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彭中天:經濟是體 文化為魂

彭中天:經濟是體 文化為魂

文/彭中天


中國的經濟總量已越居世界第二,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但客觀地說是大而不強、大而不精,是典型的工業經濟範疇下以廉價勞力為基礎、資源消耗為表徵、環境污染為代價的跟跑經濟。這種發展模式在一定歷史階段是行之有效的,但從長遠看,與中國的基礎條件和基本需求是不匹配的,故不可持續。尤其是面對錯綜複雜的國內外形勢和持續加大的經濟下行壓力,所以中央這幾年一直在提產業升級、經濟轉型和動能轉換,一直在尋找新常態下的新經濟。


什麼是新經濟?我個人認為凡是能改變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滿足人類更高的物質與精神需求的經濟形態及業態都可稱之為新經濟。所謂產業升級指的是原有業態與技術的提升;經濟轉型指的是增長的內容與方式選擇;而動能轉換是一個新提法,指的是發展動力與資源的更迭。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經濟發展必然是新舊動力迭代更替的過程。從國際經驗看,伴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增長動力由資本與勞動等「老動力」,向全要素生產率和人力資本等「新動力」轉換是必然趨勢。這裡就不得不談一個新概念----文化經濟。


文化經濟是與文化相關聯的經濟形態的統稱,是文化與經濟兩者之間互為轉化的一種社會現象和發展規律。是以文化為資源動力的經濟生產活動。是繼勞動對象化之後,進而生活對象化的偉大實踐。是從簡單使用價值的開發到滿足人類日益增長的物質和精神需求的二元價值容介態的積極探索,是從狹義虛擬經濟學到廣義虛擬經濟學的歷史性突破。它的出現,不僅使沉睡多年的文化資源得以轉化成源源不斷的新商品,更將成為繼高新科技和房地產之後引領經濟發展的新的財富標誌。


當下流行文化+,我並不認同,文化經濟不是文化+經濟,而是文化x經濟。加是存量之和,還是兩張皮,乘是乘數效應,是合體。如果把文化比做靈魂,經濟就是載體。體要找魂,魂要附體。有體無魂,行屍走肉,有魂無體,孤寂野鬼。兩者互為依存,彼此成就,構成生命的有機體。這就是文化與經濟的內在邏輯關係。


縱觀中國今日之現狀,經濟很強大,文化資源也很豐厚,但兩者的結合差強人意。仍然是以簡單的工業製造與加工為主體,缺自主品牌、缺知識產權、缺文化含量。難怪國外有人會說:中國充其量是個物質生產大國,如果不能輸出文化與思想仍然是一個無需重視的小國。所以中國經濟發展到今天,亟需與文化的融合,否則一味依賴總量有限的自然資源和價格漸長的勞動力是沒有前途與出路的。必須轉而開發我國獨有的豐富文化資源,這是我們先人留下的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是文化經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新動能。可惜目前轉化率不高,我稱之為文有餘而化不足。表面上找原因是缺乏轉化的途徑與方法,深層原因則是從生態到業態再到形態的產權保護的缺失。文的積澱形成的只是文礦,礦不開採、提煉、轉化和運用就體現不出價值。要想把文化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首先要找到經濟這個載體,然後要做好乘法。文化在藉助具體的商品形態去實現自己價值的同時也幫助商品提升了品位,傳播了文化。一舉三得,何樂而不為?中國陶瓷就是擺在我們眼前的活教材,是文化與經濟結合最好的案例,也是中國文化伴隨商業走向世界最成功的典範。一部中國陶瓷史就是以文化經濟的發展史,也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文明互鑒史。如果說中國陶瓷到達的地界就是中國文化影響力的邊界亦不為過,世界就是通過陶瓷來認識中國的!中國陶瓷的經驗很值得我們今天來總結與借鑒。文為什麼要附體,體為什麼要找魂?文怎麼才能附體

「文而化之,化成天下」,是時代的呼喚,是歷史的必然,也是文化經濟的使命。只有魂體合一才能讓文化變得更鮮活,才能讓經濟變得更高貴;只有把文化要素與經濟高度融合,文化資源才能成為推動社會發展與歷史進步的不竭動力;才能把我國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真正實現增長方式的轉變和文化整體價值的套現。只有把文化與經濟緊密結合才能促進供給側改革並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的物質與精神需求,並體現出文化的溢出價值與教化價值;只有把先進文化和先進生產力相結合才能形成強大的文化力進而打造我國領跑世界的核心競爭力,在實現文化輸出價值的同時完成我國和平崛起的莊嚴承諾。

彭中天:經濟是體 文化為魂



新浪收藏文交所頻道


http://collection.sina.com.cn/wjs/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浪收藏 的精彩文章:

2017:象牙商業性加工銷售的禁絕之年
運動員李娜同名餐館落戶武漢 私人藏品將展出
男子走進珠寶店 扔下800元拿起2700元鑽戒就跑
市民質疑明故宮文物被損壞 專家稱因視覺差影響
揭秘武則天陵墓駭人一幕 盜墓士兵瞬間斃命

TAG:新浪收藏 |

您可能感興趣

劉晏:大唐經濟戰線的英雄
尹鴻:文化生活的自由是經濟繁盛的精神動力
史學大講堂通訊 | 楊天宏:北洋時期中國的經濟與民生實態
中國的政治中心是北京,經濟中心是上海,孫中山:幾何中心是蘭州
古錢幣是經濟政治文化的體現,是歷史前進步伐的表徵!
魏晉南北朝:開啟中國經濟地理的大變革時代!
劉學輝:互聯網產業的虛火,正在吞噬中國實體經濟
英媒文章:美軍事經濟雙管齊下滲透中亞中東意在制衡
韓聯社:文在寅向金正恩提出朝鮮半島新經濟構想
語言和金融市場——《全球經濟和中國經濟:穿越無人區》自序
庄溪村——詔安縣霞葛政治、文化、經濟中心
《雲計算推動中國經濟轉型和創新》:數字化是新經濟的核心
全球經濟學家:中國經濟會更繁榮,蒙古國記者:由衷欽佩中國經濟
葉舒憲:文化符號如何產出經濟
韓媒:半導體事業若崩塌 韓國經濟整體將被動搖
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為何相比美國,中國的文化影響力很小?
偉大馬雲!阿里成第五經濟體是中國還是日本?孫正義仍是最大股東
中國社科院與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聯合舉辦「全球經濟中的中美經貿關係」研討會
麥肯錫最新報告:新興經濟體仍是世界經濟的強大引擎
南懷瑾老師:越是經濟發達的城市,越是輕視傳統文化