,再無他人。

更多歷史,敬請關注王昆明細說歷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昆明細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黔中之戰經過
他被朱熹譽為天下第一流人物
南明首位皇帝弘光帝生平
富察傅恒生平簡介
嘉慶帝生平介紹

TAG:王昆明細說歷史 |

您可能感興趣

終於有人把古代政治形態講清楚了:兄弟政治、舅爺政治、馬弁政治
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政治革命及黨派分野
重構「北洋政治史」:清廷授權無效、曹錕賄選可疑 | 薦書
德國政治近代史
重溫清史,耳目一新的政治智慧
弄清監獄政治屬性 準確實施政治改造
空間政治經濟原理簡思
慈禧一個昏招,讓漢族大臣看清滿人政治的危害,清政府貌合神離
陳獨秀與蔣介石的政治博弈
美國記者:與清朝偉大政治家李鴻章的對話
台灣同性婚姻合法化?陳水扁:看蔡英文的政治智慧
與六神磊磊對話金庸世界的政治與管理
張雲飛:新時代推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宣言
「改革先鋒」胡福明哲學和政治糾纏的人生
《漢代政治文明》:獨立部門與交織職能並存的嘗試
古代女性統治者的政治手腕
「好書推薦」識歷代政治得失 明文化自信自知——讀《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盧秀燕冷看宋楚瑜與蔡英文決裂:拼經濟別再搞政治
賴清德把起訴馬英九當政績,羅智強稱,公然認證檢方是民進黨的政治鷹犬
一種基於權利原則之上的政治理論——論洛克的政治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